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诗歌隐喻的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诗歌隐喻的探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题目1摘要1关键字11.隐喻在诗歌语言中的重要地位22,对朦胧诗前后的诗歌隐喻的一些认识42.1 语义映射关系52.2诗歌隐喻、意义与情感82.3诗歌隐喻与情感82.4诗歌隐喻与意义的产生93.结语9参考文献11致谢11改革开放以来诗歌隐喻的探讨摘要:诗歌中隐喻的变化是人们认知关系发生改变的结果。进入语言层面,就是语义的多义性和创造性发生变化的结果。本文着力于诗歌的隐喻特征进行描写、归纳、总结,帮助人们认识语言本身的隐喻性,使人们认识到诗歌隐喻的本质特征。诗歌的隐喻特征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一系列改变,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学方面来分析主要分为内容意义上的改变和形式格律上的改变。从
2、“朦胧诗”到“第三代诗人”再发展到今天,诗歌分行的方式随着诗人观念的改变也有着细微的变化:从束缚于古典诗歌格律,到有所启发、创新,再到有意识地塑造形式意义空间,乃至彻底摆脱束缚完全自由地分行,都体现了诗人敢于尝试、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关键字:隐喻;诗歌;形式格律;现代汉语Abstract:Abstract:thechangeofmetaphorinpoetryistheresultofthechangeofpeoplescognitiverelationship.Intheleveloflanguage,isthesemanticpolysemyandcreativechangeresults
3、.Inthispaper,wefocusonthedescription,inductionandsummarizationofthemetaphoricalfeaturesofpoetry,tohelppeopleunderstandthemetaphoricalnatureoflanguage,sothatpeopleunderstandthenatureofpoetrymetaphor.Metaphoricalfeaturesofpoetry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totheoutsideworldhappenedaseriesofchange,resulti
4、nginvariationsofthesereasonsareinmanyaspects,fromtheaspectsoflinguisticstoanalyzemainlydividedintomeaningfulcontentchangeandmetricalformsofchange.FromtheMistyPoetryto,thethirdgenerationpoetsthendevelopedintotoday,branchofpoetrywithachangeintheconceptofpoetalsohasaslightchange:frombondagetotheclassic
5、alpoetrytoinspireandinnovative,toconsciouslyshapetheformmeaningspaceandcompletelygetridoftheshacklesofcompletefreedomtobranch,reflectsthepoetdarestotryandbringforththenew,thespiritofinnovation.Keywords:metaphor;poetry;modernChinesemetricalform1.隐喻在诗歌语言中的重要地位关于隐喻问题的研究,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而关于诗歌中隐喻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诗歌语言
6、学界更是如火如荼。诗歌中的隐喻,堪称是诗歌语言独有的瑰宝,诗、诗人、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无不可以从中得以诠释。为什么隐喻在诗歌语言中占有很重要的研究地位?这要从隐喻与诗歌语言的本质说起。隐喻就是人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将某一认知领域投射到另一认知领域中去,完成对意义上跨越时空或者跨越类别的转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隐喻更是语言系统天生具有的本质特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人们通过隐喻性思维来了解整个社会体系,也通过隐喻性思维来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这种隐喻性思维完全可以看做是从聚合到组合的一种替代关系,所以说语言与生俱来具有隐喻特征。生活中,我们可以将语言分为日常语言、科
7、学语言、文学语言。其中,日常语言是我们最经常接触到的语言,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把它作为日常沟通、交流信息的一种语言工具。但日常语言作为一种认知语言,积累了人类大量的认知经验,涵盖了人们潜意识状态下的隐喻性思维,所以日常语言具有隐喻性特征,我们之所以在交流中意识不到,是因为日常言说中的词语都在稳定的聚合体中。科学语言,其本身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精确的描述,组合与聚合之间要求的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语言陈述中摒弃了人们所有的联想、想象、感情色彩、主观态度等。总得来说,这两类语言都不具备典型的隐喻性特征。文学语言,相比较于另外两种语言,是我们认为最具隐喻性的一类语言。但它并不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存在,它仍活
8、跃在语言系统中。只是文学语言作为一种具有明显隐喻性特征的语言,更加贴近语言的本质。正因为它不受强指性或精准性的束缚,所以它可以活跃在符号能指与所指、组合与聚合的无尽可能中。在文学语言中,诗歌语言占有了一个更为特殊的研究领域,它是一种“说不可说”的语言,所传达的不是日常生活中供人们沟通交流的信息,而是除此之外背后隐藏的某些东西。我们拿诗歌与散文相比,散文常常依据常理而言,是可以被人言说的,而诗歌则会超越常理,“说不可说,不可言说”。正好迎合了语言系统的隐喻性特征。这正说明,诗歌语言的本质就是语言的本质。换言之,研究诗歌语言的隐喻性特征就是研究语言的本质特征。广义的隐喻是语言系统的固有特征,要区别
9、于修辞学上的隐喻。从广义的隐喻角度来讲,隐喻、意象之间没有绝对的分晃线。赵毅衡在文学符号学中指出:“当喻指是一个或一些特定精神内容,而不是个语象时,就成了象征。”我们知道,现代诗歌写作最需要的是意象的合理运用,“意象”的“象”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引起的心理印象,印象可以是视觉、触觉、知觉、感觉等。“意象”不但是稳喻要去表现描写的对象,也是隐喻能够运作的依据。由此可见,诗歌隐喻研究是诗歌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帮助我们了解诗歌语言发展的同时也帮助我们进一步探索语言的奥秘。2.对朦胧诗前后的诗歌隐喻的一些认识隐喻的范围可大可小,大到包含所有转义类的修辞方式,小到只是比喻的一种小类。在西方,哲学家亚
10、里士多德认为,嗓子发出的声音象征着心灵状态,书写的词语象征着嗓子发出的语词。诗人爱默生认为,词语是自然事物的象征;具体的自然事物又是具体精神事物的象征;大自然又是精神的象征。这里提到的“象征”都是一种“替代”关系,即我们所称的隐喻。在中国,“隐喻”一直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汉诗中隐喻问题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两汉时期,学者们讨论了诗经中“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很明显,三者都具有隐喻性质。所谓赋,则是平实地铺叙事实。所谓比,就是比喻和比拟,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有时兼有比喻,有时起象征作用,有时只是为了押韵。唐朝以后,更多学者展开了针对“意象”问
11、题的研究,“意象”是某一隐喻现象在人们长时间经验积累下而最终固定僵化掉的凝聚在客观事物语义中的一种隐喻状态,研究诗歌中的意象避免不了研究诗歌中的隐喻。“五四”白话文运动以后,修辞学家更多的从文学批评中挣脱出来引进国外的修辞理论,站在语言学的角度从诗歌结构和语义方面来阐述隐喻现象。现如今,针对隐喻的探索研究更是立足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而且还引起了哲学、心理学、符号学、语言学和认知理论学等不同领域学者的共同关注。人们把诗歌比喻为“隐喻的汪洋”,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擅于引用意象创作诗歌的国度,到处都能发现诗歌隐喻活跃的身影。在中国,现代汉语诗歌与古典诗歌分别有着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我们所欣赏的古典
12、诗歌的“美”建立在文言文的语用环境中,而在现代汉语普及的今天,我们已经脱离了文言文的语用氛围,如何欣赏古典诗歌中的隐喻、如何理解现代汉语诗歌中的隐喻,还需人们摆正鉴赏诗歌的态度。20世纪初,由“五四”新文学运动衍生出来的白话诗其目的只是为了将文言文的语氛围扭转到白话文的语用氛围中。由于目的单一,所以诗歌创作往往忽略诗歌更深层次的蕴意,不注重想象,导致诗歌中的隐喻大都浅薄无力、平实且缺乏说服力。2.1 语义映射关系语义映射关系,没有太多深意。但白话诗摆脱了文言文创作的种种束缚,自由书写、随心所欲,在给中国诗坛造成混乱的同时.,它的诞生也是中国诗歌史划时代的一笔,它开启了现代汉语诗歌创作的漫漫征途
1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新诗潮诗歌运动,中国文学呈现全面复苏的态势,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一一“朦胧诗”派诞生,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芒克等,这些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观念进行了挑战,他们反恩人生,直面当代人的复杂,对文革压抑的人本主义进行时事的自我书写,他们擅于将大量隐喻、象征的艺术手法渗透到诗歌当中,含蓄地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批判与思考,具有英雄主义色彩。这代诗人最特殊的一点就是受到政治背景的约束,很多诗人大都讨厌政治概念,为了与“政治概念”相区别,引用在他们笔下的意象大都宏大、晦涩且陌生,透露着怪异的反叛精神,所以朦胧诗总带有一种“晦涩、怪癖”的气息。”为一段历史进行见证”
14、是整个“朦胧诗”盛行年代的主题,大量运用隐喻、象征构建诗歌也是“朦胧诗”的主要特征。排除时代背景因素的影响,如果说最初“朦胧诗”派诗人无限制地在诗歌中引用修辞的目的是想通过增强诗歌想象空间来进一步丰富诗歌内涵,改变白话诗以来诗歌单纯铺叙现实、平淡无味的缺憾。这个目的在这些诗人笔下的确达到了。但是,也正是这样一个喜欢滥用修辞的诗歌群体,让诗歌界对诗歌中隐喻的存与否打起了问号。一方面有学者对现代汉语诗歌在探索和创新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另一方面老一辈诗人从传统和现实两方面比较分析,认为“朦胧诗”派诗人滥用修辞创作诗歌,似懂非懂,甚至不懂,是名副其实的“晦涩诗”。对诗歌中隐喻的真正认识源于现代汉语诗歌“
15、后朦胧时代”的开始,即20世界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以来出现的“第三代诗人”,代表诗人物有韩东、于坚、西川、臧棣、杨黎、海子等。伴随着以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以瑞士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语言学引入国内,这一代诗人广泛借鉴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创作经验,对诗歌语言有了重新的认识。1930年英国诗人威廉燕卜荔在他的著作朦胧的七种类型(即复义七型)中将可以造成诗歌“朦胧”的隐喻类型讨论得淋漓尽致。1980年Lakoff和Johnson的(MetaPhOrSWeLiveBy一书提出了“认知隐喻”的观点,认为隐喻除了有修辞作用外,更是一种认知模式。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体现在语言中,而且
16、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这些先进的诗歌观念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传统思想,打破了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的传统观念。第三代诗人主体意识增强,他们针对“朦胧诗”出现的一系列弊病,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他们反对朦胧诗中出现的“英雄主义”倾向,提倡“像市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他们反对“朦胧诗”中出现的种种束缚,倡导诗歌回归本真的状态,回归语言:他们反对朦胧诗中出现的群体意识泛滥的情况,主张诗歌个人化、自主化,由“政治写作”过渡到“个人写作”。但这样的演变过于激烈,导致他们的诗歌创作都带有试验的先锋味道,可以说他们是前卫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是具有“先锋精神”的先锋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隐喻
17、显现出不同于“朦胧诗”的一些特征。首先,“平民意识”让诗歌中的隐喻愈加冷静、低调,诗人们往往把镜头瞄准民众,朦胧诗中常常出现的“英雄主义”意象逐渐被日常生活的琐碎意象所替代,普通人平凡的生活状态、个人感性的生命体验都成为诗歌隐喻的题材,像韩东的你见过大海、爸爸在天上看我、来自大连的电话等,其次,在诗人韩东“诗到语言止打和诗人于坚“拒绝隐喻”的号召下,诗歌成为了“语言快乐的殿堂”,诗歌的隐喻更加体现出语言的本真状态一一隐喻性。再次,第三代诗人在主张诗歌由“政治写作”转变为“个人写作”的斗争中,有些尝试革新的行为过于极端偏激,不自觉使诗歌创作陷入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语言工具化写作”,诗人将语言当做工
18、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语言暴力”的出现,本体与喻体的结合匪夷所思,诗歌隐喻变得陌生、怪诞。“语言暴力”的恶习常常伴随着“语言游戏”的肆虐,技巧性地编排语词和结构,意识流一样的语感创作,造成的不仅仅是诗歌内容的苍白无力,更在不知不觉中使诗歌偏离了回归语言本真的轨道。这种将诗歌创作当做“语言游戏”的做法,也许是第三代诗人对现代汉语诗歌创作探索过程中最为遗憾的地方。2. 2诗歌隐喻、意义与情感“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赞扬了社会上什么精神,批判了社会的什么现象”,等等。这样的诗歌评价也许是一个社会人接触到一首诗歌后最先想弄明白的事情。先不必说这种鉴赏诗歌的方式是
19、否正确,我们首先需要分析的是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来向外界传达诗歌背后隐藏的东西。3. 3诗歌隐喻与情感在诗人眼中,隐喻既是修辞又不是修辞。说其是修辞,是由于隐喻具有“言此意彼”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所有言此意彼的语言都能够称之为“隐喻”,诗人用语言创作诗歌,必定会有一个经过心灵重塑的过程,所以不可避免带有“言此意彼”的味道;说其不是修辞,是由于语言和意象之间最短的距离就是“隐喻”,“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人生活在一个到处充满诗意的世界,他们通过隐喻来写“心”,来增加新的认知经验,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隐喻,一切又不是隐喻。真正的诗人懂得用意象说话,这是不争的事实。毋庸置疑,诗歌是
20、心灵之歌,诗歌具有抒情性。从古至今,诗歌中出现的各种隐喻必然涉及人们的情感因素。唐朝诗人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不正是时光流逝、人生苦短、生命渺茫的象征,不正是诗人李白怀才不遇的悲悯心绪?新中国解放前夕,毛泽东所作沁园春雪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微乎其微的缺憾,不正映衬了“今朝”建功立业英雄人物的傲人成绩,不正流露出毛泽东对中国大好河山的感慨?就算到了今天,诗歌仍然是诗人心灵的呐喊。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一首文学作品总会首当其冲用
21、情感基调来对其进行定位。但诗歌中隐喻所呈现出来的意义空间,不仅仅是诗人抒发情感这么简单,这些意义空间往往构建了诗人各种认知经验与各种情绪触动将喻意彼此结合的精神世界,诗歌意义因此变得多元化。24诗歌隐喻与意义的产生在我国,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很多,最早可以追溯到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在毛诗序有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自古至今仍常常会用到的是“赋、比、兴”。所谓赋,是铺叙实际情况;所谓比,是比喻、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有时兼有比喻、象征,有时是为了押韵。很明显,这三者均有隐喻性特征。现代汉语诗歌中最常用到的比喻、拟人、象征、通感、
22、暗示等等都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简而言之,隐喻一是诗歌意义形成最重要的方式。4. .结语本文解释了什么是隐喻,什么是诗歌中的隐喻。隐喻是语言固有的特征,诗歌中的隐喻并不仅仅局限于修辞学上的隐喻,更多是指向一种“说不可说”的文学语言。隐喻的结果形成“意象”,一个隐喻的构成必然会有很多个意象的参与,“意象”不但是隐喻要去表现描写的对象,而且是隐喻能够运作的依据。讨论诗歌隐喻问题,不仅仅是讨论诗歌语言的问题,也关系到讨论诗歌意象的问题。“白话诗”运动为现代汉语诗歌的隐喻方式开启了新道路:“朦胧诗”的隐喻量大、多义、且模糊;“第三代诗人”以后的诗歌隐喻具有先锋、多元化的特点。日常生活中如此,在诗歌的
23、世界依然如此,只不过诗人意识中的世界比普通人意识中的世界更为广阔,在诗人眼中,所有的事物都充满了隐喻意义。我们不能将情感与诗歌背后隐藏的喻意割裂开,不能仅把诗歌隐喻当做一种修辞工具来对待,也不能盲目臆断地将隐喻拒之于诗歌门外,更不能为了诗歌隐喻而肆意地创造诗歌隐喻。参考文献:1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2赵毅衡.文学符号学IXI.北京;中国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HI.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4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一一辞格的认知性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
24、10年.6奚密.现代汉诗一一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M.奚密、宋炳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7华诗歌百年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8林莽.2011中国年度诗歌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2年.致谢:历时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黄思贤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帮助我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