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原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草原教学设计修改人:李益飞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 .通过改变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的学习,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自然景物之美。2 .体会作品情景交融的写法,品味精彩语句,并进行相应的积累。教学重点: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自然景物之美。教学难点:体会作品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草原。你有没有去草原游玩的经历?你对草原有哪些了解?/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草原的图片和歌曲(PPT播放)听完歌曲,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本文的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到美丽的草原看
2、一看。(板书课题:草原)【设计说明】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学生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所学课文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首先,我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一老舍。现在让我们带着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好奇与憧憬,一起来到草原,感受草原的独特风光。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描写了什么样的图景?预设:草原风光图(第1段)(板书)喜迎远客图(第2、3段)主客联欢图(第4、5段)【设计说明】初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检查学生预习课文时的生字学习情况,并纠正部
3、分字音,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初步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老舍初到草原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圈画具体字词句准备交流。(过程中落实视角和具体景物)预设:仰望天空的明朗环视四面的小丘注视移动的羊群远眺欲流的翠色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整个草原都是碧绿碧绿的,望不到边际。“茫茫”是什么意思?(因辽阔而看不清远处)既然是“一碧千里”,又为何“并不茫茫”呢?预设:天空明朗因而能看到远处,草原上不仅仅是碧绿的青草,还有小丘、羊群,使得景色并不单调模糊。
4、(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渲染”和“勾勒”有何区别?预设:“渲染”是指用水墨和淡的颜料在宣纸上涂抹,“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事物的轮廓,只“渲染”而不“勾勒”,景物和背景之间的边界就比较模糊,远远望去,小丘与白云相接,就像绿色要流进云里,这一景象与“渲染”很相似。(出示PPT上的中国画图片帮助理解)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预设:前句是近景,草原绿得浓厚、油亮,化静为动,给人“欲流”之感;后句是远景,极目远眺,草原与天空相接,连绵的绿色一直伸向
5、云天深处,随着汽车的前进,给人流动之感。(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预设:“惊叹”的是从未见过的草原景色,“舒服”是因为草原让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为什么“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预设:草原的景色使人想要久立四望,同时眼前美景也激发了作者创作表达的诗情,表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观察景物的顺序,通过圈画朗读的方式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品味和积累文章的精彩语言。四、升华情感,滞留问题。PI答思考探究的第二题,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预设:在写景中融入感受,能使情与景高度
6、融合,一方面让景物刻画得更加形象逼真,富有感情色彩,一方面能使抒发的情感有所寄托,而不是泛泛而谈,达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结合对课文第1段的学习与理解,朗读第1段,进一步感受草原之美。(朗读时在节奏轻重缓急以及音调高低起伏方面加以指导)同学们都读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听出了你们对草原的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中,作者还运用了怎样生动的笔触来表达情感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设计说明】结合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通朗读的方式进一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为理解作者情感做准备。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段,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熟记并
7、背诵课文第1段。【设计说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与背诵中巩固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六、板书设计草原老舍草原风光图仰望一一天空环视小丘注视一一羊群远眺一一翠色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教学目标(第二课时):1 .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草原风俗人情之美。2 .体会作品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 .品味精彩语句,并进行相应的积累。教学重点: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俗人情之美,体会作品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作品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段,感受到了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学生背诵第1段),请同学们回忆
8、一下,作者描写了哪些草原的美景?上节课我们回答了思考探究的第二题,学习了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其他类似的句子吗?把他划出来。预设: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设计说明】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结合思考探究第二题引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从第一课时的“景”过渡到第二课时“情”的学习中。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人情之美。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景之美,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还有这里的人情之美,文章的最后说“蒙
9、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请同学们默读2-5段,关注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句,圈画出能表现“蒙汉情深”的词句?预设:草原上,主人们策马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道来做客的我们,并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到了蒙古包外,又有很多从几十里外乘马或者坐车来看望我们的同胞,虽语言不通,但大家手紧紧握在一起,感情热情真挚。蒙古包内大家亲热地举杯欢聚,尽情放歌,其乐融融。饭后,主客纷纷表演节目,热闹欢乐,不忍辞别。【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从文末画龙点睛的两句诗反观全文,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启发学生探究作者围绕“蒙汉情深”这一主题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三、细品词句,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草原
10、人民的特点,你会用什么词?(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2-5段,圈画具体词句,选用合适的词语填空。预设:(热情)迎客(盛情)待客(深情)话别(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预设:“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向我们飞来”,形容来得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用“彩虹”来比喻一是体现盛装打扮,二是表现热烈心情。(2)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
11、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3)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J预设:“都是”、“总是”体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4)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想象一下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设计说明】聚焦喜迎远客及主客联欢这两个部分的重点语句,并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想象相应的画面。四、再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噫亮的牧
12、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互相亲切交谈。连起来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西下时分仍然谈兴正浓。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分享交流)【设计说明】再次问到诗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一行与蒙古族人民分别的情景,感受人物不忍离别的场面;从“天涯”、“碧草”、“斜阳”等具有蒙古草原特色的景物上,进行情与景的交融想象。五、课堂反馈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预设:感受到了草原的风光美,令人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令人难以忘怀。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段,感受蒙汉人民团结友爱的深厚情谊。【设计说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通过朗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六、布置作业仿写课文第一段,注意观察顺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设计说明】训练写作能力,为后续作文中环境描写的使用做铺垫七、板书设计草原老舍热情好客:(热情)迎客(盛情)待客(深情)话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