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复习知识梳理——课内文言文考点知识归类复习(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册复习知识梳理——课内文言文考点知识归类复习(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复习知识梳理(答案版)(四)课内文言文考点知识归类复习班级姓名完成情况一、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全概括。(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 .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IL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一一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3、”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
4、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11、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过关练一、文学常识填空1 .论语是债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适圣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
5、称“四书”。共二十篇。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能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FL孟”二、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町包之(按时复习)2 .有朋目远方来(从)3.人不期而不限(了解)(生气,发怒)4 .不亦有于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 .吾日与管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 .与朋友交而不值乎(真诚,诚实)7 .他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 .三十而坐(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 .四十不期(迷惑,疑惑)10 .不逾年(
6、越过,超过)(规矩,规范)IL温故而冲断(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 .学而不思则用(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 .思而不学则希(有害)14 .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 .人不堪其忧(忍受)16 .期之有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 .好知者不如不知者(以为乐趣)18 .坂城售饮水(吃)(粗粮)(冷水)19 .也肱贿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 .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 .干我如浮云(对于)22 .与人行必有我师卷(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 .择其强考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日(河边)2
7、5 .也者如期夫(流逝)(这,指河水)26 .不畲昼夜(舍弃)27 .与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 .西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 .博学而筝志(忠实,坚守)30 .切回而近用(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三、通假字1 .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四、古今异义词语1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 .吾目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 .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 .择其毒首而丛之(善者,
8、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5 .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五、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 .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六、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町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目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 .俾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5 .仅
9、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6.择其普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7 .温数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七、成语归类1 .温故知新2.择善而从3.三人行,必有我师4.匹夫不可夺志5、三十而立八、按要求默写2 .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 .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 .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箪食,,瓢饮,在陋
10、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7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8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g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儿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4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
11、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5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佶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7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能广泛地阅读,并11能够坚定白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二)咏雪【原文】咏雪(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
12、也。【译文】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据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福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一)重点注释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似相似,像。差(ch6)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比不上。因由于。(二)文学常识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
13、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n)疏中的“言语”一门。(三)内容点击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福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阅读探究】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福的身份有什么用意?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
14、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迁移运用】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一一韩愈春雪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
15、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
16、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一)重点注释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舍(ShD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乃才。时年当时的年龄。戏嬉戏,玩耍。客客人,指朋友。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委丢下、舍弃。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无信不讲信用。引拉。顾回头看。(二)通假字不同否”。(三)文学常识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四)内容点击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
17、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阅读探究】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不讲信用,粗野无礼。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第
18、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迁移运用】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
19、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如“王戎识李”。4 .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5 .古代像谢道镉、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王冕四岁作画;曹植七岁作诗: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司马光砸缸。(三)狼【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
20、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苦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
21、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
22、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一、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二、词的积累重点词语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缀行甚远(紧跟)屠惧,投以骨(惧,害怕。以,用)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场主积薪其中(柴草)苫蔽成丘(覆盖、遮蔽)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弛,卸下)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一狼径去(离开)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暇,空间)屠暴起(突然)又数刀毙之(杀死)一狼
23、洞其中(打洞)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止露尻尾(屁股)屠自后断其股(大腿)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狼亦黠矣(狡猾)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假,睡觉)只增笑耳(罢了)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1 .“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动词作名词:2 .“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名词作动词:3 .“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4 .“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5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6 .“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
24、“上前”的意思。动词作使动动词:7 .“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使之毙”。一词多义止:1.止有剩骨(副词,只有)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意 前 恐 其1.意暇甚(名词,神情、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态度) 前面) 担心) 它们,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
25、(动词,企图,打算)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指狼)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2.盖以诱敌(介词,用)古今异义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三、常识积累作者常识: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文体常识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
26、,“异”指奇异的故事。【阅读探究】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2、理清情节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狼:缀行甚远一一并驱如故眈眈相向一假寐诱敌根据情节概括性格:屠夫:开始是退让,心存幻想,后来是机智、勇敢、警觉、泽:1争。狼:贪婪、凶狠、狡诈。3 .屠夫是如何与两狼展开搏斗的呢?从中可看出屠夫具有怎样的品质?A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C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E乃悟前狼ABC表现了屠夫的勇;DE表现了屠夫的智。4 、.本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从人的方面看来:对待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狼的方面看来:害人害己,自食其果。5、关于狼的
27、成语有哪些?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声名狼藉:名声败坏到了极点。杯盘狼藉: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狼子野心: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狈为奸: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6、本文的的主人公是狼还是屠户?是狼,因为1、是狼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狼占主导地位,屠户只是被动的。2、本文的写作主旨是通过对狼的分析总结出来的。7、本文的狼是反面角色,换个角度,你知道狼有哪些优点吗?1、。.合作:狼过着群居生活,一般七匹为一群,每一匹都要为群体的繁荣与发展承担一份责任。西可是每个员工的家园,西可的事业是每一个西可人共同的事业。-团结: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
28、性因素。不管做任何事情,它们总能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O-耐力:敏锐的观察力、专一的目标、默契的配合、好奇心、注意细节以及锲而不舍的耐心使狼总能获得成功。-执著:狼的态度很单纯,那就是对成功坚定不移地向往。-拼搏:在狼的生命中,没有什么可以替代锲而不舍的精神,正因为它才使得狼得以千心万苦地生存下来,狼驾驭变化的能力使它们成为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的动物之一。和谐共生:为了生存,狼一直保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不参与无谓的纷争与冲突。西可对内倡导团结互助,对外强调协同合作、和谐共生。忠诚:狼对于对自己有过恩惠的动物很有感情,可以以命来报答(四)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
29、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
30、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夫(fU):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修身:提窗自身的修养。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澹(dd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须:必要、一定要。广:使增广。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使完成。淫慢:过度懈怠。淫:过度。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险躁:偏激
31、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年:年龄。与:跟随。时:季节、时光。驰:疾行、增长。日:时间、时光、季节。意:意志。去:离开、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阅读探究】1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时光,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吩之情。2 .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
32、看多用什么句式?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3 .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4 .本文的论点句,并说说论证方法。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反对比论证。5 .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
33、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习,淡泊宁静,全身心投入。静,是为了节约学习时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6 .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补充一个论据。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而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和“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例句: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7 .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1)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
34、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2)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五)穿井得人【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
35、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注释】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溉汲一一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及等到。国人道之一一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闻之于宋君一一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问之于丁氏一一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使一一使用,指劳动力。重点注释:1:溉汲
36、:浇灌。溉,洗涤。及,从下往上打水。2:居:居住2:及:到3: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道,议论4: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5: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6:使:劳动力7:吾:我家8:于:在9:对:回答10:不若:不如11: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12:闻:听到,后一句中的“闻”是“使听见”的意思,就是向宋君报告。13:令:派14:常一人居外:常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阅读探究】1 .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2
37、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六)杞人忧天【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日:“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日:“奈地坏何?”晓之者日:“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跣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
38、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重点注释:选自列子天瑞。列子,相传战国列御寇著,今存列子是东
39、晋张湛所辑,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杞(ql),即杞国,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445年被楚国灭。(崩坠)崩塌陷落。(身亡所寄)自己没有可以生存的地方。亡,即“无”,没有。下文“亡”同。寄,依附。(废寝食)睡不着吃不下。(因往晓之)于是去劝导他。因,于是,就。晓之,使他明白。(积气)积聚的气体。(耳)罢了。(屈伸)弯曲与伸展,这里指人的四肢活动。(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什么。(11)(果)果真。(12)(星宿)星星。(只使)即使。(14)(中(zh6ng)伤)击中受伤。(15)(奈地坏何)地陷落下去了怎么办?(16)1积块)堆积的土块。(17)(充塞四虚)充满了四处。四虚,四处,到处。(18)(躇(ChU)步St(Ci)蹈)踩,踏。(19)(舍然)放心的样子。【阅读探究】1 .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2 .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杞人”担心天崩地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讽刺了那种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担心发愁的人;主要原因:缺乏起码常识和经验或对事物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够(或不善于学习思考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