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成就彼此辉煌.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43230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互成就彼此辉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相互成就彼此辉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相互成就彼此辉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相互成就彼此辉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相互成就彼此辉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相互成就彼此辉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互成就彼此辉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相互成就,彼此辉煌一、典故及其语义典故:释之结袜。或结袜王生、王生袜、结袜。语义:原指西汉名臣张释之,在朝堂上,跪地伏身,帮民间老人系好袜带的故事。后来用以表达我们民族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以及老一辈成人之美的高尚情操。意同“张良取履”,也都入选古今传统教材。(张释之画像)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列传,王生者,善为黄老之言,处土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皆会立,王生老人日:“吾袜解J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日:“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日:“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廷尉。二

2、、“释之结袜”典故本事张释之,汉文帝时就任廷尉,是朝廷最高审判官,任务是处理全国的刑狱案件。他忠诚勤奋,公平公正,在朝野,都享有很高的威望。这一天,有位民间老人,被景帝召见。老人叫王生,是研究黄老哲学的。他进门一看,三公九卿都站在两边,整整齐齐,威严肃穆,就拄着拐杖,晃晃悠悠,踱步上殿,给皇帝行完礼后,起身一瞧,“哎呀”一声,说,“我老头子的袜带散开了。”他往左右看看,然后用拐杖点点张释之,不客气地说:“你来!帮我把袜带系上。”张释之闻言,立即出列,走到老人面前,毕恭毕敬地跪起一条腿,伏下身子,认真地帮老人把袜带系好,然后,站起身,又向老人行了个礼,才退回原位。散朝后,有几个人围了上来,责怪老

3、人说:“您王老先生也太过分了。您知道给您系袜带的,是谁吗?”老先生说:“怎么不知道?他不就是张释之嘛!我虽然生活在乡间,可也听说过张释之的大名,老百姓都说,张释之做廷尉,天下无冤民!”大家还是不理解,又问他:“那您为什么还要在朝堂上,当众屈辱他呢?”王老先生张开两臂,低头看看自己的袜带,然后说:“我又老迈又贫贱,恐怕对张廷尉不会有什么帮助了,我想来想去,只能让他放下身价,事奉老人,送他一个好名声而已,除此之外,我还能帮他什么呢?”大家终于明白了,王老先生有成人之美的苦心,也就更加敬重张廷尉了。(释之结袜)三、十年不升,而三年升五级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河南方城县)人,生卒年不详。西汉名臣,法

4、官。他年轻时,家中花钱买官,让他做了骑郎,侍奉文帝,结果十年了,都无缘升职。他认为收入低,不划算,正打算辞职回家时,经中郎将袁盎推荐,受到文帝接见,得到皇上欢心,升为谒者仆射,成为近侍。从此,他做了有心人,时时警觉,处处留心,充分发挥潜能,尽量运用才智,适时进言建策,不断积攒业绩,连续得到提升,以致于三年连升五级,历任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直至廷尉,列位九卿。他坚守职权,照章办事,不畏权贵,勇气可嘉。他任公车令时,有一次,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武,同乘一车入朝,到了宫外司马门,也没有下车,违反了宫卫令。张释之见状,急迎上去,将车拦截,并弹劾他俩在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的罪,兄弟俩好言解说,也不

5、让进宫。薄太后知道此事后,文帝脱帽谢罪,检查己过:“都怪我教导儿子不严。”太后派人拿着她的懿旨,赦免俩孙儿过错,张释之才放行。文帝看他与众不同,别人不管的事,他也要管,升为中大夫。(弹劾太子)其实,太子和梁王都是文帝的爱子,他俩在自家的皇宫内院,谁管得着?只是太子也有近忧,仅仅是从长远考虑,不得不暂时屈从他的意,不然又哪里有,由他折腾的麻烦事?不久,他升为中郎将,又因说到陋葬的安全性,很称圣意,再升为廷尉。有次,文帝乘车出巡,途经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跑出一个人,惊动了御驾的马。文帝大怒,命令卫护捉住此人,交给廷尉处治。审讯时,那人说:“我是长安县乡下人,听到清道命令,慌里慌张的,躲到桥下藏起来

6、,过了好久,以为皇上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跑出来,没想到,竟然惊动了皇上的马。真是罪过!”(乡民犯禁)张释之向皇上报告,那乡民不自意中,违反清道令,依法量刑,应当处以罚金。文帝气愤地说:“他冲撞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驯良温和,要是烈马,说不定要翻车的。怎么仅仅处以罚金呢?”很显然,皇上个人的情绪,与廷尉的职责有了矛盾。于是,张释之发表一通议论,阐述廷尉的职责,他说:“如果当场就杀掉那人,别人也无话可说,但是交给廷尉,就是另一回事了。廷尉必须依据法律判决,而法律是国家的,不是那一个人的,天子与天下人都要遵守。廷尉的职责,就是为了对国家负责,对照法律条款,依法量刑,作出恰当判决J他又从反面,进一步阐述

7、:“为什么要这样办呢?因为,廷尉是天下之平,一头是法律,一头是犯人,一碗水要端平,如果执法不公,处理不平,那么上行下效,法律还有什么价值?全国不都乱了套吗?又因为,现在事关陛下,就要改动法律条款,加重惩办力度,国家又怎么取信于民呢?老百姓还会信赖国家吗?”最后,他做出结论:“所以,我给陛下当这个廷尉,必须严守法规量刑,维护法律的严肃性,而不能以个人的意志,来加重或减轻处罚,只有这样,才算称职。望陛下明察皇上听了,不自觉地点了点头,心平气和地说:“你说的很好!当廷尉的,应当如此。”后来,有人偷盗高祖庙的祭品玉环,被抓到了。文帝是有名的孝子,主张以孝治天下。他一听有人偷盗祖庙里的东西,非常生气,立

8、即下令交给廷尉严处。张释之审讯后,对照法律,以偷盗宗庙祭品当判斩刑的条款,将量刑情况回报。皇上听了,勃然大怒说:“此人道德败坏,胆大妄为,竟敢偷盗先帝庙里的神器!我交给你处理,是要族灭他的,你不严惩,却只按常理判处斩刑,这不合我敬奉宗庙的本意!”张释之理解皇上的心情,知道他对这种人深恶痛绝,只是感情毕竟不能代替法律。为了依法办案,他脱下帽子,叩首谢罪,但仍争辩着说:“陛下!按照法律,这样判处,已经足够了。其实,斩刑与灭族都是死罪,只因犯罪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加以区别。如果,他偷盗宗庙器物,就诛灭他的全族,那么,万一再有狂暴之徒,胆敢动长陵一杯土,陛下呀,我将怎么量刑?”文帝听了,没有回答他。文帝

9、和薄太后研究一番后,母子俩都称赞,廷尉量刑恰当,批准他的判决。张释之忠于职守,严于执法,依法量刑,公正不阿,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文帝侍母)业攵帝就侑母衣a四、景帝即位,贬为淮南相公元前157年,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景帝。这时候,张释之才事后生怕,内心恐惧,而假装生病。想要辞职躲开,又害怕招致更大的惩罚;想向景帝当面谢罪,也不知怎么办好。于是,他找到民间老学者王生,向他求教出路。他采用王老先生的办法,终于见到景帝,为自己当年的幼稚与任性,赔礼道歉,认罪服输,景帝口头上原谅了他,没有深责。不过,他也知道,景帝不似其父,能宽厚大度,善良待人,他量度不够大,脾气也不太好。

10、有一次,他气愤时,曾伸手就砸死吴王世子、他的堂兄刘贤,他真能不记当年刁难他的仇吗?再说梁王刘武,尊宠之极,骄娇之至,中郎将袁盎的奏章,讲到皇位承袭的事,不合他的心意,就被暗杀了,又怎能放过他呢?他心里还是没有底。王生老先生心里也没底。于是,贤德的老先生便自编自导,出演了前面介绍的“释之结袜”的故事,来制造社会舆论,抬高他的身价,以期保全他的性命。结果,如王老先生所期,景帝只做了眼不见,心不烦的事,把他赶出京都,贬到淮南,去做刘安的相国。但是,他却不知,骄纵的梁王,还将会干出什么?他仍是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一年之后,也便在郁悒中,默默地去世了。五、“守法不阿意”的好法官太史公品评:“张季守法不阿

11、意,有味哉!”意思即是,张释之严守法度,不迎合皇帝心意的事,是难能可贵的。这是公正的历史结论。在封建专制时代,最高统治者处理案件,往往“取舍在于爱憎,轻重由乎喜怒”,而又没有有效监督机制制约,来确保当政者自我约束,严格执法。在这种情况下,司法官员的个人品质,对于既定法律能否严格执行,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而张释之执法如山的胆略,以及为官执政的才干,让他敢于直谏,勇担风险,排除了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情绪干挠,从而规范有序的使用法律,捍卫了法律的严肃性。这就是太史公称赞他的原因。(明君与忠臣)当然,张释之躬逢好时代,遇上了贤明的君主。正是有了贤明君主,才成就了张释之这样的忠直名臣,不然的话,轻则罢官、收监,重则斩首、灭族,哪里还有什么“忠直名臣”可言?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忠直名臣,自然就彰显出了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的高尚风范。由此可见,这对“贤君忠臣”的故事,与“释之结袜”的故事一样,都揭示出为人处世的最可宝贵的社会法则:相互成就,彼此辉煌。陈存选2021、03、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