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赤壁赋》看苏轼怎样安然渡过大起大落的后半生(2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赤壁赋》看苏轼怎样安然渡过大起大落的后半生(20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读赤壁赋,看苏轼怎样安然渡过大起大落的后半生(203)一、赤壁赋的名言美句集锦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苏轼像3、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
2、而东也,触胪千里,旌旗遮空,醐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时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二、苏轼黄州6年
3、后,东山再起神宗元丰2年(1079年),苏轼遭乌台诗案,坐103天大牢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6年,苏轼官微无权,又旧交尽失,处于人生低谷期。这时,他薪俸很低,入不敷出,不得不租种东山坡地,过着半自食其力的艰难日子。这期间,他由天纵奇才,政坛新秀,突然死里逃生,贬入基层,陷入如此境地,难免不心灰意冷。好在他生性豁达,便经常外出,游山玩水,凭吊古迹,在祖国雄伟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激发下,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作,寄托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从而超脱了人事烦恼,成为一位宠辱不惊的胸襟旷达的豪迈者。元丰7年(1084年),神宗去世,哲宗8岁继位,祖母太皇太后高滔滔临朝听政。高滔滔(1
4、0321093年),英宗皇后、神宗之母、哲宗与徽宗祖母。她知人善任,励精图治,政风清明,天下小康,是位优秀女政治家Q她跟其子神宗政见相反,任用旧党党魁司马光为宰相,否定了新法;又任用苏轼为翰林学士、加知制诰。高太后任苏轼为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这时期,苏轼东山再起,位高权重,又政见睿智,看到旧党拼力党争,压制新党,又暴露出腐败,他仍然不顾及私利,提出批评,结果又遭到旧党诬陷。他很无奈,只好自请外任。这时,他二任杭州,修苏堤,救灾荒,多善举,政绩卓著。三、哲宗亲政后,流落海南岛元佑8年(1093年),苏轼知定州时,高太皇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后,他又一改祖母国政,任用新党。旧党不喜,新党不爱的苏轼,第二年
5、,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贬惠州。绍兴4年(1097年),苏轼62岁了,又三贬至海南岛信州,据宋律,这是仅比斩罪轻一等的处置。这时,苏轼经历黄州“炼狱”,思想更加超脱,他视僧州为第二故乡:”我本僧耳氏,寄生西蜀州。”在这里,他办学堂,树学风,做信州文化开拓者、播种人,深受吏民尊敬。苏轼在海南岛元符3年(I100年)哲宗英年而逝,其弟徽宗继位,大赦天下,任苏轼奉朝郎。苏轼在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IloI年),在常州去世,享寿66岁。高宗追赠为太师,孝宗追谥为文忠。四、赤壁赋为苏轼又一代表作苏轼在黄州时,游览赤壁,先写下赤壁怀古词,于元丰5年(1082年),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又创作了赤壁
6、赋。如果说,那首词是诗人怀古伤己完成思想超脱的豪迈名词,那么这篇赋,则是诗人具体描写他如何完成这场超脱的优美名赋。赤壁赋苏轼苏轼赤壁赋为千古绝唱,与宋玉风赋、司马相如子虚赋、曹植洛神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等齐名,名列古代“十大名赋”,历来入选中学语文。下面将从四方面,谈谈这篇赋为什么那么优美,堪称名赋。首先,诗人用讲故事的方法,以对话形式,来写“与客泛舟”时的所见所闻所想,而完成此赋。在赋中,诗人以自己的内在感情为线索,进行主客对话交流,达成不同观点的统一:先写见到月夜江上美景时,诗人陶醉于月夜泛舟;接着,写诗人闻客吹箫,又感伤于箫声悲凉;再接着,写客人哀叹人生失意,而产生怀古伤今的悲
7、怆;第四,写诗人阐述思想超脱、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的处世高见;最后,写主客交欢,忘情尘世、超脱人生的欢快结局。故事分五小节,环环相连,节节相关,行文流水,一气完成。同时,全文由景生情,缘情入理,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景情理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又兼具哲理,情韵绵绵,内容蕴藉,笔法高超,故事完美,而又余味不尽。其次,在体裁形式上,诗人发扬中唐以来,以文为赋的新赋风,以“记叙之体,出于韵语”,描写凭吊江山风光,恨人生之无寄;渲染留连风月美景,喜造物之无私,既保留了词赋的特质和情韵,又打破了词赋的句式声律的束缚,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方法,增添了更多的散文成分,使文思喷涌,笔势自由,表达
8、更加淋漓尽致,因此,这篇赋别具一格,特别优美,具备词赋的深情美韵,又兼有散文的优雅通透。譬如首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琅琅上口,又具整饬之致,诗句之美。又如全文,大多押韵,一韵一层次,富于音韵之美,利于朗读,略具韵文的声律特点,又显示出层次,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再次,意象明丽,意境澄清,比喻精巧,语言优美。开头以清风、水波、东山、流水、白露、水光,更添月色、斗牛等明丽意象,与触景生情,随情吟出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兼之以“纵、凌”传神动词,描绘了“凭虚御风”的洒脱自由、渲染出“羽化登仙”的澄澈境界,空灵明丽,缥缈幽远,出尘脱俗,潇洒神奇,
9、妙不可言,美不胜收,令人胸襟开阔,心情舒畅,不禁也悠悠然陶醉其中;又用夸张、想像、比喻等辞格,非常出色地描绘出箫声的悲凉幽怨,一连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五个比喻,形容箫声悲咽低回的音韵,化抽象为形象,惟妙惟肖,具体可感,又进而比喻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整妇”,真切形象,凄凉婉转,感人至深,令人落泪。在全赋中,诗人以高超的笔法、优美的语言,将水光月色、呜呜箫音、悠悠古事、坎坷世情、失落人事,有机地串联起来,又深度融合凝聚,最后,让主与客都从人生无常的惆怅中解脱出来,不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了,都能理性地对待生活,从而明白世间万物皆有主,个人不能强行予夺取舍,不要
10、去巴望高远渺茫而不可求的梦想,还是尽情地去享受本来就属于自己的东西吧,譬如,天地无私,风月长存,那江上的清风、那山间的明月,耳得为声,目遇成色,自能以声色娱人,我们何不放下世事包袱,抛弃人生烦恼,以旷达的胸怀、超然的态度,让自己徜徉其间,而自得其乐呢?这就自然而然地有了这样的美好结局:“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忘却人生世事烦恼,实现物我两忘、完全进入旷达超脱的空灵境界。第四、展现出诗人的思想境界、人格之美。1079年,天纵骄子苏轼,横遭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黄州,政治上不得志,生活上压力大,内心很苦闷,便生出世事无常、人生如梦之感。后来,苏
11、轼游览名山大川、凭吊胜景古迹,写下赤壁怀古词,是大宋帝国的壮丽山河、千古英雄的风流往事,激发了他的思想,提高了他的见识,使他能以历史观对待古人古事,以及世情人事,从而超脱苦闷、旷达人生,而返归自然。再后来,诗人又写了这篇赤壁怀古赋,便在那首赤壁怀古词的基础上,详细地描写了完成超脱、迈向旷达的过程。客有吹洞箫者这一过程,诗人以讲故事的形式、散文化的文赋、优美的韵律、诗歌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把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具体地反映出诗人是怎样的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整个思想转化过程,在他的笔下,就是最美的故事、最美的文赋、最美的乐曲、最美的诗歌。从而,又体现出诗人的高贵
12、思想、高尚人格。江月图五、苏轼后半世的旷达人生当然,苏轼能写出如此完美的佳作,反映出诗人能站在时代的思想高端,以历史论观点看待史事与世事,从而超脱人事,旷达人生,实现了内心深处的一场思想革命。正是这场思想革命,让他能不为自喜,也不为己悲,宠辱不惊,随遇而安,安然地渡过了大起大落的后半生。哲宗前期,高太皇太后主事,旧党执政,他东山再起,任为翰林学士加知制诰,位高权重,离宰相仅一步之遥,他却不以为喜,而审时度势,自请外任,旷达世事,追求快意人生。而在哲宗后期,新党执政,一而再、再而三地贬谪他,直贬到最边荒的海南岛僧州,他也不为己悲,而心安如家,成为海南岛文化开拓者、播种人,在我国古代边疆开发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西湖纪念馆苏轼像苏轼,他就是这样的一位超脱世事,而旷达人生的智者,因此,他能在诗、词、文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成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欢迎转发,反对剽窃!)陈存选20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