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明清中国货币的结构性使用方案及其局限.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083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型期明清中国货币的结构性使用方案及其局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转型期明清中国货币的结构性使用方案及其局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转型期明清中国货币的结构性使用方案及其局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转型期明清中国货币的结构性使用方案及其局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转型期明清中国货币的结构性使用方案及其局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型期明清中国货币的结构性使用方案及其局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型期明清中国货币的结构性使用方案及其局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转型期明清中国货币的结构性使用方案及其局限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世界历史走向真正的全球 史,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与此相应,自15 世纪开始,西方在货币领域开启本位制度和信用货币制度 的建设,向近代货币体制转换,成为近代完备的金本位和信用货币制度的先导。在西方社会转型和货币转型的 国际背景下,被动纳入全球化体系的明清中国,在货币制 度的建设上如何因应抉择,是关乎清朝乾隆年间定型的中 西大分流中国处于落后一极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以西方本位 制度和信用货币制度建立的思想和实践为参照,从货币思 想史的视角,考察明清中国的认识和应对。明清中国在货币 形态选择和组合上的理据,也可为回应今天

2、数字货币热潮 下货币选择的“时代之问”提供思想资源。明朝万历九年(1581)的一条鞭法改革后,白银成为 全国统一货币,传统中国流通的主要货币形态铜钱、纸币 和白银悉数登场。三种主要的货币形态,都影响着明清中国 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时常萦绕在明清思想家的脑际。他 们关于货币问题的思考,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历 史经验和现实情况来看,铜钱、纸币和白银各自存在怎样 的缺点?从货币的职能视角来看,货币形态为何需要更替 拓展,货币形态的单一使用何以不能持久维持?第二,三种 抑或两种货币的结构性组合使用是否可行?要使多种货币 形态结构性组合使用可行,应当设计怎样的货币使用方案? 以西方同时期的本位

3、制方案为参照,结构性货币使用方案 存在怎样的不足?第三,国家与市场主体如何影响货币方 案的性质和走向?为何具有行政强力和政治权威的国家难 有作为,发行的纸币难以避免贬值的命运最终沦为废纸, 而民间商号、钱庄的“会票”类型的民间纸币却可以畅行无 阻?在信用货币制度建设上,中国与同时代的西方存在怎 样的差异?鉴于此前研究文献尚未直接从这样的角度进行探讨, 本文拟围绕这三条主线,通过解剖明清思想家关于货币问 题的经典文献,从西方货币近代转型的比较视角出发,对 明清中国货币选择的思想实验及其得失进行尝试性探讨,就 教于学界,祈望不吝指教。1不同货币形态的缺陷及其前景有人或称,传统中国的货币使用体现出“

4、恋铜情结这 大致是受了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211年到1911年铜钱持久 使用的影响。但是,伴随时势变迁和新的时代需要,人们对 货币形态的看法因时而变。历史记录表明,唐人“恋铜”,宋 人“爱楮”,明人“嗜银”!我们不禁要问,唐人何以“恋铜”? 宋人何以“爱楮”?明人何以“嗜银”?实际上铜钱、纸币和白 银三种货币形态,各美其美,瑕瑜互见。我们不妨来看明代 及其以前的人们,对于三种货币形态的认识。(一)铜钱使用的弊端及明代人士的对策在传统中国,总体上看,铜钱是“一个一个地使用。一 个铜钱作为一个基准货币单位流通,在民众生活中,服务于 日常交易购物的需要。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铜钱的计数形成 了“千钱一贯的

5、规则。然而,这种计数层级上的改进,并没 有解除铜钱流通中的困难,倘若支付1贯铜钱,就是IOOO个 铜钱的堆积,重量也是1个铜钱的1000倍。这样,纸币诞生 之前,在商品物资的组织和调配上,黄金和绢帛成为大额交 易的手段,服务于大额交易和远距离交易。服务于大额和小 额交易的货币结构,秦汉是黄金与铜钱的组合,魏晋南北朝 直至唐代是绢帛和铜钱的组合。从长期历史动态变迁来看,铜钱使用的弊端反映在单个 铜钱的制度设定上,主要体现为“轻重之制”和“直当之法 宋代的林,舸称,自从公元前524年单旗提出“子母相权”原则 以后,“后世于是有轻重之制,有直当之法。由周而唐,迭更 迭变,而民病之(-)官方纸币使用的

6、弊端及其命运纸币是在唐宋钱荒的推动下,凭借造纸术的改进因时而 生的。纸币的主要优点有二。第一,便利大额交易。在宋代 经济文献里,多将纸币当成“轻赍”的财货内容。第二,突破 了实体货币客观存在的数量限制,解决了货币供给不足问题。从价值维持机制以及购买力稳定的保证机制而言,纸币 与铜钱不同。铜钱价值的稳定在于“平准”其与商品的关系, 纸币价值的稳定在于“称提”其与铜钱之间的关系,让纸币成 为流通中客观需要的铜钱适度数量的符号。南宋戴埴称,“予 谓钱与楮尤权衡也,有轻重则有低昂,分毫之力不与焉。盖 钱与楮皆本无用,可以贸有用之物,则人用之故言钱则 曰平准,所以见有是钱,必有是物而后可准平也。钱多易得

7、, 则物价贵踊,此汉唐以后议论也。自商贾惮于般挈,于是利 交子之兑换,故言楮则曰,称提,所以见有是楮,必有是钱以 称提之也。楮多易得,则金钱贵重,此绍兴以后议论也二铜 钱和纸币两种不同的货币形态,其价值稳定机制完全不同。(三)白银使用引起的对立与影响关于明清时代白银使用的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 一,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和今天的研究视角来看,白银的 海外供给影响了中国明清的货币主导权。第二,要求基层百 姓使用白银缴纳税收,白银的难得致使民众因货币原因导致 贫困。第三,就国内白银的阶层占有来看,富商豪强仅仅凭 借白银的占有便可威胁中央的权威。铜钱、纸币和白银三种货币形态,瑕瑜互见、各美其美,如

8、何建立合理的货币组合来满足明清中国的经济需要和体 制转型呢?2结构性货币使用方案与本位制度面对官方完好铜钱供给的不足、大明宝钞无限制发行致 价值急剧贬损的局面,实际上明朝的精英人士一直在构建一 个他们自身认为合理的货币组合。与“重钱轻银”的双币种组合论相比,银、钱、钞三种货 币的结构性使用方案,更加具有启示意义。我们以明代中期 邱溶的结构性货币方案和明代晚期钱秉镣的货币组合论为 代表,来考察明代思想家关于货币结构性使用的思想。(一)邱溶的结构性货币使用方案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起开始活跃于政坛的政治精英 邱溶,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十一月,孝宗弘治皇帝刚即 位三个月,便在68岁高龄呈送

9、了大学衍义补,其成为影 响明清国家治理原则的官方教义,其中的铜楮之币提出 了 一个完备的结构性货币使用方案。他认为,“以法治民之形,可行于一时,不若以理服民之 心,可施于悠久也从这个治理理念出发,他提出了具体的 货币方案:(1)白银与钱钞相权而行。(2)铜钱和纸币的数 量与比例调控。(3)白银价值基准地位和使用边界。总之,邱溶提出的货币方案,是一个以白银为价值计量 基准,以宝钞纸币和铜钱“通行上下”充当流通货币和支付手 段的结构性货币方案。他称,“宝钞铜钱,通行上下而一权之 以银,足国便民之法:白银并非完全不能流通,只是10两 价值以上的交易方可使用白银。关于这个方案,他称,“臣愚 私见如此。

10、盖因其可行不可行之两端,量度以取中而取裁于 上,非敢自以为是而辄变成法也分析起来,他的“量度取 中”也存有疑问。一是铜钱与宝钞相互收放替代的数量调整, 将实体货币的铜钱和纯粹价值符号的纸币同等看待,既违背 历史经验,也缺乏现实基础。因为铜钱与白银的币值要摆脱 币材的影响违反经济规律。二是白银的官定使用范围仍然需 要严厉的法律来维持,与西方本位制度下的自由铸造制度相 区别,可行性存疑。(-)钱秉镣“三者相权”的货币组合方案与邱溶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在白银已经取得根本主导 货币地位、明朝统治日显疲弱的情况下,生活在明朝晚期的 安徽桐城文学家钱秉镣(16121693),从挽救明朝危机、解 决白银使用

11、所带来的货币问题出发,在其钱钞议中提出 了颇具特点的货币组合使用方案:(1)铜钱使用的问题和改 进策略。(2)纸币使用的必然性及改进方法。(3)白银使用 规则与货币组合方案。钱秉镣分析了铜钱流通存在的问题,肯定了纸币出现的 历史必然性,认识到“白银时代”白银使用的不可阻挡之势。 从对白银使用“立法定制的货币思想出发,他提出了详尽具 体的银、钱、钞“三者相权”而行的货币组合使用方案。这个 方案,包括三项主要内容:(1)银、钱、钞三者之间的比价。(2)货币使用的边界和原则。(3) “银钞循环”机制的特别设 定。(三)结构性货币方案与本位方案的区别从历史的延长线上看,与转型期西方的本位制和“一国一

12、通货”相区别,邱溶和钱秉镣提出的结构性货币使用方案所体 现出来的货币思想,表明他们仍然在“白银时代”的“有货币无 制度”的限度内徘徊。没有类似西方转型期货币的法治和民主 治理,结构性货币使用方案就不可能自发地升华为本位方案。3民间“私票”盛行之秘与信用货币的制度机制在明朝官方标准铜钱不能有效供给、白银又为政府财政 主要聚集的情况下,明清中国的货币思想家又以民间商业和 金融机构使用民间票券的经验,提出推行纸币的主张。其中, 民间私人纸币与官方纸币隐含的不同制度机制,对于我们认 识明清中国何以无法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货币制度具有重 要的意义。这里以明末陈子龙、清初陆世仪的思想为中心, 进行典型分析。

13、(一)陈子龙的纸币论与民间纸币存在的根据陈子龙(16081647)是明末重要的土人组织复社的主 要组织者,活跃在明末舞台的政治家、文学家。陈子龙在他 所作的钞币论中,就纸币的产生及其优势、官方纸币流 通机制的转变和民间纸币盛行的逻辑进行了透彻的分析:(1) 纸币执行货币职能的优势。(2)纸币价值维持机制的转变。(3)民间私人纸币存在的根据。(-)陆世仪的“银券论”与信用货币机制明清之际的陆世仪(16111672)未曾入仕,但他并未 沉浸于闭门论道,始终不改经世济民之志。他关于货币问题 的思考,既有关切时代主题的深邃之处,在比较视野下,也 显示出与同时代欧洲因整体制度不同而在货币思考方向和 解决

14、方案上的差异。(三)民间纸币与官方纸币的不同机制与性质民间私人纸币与官方纸币隐含不同的制度机制:第一,不同的担保机制。民间纸币依托准备和抵押品的 信用机制,属于民间私人信用货币,而官方纸币凭借国家强 制力来发行,成为纯粹的国家纸币。从社会影响面来看,钱 票失去信用的受害面相对较小,而官方纸币波及全国,没有 制度约束的纸币超发,将给整体社会和民生带来冲击。第二,不同的关系模式。在私人民间纸币条件下,会票、 钱票的发行者和使用者之间作为市场主体,处于对称平等的 地位。他们双方按照市场原则和契约精神,自愿地发行和使 用民间私人纸币。专制集权体制下官方纸币的情形是,官方 纸币发行主体官府及其官僚队伍与

15、使用纸币的民众之间不 是平等互利的关系,而是统治和被统治、奴役和服从的关系。传统中国的纸币使用实践表明,要将民间信用货币性质 的私人纸币发展为“一国一通货”体制下全国一体化的信用货 币,在专制集权体制下绝无可能。这不仅与微观经济主体传 统钱庄是否可能转化为近代银行有关,更取决于整体社会制 度是否能从专制集权下的君主-臣民关系转化为近代宪法与 民主体制支持的国家-公民关系。专制集权下民间金融和商 业主体的民间信用货币,不仅不会自动地发展为国家一体化 的信用货币,还会时常因为国家权势的介入而被扼杀。4结语明清中国面临的铜钱、纸币和白银货币环境表明,三 种货币形态各有自身的优势和缺陷,任何单一的货币

16、形态 都难以解决当时的货币供给和流通问题。从货币形式的支付 便利来看,铜钱、纸币和白银并存互补流通的历史经验, 在今天数字货币登场的时代背景下,为纸币、存款货币与 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互补并存使用提供了启示。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实困局,在充分解读三种货币形态 各自特征的基础上,明清货币思想家设计了铜钱、纸币与白 银多元并存互补使用的结构性货币方案。尽管他们利用自身 的智慧,对价值基准、各种货币形态的使用边界和必要的 货币规则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但从性质上看,各种货币形 态没有通解的价值决定机制,属于分轨并存流通,与近代 西方走上“一国一通货”道路的本位制度方案形成本质区别。在铜钱供给不足、白银导致中央

17、货币控制权旁落的情 况下,货币思想家期望借助“会票”“钱票”之类的民间信 用货币的经验和机制,实现全国一体持久有效的纸币流通。 然而由于担保机制和关系模式的制约,在专制集权体制整 体制度没有变革的情况下,基于宪法体制和民主精神的近 代国家层面的信用货币不可能出现。其根源在于微观主体层 面的近代银行活动的缺乏,以及宏观层面上权利义务对等 的国家-公民关系尚未建立。明清中国面对复杂的货币困 局,在政治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主导货币便 无奈地委诸自然形态的白银称量货币。而由于白银的有限性 和使用不便,便形成了事实上的白银、铜钱和民间私钞“多 元复合并存互补流通”的货币格局。对于三种货币的比价和 相对地位,各地进行了自律的解读。较之同时代西方基于本 位制度和信用货币的“一国一通货”制度,“白银时代”明 清中国的货币格局体现出“有货币,无制度”的典型特征。而“一国一通货”在中国的实验,要等到“白银时代”结束 的193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