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62547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57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docx(7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1范围本通则规定了XX市范围内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保持的原则,以及目标和程序、机构和职责、制度化管理、教育培训、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改进、体系融合八个要素的核心要求。本通则适用于XX市范围内企业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以及对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咨询、服务、评审、管理和规划等。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通则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通则。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通则。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T13861生产

2、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GB/T24353风险管理指南GB/T2792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42768公共安全城市安全风险评估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通则。3. 1风险risk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严重性的组合。3.2评估单元assessmentunit根据评估目的和评估方法的需要,将评估对象划分成有限、确定的范围进行评估的单元。3.3风险点risksource在一个评估单元内,伴随具体风险的部位、设施、

3、场所,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两者的组合,有时也称为风险源。3.4危险源hazard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能量或危险物质)或状态(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3.5风险辨识riskidentification识别风险点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3.6风险分析riskanalysis系统地使用既有信息,识别出危险,并预测其对于人员、财产和环境的风险,是理解风险性质的过程以及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决策的基础。3.7风险评价riskevaluation以风险分析为基础,考虑人员、财产和环境等因素,对比风险分析结果和风险判定准则,以确定风险等级以

4、及是否可以接受或容忍的过程,提出风险降低措施,并评估这些措施。3.8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运用定性、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统计分析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其严重程度,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可靠性加以考虑,以及对其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全过程。3.9极端风险extremerisk危险源未经风险控制处于最不利状态下的风险,即指设备设施、工艺流程或者活动过程中没有经过任何消减事故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风险水平,即理论上最高的风险。3.10现实风险realityrisk危险源在采取一定管控措施后仍然存在的风险,也称为残余风险或剩余风险。3.11关

5、键管控措施keycontrolmeasures安全措施的主要防护功能、次要防护功能如果失效,或将较大影响可靠性,或导致危险源可能失控或随时失控而提升风险的可能性。这样的安全措施称为关键管控措施。3.12风险分级管控riskclassificationmanagement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和管控方式。3.13事故隐患eventnonconformity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

6、。3.14隐患排查nonconformitycheck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企业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3.15隐患治理nonconformitycontrol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首先必须通过隐患整改达到法规、标准、制度等符合性要求,形成第一个闭环管理;其次必须通过隐患产生背后的原因分析及治理,确保隐患不重复发生,形成第二个闭环管理;最后通过隐患治理,提出进一步风险管控措施建议。3.16双重预防机制Doubleprevention

7、mechanism基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分级管控,实施相应的隐患排查治理,从工程技术措施、系统管理措施和应急管理措施等方面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形成安全风险管控、事故隐患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和运行模式。4原则4.1 实施分级管控,以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为原则。以风险管控为主线,运用现代风险管理和事故预防理论,构建基于风险系统化、规范化的双重预防机制,规范具体工作程序和方法。通过风险评估,明确隐患排查的重点;通过隐患排查治理,降低现有风险,发现新的风险,实现有机融合,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4.2 通过体系运行,以促进双重预防机制融合为原则。以风险

8、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核心,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通过标准化体系规范运行,促进双重预防机制有效实施。4.3 强化动态管理,以实现双重预防机制持续改进为原则。通过落实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责任,实现风险辨识、分析、评价、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消除等闭环管理,不断完善、持续改进。5核心要求5.1 目标和程序5.1.1 目标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主要实现以下目标: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一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一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一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重大(较大)安全风险公告栏;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一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一隐患排查治理台账;一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方案;一

9、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信息管理系统。5.1.2 程序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程序主要包括机构和职责确定、人员培训、风险评估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形成工作成果并动态更新。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程序参见附录Ao5.2 机构和职责5.2.1机构设置企业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安全负责人(或安全管理人员)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及一线主要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工作机构。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各部门分岗位、分工种持续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长效工作机制。5.2.2职责5.2.2.1主要负责人企业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应组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5.2.2.2各级管

10、理人员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相关要求,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工作。5.2.2.3从业人员企业从业人员应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相关要求,履行本岗位职责,参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工作。5.2.2.4相关方涉及相关方的,应要求相关方安全和技术人员参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工作。5.3制度化管理5.3.1 规章制度5.3.1.1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风险评估管控工作的职责、程序、内容和方法,明确准备工作、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措施制定、风险管控层级确定、风险动态监测、风险公告、持续改进的工作要求。5.3.1.2生产安全事

11、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企业应建立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职责、程序、内容和方法,明确隐患排查方式、范围、内容及主体,明确隐患治理、验收、台账建立、统计分析、信息通报和报送的工作要求。5.3.1.3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应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人员的责任范围和责任内容,并定期对其履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5.3.2文档管理5. 3.2.1文档记录企业应建立完整的双重预防机制文档记录,便于自身管理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调查取阅,文档记录包括但不限于:一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安全风险四色分

12、布图;一一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一一重大(较大)安全风险公告栏;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一一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一一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方案。较大及以上风险的辨识、分析、评价及实施管控的记录应单独建档。重大隐患的排查、报告、治理、验收记录应单独建档。5 .3,2.2记录管理企业应建立文档管理制度,明确文档的编制、评审、发布、修订、作废以及文档管理的职责、程序和要求。6 .3.3评估和修订企业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更新识别,评估本企业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适宜性、有效性和执行情况,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风险评估管控情况、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评审情况、事故事件情况,及

13、时修订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5.4教育培训5.4.1 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5.4.1.1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知识与能力。5.4.1.2企业应定期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其具备正确履行岗位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职责的知识与能力。5.4.1.3法律法规要求考核其安全生产知识与能力的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经考核合格后上岗。5. 4.2从业人员5.1.1.1 企业应通过专题培训|、三级教育、日常班组会和业内交流观摩等方式开展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保证从业人员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要求,掌握本岗位风险辨

14、识、分析、评价、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的方法,了解应急处置的措施。5.1.1.2 从事特种作业和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资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并定期接受复审。5.1.1.3 企业应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投入生产使用前,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培训,确保其具备相应的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及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5. 4.3外来人员企业应对进入本企业从事服务作业、检查、参观、学习的外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和风险宣贯,并保存记录。培训和宣贯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安全规定、作业安全要求、作业或活动可能接触到的风险、应急知识等。5.5风险分级

15、管控5.5.1准备工作5.5.1.1资料收集企业开展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前应收集以下相关文献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一一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一一评估对象平面布置图;一一相关工艺、设施的安全分析报告;一一详细的工艺、装置、设备说明书和工艺流程图等技术图纸;一一设备试运行方案、操作运行规程、维修措施、应急处置措施;一一工艺物料或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说明书;一一评估对象正常或可能异常运行的资料;一一评估对象以往发生危险事件和事故资料;一一类似于评估对象的经验反馈;一一评估对象及类似于评估对象以往的风险评估报告。5.5,1.2现场调研通过现场和资料核查等形式,确定现场建(构)筑物、设备设施、作业活动、

16、工艺流程、周边环境影响、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资源情况等。核查文献资料中未涉及但需要进行评估的内容以及是否有与文献资料不一致的内容,以再次确认风险评估的边界和范围。5.5.2风险辨识企业应组织全体员工,全面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客观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风险辨识应按照“单位-评估单元-风险点-危险源”的逻辑逐步展开,如图1所示。单位指一家企业或某个区域,指整体的评估对象。-危险源1评估单元1一风险点1一-风险点2-危险源2一危险源n一风险点In一危险源1评估单元2-风险点1一一风险点2危险源2-危险源n风险点In单位评估单元k图1风险辨识示意图5.5.2.1评估单元划分评估单元划分应遵循

17、范围清晰、大小适中、功能独立、便于分类、易于管理的原则,应具有明显的界限特征。5.5.2.2确认风险点根据评估单元的划分及作业场所、设施、流程的不同,按照场所、设施、流程风险及其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确定风险点。作业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作业。5.5.2.3危险源辨识在确认风险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识危险源。以科学的方法,全面详细地剖析各区域风险点,确定危险源存在的部位和方式,以及事故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规律,并予以准确描述。危险源辨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法:作业活动类危险源可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设备、设施场所类危险源可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0具体参见附录B.1和B.2。

18、复杂的工艺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等方法。5.5.2.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涉及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按照GB18218的要求进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应登记和建档,定期检测、评估,完善管控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5.5.2.5分析风险影响因素应从地理区域、自然条件、作业环境、设备设施、作业任务、作业流程等各个方面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分析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及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下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危害出现的条件和可能发生的事故或故障模型。分析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可采用GB/T13861,围绕人的行为、物的状态、

19、环境因素、管理因素进行分析。5. 5.3风险分析6. 5.3.1分析方法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的定性、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等方法,对事故发生的类型、极端可能性和极端后果严重性等进行估计和预测。以下风险分析方法供参考选择: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一一风险矩阵分析法;一一预先危险分析法;一一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一一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法;一一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BowTie分析法等。5.5.3.2类别分析可参照GB6441对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进行分类,划分为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火灾、高处坠落、容器爆炸、中毒和窒息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事故类

20、型。5.5.3.3极端可能性分析极端可能性分析是考虑事故发生最大的可能性,即事故一定会发生,极端可能性等级取常规可能性等级的最大值。假设常规风险矩阵可能性等级的最大值为5,则极端风险可能性等级取值为5。5.5.3.4极端后果严重性分析参照国家事故等级划分标准,考虑危险引发事故发生时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健康伤害或财产损失等因素,全面描述各类风险状况,确定极端后果严重性等级。表1给出了极端后果严重性等级示例。表1极端后果严重性等级(示例)皿TX-A-1好壬止IK击fr皿皿530人以H100人以H1亿元以H特别重大事410人以上50人以上5000万元以上重大事故33人以上10人以上1000万元以上较

21、大事故21人以上1人以上100万元以上一般事故1侍后人吊生潜出K吊雷布1Hr.DlK蟀御市痂注:1.“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2.企业可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本行业领域事故等级划分标辨识出的危险源经过风险分析,分两步开展风险评价:首先根据极端风险判定准则评价出极端风险等级;再结合危险源关键技术与工程措施、人员素养与系统管理措施、个人防护与应急管理措施等三个层级关键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根据现实风险判定流程评价出现实风险等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5. 5.4.1极端风险判定准则企业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可接受风险,明

22、确极端风险判定准则。极端风险判定准则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以下要求:一一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一一设计规范、技术标准;一一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一一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一一相关方的诉求。表2给出了极端风险判定准则示例。表2极端风险判定准则(示例)5.5.4.2极端风险评价根据极端风险判定准则,围绕某一特定危险源所引发事故的极端可能性(常规可能性等级的最大值)、极端事故后果严重性(未采取任何管控措施情况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得出极端风险等级。作业活动类危险源可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围绕某一特定危险源引发事故的极端可能性、极端情况下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

23、频繁程度及事故后果严重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明确事故发生极端可能性L为最高级别,再考虑极端情况下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事故后果严重性(未采取任何管控措施情况下),最后根据极端风险判定准则评价得出极端风险等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等复杂情况可通过事故后果模拟进行极端严重性分析。5.5.4.3现实风险评价现实风险等级由关键技术与工程措施、人员素养与系统管理措施、个人防护与应急管理措施等三个层级关键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决定。极端风险评价为红色、橙色和黄色的风险,其现实风险等级按图2流程确定:(1)极端风险为红色(2)极端风险为橙色(3)极端风险为黄色图2现实风险等级判定流程对于极端风险等级为

24、重大(红色)的危险源,判定流程如下:首先判断关键技术与工程措施是否全部落实,若全部落实,则降为较大(橙色)风险,再进行下一步判断;否则,现实风险等级仍为重大(红色),判断流程截止。降为较大(橙色)风险后,再判断关键人员素养与系统管理措施是否全部落实,若全部落实,则降为一般(黄色)风险,再进行下一步判断;否则,现实风险等级为较大(橙色),判断流程截止。降为一般(黄色)风险后,再判断关键个人防护与应急管理措施是否全部落实,若全部落实,现实风险等级为低(蓝色);否则,现实风险等级为一般(黄色),判断流程截止。对于极端风险等级为较大(橙色)的危险源,判定流程如下:首先判断关键技术与工程措施是否全部落实

25、,若全部落实,则降为一般(黄色)风险,再进行下一步判断;否则,现实风险等级仍为较大(橙色),判断流程截止。降为一般(黄色)风险后,再判断关键人员素养与系统管理措施是否全部落实,若全部落实,则降为低(蓝色)风险;否则,现实风险等级为一般(黄色),判断流程截止。对于极端风险等级为一般(黄色)的危险源,判定流程如下:首先判断关键技术与工程措施是否全部落实,若全部落实,则降为低(蓝色)风险;否则,现实风险等级仍为一般(黄色),判断流程截止。5.5.4.4风险等级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辨识出每个评估单元的风险点、危险源后,在极端和现实风险分析、评价基础上,确定每个危险源的极端风险等级与现实风险等级。风险点的

26、风险等级(极端风险与现实风险等级)为该风险点包含的所有危险源的最高风险等级;评估单元的风险等级(极端风险与现实风险等级)为该评估单元包含的所有风险点的最高风险等级;单位的风险等级(极端风险与现实风险等级)为该单位包含的所有评估单元的最高风险等级。特殊情况,还应考虑危险源的耦合风险或叠加风险。5.5.5风险管控措施制定5.5.5,1管控措施分类风险管控措施分为技术与工程措施、人员素养与系统管理措施、个人防护与应急管理措施三个层级,如图3所示。L合规性设施设备的隐患排查治理-法律法趣标准的符合性风险管控措施I-可靠性先进性技术与工程措施L素质技能险管控措施C一操作规程管理制度人员素养与系统 管理措

27、施设备设施质量:材质、工艺、制造工程可靠性技术和设备的国内外先进程度比较-技术可靠性人员安全意识及操作技能操作规程的合理和规范性管理制度的科学和有效性L个人防护用品险管控措施一应急准备个人防护与应急管理措施L-应急演练图3风险管控措施分类图企业应根据风险辨识、分析及评价结果,针对每个危险源,逐个、逐项制定针对性的三个层级关键管控措施。5.5.5.2技术与工程措施包括技术控制措施、工程控制措施、防护缺陷控制措施等。通常采用的技术与工程措施有:一一消除: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如仓库或泵房内采用机械提升装置以清除手举或提重物这一危险行为等;一一预防:当消

28、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使用漏电保护装置、起重量限制器、力矩限制器、起升高度限制器、防坠器等;一封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如设置安全防护网、安全电压等;一一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将人与危险区域隔开,如齿轮等传动装置防护罩、拆除脚手架设置隔离区、氧气瓶与乙燃瓶分开放置等;一一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在危险化学品储罐区设置围堰,防止泄露后扩散引发其他危险事件;一一报警: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如塔式起重机起重力矩设置声音报警装置。5.5.5.3人员素养与系统管理措施包括管理控制措施、教育培训控

29、制措施等。通常采用的管理措施:成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组织专家论证、定期开展安全风险研判、对安全生产进行监控、进行安全检查、技术检测以及实施安全奖惩等。通常采用的教育培训措施:新员工入场三级培训、每年再培训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继续教育,作业前安全技术交底,体验式安全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培训。风险管控措施制定应优先考虑技术与工程措施,再考虑采取人员素养与系统管理措施,最后采取个人防护与应急管理措施。5.5.5.4个人防护与应急管理措施包括个人防护控制措施、应急控制措施等。通常采用的个人防护措施:安全帽、安全带、防护服、耳塞、听

30、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通常采用的应急准备措施:紧急情况分析、应急预案制定、现场处置方案制定、应急物资准备、应急队伍建立以及应急演练等。5.5.6 风险分级管控企业应根据风险的等级实施差异化管理,遵循风险等级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情况,合理确定风险的管控层级,本通则中管控层级设置为为四级,分别为企业级、部门级、班组级和岗位级,见表3。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管控措施。风险的管控层级可提高但不允许降低。当某等级风险管控措施实施权限超出该等级责任人员职能范围时,应当将管控层级提至相应实施权限责任人员

31、所在层级。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风险应进行重点管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最高管控层级直接设置为企业级,部门级、班组级和岗位级同时对其进行管控。表3风险管控层级(示例)极端风险等级标示管控层级责任人员重大风险企业级、部门级、班组级、岗位级企业负责人较大风险橙部门级、班组级、岗位级部门负责人一般风险黄班组级、岗位级班组负责人低风险蓝岗位级岗位负责人5.5.7 风险动态监测当极端风险等级确定后,无论现实风险等级评估结果如何,风险等级都应在一段时间后自动还原为极端风险等级,需重新审视和判断关键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依据现实风险等级判定流程重新明确现实风险等级,以实现动态风

32、险管控。通过判断关键管控措施是否有效落实,以及评估现有管控措施的有效性,确保采取的各类关键管控措施持续有效。若极端风险等级为重大(红色),则现实风险等级每3个月自动还原为重大(红色);若极端风险等级为较大(橙色),则现实风险等级每6个月自动还原为较大(橙色);若极端风险等级为一般(黄色),则现实风险每9个月自动还原为一般(黄色);若极端风险等级为低(蓝色),则每12个月重新进行评估。极端风险为检色,则Ig个月:极端风脸为黄色则陋个月.图4风险等级动态转换示意图5.5.8 文件管理5.5.8.1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企业在开展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后,应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安全风险分级管

33、控清单应包括评估单元、风险点、危险源、风险影响因素、事故类型、极端风险等级、关键管控措施、现实风险等级、最高管控层级、责任人等内容,风险信息调整后应当及时更新。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示例参见附录Co5.5.8.2风险评估报告企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和当地行业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定期报送风险评估管控有关情况。风险评估报告文字宜简洁,附必要的图表或照片。评估报告宜包括评估对象、目的、依据、方法和过程,以及评估结果和提出的防护措施与建议等。风险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导言。介绍评估目的、依据、原则、内容(范围、对象)、过程、方法等。一一风险辨识。一一风险分析。一一风险评

34、价。根据风险可能性和后果分析结果,得到红、橙、黄、蓝四级危险源的风险清单,具体清单可以作为附件。一一评估结论。风险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及存在问题。一一措施与建议。包括现有风险管控措施,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风险管控措施和建议。一一其他需要重点说明的问题。一一附件,包括风险清单和必要说明等。5.5.9信息化管理企业应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电子化的安全风险图。风险图应包括企业基本情况、风险点信息(危险源、风险影响因素、极端风险等级、现实风险等级)、管控措施信息、管控责任信息。企业应建立重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开展重大风险分级预警和事故应急响应,做到风险预警准确,事故应

35、急响应及时。5.5.10风险公告5.5.10.1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企业应使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将各评估单元的风险等级标示在总平面布置图上,形成极端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和现实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企业应在醒目位置设置极端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和现实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公告企业风险区域分布情况。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示例见附录D.1。5.5.10.2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企业应使用红、橙、黄、蓝四色柱状图,将作业活动按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的顺序标示,形成作业极端风险比较图和作业现实风险比较图。企业应在醒目位置或作业场所将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对员工进行公告。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示例见附录D.2。5.5.10.3重大

36、(较大)风险公告栏企业应在极端风险等级为较大及以上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风险公告栏,风险公告栏应包含场所名称、场所主要危险源及风险影响因素、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别、极端和现实风险等级、事故预防措施、安全标识、应急措施、应急电话、报告方式、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等信息。重大(较大)风险公告栏示例见附录D.3。5.5.10.4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企业应在员工作业场所设置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应包含岗位名称、岗位主要危险源及风险影响因素、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别、极端和现实风险等级、事故预防措施、安全标识、应急措施、应急电话、报告方式、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等信息。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示例见附录D.4o5.5.

37、10.5安全标识企业应在存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和极端风险等级为较大及以上的场所、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安全标识。5.5.10.6风险公告和安全标识保持企业应定期对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重大(较大)风险公告栏、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及安全标识进行维护更新,确保其完好醒目。5.5.11风险信息报送企业发现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在三日内向所属区域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重大安全风险基本情况,并每月报告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情况。5.5.12运行效果通过风险评估管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风险管控措施和

38、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得到完善与改进,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一一从业人员对岗位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所提高;一一风险公告和安全标识得到保持和完善;一一涉及较大及以上风险的场所、作业活动得到有效管控。5.6隐患排查治理5.6.1隐患排查5.6.1.1隐患分级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的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将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指的是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指的是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企业自身难以

39、排除的隐患。5.6.1.2排查目的及范围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和制度,依据安全风险情况定期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实行隐患闭环管理。隐患排查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中风险点危险源的关键管控措施。通过隐患排查,定期检查已有的风险管控措施的合规性,及时排查出失效或不可靠的控制措施,保证风险一直处于可接受的状态。隐患排查范围应覆盖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区域、场所、设备、人员活动及相关方的服务,并将相关方排查出的隐患统一纳入本企业隐患管理。5.6.1.3排查责任主体企业应根据本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情况,参照风险分级管控责任主体,对应明确隐患排查的责任主体,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级别和

40、频次,明确每一项管控措施的责任人。隐患排查责任主体一般包括企业级、部门级、班组级、岗位级,示例参见附录E。5.6.1.4排查方式及内容企业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以各类风险点为基本单元,针对确定的危险源的关键管控措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编制隐患排查清单(全部应该排查的项目),形成各层级责任人的隐患排查表。结合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明确综合、专业、专项、季节、节假日、日常等隐患排查类型,在排查清单中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排查项目,作为隐患排查的内容,并组织开展相应的培训。隐患排查可分为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两类隐患排查可同时进行。隐患排查表示例参见附录F。5.6

41、.2隐患治理1.1.1 6,2.1治理要求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能立即治理的应立即治理;无法立即治理的,应研究治理方案,明确治理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应急预案,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治理前或治理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设置警戒标识,采取应急措施,公示事故隐患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疏散可能危及的人员,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相关设备设施。1.1.2 6.3验收与评估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重大隐患治理完成后,应组织本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验收或委托专业技术机构进行

42、评估。1.1.4 文件化管理企业应如实记录隐患排查、治理、验收和评估情沆,形成隐患管理台帐,实现隐患排查、登记、治理、验收和评估的闭环管理。企业应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如实记录,至少每月对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一次统计分析,形成书面统计分析记录,并及时将分析结果向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通报。1.1.5 信息化管理企业应通过信息系统,对风险管控措施实施隐患排查治理,对隐患排查、治理、台帐等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统计分析。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应与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有机融合。1.1.6 隐患信息报送企业应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应

43、及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5.7 持续改进5. 7.1评审6. 7.1.1企业应至少每年对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验证工作机制的可行性、适宜性、完善性和有效性,检查工作目标完成情况。7. 7.1.2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开展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评审工作,形成评审报告,并将评审结果向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通报。8. 7.1.3企业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应通过评审全面查找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运行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9. 7.1.4企业应根据双重预防机制评审结果所反映的问题,客观评估企业双重预防机制的运行质量,及时修正发现的问题和偏差,持续改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安

44、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安全绩效。10. .2沟通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内外沟通机制,及时传递风险和隐患信息,提高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效果与效率。11. 7.3变更管理企业应每年组织不少于1次的风险评估,并根据以下变化情况主动开展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一一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更;一一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一一物料、作业条件、生产工艺流程或关键设备设施发生变更;一一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一一本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相关行业领域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一一极端天气、重大节假日等;停工复工、试生产(运行)、重要设备检维修等非正常工况;一一行业管理部门有专项工作部署。5.8 体系融合5.8.1企业

45、应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运行过程中重点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5.8.2已经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企业,应根据GB/T33000和本通则的要求,补充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内容;未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企业,应按照本通则要求全面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附录A(资料性附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程序成立工作机构工作方案人员培训风险评估管控形成工作成果并动态更新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制度风险评估皇风险辨识安全风险管控清单风险分析风险评价A决策管控措

46、施明确管控责任确定风险清单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重大(较大)安全风隆公告栏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台账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方案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信息管理系统附录B(资料性附录)风险评估方法介绍B.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工作危害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从事某项作业活动的人员、设备和其他系统受到影响或损害。该方法包括作业活动划分、选定、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估、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等内容。B.1.1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也可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1)日常操作:工艺操作、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2)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汽)、停风、停止进料的处理,设备故障处理。(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