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全文及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全文及解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贵州省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 律法规和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贵州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试行)以及 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制定、修订、实 施、监督和评估。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包括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 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其他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地方生 态环境标准在本省行政区域范围或者标准指定区域范围执行。第四条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地方污染物 排放
2、标准,以强制性标准的形式发布,应当依法强制执行。其他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为推荐性标准。推荐性地方生态环境标准被强制性地 方生态环境标准、规章或行政规范性文件引用并赋予其强制执行效力的,被引用 内容的效力等同于引用的文件。第五条制定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应遵循开放、透明、公平的原则,符合下列 要求:(-)对国家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国家污染物 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补充制定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 境风险管控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二)对国家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国家污染物 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
3、方 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第六条 省生态环境厅依法组织制定和修订地方生态环境标准,指导各市 (州)以及各县(市、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实施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履行地方 生态环境标准报批等职责。贵州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履行制定、修订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相关 具体工作,负责评估全省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各市(州)以及各县(市、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实 施地方生态环境标准,配合完成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制定、修订、评估等工作。第七条制定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应当组织相关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机 构或者高等院校等开展标准起草工作,广泛征求相关省直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及
4、 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事业单位和公众等方面的意见,并组织专家进行审查 和论证。第八条制定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不得增加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行政权力事 项或者减少法定职责;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增加办 理行政许可事项的条件,规定出具循环证明、重复证明、无谓证明的内容;不得 违法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不得超越职权规定 应由市场调节、企业和社会自律、公民自我管理的事项;不得违法制定含有排除 或者限制公平竞争内容的措施,违法干预或者影响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违法设置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等。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中禁止通过制定产品质量及其检验方法等方式利用地
5、方 生态环境标准实施妨碍商品、服务自由流通等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不得 规定采用特定企业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不得出现特定企业的商标名称,不得规 定采用尚在保护期内的专利技术和配方不公开的试剂,不得规定使用国家明令禁 止或者淘汰使用的试剂。第九条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发布时,应当坚持合理合法的原则设置适当的实 施过渡期,强制性地方生态环境标准过渡期一般不少于180日,推荐性地方生 态环境标准过渡期一般不少于90日。因迫切保护人身健康、生态环境等重大公 共利益,需要立即实施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可以设置不低 于30日的过渡期。第十条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地方
6、污染物 排放标准等发布前,应当明确配套的污染防治、监测、执法等方面的指南、标准、 规范等,确保标准有效实施。第二章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第十一条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全省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限制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应当制定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第十二条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地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水环境 质量标准。第十三条制定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应当反映我省生态环境质量特征, 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态环境质量需求相适应,科学合理确定生态环境保 护目标。第十四条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功能分类;(二)控制项目及限值规定;(三)监测要求;
7、(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五)标准实施与监督等。第十五条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管理的技术依据, 由省生态环境厅统一组织实施。第三章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第十六条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环境风险筛查与分类 管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全省生态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应当制定地 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第十七条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包括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以及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地方环境风险管控标准。第十八条制定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应当根据环境污染状况、公众 健康风险、生态环境风险、环境背景值等因素,区分不同保护对象和用途功能, 科学合理确定风险
8、管控要求。第十九条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功能分类;(二)控制项目及风险管控值规定;(三)监测要求;(四)风险管控值使用规则;(五)标准实施与监督等。第四章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二十条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控制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或者其他有害因 素,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和我省经济、技术条件,应当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 准。第二十一条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水污 染物排放标准、地方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地方噪声排放控制标准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适用对象分为行业型、综合型、流域或者区域型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行业型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特定行业或者
9、产品污染源的排放控制流 域或者区域型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特定流域或者区域范围内的污染源排 放控制。第二十二条制定行业型或者综合型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反映所管控 的污染物排放特征,以行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和可接受生态环境风险为主要依据, 科学合理确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制定流域或者区域型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防 范生态环境风险、促进转型发展。第二十三条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适用的排放控制对象、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情形;(二)排放控制项目、指标、限值和监测位置等要求,以及必要的技术和管 理措施要求;(三)适用的监测技术规范、监测分析方法、核算方
10、法及其记录要求;(四)达标判定要求;(五)标准实施与监督等。第二十四条污染源同时符合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范围的情况下,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优先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补充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 标准。污染源同时符合多个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范围的情况下,流域或者区域 型污染物排放标准优先于行业型污染物排放标准彳亍业型污染物排放标准优先于 综合型污染物排放标准。流域或者区域型污染物排放标准未规定的项目,应当执 行行业型或者综合型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相关规定。第五章地方其他生态环境标准第二十五条其他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主要包括地方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和地方 生态环境管理技术规范。第二十六条地方生态环境监
11、测标准分为地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地方 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地方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及系统技术要求三类。地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应当包括监测方案制定、布点采样、监测项目与 分析方法、数据分析与报告、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内容。地方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应当包括试剂材料、仪器与设备、样品、测 定操作步骤、结果表示等内容。地方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及系统技术要求应当包括测定范围、性能要求、检验 方法、操作说明及校验等内容。第二十七条对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或者地 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控制项目,生态环境部尚未制定适用的国家生态环境 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可以在地方生态环境质量
12、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 准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相应的监测分析方法,或者直接引用地方生态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适用于该控制项目监测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 准实施后,地方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不再执行。第二十八条地方生态环境管理技术规范是对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声 与振动、自然生态等领域的管理技术指南、导则、规程、规范等。第二十九条制定生态环境管理技术规范应当有明确的生态环境管理需求, 内容科学合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有利于规范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第六章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制修订程序第三十条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制修订按照下列程序进行:(-)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项目计划
13、,依法依规成立编制组;(二)编制组编制开题论证报告,确定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案;(三)编制组编制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四)编制组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提交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进行立项论证;(五)编制组填写立项申请表,按照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要求申请立项;(六)编制组编制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提交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 审查;(七)省生态环境厅根据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申请公布标准征求意 见稿,向有关单位及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同时提交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开征求意 见;(A)编制组汇总处理意见,编制标准送审稿及编制说明,报省生态环境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九)编制组将标准送审稿及
14、编制说明提交省市场监管局进行技术审查;(十)编制组编制标准报ftt稿及编制说明;(十一)省生态环境厅根据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申请对标准报批稿 及编制说明进行审查;(十二)省生态环境厅提请生态环境部进行审查;(十三)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编制组按照生态环境部审查意见修 改标准报批稿及编制说明;(十四)省生态环境厅会签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报请省政府审议发布,推荐性 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由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直接报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审核发布;(十五)省生态环境厅报请生态环境部备案;(十六)省生态环境厅和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开展标准宣传、 培训;推荐性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参照上述流程
15、制修,可以省略(十二)、(十三)、 (十五)项环节。第三十一条个人或其他单位提出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立项建议,由省生态环 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统筹编制地方生态环境标准项目计划。第三十二条项目计划是标准制修订工作的依据,标准制修订工作应严格按照 计划规范、有序地进行。项目计划应当包含以下内容:(-)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等需要的情况;(二)健全和完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体系,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 需要的情况;(三)生态环境执法和管理工作需要的情况;(四)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实施两古提出明确建议的情况。第三十三条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要 求指导项目承担
16、单位成立编制组,编制组编制开题论证报告并负责标准文本和编 制说明的编写和修改。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可以直接成立编制组负责标 准制修订相关事宜。开题论证报告应当包含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以及技术路线和 工作方案。第三十四条编制组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编写标准征求意 见稿和编制说明。标准编制说明中应当论证分析与相关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和我省 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关系,未穷举论证与相关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和我省地方生态 环境标准关系的,不得提交立项论证。编制组根据编制标准需要,可以向各市(州)生态环境局和各县(市、区) 生态环境分局申请提供编制标准相关的非涉密资料数据和请求合理帮助,各市 (州)
17、生态环境局和各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应当依法配合提供编制标准相 关的非涉密资料数据和合理帮助。第三十五条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项目立项论证会,论证会专 家委员由与标准内容相关的生态环境管理、标准化管理、所属行业、污染治理、 生态环境监测、法律等方面的7名及以上专家委员组成,推荐性地方生态环境标 准立项论证会专家委员人数要求可以降低至5名及以上。项目立项论证会专家 委员人数必须为单数。第三十六条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当在立项论证会10个工作日 前,将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以及相关资料通过但不限于QQ、微信、电子 邮件等方式转发立项论证的专家委员。第三十七条项目立项论证会应当参照
18、下列内容进行论证:(-)项目承担单位能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二)开展标准工作的能力(人员、资质、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等);(三)对项目的理解及国内外相关情况了解程度;(四)提出的标准制修订技术路线可行性;(五)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情况;(六)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是否满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七)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是否符合生态环境管理需要;(A)其他影响标准项目工作的因素。第三十八条论证会专家委员应当逐一明确表示标准立项意见是同意或 不同意或弃权,专家委员超过三分之一不同意或弃权的,项目 立项论证不得通过;标准化、法律专业的专家委员认为项目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 的,项
19、目立项论证不得通过。论证会专家组组长应当就专家组论证情况和是否可 以立项出具书面意见,并由专家组全体专家委员签署生效。未通过立项论证的标准,编制组可以在30日内再次申请立项论证。立项论 证最多不超过3次。第三十九条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当书面向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协 助立项的申请,并提交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以及项目立项论证会专家组意 见。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支持立项:(-)不属于地方生态环境标准范围的;(二)项目立项论证会专家组意见未通过的;(三)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不充分的;(四)制定的制定条件、时机、技术储备尚不成熟的;(五)已有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且无地方特色或进一步细化
20、必要的;(六)已有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且内容上宽松于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的;(七)有明显违反法律法规或强制性规定内容的;(A)其它不适宜制定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情形。第四十一条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立项后,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当 指导编制组按照GB/T1标准化工作导则对标准文本进行修改,并送省市场监 督管理局进行审查。第四十二条通过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审查后,省生态环境厅根据省生态环境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申请向有关单位和地方人民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开展征求意见 工作。征求意见时间一般不低于30 Bo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当同时提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结束后,编制组负责汇总处理意见,
21、逐条说明是否采纳和不采纳的 原因,编制征求意见采纳情况表,并编制标准送审稿及编制说明。第四十三条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当指导项目承担单位向省市场 监督管理局提请技术审查。技术审查要求严格按照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规定执 行。第四十四条技术审查结束后,编制组应当及时汇总意见,逐条说明采纳情 况,形成技术审查意见采纳情况表,编制标准报批稿及编制说明。第四十五条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当组织不低于5名专家委员对 标准报ftt稿及编制说明进行审核,并出具书面意见。专家委员一致认为可以通过 的,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当提交省生态环境厅进行审查。第四十六条省生态环境厅相关业务处(室)对省生态
22、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审核意见进行复核后,提交集体讨论决定。集体讨论决定修改的,由编制组在30日内修改完善后再次提交省生态环境 厅;集体讨论决定通过的,按强制性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制定程序报生态环境部征 求意见;推荐性地方生态环境标准报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实施。第四十七条强制性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向生态环境部征求意见的,省生态环 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当指导编制组按照生态环境部意见逐条进行论证修改,并 形成报告报送省生态环境厅。省生态环境厅确认后,会签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报省人民政府审议。第四十八条省人民政府审议通过后,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共同发布强制性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省生态环境厅在强制性
23、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发 布后30日内,将相关材料按法律法规规章要求报生态环境部备案。省生态环境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编制组应当按照省生态环境厅要求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帮助。第四十九条标准发布实施后,省生态环境厅应当在20日内在厅门户网站公 开标准正式文本,供社会免费查阅。编制组应当在标准发布实施前完成标准的政策解读和一图读懂,报省生态 环境厅审核,并按要求进行修改。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编制组应当根据省生态环境厅要求,做好新 发布标准培训的准备工作,每个新发布标准培训不低于4个课时。培训相关费用 纳入标准编制经费。第五十条地方生态环境标准项目应当自立项之日起2年完成发布。不能在 规定期限内完成的,
24、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编制组应提前3个月向省 生态环境厅书面说明情况和原因,经同意后由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向省 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延期,延期最多不超过6个月。逾期仍未完成的,该标准项 目终止。第七章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监督与评估第五十一条鼓励各级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在使用 地方生态环境标准过程中,向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反馈问题、提出建议。第五十二条省生态环境厅每3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实施 评估。组织开展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实施评估可以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委托具有相应 技术能力的第三方实施,各市(州)生态环境局和各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 应当配合地方生态环境
25、标准实施评估单位开展评估工作。第五十三条开展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实施评估应当形成评估报告,作为是否 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启动修订或废止的主要依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组织进行修订:(-)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的;(二)相关国家政策发生重大调整的;(三)涉及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本省其它地方标准制定或者修订对地方 生态环境标准产生影响的;(四)涉及的关键技术、适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五)应及时修订的其他情形。第八章附则第五十四条本办法由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负责解释。第五十五条本办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贵州省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政策解读一、生态环境标准的定义生态环境标准是从保护人群健
26、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出发,为获得最佳的环 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经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等各种 标准的集合。生态环境标准是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基础,贯穿 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环境管理等污染治理的各环节,是污染防治不可或缺的重 要组成部分。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例,在环保督察、行政执法、重污染天 气应急响应等制度重拳出击的情况下,全国地级以上城市2021年优良天数比例 87.5% ,较2016年增长了 8.7个百分点;2021年平均霾日数21.3天,较201 6年减少了 16.7天。生态环境标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生态环境部牵头制定的国家生态环 境标准,目前正在
27、实施的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有2700余项;另一类是由各省级人 民政府制定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主要是聚焦各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水 平等具体情况,根据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制定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地方生态环境 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必然是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未作规定或严于国家生态环境标准 的。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类型贵州省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力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地方 生态环境标准分为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地方污 染物排放标准和地方其他生态环境标准四大类别。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可细分为地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水环境质量 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可细分为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
28、控标准和其他地 方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按污染物类别可细分为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地方噪声排放控制标准,按适 用范围可细分为行业型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综合型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流域 或者区域型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其他生态环境标准可细分为地方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和地方生态环境管 理技术规范,地方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可再细分为地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地 方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地方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及系统技术要求三个小类。三、制定管理办法的必要性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优良,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过程中暴露 的问题已得到总体性解决,
29、但贵州的个性问题仍需要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地方生态环境标准是我省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 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 发展的关键环节。生态环境标准是定义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重要依 据,能够准确定义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界限,在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 体系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二是地方生态环境标准是企业实施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当中,明确 规定企业有按照标准实施污染防治措施的义务。企业是污染防治攻坚的重点对象 和主要力量,企业主动履行污染防治义务是促进绿色发展
30、的最重要的渠道,生态 环境标准是直接指导企业履行污染防治义务的具体规范,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三是地方生态环境标准是我省生态环境部门履职的重要依据。生态环境部门 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作为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主要方式。无 论是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还是行政强制,均是以生态环境标准作为是否许可、判 断是否违法的重要依据。地方生态环境标准是基于我省生态环境实际情况而制定 的,其主要内涵之一就是我省生态环境对污染物的承载力,在我省的行政许可、 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实践中能更有针对性地保护生态环境。四是地方生态环境标准是我省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迫切需要。我省以喀斯特 地貌为主,拥有较多的地下水系,
31、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的制定 是基于全国整体生态环境水平和承载力,在某些指标方面不能满足我省生态环境 保护的需要,如磷污染、镒污染等属于我省污染治理重点,在国家生态环境标准 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规定。因地制宜制定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可以基于我省实 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污染防治要求,进而使得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 升。四、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管理办法共有8章55条,内容比较丰富。一是明确了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原则。管理办法明确了地方生态环 境标准制修订和宣里的一系列原则,包括了名词定义、适用范围、执行效力、基 础要求、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等。二是建立了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管理体制。管
32、理办法多处均规定了省生态 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职责,同时还明确了其审核的规则等内容,综合论证标 准的必要性、可行性、专业性、合法性、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避免行政部门 过度干涉市场。三是规范了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分类。管理办法明确将地方生态环境标准 划分为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 准和其他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同时对每一类标准的定义、内容、制定规则以及适 用规则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四是制定了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程序。管理办法对地方生态环境标 准制修订程序作出了细致的规定,明确了每个程序相关单位和组织的职能职责和 具体规则,为标准的制修订提供程序性保障。五是完
33、善了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监督和评估制度。管理办法明确鼓励全体 公民和社会各界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实施反馈问题提出建议,主动接受人民群 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还规定了每三年一次的定期全面评估的制度,明确了 五种应当修订或废止的情形,坚持以实用性为导向,尽力避免违法标准、违规标 准、僵尸标准等情形发生。五、制定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程序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制修订程序主要包括编制项目计划、立项论证、征求意 见、审查、会签发布、培训宣贯等,管理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将上述程序细致 划分为十六项程序,每项程序均规定了履行职责的主体、方式、规则和时限,切 实解决每个环节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一是编制项目计划。管
34、理办法规定个人或其他单位均可以提出地方生态 环境标准立项建议,拓宽了标准的来源渠道,聚焦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生 态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制修订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则根据实际情况,对立项建议进行审核并编制项目计划,依法依规成立标准编 制组,推进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二是立项论证。管理办法规定编制组承担立项的主体工作,包括了编制 开题论证报告、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 组织召开立项论证会,立项论证会通过后由编制组按照省市场监管局要求报请立 项。管理办法规定立项论证会明确由相关专业一定数量以上的专家委员构成 和立项论证会具体审查的内容
35、和规则等。三是征求意见。管理办法明确应当向有关单位和地方人民政府以及社会 公众开展征求意见工作,其中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不低于30日,在标准制定前期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编制组应当汇总处理意见,逐条说明 是否采纳和不采纳的原因,编制征求意见采纳情况表,保障社会公众参与地方生 态环境标准制修订的权利。四是审查。管理办法明确标准审查工作分别由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 员会、省市场监管局、省生态环境厅进行审查,其中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负责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专业性以及合法性进行审查,省市 场监管局依照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开展技术审查,省生态环境厅按照生态环 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开展技术审查。五是会签发布。管理办法明确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的发布程序。其中推荐 性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依法依规报由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实施;强制性地方生态环境 标准则按照报请生态环境部审查、会签省市场监管局报请省人民政府同意、会签 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程序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