《行政审批述法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审批述法报告.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行政审批述法报告一、学习贯彻法治思想情况通过理论中心组、主题党日、专题讲座、培训会等形式先后*次专题学习法 治思想,切实提高了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树立法治 意识,强化法治思维,始终坚持把法治建设与党的建设及各项业务工作同部署、 同检查、同落实。扎牢制度笼子,推动规范高效审批,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全过程 记录,不断提升行政审批规范化水平。二、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一)加强组织领导,提升法治建设水平一是组建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确保 法治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部署、有落实,加快推动行政审批法治化。二 是落实合法性审查程序。坚持把
2、合法性审查作为重大决策前置程序,让民主化体 现在法治建设中,推动法治工作民主化建设进程。三是坚持政务公开。保障群众 的知情权、参与权,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增强工作透明度,截至目前,共公开政 府信息*条,邀请*余名企业、群众代表参加“政府开放日”*次。四是落实法律 顾问制度。制定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公职律师管理办法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法 律顾问管理办法,聘用法律顾问,设立公职律师岗位,提供法律咨询*次,处理 行政应诉案件*起。(二)落实改革要求,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一是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做好事项梳理及划转工作。落实“一枚 印章管审批”模式,按照“应转尽转、分批实施”原则,先后承接行政权力事项 *项。
3、二是落实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信用记 录优秀和良好的个人和企业,提供容缺受理、简化程序、优先办理等措施。对信 用等级评价低和失信行为,通过行政性惩戒、信用信息传播等形式进行联合惩戒, 真正将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失信联防惩戒机制落到实处Q三是优化 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聚焦“一次办好”改革,深化流程再造,精简审批环 节,压减申请材料,缩短办事时限。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并联审批” “跨域通办” “帮办代办”等服务模式,设置*小时自助服务区,提高企业及群众 办事便利度。(三)科学规范管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一是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文件。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
4、程序,落实合法性审查、 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决策机制,规范依法行政、政务公开、行 政监督等行为。二是加强执法队伍管理。组织*余名干部职工参加并通过行政执 法人员资格培训考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年审和持证上岗等制度, 提升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养,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三是全面落实依法行 政“三项制度:根据上级部署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法制体系 建设。按照“谁执法谁公示”原则,将行政许可信息,通过政务信息公开网、公 示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发布。(四)加强普法教育,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一是组织开展学法和法制培训。建立并落实领导班子专题学法制度,党组成 员先后*次带头学
5、习与行政审批业务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二是加 强普法教育和宣传。各业务科室联系工作实际,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形 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针对法律、法规、条例等的学习教育活动共计*次。 三是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成立行政调解委员会,组织行政调解工作,及 时调处职权管辖范围内的矛盾纠纷。三、存在的问题一是学法观念仍需增强。学法用法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短时间内 难以体现工作实绩,个别同志在“注重业务、突出业绩思想的驱使下,对学法 抓得不紧,对法治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形成干部职工学法用法的常态化。二是普 法宣传形式单一。在开展活动时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化问题,基本运用播放视频、
6、法制讲座、培训考试的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工作载体,增强主动宣传发声意识。 三是学用结合程度不够。法治知识掌握广度不够,对行业内的法律、规章认识多, 行业外的法律、规章认识少。在法律、规章运用上,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差距, 灵活度不高。四、下步打算一是全面依法履行单位职责。不断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 及重大行政决策审查相关制度,加大合法性审查力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 切实提升行政审批法治化水平。二是加强普法宣传和法治业务培训。多种形式组织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开展 行政审批人员专题培训,充分发挥普法在依法行政工作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增 强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增强政务服务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 法治方式办理事项、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明确优化营商环境工 作任务目标、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打造更多审批服务新模式。持续优化政务公 开,深化制度改革,推进各级审批事权规范化、法治化,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权力 运行清单动态调整工作,聚焦全生命周期,让企业群众“最多跑一次”“办事不 求人”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