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生(献给第三个中国医师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敬中国医生(献给第三个中国医师节).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致敬中国医生瞬一战一年-献给第三个中国医师节这一瞬,历史在沉淀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如何才能将其制伏?既往的场景,还散发着温度,也犹如电影胶片,将每一位医务人员、受救治患者,定格进了一个个生与死交织、血和泪互融的画面中。历史的一瞬在沉淀,面对病毒发出的死亡威胁医务人员从来不曾离开岗位。培训会上,齐刷刷投过来的都是专注的眼神1月26日,大年初二,下午2点,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内,由20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护专家组成的应急医疗队,与兄弟医院共同组成国家医疗队,驰援武汉。此后,一大批来自北医三院的医务人员,其中很多是90后,跟随先行者的脚步,来到了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刚看到一群穿着迷彩服的姑
2、娘、小伙们兴高采烈地笑着闹着进了酒店、进了餐厅。当晚8时,临时为他们组织了培训团队,还特别担心这上赶着送上门的培训会不会响应率不高。姑娘、小伙们一直在认真听每一个要点、仔细看每一个操作,有的队员甚至全程录像。齐刷刷投过来的都是专注的眼神。”这一瞬,北医三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副队长、感染科副主任袁晓宁感到了安心,彻底放下了90后们是否会更多注重保护自己、忽视病人照料,是否会全力以赴的担心。在武汉,进入重症病房的第一天,袁晓宁隔着护目镜看到,90后们的身手虽然一开始显得笨拙,但对病人的护理和治疗都一丝不苟,若非写在隔离衣上的名字,已然让人忘记他们是正在面对凶险病毒的年轻人,而是舍生忘死的老兵。17
3、年前,29岁袁晓宁赶上了非典疫情。当时,她在北医三院消化科已是骨干护士,正在上幼儿园中班的儿子也需要母亲更多的照料。“第一次离开孩子那么长时间,当时就反复问自己,为什么到这么危险的地方。”袁晓宁说,那时,给自己的回答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其他的孩子都不受到病毒的伤害。接管第一例非典重症患者后,袁晓宁就持续护理这位患者从消化科转到重症病房,历时一个多月。当时,许多医务人员感染,袁晓宁有过担心,却没有犹豫。17年后,在武汉,同样的“烽火岁月”,袁晓宁又仿佛看到年轻时的自己。“已是深夜,望着窗外薄雾笼罩着的长江、江边的灯光、江面上缓缓行驶的船,空无一人道路上明亮的路灯和十字路口规律闪烁的红绿灯。连续
4、几天的忐忑,终于踏实下来了,但激动的心情却无法平复。”2月25日,袁晓宁在日记中记下,“今天,我们召开了接收预备党员发展大会。当国际歌响彻会议室,我仿佛又看见了此次来武汉一线,党员们争先恐后报名的情景!武汉,我们早就准备好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隔离病房内,记住了许多难忘的瞬间2月17日,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地标或高层写字楼的LED巨屏,陆续为一组“最美逆行者”系列海报亮起。海报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张张放大的医护人员的朴素面孔,以及口罩和护目镜留下的印痕、未愈合的血痂、疲惫中的昂然和淡定“想到许许多多的人通过海报在注视着我们,心中就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广东支援湖北疫情防控救治医疗队队员、广东
5、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三区护士吴掌明回忆,2月8日,当他从武汉汉口医院隔离病房出来时,正好遇到了拿着相机的摄影师,“海报展现的是我们刚下战场的样子,有些憔悴,但在同事脸上,我看到平静、自信、坚定”。1月24日,当天是除夕,吴掌明毅然请缨,报名参加广东第一批支援武汉抗击疫情的队伍,并于当晚出发,驰援武汉。出发前,吴掌明的妻子问他:“怕不?”“不怕,勇往直前。”吴掌明斩钉截铁回答后,却悄悄思考,“我真的不怕吗?”在汉口医院,作为第一组进入病房作战的护理人员,吴掌明和队友们努力克服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从收拾垃圾开始,面对艰苦环境不畏惧,也记住了许多难忘的瞬间一一“有个小伙伴在上班时突然不舒服,差点晕倒,现在
6、需要回酒店休息”;“遇到的第一例死亡病例是一位73岁的患者,转院过来刚3天。整个人躁动不安,含糊地说着家乡话,身体被约束着,却使出全身力气想要去反抗”;“随着武汉当地一些医护人员被确诊感染,甚至牺牲在一线,我们也开始思考,万一哪天我们扛不住了,哪天我们也被感染了,那我们该怎么去面对死亡”;“虽然有部分不幸的消息传来,但支援的人员越来越多了,必需品供应也越来越充足了”在隔离病房内,护士成了护工、清洁工、送餐员,要负责污染区的垃圾清理、拖地开窗、端水送饭喂元宵、擦屎倒尿换窗帘,甚至搬运四五十公斤重的氧气瓶。“医护人员紧缺,有的护士体重不到100斤,但在病房内一个班就需要换8个氧气瓶。”吴掌明说,看
7、到女护士们的辛苦,觉得自己力气更大,有必要分担更多的体力活。为此,他在隔离病房内练就了一手绝技:两只手分别抓着一个氧气瓶,左右开弓旋转着前进。护目镜布满雾珠,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氧气瓶碾过地板发出低沉的声响。吴掌明说,这一瞬,代表的是一份决心,还有誓死守护的承诺。治愈之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一线“时间大概是在1月16日或17日,当时发热门诊病人非常多,防护做得不够,我们当时就戴着外科口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简称武汉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劲农回忆,自己是在被风一吹后感到了身体不适,后来确诊感染新冠肺炎。武汉封城之前,他曾带着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实地调查武汉协和医院的发
8、热门诊,和专家组成员一起钻到发热门诊的人群里,挨个地询问患者。武汉协和医院是收治首批武汉市内疑似病例的医院,急诊科又是一线前哨,58岁的他在发热门诊高强度工作长达半个月,极度的疲劳以及高频次的密切接触,让他感染了新冠病毒。“天天到发热门诊去,那个时候非常疲惫,其实我症状不重,但我是医生,我知道自己肯定中招了。”张劲农说,自己是武汉市首批被感染医护人员之一。“我既是病人又是医生,这就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居家隔离期间,张劲农连线参与医院的病例讨论、网络阅片、指导会诊,和同事一起将自己的生病经历转化成为临床经验。“作为医务人员,要告诉普通人,得了疾病怎么样才能好,要鼓劲。”秉持着这样的
9、理念,张劲农在治愈新冠肺炎之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抗疫一线:“倒下了,站起来再战!”这一战,看到了他们的可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湖北武汉,曾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战场。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国家统一调度下,全国累计向武汉派出300多支医疗队,超过4.2万名医务人员从各地驰援湖北。这是一次世所罕见的医务人员大出征,这是一场与疫情展开的艰苦卓绝的鹿战。湖北之外,更多的医务人员坚守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和乡村,守护着更多百姓的生命健康;武汉之后,国内不少地区先后再现“烽火”,国家专家组的专家枕戈待旦、南征北战,在这场仍未结束的糜战中,他们做好了打满全场的准备。一次史无前
10、例的大出征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1月21日,武昌医院被征用为首批发热定点医院之一,要在两天内转出近500名病人,完成院区改造,接收发热患者。疫情严峻,任务紧迫,该院院长刘智明几乎三天三夜没合眼,带领职工改造病区、腾挪病房,并迅速成立了医院医疗救治指挥部和10个工作组。1月23日,武昌医院如期收治发热患者,就在当天,刘智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住进了重症病区。20多天后,刘智明遗憾离世,成为疫情中因新冠肺炎去世的第一位医院院长。2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新开设的3家重症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同时,从北京、江苏、山东等10余个省(市)的委属委管医院、省级大医院、大学附属医院,抽
11、调负责人和3000余名重症医学科骨干力量组建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新的重症患者收治病区。此后几天,数十家大型综合医院开始密集接到调令。2月6日晚,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连夜组建132人的援鄂国家医疗队,其中半数以上医务人员来自重症医学相关专科。此前,该院已先后派出2批、36人驰援武汉。医疗队出征后,该院重症医学科只留了5名医生“看家”,他们还承担着省内、院内危重患者及孕产妇患者的救治任务。正是这次大征调,成就了“华西”“齐鲁”在武汉天河机场的经典相遇;也正是这次大征调,让医学界“四大天团”一一协和、湘雅、华西、齐鲁,开始广为人知。“想尽一切办法,3个小时内完成病区准备,随时接收重症患者。”2月5日,湖北
12、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下达“设800张危重症床数”的指令。傍晚,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率队来到该院指挥部,召开现场调度会,这是他5天内第3次来督战。2月6日凌晨,武大人民医院副院长张丙宏已连续30多个小时没合眼。经过连夜奋战,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一下收治了268名患者。彻夜大雨,所有接收患者的医务人员都被雨水浇透了,张丙宏一夜接了300多个电话,直到手机电量耗尽。各地援鄂医疗队密集抵达武汉后,当地急救设备等医疗物资的紧缺凸显出来。没有设备,医疗队治病救人就被束缚了手脚,怎么办?把后方医院的设备调到前线。吉大二院院长张学文说,该院随后将两台ECM0、两台有
13、创呼吸机、两台床旁血滤机,还有移动呼吸机、血气分析仪、除颤仪等,价值20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跨越2000多公里增援武汉。武汉战“疫”中,中日友好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数十家大型公立医院派出医疗队,自带无创呼吸机、除颤仪等支援湖北,甚至后续连夜调运ECMO等设备支援重症病区。众志成城,可见一斑。“把温暖留在心里,挺好”战场上从来不缺少故事,故事背后往往还有更多故事。在武汉前线,有一张照片曾经广为流传。画面里,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在医院走廊里匆匆前行。这张只有两人背影的照片
14、,最抓眼球的是他们手里各自捏着的两片面包。照片被传到了网络上,一时间,医疗专家组的饮食保障问题引发了众人的议论。“当天上午到江苏省援鄂医疗队巡查重症患者救治,查房结束已经时过正午,说好在医疗队病区吃午饭,但因为突发状况,当天医疗队的午饭没有及时送到。”邱海波回忆当时的情形说,因为要赶去下一家医院巡查,他们没有时间再等午饭了,医疗队医生就把办公室里仅存不多的面包片给了两位专家,“怎么都推辞不过,医疗队连面包片都没吃上”。照片的拍摄者、江苏省援鄂医疗队队员、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晁亚丽说,拍下这张照片,既是心疼他们,也是激励自己,“两位老师言传身教,他们那么辛苦都没有怨言,我们也
15、没有理由在战场上退缩”。邱海波还有两张“一月白头”的照片,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在拍摄时间相差大约一个月的两张照片里,邱海波的头发看上去明显白了很多,自此就有了“抗疫专家一夜白头”的新闻。亲戚朋友看到照片后,都打电话、发微信来慰问邱海波。“头发并没有比以前更白,主要是光线的原因,你看衣服的颜色都变灰白了。”邱海波说,从南京出发的时候,由于时间匆忙,他只带了一件外套,这件衣服在两张照片里颜色也差了不少,“很多人都说心疼我,我说大家千万别心疼我,应该心疼我的外套”。“面包片的故事,一月白头的故事,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出来,我的内心还是比较平淡的。”邱海波说,作为专家在媒体前抛头露面的机会多,很容易被注
16、意到,这样的“趣事”引起大家的关注,恰恰说明了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关心和关爱。“我一直心怀感动和感激,没有必要回应什么,我只会在比较小的场合解释一下,开两句玩笑,大家一笑了之,把温暖留在心里,挺好。”邱海波说。离开武汉时,邱海波落泪了。“回想几个月的艰苦经历,当地医疗卫生界的付出和牺牲,历历在目。”邱海波说,国家组织医疗队、专家组支援患者救治,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当地的医疗力量才是抗疫的中流砥柱,“专家组一共才多少人,当地医务界又投入了多少力量,想想那些倒下的医务人员,有多少人站起来擦干眼泪、忘掉病痛,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坚守,每一个人都是与我并肩的可爱战友”。“我们会毫不犹豫,冲锋在前”20
17、20年已经过半,绥芬河、哈尔滨、吉林、大连、乌鲁木齐,武汉之后,全国多地先后出现疫情,国家专家组的专家们也在大半个中国的版图上转战。“一路走来,我们的临床治疗一直都在做减法,医生对新冠肺炎的疾病规律已经了解得越来越深刻。”国家专家组成员、北京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说。邱海波说,新冠肺炎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也同样具有自限性的疾病规律。多数病毒性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发展至重症,需要通过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待机体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后,病理过程结束,患者就会慢慢走向康复。“抗病毒治疗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科学面前浮躁不得。”邱海波说,尽管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药物,“但我们从来没有觉得没有特效药就
18、没有办法了,医务人员已经在临床摸索出了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疗路径”。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中,我国前所未有地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救治。无论何地,从出生不久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如果有战争发生,战士会冲锋在前;如果有火警发生,消防员会冲锋在前;如果疫情之下有病患需要治疗,我们一样会毫不犹豫,冲锋在前。”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说,回顾武汉之后的疫情,尽管在多个地方出现了本地病例的流行,但无一例外都得到了妥善的快速应对,“最重要的是,在几百上千名患者中,没有出现一例死亡。取得这样的战绩,不仅体现了临床救治水平的提高,更体现了艰苦卓
19、绝的社会付出”。这一年,从遭遇战到持久战去时漫天雪,归时满眼春8月14日,天津市新增1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昨晚又是一个通宵。”8月15日,电话里的张颖,声音略显疲惫。半年前的2月2日,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对宝诋区百货大楼聚集性疫情抽丝剥茧般的精彩讲解,让时任天津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室主任的张颖迅速登上热搜榜,被网友誉为“女福尔摩斯”。“就像一场梦。”回忆起过往的半年,张颖感慨道,“节奏太快了,每一个病例的情况都不一样,相应地,防控重点和难点也不同。长时间的快节奏,让人有种不真实感。”张颖有一个笔记本,记录着每日的工作内容。几天前,她无意中翻阅时发现,除了流调,
20、自己还做了很多其他工作,但这些“琐事”仿佛被橡皮擦从记忆中抹去了。“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忘得一干二净。”但只要闭上眼,每一个新冠病例的来龙去脉,张颖都历历在目,如数家珍。从“决战武汉”到“保卫首都”,过去的半年,对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而言,“像是一部抗疫连续剧。”2月6日,在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的统一安排下,从全国调集了包括吴浩在内的27名基层全科医生和疾控专业技术人员,与武汉13个区的干部组成13支社区防控小分队,深入一线。吴浩被任命为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2月6日13时40分。吴浩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这个时间,“接到上级电话,派我赴武汉参与社区防控。”“当时心里不太放心。
21、”吴浩坦言,彼时,方庄社区已出现6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能否及时“灭火”,吴浩心里没底。另一方面,今年恰逢女儿高考,“也是人生大事,心里总有些不放心”。虽有不安,但形势紧迫。当天15时40分,吴浩便登上了南下的火车。在仅有的两个小时准备时间,来不及准备换洗衣服,吴浩紧急部署方庄社区的防控工作,对每一个可能遇到的问题作出了详尽安排。临行前,他叮嘱妻子,父母年事已高,去武汉的事,一定要保密,“我在一线抗疫,后方决不能出问题”。离京当天,北京下起了鹅毛大雪。回望漫天飞雪,吴浩惴惴不安地走进了空荡荡的车厢。此后的51天,每一天仿佛都是一场生死战,“去时漫天雪,归时满眼春。”吴浩回味道。遗憾一个月,
22、犹如一天。这是吴浩抵汉“满月”时的感受。“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吴浩说,抵汉时,已封城十余天,虽然切断了武汉与外界的联系,避免疫情进一步向外蔓延,但封城早期,“行走的传染源”依然存在,传播途径未完全被切断。通过走访,吴浩意识到问题所在一一“打法还需细化”。吴浩说,首先要实行小区封控,让流动的水静止下来,这时排查才有意义。否则,病人只会像割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出现,最终导致医疗系统瘫痪。随着社区封控措施得以落实,武汉疫情逐步缓解。3月的一天,吴浩像往常一样在社区走访,突然,感觉身上很热,仔细想想才发现,原来,此时的武汉已是春意盎然,而自己还穿着来时厚厚的羽绒服。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赴武汉指导组
23、专家组成员,新冠战“疫”打响后,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先后5次赴武汉开展疫情防控相关技术工作,累计在汉4个多月。“参与的工作太多了,记不太清了。”冯子健摆摆手道,4月28日5月8日期间,武汉市某小区连续报告5例新冠病例。这是在武汉3月18日确诊病例清零后,第一次出现小区聚集性疫情。5月9日一早,冯子健赶赴武汉,这也是疫情发生以来,他第4次赴武汉处理疫情。抵达现场后,冯子健即刻赶赴发生疫情的小区和关联场所实地调研,连续两个晚上工作到凌晨3点,通过科学的研判,冯子健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一一这仅是一起局限在小区内的聚集性疫情,这一判断也在此后得到印证,极大缓解了社会紧张气氛。随后,冯子健又组织对武汉3
24、月以来报告的无症状感染者进行详细分析,全程参与了武汉市开展的全民集中核酸检测工作,提出“武汉近期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低,疫情已趋近阻断,当地风险与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一致”的专家意见。在湖北召开第104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他明确表示,亲身见证了武汉核酸排查的全过程。“数据表明,武汉现在是全国最安全的城市。”这极大增强了武汉人民的战“疫”信心。“公共卫生是个集体项目。”冯子健强调,防控的成败,是无数公卫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公共卫生最不讲个人英雄主义,这也是公共卫生的精神所在。“也有遗憾。”谈及武汉战“疫”,吴浩坦言,与他一起赴汉的基层全科医生分散在各个社区,大家整日忙碌,5
25、0余天,却没有时间相聚,一起拍一张摘下口罩的合影。“戴上口罩,也许别人不知道你是谁,但你的行动,让大家明晰,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谁。”吴浩说。清零,归零武汉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新冠防控也进入常态化。6月11日,北京市西城区确诊1例新冠肺炎病例,北京拉响防控警报。“没想到。”身为北京市巡查指导专家团团长的吴浩坦言,本以为秋冬季才会出现的疫情,提前了。“这也说明,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知还很有限。”病毒虽然狡猾,但历经武汉一役,吴浩对首都防控颇有信心。“我们有武汉防疫的经验,但不能照搬,这次北京防疫有新的情况与条件。”在吴浩看来,兼顾生产生活的精准防控成为这次北京防疫的关键词,精准的目的在于尽可能
26、减少不必要的、因过度防疫带来的生活不便和对经济的冲击。吴浩说,北京抗疫创造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新模式。一是不做大围城,二是进行大流调,三是开展大筛查,四是运用大数据,五是采用混检法的核酸检测新方法,数十倍地提高了检测效率。6月17日,天津市新增1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闻讯之初,张颖不太相信。病例初筛是弱阳性。”张颖说,于是,她立刻带队进入“红区”,为患者再次采样,结果,强阳性。此后,熬了几天几夜的张颖执着地追根溯源,最终“破案”。“如果说上半年是一场遭遇战,那么,下半年,甚至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我们面临的,将是持久战。”冯子健说。在吴浩看来,对于某一地区的局部疫情,可以实现患者“清零”,但对
27、于国内乃至全球而言,短时间内难以回到疫情前的状况,换言之,难以“归零”。要实现清零,就要提高专业机构的“捕获”能力,做到早发现,提早预设不同场景下的防控措施,准备的预案越多越细,实现精准防控的可能性越大。“此外,还要提升公众的自我健康素养。”吴浩说,这次北京首个报告在新发地购买海鲜感染新冠肺炎的“西城大爷”,不仅独自骑车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全程佩戴口罩,而且对流调询问做出了清晰的回答,为相关部门做出迅速反应提供了重要信息。武汉抗疫期间组建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救治专家组,大多数专家都在离开武汉后,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义无反顾地转战了大半个中国。大半年转战大半个中国,累吗?面对这样的提问,国家专
28、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表示,“我觉得所有医生心里都有一把火,那把火就是我是一个被患者需要的人,只要这把火烧着,就没有时间想累不累,但忙完了停下脚来,就会觉得还是蛮辛苦的。”邱海波说,每一位医生都会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绝对不会忍心看着任何一个生命从自己手里流逝,“做自己喜欢的事、分内的事就不会觉得累,抗击疫情,会让医生心里那把火烧得更旺”。改变新冠战“疫”,改变了很多。从武汉回京后,身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吴浩一入会场,代表委员们纷纷向他表达敬意,“见到从武汉抗疫回来的人,大家都在说,谢谢你们。”吴浩说。更大的变化是,公共卫生的关注度空前高涨。今年两会期间,公共卫生
29、无疑成了高频词,围绕如何建设公共卫生体系,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公共卫生唱了主角。”吴浩说,另一方面,大家也开始关注基层,关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前关注的是大医院,这次新冠疫情,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让大家越发重视它。”无意中成为“网红”,让张颖对疾控宣传工作有了更多思考。“其实,疾控部门一直在做宣传,但只是局限于疾控内部的小圈子。这次新冠疫情,让疾控人走到了聚光灯下。”张颖说,未来,还是要打破界限,通过更大的平台发出疾控声音,“广阔天地,才能大有可为”。由于在抗疫中的突出表现,张颖被擢升为天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对我而言,挑战很大。”张颖说,职务的变化,意味着看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以前,只是一个科室主任,是从纯业务的角度出发。现在不同了,要站在疾控中心的角度,甚至是站在全市疾病防控的角度去看问题。“所以,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个纯专业人员,同时要兼具一定的行政思维。”6月的疫情让吴浩无暇顾及女儿。“高考那几天,我在各区县巡查督导,没能送她去考场。”吴浩颇感遗憾地说,但让他欣慰的是,女儿不仅在考试中发挥出色,并且报考了医学专业。“希望这些后浪们比我们更出色。“(2020年8月IqH第03版)【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