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力资源联动区域经济的逻辑关系与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人力资源联动区域经济的逻辑关系与策略.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高校人力资源联动区域经济的逻辑关系与策略摘要:从区域经济的视角下,阐述高校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现状,并从高校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揭示高校人力资源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刻内涵。在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中,高校教育要重点研究培养适应区域创新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从重视高校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的人才培养开始,进一步阐述区域经济内高校的人力资源培养的具体措施。只有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头上,将高校教育与区域经济联系共生,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交换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赋能。关键词:区域经济;高校教育;人力资源;培养策略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经济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各区域经济已经不能持续依靠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支撑,而是需要在前期的积累中,逐步走向区域的特色发展道路。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野下,培养充足的人力资源刻不容缓。高校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渠道,也必将肩负起社会发展的货任,培养大量优质的人力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通过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高校教育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现状下,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的创新培养,将提升高校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也在区域经济的作用下实现双方共赢。一、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人力资源的现状(一)高校人力资源的区域非均衡发展在改革开放前一阶段,中国经济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影响下,虽然成绩彪炳史册,各区域间
3、的发展却并不协调,如不同区域内的经济水平不同,人民生活水平不同,教育资源配置不同等现状。在这一实际情况影响下,各区域高校人力资源也就存在非均衡发展的局面。高校的人力资源主要由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两部分组成。其中,教师资源是指那些以培养学生为目的,为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及服务的人员;学生资源作为高校人力资源中的成员,是知识、技术、智力的载体,也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组成。由于区域性的限制,由这二者组成的高校人力资源非常稳定地聚集在某些区域内,这种高校人力资源的固定性,让各区域内的人力资源配置无法互补,从而导致高校人力资源发展在各区域内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高校人力资源的聚集,体现了各区域经济和各地区高校
4、教育的巨大差异,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而言具有明显区域优势,但是从整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又对整体区域的经济开发和利用不利。(二)高校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增强在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高速发展后,经济总量得到大量积累,已然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如今,推动经济发展的四大要素己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区域相继进入人力资本的积累期,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本的地位明显下降,在技术水平稳定输出的基础上,教育与人才资本实现了完美逆袭。人力资本累积的重要性己然逐渐超越物质资本的积累,成为更重要的发力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能量,也日益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节奏步伐。区域经济发展在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上,历经改革
5、和创新的双驱动,走上了量变到质变的道路。日后,依托于质量效益的才能稳步提升的区域经济,说到底,成了人才和科学之间的竞争,而这二者都依托于高校教育的水平。因此,高校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渠道之一,其战略地位日益提升,且培养责任重大。在高校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它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来源,大量优质的高校人力资源将直接决定了该区域社会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与专业程度,作为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而言意义重大。二、高校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逻辑关系(一)高校人力资源培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1 .高校人力资源为区域带来不竭人力资本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就业环境变得越来越
6、灵活,各大企业的用人成本骤降、人才特征的差异化凸显,个体的个人价值提升,而各组织间边界逐渐模糊。例如网约车司机可能是企业高管利用空闲顺便载客,外卖小哥可能还是大学教师,跑腿师傅可能还是网络程序员。这些把人力资源带到了共享经济的变化,阐述了劳动关系重构后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变革,也是要求在新经济时代中,区域经济的发展要不遗余力地从人力资源走向人力资本0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字面上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差之千里。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将人力资源进行培养开发、学习教育,接受社会企业中的有用才能,才能成为人力资本。而从人力资源走向人力资本的道路,离不开的是高校教育的培养和发展水平,高等院校本身就具有一定
7、的人力资源吸纳能力,每年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当经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培养,不断提升的文化知识素养和科学技术水平,会直接表现在就业后的劳动质量中,这将直接为区域内的人力资本提升注入活力,因此,高校人力资源将会为区域经济建设带来不竭人力资本。2 .高校人力资源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在经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重塑,都将带来颠覆性的生产力跃迁。而作为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有章可循,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变化往往跟随着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也就是说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会带来人力资源的产业升级,当人们收入水平提升后,劳动力的发展趋势就会从第一产业过渡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而完成区域内产业
8、结构的升级。高校人力资源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来进行区域内的人力资本提升,这在前文己做详述不再赘言。而人力资本的扩张,让区域内的收入及消费水平而言得到极大提升,这就直接影响消费品的市场需求走向,在市场价格的机制指引下,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必然会跟随人力资本的扩张得到升级。此外,高校人力资源丰富的区域,所培养的各行各业的人才资源也更为丰富,其中最为丰富的当属第三产业的人才培养,例如医疗、教育、金融、服务、通讯、运输等行业通过高校教育的培养,人力资源远比高校群少的区域要丰富,而高校人力资源又存在相对聚集固定的特征,流动性不强,这就让该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得到快速升级。(二)区域经济水平是培养高校人力资源的基
9、础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高校教育的投入物质水平是教育体系与经济水平息息相关,高校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一定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稳定基础之上。科研、教育都是需要经济实力的积淀,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高校教育才能得到更多重视和投资。纵观全球,那些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水平超前、教育内容与结构优化的国家及区域,其经济实力与物质基础都是十分强大且稳定,像如今世界上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美国,不仅输出高等人才,更是为本国带来大量高精尖科技人才,而其经济水平也是可见一斑。而近观国内,由于生态资源、经济特征、发展路径的差异化,各区域产业结构不同,再加上国家战略步伐的因素,各区域的产业结构、
10、文化教育水平区别很大。像长期扮演着高等教育中心角色的祖国首都北京,这个经济文化教育都首屈一指的区域,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程度越强的区域,对于教育的普遍重视程度也越高,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就越多,而一些经济发展欠佳的区域,由于空间结构的差异性,在忙于建设物质基础的同时,难免对教育的投入显得分身乏术。2 .区域经济制约高校人力资源的培养方式区域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会推动科技水平的提升,也带动高校人才教育的提升。但由于区域化差异的因素,不同区域的经济差异化却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关键作用。首先,经济环境的差异直接制约了区域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高校教育的发展仰仗着一定时期内社会所提供的资源供给,区域内经济水平不
11、同,从社会总资源中所抽出分配给高校教育的内容也就不同,因此,区域高校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架构最终都取决于区域内的经济水平。其次,由于区域内对于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同,经济环境的差异也将制约高校人力资源培养的课程设置。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推陈出新,各种现代化教学仪器层出不穷,而一些独属于时代产物的高精尖科技,对高校教学的内容和课程有了新的时代要求,但是经济水平落后的区域没有充足的物质资源投入,便会制约其课程的设置。最后,区域经济同时制约着该地区高校人力资源的流动。高校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跟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变化,要使高校教学成为更有用的教育,才能留住所培养的人力资源,
12、但是由于区域内经济实力的差异,就业后的劳动者会根据劳动报酬选择就业单位,就让经济实力低的区域失去吸引力,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动。三、高校人力资源联动区域经济的培养策略(一)区域经济视角下的高校联动制度支撑1.推动人才流动,实现区域内人力资源共享区域内的高校聚集地,拥有着丰富大量的人力资源。如今,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强的城市,会有一个甚至几个高校教育园区,这里集聚着众多高级知识人才、丰富的现代化教育设施以及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专业学科。但若是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稳固地聚集某一地区,便会造成该地区内的资源过剩,而那些次经济发展区域,又面临着人力资源匮乏阻碍发展的局面。高校聚集区域内人力资源是该区域生产要素
13、外溢的重要途径,那么结合整个区域发展的方向,应该良好地运用聚集区域内的人力资源,根据区域内不同地区发展的特色,合理引导人才流动,将区域内的高校人力资源共享,让人力资源结构走向余缺互补的道路。同时,也可以收敛区域内人力资源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以人才优势带动次经济发展区域。首先,推动优秀教师资源的流动共享。每所高校的专业课程水准与综合实力排名都有差异性,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部分优秀教师资源根据需要进行人才流动,利用薪资福利、晋升资质的硬件条件,或者采用双聘、互聘手段,鼓励其主动进行有时效的岗位互换和人事调动。这种方法不仅能为高校人力资源注入新鲜元素,同时也为各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带来新思考
14、。其次,推动学生资源的流动与知识资源的共享。高校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特点,学生高校毕业后应以薪资报酬、发展前景,帮助和鼓励学生其根据所学专业知识,选择与自身发展匹配的区域发展,而非一味选择留守大城市,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动态互助特点。3 .促进产学结合,加速区域创新特色发展开拓创新作为时代主旋律,要求各区域发展要积极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集中区域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发挥起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区域树立起经济发展的标杆产业链。以区域发展为需求导向,企业发展为技术需求方,高校人力资源为技术供给方,发挥科技园区在研发平台、转化平台
15、和企业孵化中的积极作用,突出规划引领,加快整合资源,创新文化氛围,加快构建和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园,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区域创新的概念,离不开创新系统和区域科学的研究成果,这些创新来源都与高校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大量优质高校人力资源作为新生代社会人,拥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科研水平和思维创新能力,为区域科研和系统创新注入新鲜活力。这些知识组织在经过社会化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推动了区域体制创新和发展创新,放眼国内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像科技主导的地方性创新有武汉、长沙、西安等地;企业主导的多面性区域创新有广东、浙江等地;研企结合创新的区域创新有硅谷、新加坡等
16、。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产研合作机制、高校人力资源和研发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哪种区域特色发展模式,其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都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高校教育视角下的区域人力资源培养1.增强实践意识,重视高校教育的模式优化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最终是为了社会实践。高校人力资源培养要认准这一目标任务,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区域人才为出发点,综合提升高校学生的素质文化专业能力,为区域经济建设助力,就一定要从全面提升高校教育的实践意识.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实践中历练,可以更好地认知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操能力,更有信心地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教学在实践中进行,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方向地指
17、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在人文、地理、资源各不相同的祖国大地,每个区域经过不同区域优势形成的产业链也有着显著不同,作为区域的优势发展产业,要保证其持续向好,就要保持该产业类别的先进性,从源头出发向立足未来。那么,该区域相关的优势专业就要跟随经济发展的方向,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课程,维系核心教学内容的同时融入实时热点需求,有目的、有目标地改革教学模式。高校教育的实践意识十分重要,是推动教学方式创新的重要推手,而实践意识若得到社会实践指导将事半功倍,因此,高校可积极促进校外企业家及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入校指导,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考核与激励,当校园内的实践意识从被动过渡到主动,将会对高
18、校实践性提升有巨大作用。4 .加深信息互通,构建教育成果的现实转化链接区域内丰富的高校人力资源,从大视野下进行资源统筹,一定要加深信息互通,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无论是高校间的信息互通,还有校企间的信息互通,都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人才培养的直接目的是服务社会和企业,那么,高校间的教学手段、管理措施、科研讨论在信息互通后,能带来积极正面的改善,而校企间的信息互通,则更有利于高端人才在区域优势产业上的合理分配,能加速科研成果、技术创新向现实转化的步伐,不仅增强高校教育的现实意义,也能够直接推动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首先,信息互通有利于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科研是人们利用现有资源创新发展,来改善生活的过程,
19、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社会发展更加离不开科研技术的创新。但是却由于信息差的因素,社会对高校科研不够重视和疲于接纳,高校的科研成果也大多只是校园内的研究,如果能加深信息沟通,以市场和社会的要求有价值的高校科研成果进行现实转化,不仅能推动区域内的科研发展,也能够提升现实生产力。校企之间的深入互通,是校企间的相互协调和均衡用力,高校在企业的资金支持下将科研项目进行现实转化,从而提升区域内科研成果的时效性与价值性。其次,信息互通有利于教学成果的现实转化。虽然每年数以万计的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但不少企业仍旧用工问题提出质疑,归根结底是企业和高校的信息互通不够,高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就要以市
20、场需求为导向,连通企业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预测社会发展的优势专业,迎合区域市场设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只有加深校企之间的信息联系,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打造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青年,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的区域适应力和竞争力。参考文献1郭万春.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3):162-165.2罗婷婷.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卜.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分析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5):108-112.3江昌勇,尹飞鸿,常容.对接区域经济探究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一一基于长三角经济新常态视角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9,32(02):57-63.4王晓路,倪丹悦.高校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互动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18(0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