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科技进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务科技进步.docx(6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服务科技进步工作措施汇编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OO九年二月编者按:2月1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市即召开市级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大会。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市委副书记、市长阎立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将服务企业、服务进展定为检脸2009年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要求全市所有部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考脸,以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措施作为加强作风效能建设的落脚点,帮助企业抢先机,度难关,求进展。会后,各单位、各部门迅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结合各自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服务措施。现将各单位、各部门的服务措施摘录汇编成册,印发全市。望全市上下结合市政府办公室今年一月汇编的促进科技进步政策摘编等,认真
2、执行各项服务措施,帮助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苏州经济社会全面进展。发改委:(一)政策服务。一是及时全面领会并下达上级政策。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台的新政策、新规定非常多,对这些政策规定与后续的政策规定认真学习,吃透精神,并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内告之基层与企业,自觉运用上级政策规定指导服务基层与企业。二是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与企业积极开展调研,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行研究,认真分析原因,为面上的指导提供根据。三是及时制订计策。及时提出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加快企业进展的,既符合国家与省精神、又对我市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措施意见,供市委、市政府决策时参考,主动当好参谋,全力推进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3、。(二)项目服务。一是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上做好服务。在全力推进轨道交通一号线建设的同时,加强与国家发改委汇报与沟通,全力以赴做好轨道交通二号线项目的报批工作,争取上半年取得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准,完成初步设计审查与批复,保证年内实施建设。二是在推进在建重要项目上做好服务。在加快推进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百世得太阳能等重大产业项目、东太湖整治等重大环保与民生项目建设等方面,要全力做好各项服务与协调工作,全面加快重点项Rl建设速度。三是在设立新的重大项目上有所作为。继续跟踪中央、省2009年的项目资金投向,主动衔接已上报国家与省的项目,全力争取尽可能多的重大基础设施、东太湖综合治理与社
4、会事业项目列入资金安排计划,确保工作有新的成效。(三)协调服务。一是做好2009年18项实事项目实施的协调服务。在进行实事项目目标分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及时跟踪与熟悉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关注民意反映,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协调解决。二是搞好金融协调服务。设立市级5亿元创投引导基金,尽早出台苏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全面推进我市创业投资进展。要在已有3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基础上,力争全年达到18家。三是加强重点建设工程与政府投资项目协调服务。按照全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目标任务,千方百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增加有效投入。继续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加大力度对在建工程项目的
5、科学管理,全面提升项目的保障服务水平。四是加强改革的协调服务。切实履行好改革的总体指导与协调服务职能,围绕城乡一体化进展综合配套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机构改革、议事协调机构改革、行业协会改革、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优化整合等,抓紧制定重大改革政策,研究具体实施方案,注重加强重点领域改革的协调服务。(四)对上争取。一是要做好改革政策的争取。加大工作力度,做好我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争取工作,力争有新的进展。二是做好重要农产品进口配额的争取。在企业申报的基础上,积极为企业争取到需要的棉花、粮食等进口配额。三是做好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与其他各类专项项目与扶持资金的争取。及时掌握国家、省的政策规定
6、,全面熟悉、掌握我市高技术企业的情况,把握工作先机,为我市更多的项目入选、并争取到国家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做好服务工作。四是做好农村龙头企业扶持资金的争取。通过积极努力,为我市的国家级、省级农村龙头企业争取更多的扶持资金。五是企业债券的争取。在企业有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为企业争取到企业债券指标,并积极协助其顺利办成。经贸委:一是坚持重点企业全程跟踪制度。对占全市规模经济总量52%的前250家企业实行领导直接挂钩联系制度,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做好要素协调配置,集中优质资源保重点、帮调整、促进展。二是坚持“条块”挂钩联系制度。在全市要紧行业选择100家代表性企业,建立一套覆盖要紧工业行业与地区、以
7、重点企业为样本的监测体系。做好市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办公室工作,深入基层企业调研,准确把握全市工业企业进展趋势。三是坚持健全中小企业动态分析网络。加强中小企业统计分析与分类指导,及时传递与落实国家、省与市有关中小企业进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发现与解决中小企业普遍性问题。四是坚持经济形势分析制度。通过科学设置专题调研课题与组织各类形式的座谈活动,及时跟踪分析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计策措施,提高经济分析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的预见性、科学性。五是坚持应对经营风险研究。高度重视企业生产经营风险防范应对工作,加强对高风险企业负债、欠薪、集资等情况的动态跟踪,及时制订应急预案,做到早发现、早
8、处置,有效防范企业因停产关闭、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六是加强开拓国内外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引导推进市场营销创新,破解国际市场低迷制约,抓住国家调整与振兴产业机遇,扩大外销市场,抢占内需市场。七是加强投资项目导向服务。积极引导,放宽准入,政策扶持,扩大企业投资领域。尽快审批与开工一批投资项目,加大服务力度,加快项目进度,加快培养-批成长性强的工业项目,为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打好基础。八是加强产品配套协作。组织全市重大项目的产品配套协作活动,突出抓好轨道交通与大飞机项目等重点工程项目所需仪器设备的本地化配套,支持有能力的本地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尽快形成配套产业链。九是突出重
9、点强化激励。继续实施招商选资策略,主攻中央企业与上市公司,努力引进-批优势内资项目。集中资源,优先配置,协调土地、能源等要素向高新技术项目倾斜。针对重点领域、行业与企业,在兼并重组、扩张进展等方面落实减税让利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做强做大,今年新增百亿元企业23家。十是突出优化能源保供方案。优化能源保供应急预案与电力供应方案,保障能源供应并向优势企业、重点行.业倾斜;推动建成(7万KW)能效电厂建设工程。在电力资源紧张、供需不平衡时,优先保障人民生活等重点用电需求,确保经济进展与社会稳固。十一是突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大力进展低碳经济,确立以精密机械装备、光电通讯及集成电路、生
10、物医药、节能环保与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进展方向。十二是突出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启动能源合同管理,排出100项重点节能技改项目,整合政策、资金、技术要素进行重点扶持、动态监测。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与有关法律法规十三是突出实施太湖流域五大行业整治。按照三年完成的工作目标,对化工、印染、造纸、电镀、食品五大重点整治行业建档立册,进行拉网式排查,列出太湖流域一级、二级保护区范围内需关闭、搬迁与改造的工业企业名单,加快实施整治改造。十四是注重做优做强,推进地标型企业培养。着力把地标型企业培养工作放在营造政策环境、提供特需服务、解决实际困难上。主动帮助培养企业用足用好做大做强、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政策,
11、切实保障生产要素供给,积极实施扩大品牌效应,真正为培养企业成为“城市名片”制造良好氛围。十五是注重高新技术产业两倍增计划。支持企业争创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帮助企业落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培养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项目。十六是注重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强化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争创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名品,新增国家级品牌25只、省级品牌64个。十七是注重推进企业人才培养。以“教育热线、清华研修、企业沙龙”为抓手,创新培训手段,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推动企业家快速集聚、创新创业。举办高端讲座6期、苏州企业系列大讲堂10期与总裁高级研修班100名。十
12、八是构建银企合作平台建设。继续组织开展金融创新周、金融服务企业行等活动,深入企业、特色产业基地进行现场对接,主动向银行推荐重点项目,及时向企业推介金融新品。与人民银行联合推行民营企业金融顾问制度,通过金融顾问这种直接服务方式,为处在不一致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提供各类有效融资解决方案。十九是构建融资担保平台建设。支持担保公司通过增资做大做强,通过优质服务培养担保品牌。鼓励担保公司扩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担保服务。加大上上市培养服务力度,选择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高成长性与上市意愿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养与政策激励。探索开展发行苏州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试点工作。二十是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13、加快行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为企业技术创新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全市技术研发信息网络,开放50个研究实验室,实施研发装备共享。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积极推广共性技术运用。二十一是构建循环经济平台建设。继续与清华、苏大等高校开展循环经济项目合作,建立完善循环经济信息与再生资源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最新的交易信息、行业趋势与政策资讯。继续举办节能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力争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循环经济论坛与产品交易博览会。二十二是构建新型物流平台建设。加快新型业态进展,积极拓宽物流运作模式,建立网上实时交易系统,联结生产与用户两个环节,为制造业进展提供配套与服务,做大做强我市现代物流产业。二十
14、三是切实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实行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政务活动透明度,做到公开政策规定、公开服务内容、公开审批事项、公开办事程序。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积极做好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管理)服务项目工作,促进行政权力运行与监督的公开化、透明化。各类面向企业的政策性资金项目,一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向社会公示制度。凡公开事项通过本委网站、新闻媒体、文件、公告、会议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及时公开。教育局:一是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来确定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培养更多企业急需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企业进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依托职业院校,开展短期职业训练、在职在岗训练
15、、业务函授学习等,为企业职工更新知识、强化技能训练提供教育资源。三是建立与完善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积极推进继续教育,方便企业职工、群众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四是积极实施“农村有用技术培训工程”、“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工程”,开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与农村有用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泛培养农村有用人才。五是鼓励与支持高校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六是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每个职业学校结合专业,建设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实践的场所。举办全市创业
16、教育论坛,强化创业氛围,交流创业经验,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七是为外地来苏创业,投资开办企业人员及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就学享受与本地市民的同等待遇;办好国际学校,为外商子女就学提供便利、优质的教育环境。科技局:一是加大行政服务力度,贴近企业开展服务。所有行政许可、行政管理及有关服务事项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服务中坚持即时限时服务、全程跟踪服务、规范高效服务、文明廉洁服务。二是建立健全企业联系点制度,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明确工作联系点(重点企业),及时掌握企业运行动态,摸清当前全市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需求与富新技术产业进展态势,加强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
17、持力度,支持企业在调整结构、转变进展方式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重点加大“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推进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提升企业进展的信心,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争项目备案的企业数达到2000家,力争实现全社会研究与实验进展费用(R&D)占GDP的比重达到2.0%。四是做好新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申报与认定工作,帮助更多的企业实现税收减负。开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加强对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前期培养,引导企业规范内部管理、强化基础工作。通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与管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壮大。五是加快创业服务机构的进展,推进落实省级以上科技创业园(孵化器)“营
18、业税、所得税、房产税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四税减免政策。组织开展创业投资机构走进科技创业园活动,支持创业园朝着特色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进展,营造有利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环境。六是推进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企业科研仪器设备加速折旧、财政优先采购等优惠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在员工教育、科研设备、产品创新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七是加强政策宣讲工作,通过政策讲座、解读报告会等活动,对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科技政策进行宣传解读,让更多的企业知晓政策、用好政策。建立健全科技部门与税务、财政等部门间的长效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各项科技政策的有效落实。八是开展苏州
19、市创新型试点企业工作,支持与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持续进展的规模型企业,支持规模型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实施一批重点自主创新项目。九是增设千万元级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支持这些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设立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支持科研机构跟踪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前沿,加强技术储备,加快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十是做好并推广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试点工作与乡镇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鼓励与吸引更多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创新第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乡镇企业与开发区工业的
20、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十一是实施新一轮“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抢抓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美欧等地留学生加速回归的时机,继续开展姑苏人才计划的境外推介,吸引更多的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或者团队来苏州创新创业。十二是强化科技金融创新工作。大力培养与进展风险投资机构,加快组建风险创投集群,发挥苏州创投集团等机构的龙头作用与辐射效应,着力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及时将重大的科技项目推荐给商业银行,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科技贷款。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试点工作,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十三是加强向上争取工作,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重大项目,特别是国家与省扩大内需、拉
21、动经济的重大计划项目,重点拓展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工业支撑计划、省软件与集成电路专项资金等重大计划,对企业获得的重大科技项目给予科技经费的配套资助。力争今年向上争取科技经费达到5亿元左右,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帮助企业进展壮大。十四是围绕保增长促进展主线,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IoOo项,其中自主创新重点扶持项目100项,优先支持有利于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关系下一轮进展的重大前瞻性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支持有利于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抵御危机影响,加快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研发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十五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为推动
22、,加快培养太阳能光伏、平板显示、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环保装备、数字动漫等新兴产业,进展提升软件与集成电路、电子与通信设备、计算机与周边系统、电气机械、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高端产业与智力型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本土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十六是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力度,帮助企业引进科技成果、获取智力支撑。今年举办2场大型科技成果洽谈会与20场以上专题推介会,建立连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渠道,使企业能源源不断地获得知识创新的成果与高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十七是着力推进科技载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中科院纳米所、医工所等核心研发载体,引领带动企业
23、创新进展;深化IC设计、软件评测、新药创制、实验动物等现有平台功能,推进纳米技术、SaaS产业化平台等平台建设,更好的发挥公共平台聚集产业、服务企业的作用。十八是促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发挥国家级高新园区辐射与带动作用,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平台与投融资机构向高新园区集聚,支持高新区与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创新型科技园区,支持工业园区争创一流园区。使工业园区、高新区成为引领我市结构调整的主导区、进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与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聚区。民政局:一是积极调整慈善募集方式,主动为企业释疑解惑。不组织大规模的企业劝募活动,不下达指导性捐款标准,募集重点由劝募转为在捐赠优惠政策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
24、、高效的服务。上门走访募捐大户,熟悉企业经营情况,主动提供政策咨询,帮助企业释疑解惑,暂停收取2008年度“百家协议认捐企业”认捐款7000多万元。二是积极为福利企业减负,促进福利企业稳健进展。深入各市、区福利企业调研,与企业家座谈,熟悉经营情况,并及时取消了福利企业35%的管理费、1%免税金与工本费等,将减免税由一年一退调整为一月一退,以减少企业资金运作成本。三是积极抓好社会组织的监管,重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指导各类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精英人士的智慧,通过组织召开合作交流洽谈会,交流信息、开拓市场,同时为会员提供有用的致富技术。四是积极探索养老事.业新机制,促进养老服务业进展。积极推行“公办
25、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采取规费减免、贷款贴息、床位补贴、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与鼓励社会资本及民间力量投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扩大内需。五是积极做好区划地名工作,优质高效为经济社会进展服务。结合地名申报与现场勘察,加强地名法规、地名知识宣传,提高咨询服务质量。对镇以上建制规划建设的道路名称,对建筑规模超过5000户的居民住宅区名称,对在当地具有重大影响的建筑物名称进行现场会办,与申报单位充分协商酝酿,努力提升新生地名的科学性与文化内涵。加强对镇村行政区划调整指导,及时办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审核、报批工作。财政局:一是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的引导作用,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
26、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节能减排与生态工程建设,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安排已有规划的项目,加大保障力度,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同时抢抓机遇,积极做好重大项目的报批工作,抓紧启动开工一批新的建设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转贷地方国债资金,用大规模财政投入刺激经济增长。二是积极培养消费热点。认真落实房地产交易的契税等政策,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促进房地产健康进展。支持扩大农村消费,积极组织开展家电下乡工程,鼓励进展农村连锁、配送、专卖等现代流通业态。落实旅游专项资金,开发乡村游等特色旅游活动,繁荣旅游市场。三是支持开放型经济稳固增长。完善开放型经济进展扶持机制
27、,综合运用出口退税、专项资金、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保持外贸出口稳固增长。尽快出台(已有初步方案)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外贸出口的工作措施。四是落实减负政策。全面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燃油税费改革,与出口退税、支持中小企业进展、高新企业进展、房地产交易有关税费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取消与停征14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与基金的规定,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坚决查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减轻企业负担。五是强化财政资金扶持。凡是符合要求的各类资金,要加快拨付,做到早拨付、早见效。有效运用财政杠杆,促进信贷投放向中小企业、“三农”、外贸出口等领域倾斜,通过财政金融有效配合增强经济进展支撑力。安排30
28、00万元金融改革进展专项资金,吸引金融机构与金融人才来苏。尽快出台苏州市地产优质品牌产品推荐目录,对重点企业、重点品牌予以重点扶持。进展农村金融,扶持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六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在为企业整个层面做好服务的同时,要借这个机会,着眼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进展方式转变。集中力量支持进展装备制造、光电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大力进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软件产业、服务外包、商务、金融业与物流业。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规模型企业。推行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支持实施节能改造重点项目。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支持重点企
29、业、重点污染源的治理。七是支持促进就业增长。抓好配套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推动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平等就业、素养就业、充分就业、稳固就业的环境。落实好市政府关于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稳固就业促进就业的意见,确保就.业再就业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切实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解决好双失业职工、零就业家庭、被征地农民等困难人员就业问题。设立创业引导资金,引导、帮助、扶持市民实现创业富民。八是健全农业企业生产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保险,巩固政策性保险险种,开展高效农业、农机具保险。完善农业担保网络体系,在县级市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办事处,加快建立全市农业担保公司的联保体系。加大支农投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与
30、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扶持进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九是提升服务企业水平。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与行政问责制,改进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加强财政门户网站建设,为企业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设立“企业之窗”专栏,归集财政服务企业的政策措施。保护好外商投资企业专区,增强政策文件的透明度与时效性。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网上运行平台建设,将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根据全部对外公开。十是加强督促检查工作。各处室、直属单位要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并把为企业服务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年度考核时将把为企业服务工作情况列为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人事局:(一)建立50
31、家企业人力资源服务联系点。一是在各行业中选择有代表性并有人才人事服务需求的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联系点,确定要紧联系人与联系部门,建立重点联系制度。每年走访联系企业很多于两次,深入掌握企业的用人需求、人才使用状况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努力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人才环境与优质的人才人事服务。二是每年组织12次专题研讨沙龙或者联谊会等服务联系点的公关活动,并组织好企业人力资源服务联系点的年会活动,搭建沟通交流与信息互通平台。三是及时、准确掌握服务联系点的规模、业务进展、联系人等基本信息,完善重点联系企业的信息资料与数据更新。通过苏州人事网、苏州人才网、会员邮件、信函等形式及时宣传国
32、家、省、市人才人事政策与重要活动信息,并做好政策咨询与指导工作。四是采取政策宣传、疏导思想、化解矛盾等多种方式,积极稳固企业军转干部思想,凡政策明确能办之事,坚决落实到位:重点解决重病、长期患病企业军转干部特困补助,健全完善走访慰问制度;加强自主择业转业军官的习惯性培训,切实帮助提而创业、就业技能,继续开展创业示范基地评选活动。五是每年免费为企业举办两次讲座,为企业进展出谋划策;主动送教上门,为企业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对参加培训的企业,有关费用能够予以优惠。六是积极宣传政策,办理好在企业工作满三十年且成绩显著的高级专家提高5%退休费比例的工作。七是因地制宜,为企业提供有关人事考试的集体报名与集体
33、领证服务;积极探索人才测评技术,努力配合企业选拔聘用人才,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加快推进“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规划。(二)建立50个领军人才服务联系点。一是以在苏工作院士、苏州市杰出人才、“333”优秀专家、姑苏领军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服务对象。二是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线,及时将国家、省、市有关人才政策与重大人才活动告知联系对象。三是定期走访联系对象与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熟悉掌握领军人才在工作、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并积极协调加以解决。四是对联系对象反映的涉及我市经济社会进展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反馈给领导与有关部门,并在规定时间内予以答复。(三)建立5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
34、工作站服务联系点。一是主动征集了解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进站博士与项目的需求,并组织有关联系点赴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招聘博士后人才,努力消除“空壳运转”现象。二是积极帮助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健全吸纳高层次人才的载体建设,力争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左右,全面促进我市的企业博士后工作。三是主动关心,积极服务进站博士后,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全面熟悉项目进展情况,组织专家评估拟出站博士后的科研成果,推动企业产、学、研结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四)建立50个企业留学回国人员服务联系点。一是积极完善海外留学人才引进政策机制,以政策推动与保障海外留学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
35、才引进工作:整合优势资源,构筑创新、创业、创优的新机制,积极改善留学回国人员创业环境。二是围绕留学人才创业载体建设,搭建留学人才创业进展平台,积极协助留学回国人员来苏自主创办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与研发中心;为联系企业提供高层次人才培训与工商、税务等方面的培训,积极提升留学人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整体竞争力。三是充分利用江苏省留学生回国创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互通;积极主动获取企业对人才与项目的供需信息,为企业引进国外技术与管理人才项目做好服务,推动引智工作进展。(五)建立50个毕业生就业援助点。一是在市区原有就业援助体系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与补充就业援助单位,并对就业援助单位进行
36、授牌,确保建立由50家以上用人单位构成的就业援助网络。二是定期走访就业援助单位,熟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帮助用人单位解决在毕业生人才引进方面的实际困难,宣传我市毕业生接收政策与优惠措施,引导与鼓励用人单位多接收苏州市区毕业生特别是特困家庭毕业生。三是优先推荐市区特困家庭毕业生,用好市政府实事项目资金,对接收苏州市区特困家庭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按照每接收1名特困家庭毕业生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并通过本地媒体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表彰。四是给予就业援助单位关于见习基地方面的政策倾斜,优先将就业援助单位列入市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六)建立50家企业职称评审服务联系点。一是走访50家企业与有关
37、行业协会、学会,上门宣传职称文件政策,召开企业座谈会,积极听取职称申报与评审方面的意见建议。二是运用网络、媒体等多种现代手段广泛宣传职称评审政策,及时告知申报人评审进度,规范公示评审结果,切实提高职称评审的透明度与公正度。三是在不影响国家职称评审计划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地方职称评审,为企业晋升资质提供保证;与有关协会组织联系,组织开展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晋升职称的理论提高班;探索在专业单一、人数集中、企业急需的专业开展专场评审,有效满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需要。(七)建立50家人才中介服务与培训服务联系点。一是在全市50余家人才中介机构及200余家社会培训机构中选择专业性强、业绩较好、社会诚
38、信度较高的单位建立联系点。二是及时公布年度人才进展报告、人才需求专业目录、紧缺人才引进资助目录等系列人才开发目录,提供专业准确的信息服务。三是按照关于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与有关政策,加大对人才中介、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全力帮助其做大做强。四是以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与扶持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市场,引导人才中介、培训机构合理布局与健康进展。(八)建立50家基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联系点。一是及时熟悉联系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情况与问题,指导联系点以推行聘用制与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二
39、是与联系点单位建立情况反馈机制与重大事项通报机制,就改革情况进行及时的协调与沟通。帮助联系点探索解决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三是与联系点及其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建立联系制度,加强对联系点单位改革工作的指导,鼓励与支持联系点单位大胆试验、勇于突破,制造性开展改革工作。(九)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实现50个乡镇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一体化管理。一是在镇与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体化管理,即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下设机构,实行人员、标识、药品、财务、服务、信息、制度、考核等的统一管理。二是到2012年,新增3100个编制,实现
40、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规范、卫技人员配备到位、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基本满足农村居民不断增加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总体目标。(+)强化人事宣传工作,免费为50家企业赠送中国人事报与苏州人事。一是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内容与范围,办好人事网站、苏州人事等载体,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强对人才人事与编制管理工作的宣传。二是在现有为企业免费赠送100份苏州人事基础上,继续免费向50家企业赠送中国人事报与苏州人事。劳动社保局: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加大服务企业力度。牢固树立“双保护、两服务”(即保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的方针理念,成立了服务经济服务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面向企业的普遍走访与困难
41、企业的重点联系制度,全面掌握企业进展运行、用工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调整等方面的实际状况,深入听取企业的意见与建议,认真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服务措施。二是下调企业医疗、工伤保险征缴费率。2009年1月起至2010年12月期间,苏州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人单位征缴费率降低1个百分点,由现行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9%缴纳下调为8%;城镇职工工伤保险用人单位征缴费率降低0.5个百分点,由现行按照职工工资总额1%下调为0.5%o在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费率下调期间,职工享受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待遇不变,估计将为企业减负3亿元。有条件的市也可根据各险种基金收支与结余情况,在2009年之内适当降低城镇职工
42、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与生育保险费率。三是阶段性降低企业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率。对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规模较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后基金当期收支仍有结余的市,可申请在1至2年期限内将失业保险单位缴纳部分的费率一次性从2%降到l%o四是同意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在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同意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应由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缓缴执行期为2009年之内,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五是明确510级老工伤人员旧伤复发医疗费用结付途径。减轻用人单位老工伤人员旧伤复发医疗费负担,将与单位保留工伤保险关系的5-10级老工
43、伤人员旧伤复发费用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结付范围,估计将为企业减负约5000万元。六是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缓解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资金压力。会同有关部门制订苏州市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贴息贷款实施办法,对当年吸纳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经办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吸纳人数,按每人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额度发放贷款,贷款期限为两年,借款人提出展期并符合展期条件的,可展期一次,展期期限不超过1年。贷款贴息采取“以奖代息”方式,由财政给予50%的贴息。七是降低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用工成本。对各类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给予社会保
44、险补贴。各类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或者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与之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单位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全额补贴。对各类用人单位吸纳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岗位用工补贴。各类用人单位当年新招用的女45周岁与男55周岁以上本市户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每人200元/月的岗位用工补贴,补贴时间暂定至2009年12月31日止。公益性岗位补贴按原规定执行,不再重复享受岗位用工补贴。估计每年企业将得到政府岗位用工补贴近0.5亿元。继续执行好现行就业促进扶持政策,妥善处理政策
45、衔接问题。八是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为困难企业发放“稳固岗位补贴”。在确保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按时足额支付失业保险待遇的前提下,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固职工队伍,并承诺本年度不裁员与参加失业保险人数比年初减少不超过5%的困难企业,按实际参保人数予以每人每月480元的“稳固岗位补贴”,补贴执行期为2009年之内,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九是发放培训补贴,减免技能鉴定费用。对经企业自主申报、核准列入试点开展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的企业,按取得高级工、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分别给予企业300元/人、500元/人的培训I补贴;对经企业自主申报,核准列入开展企业内外来及农村劳
46、动力岗位技能培养的企业,按培训合格人数,给予企业200元/人的培训补贴;对列入开展企业内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的企业,职业技能鉴定费减免30%;社会化职业培训机构,帮助企业开展技能培训,需核发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技能鉴定费减免30%。十是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单位富余人员并开展转岗培训的企业;对连续5年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企业用工在300人以上,且在经济困难时期不裁员,积极组织职工集中开展技能培训的企业,经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企业可按核准的计划实施培训,劳动保障培训鉴定部门按实际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人数,参照当地失业人员社
47、会培训标准,最高不超过50%给予企业补贴。对用人单位吸纳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并与其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用人单位组织到有职业技能培训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并取得与从事岗位相同的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的,可按最高不超过培训费用的50%对用人单位给予补贴。十一是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通常每年10月份调整。目前我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为850元每月,原计划2008年10月起调整为950元每月,根据部省有关文件精神,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十二是指导企业依法适度调整工资支付标准,妥善解决经济补偿支付问题。企业因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安排
48、职工放长假、轮休作业、脱产半脱产培训等,或者通过多方努力仍不得不实行经济性裁员的,各地劳动保隙部门将指导企业与其工会或者劳动者通过平等协商制定与修改工资分配制度,根据劳动者提供劳动的实际情况,按照双方重新约定的标准支付工资;企业应支付的加班工资、经济补偿金,如及时、集中支付有困难的,困难企业可在与其工会或者职工平等协商一致后,承诺支付期限,并签订分期支付或者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的协议。十三是简化非标准工时工作制的审批程序,方便企业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工时制度。对生产任务不均衡的出口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经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能够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与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若干工种岗位、非国有企业中实行年薪制的经营管理人员、非生产性值班人员等,经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能够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指导企业完善工作时间与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帮助企业依法合理地减少人工成本支出。十四是配合实施企业调整举措,积极稳妥地做好职工分流安置服务工作。高度关注节能减排、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生的企业关停并转迁现象,及时协调处理职工分流过程中涉及劳动保隙的有关问题。指导企业依法制定合理的人员分流方案,落实经济补偿政策,妥善解决职工劳动关系调整问题,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坚持因企制宜原则,采取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