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读」汪曾祺:《黄油烙饼》.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75086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精读」汪曾祺:《黄油烙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说精读」汪曾祺:《黄油烙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说精读」汪曾祺:《黄油烙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说精读」汪曾祺:《黄油烙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说精读」汪曾祺:《黄油烙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说精读」汪曾祺:《黄油烙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精读」汪曾祺:《黄油烙饼》.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小说精读汪曾祺:黄油烙饼编者寄语星移斗转,沧海桑田,2021年10月16日,已经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身逢盛世的我们,早已不再苦于物资的匮乏,衣食无忧。有幸我们不曾亲身体会挨饿之感;不曾困于饥寒之忧。回眸往昔,特定年代,特殊时期,人们又要经受多少磨难与考验。儿孙欲养而亲不在,又是多么的苦涩无奈?能够少年不识愁滋味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与幸运?正如莫言所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汪曾祺笔下黄油烙饼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爱不必惊天动地,但要经得起生活磨砺;情不必轰轰烈烈,但要经得起岁月打磨。让我们走近文字、走近岁月、走近

2、那难以言说的黄油烙饼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黄油烙饼作者:汪曾祺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看似信笔随意,但萧胜年龄、家庭状况已然明晰。三岁开始与奶奶相依度曰,为后文与爸妈的不熟悉、对奶奶无法排遣的思念,埋下伏笔。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好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接成一道一道的衣服与种种食物,都是奶奶亲手制作。

3、是奶奶对孙儿爱的具体表达,也是萧胜少年时美好的记忆。可看出此时虽然物质匮乏,但祖孙尚可度曰。名作佳篇无闲笔,此时的岁月静好,正是后文孙儿的美好回忆。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拉嗓子、掺假的饼子,在饿的状态下萧胜也可以吃的挺香。饿的滋味可见一斑.为了给孙儿省下口粮,奶奶开始了挨饿与忍耐。为奶奶身体曰渐虚弱、身体每况愈下,埋下了伏笔。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

4、呼喽呼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在呼喽呼喽。他想,奶奶可能呼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呼喽呼喽”,是奶奶因病痛发出的的声音,又何尝不是陪伴孙儿成长的儿歌。一个拟声词,表现出奶奶的病重,“呼喽呼喽去打早饭”也展现病重中奶奶仍然强挺着支撑家庭的坚韧。爸爸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还是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体现出奶奶对两瓶黄油的珍视。爸爸介绍了黄油的的营养,但奶奶宁可自己忍饥挨饿

5、,也要把这珍贵的东西留给儿孙。表达了亲人之间,彼此惦念的无言深情。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浮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这一细节足以触动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引出后文我对奶奶情不自禁

6、的思念,我对奶奶的思念至此开始,永无休止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黄油再次出现。黄油不只是营养品,更是亲人间爱的传递。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

7、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变的是成长环境,变的是陪伴的人,不变的是对奶奶的爱与思念。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妈是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两瓶黄油”第三次出现。被锁在柜子里的黄油,在身为普通劳动者的父母眼中,也格外珍贵。他们舍得孝敬给奶奶,却不舍得自己享用。与后文妈妈启开黄油瓶盖,挖了一大块给萧胜烙饼相

8、呼应。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睹物思人,欲养而亲不待,堪称世间最浓重的悲凉。知晓奶奶离世原因后,对奶奶的思念之情更深。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会。会开了三天,参加会议的人在食堂的包间里吃了三天大餐。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包间里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

9、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鲜明的对比,即使是孩童也可以感知到。黄油烙饼的香味引发好奇。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奶奶!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有删

10、改)珍藏的黄油终于被开启了,妈妈可以自己咽下红高粱饼子,但无法忍受自己孩子的的委屈与期待。吃到了黄油烙饼,又自然而然想起了将食物让给自己的奶奶。照应前文。结尾言有尽,意无穷。知识建构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1)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塑造人物。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奶奶是勤劳的,对孙儿充满爱。奶奶是善良的,甘于挨饿,也要将食物让给孙儿。奶奶是坚韧的,带病也要坚持照顾孙儿。奶奶是节俭的,她珍视黄油却不舍得自己吃。(2)用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胜儿!回来吃饭咧!你们吃吧,这

11、么贵重的东西!平常的话语,饱含深情。饭菜和食物,都先想到家人,唯独忽视自己。(3)用特定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硝子,拉嗓子。”特定的年代,特殊的时期,无法言说的无奈。试题解析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运用生动的细节塑造人物,如小说写萧胜吃到黄油烙饼后痛哭起来,高叫一声奶奶!表现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B.小说记叙萧胜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等着重突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C.作者在文中两次写至歪脖柳树,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它为线索来展

12、开,歪脖柳树是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D.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萧胜离开奶奶前后的生活环境、爸爸妈妈与奶奶对萧胜的态度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答案:A解析:B小说着力表现的不是他们生活的艰辛”,重点表现的是奶奶对萧胜的关爱。C夸大了歪脖柳树的作用歪脖柳树与萧胜回忆中的奶奶密不可分。D萧胜离开奶奶前后的生活环境依然,爸爸妈妈与奶奶对萧胜的态度没有构成鲜明的对比,他们都爱萧胜。2作者以黄油烙饼为题有着怎样的匠心?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爸爸送黄油,奶奶收藏黄油,萧胜闻黄油香味,妈妈用黄油烙饼,小说情节发展紧扣黄油烙饼展开。讴歌了至真亲情:爸爸送黄油,奶奶收藏黄油,妈妈用

13、黄油烙饼,体现了亲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交代小说的社会环境:小说展示了一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社会背景。解析: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了在艰苦环境中奶奶对孙子的疼爱以及萧胜对奶奶不竭的思念之情,表达作者对苦难中至真亲情的讴歌。以黄油烙饼为题,可以串起奶奶与孙子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使主题更集中。从结构角度,以黄油烙饼”为题,使情节线索更明显、更集中。从所处环境看,这是一个特定的时代,以黄油烙饼为题,可以使展示当时的困难生存环境。相关链接汪曾祺谈写小说要诀小说笔谈/汪曾祺语言在西单听见交通安全宣传车播出:横穿马路不要低头猛跑,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语言。在校尉营一派出所外宣传夏令卫生的墙报上看到一句话:残菜剩饭必须回

14、锅见开再吃,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语言。这样的语言真是可以悬之国门,不能增减一字。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北京的店铺,过去都用八个字标明其特点。有的刻在匾上,有的用黑漆漆在店面两旁的粉墙上,都非常贴切。尘飞白雪,品重红绫,这是点心铺。味珍鸡瞧,香渍豚蹄,是桂香村。煤铺的门额上写着乌金墨玉,石火光恒,很美。八面槽有一家老娘(接生婆)的门口写的是:轻车快马,吉祥姥姥,这是诗。店铺的告白,往往写得非常醒目。如照配钥匙,立等可取。在西四看见一家,门口写着:”出售新藤椅,修理旧棕床,很好。过去的澡堂,一进门就看见四个大字:各照衣帽,真是简到不能再简。世说新语全书的语言

15、都很讲究。同样的话,这样说,那样说,多几个字,少几个字,味道便不同。张岱记他的一个亲戚的话:你张氏兄弟真是奇。肉只是吃,不知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会吃不会吃。有一个人把这几句话略改了几个字。张岱便斥之为怆父。一个写小说的人得训练自己的语感。要辨别得出,什么语言是无味的。结构戏剧的结构像建筑,小说的结构像树。戏剧的结构是比较外在的、理智的。写戏总要有介绍人物,矛盾冲突、高潮(写戏一般都要先有提纲,并且要经过讨论),多少是强迫读者(观众)接受这些东西的。戏剧是愚弄。小说不是这样。一棵树是不会事先想到怎样长一个枝子,一片叶子,再长的。它就是这样长出来了。然而这一个枝子,这一片叶子,这样长,又都

16、是有道理的。从来没有两个树枝、两片树叶是长在一个空间的。小说的结构是更内在的,更自然的。我想用另外一个概念代替”结构节奏。中国过去讲文气,很有道理。什么是文气?我以为是内在的节奏。血脉流通、气韵生动,说得都很好。小说的结构是更精细,更复杂,更无迹可求的。苏东坡说: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说的是结构。章太炎荀汉微言论汪容甫的骈体文起止自在,浓三残散文卷无首尾呼应之式。写小说者,正当如此。小说的结构的特点,是:随便。叙事与抒情现在的年轻人写小说是有点爱发议论。夹叙夹议,或者离开故事单独抒情。这种议论和抒情有时是可有可无的。法朗士专爱在小说里发议论。他的一些小说是以议论为主的,故事无关重要。

17、他不过借一个故事来发表一通牵涉到某一方面的社会问题的大议论。但是法朗士的议论很精彩,很精辟,很深刻。法朗士是哲学家。我们不是。我们发不出很高深的议论。因此,不宜多发。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说出。一件事可以这样叙述,也可以那样叙述。怎样叙述,都有倾向性。可以是超然的、客观的、尖刻的、嘲讽的(比如鲁迅的肥皂、高老夫子),也可以是寄予深切的同情的(比如祝福、伤逝)o董解元西厢记)写张生和莺莺分别:马儿登程,坐车儿临舍;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这是叙事。但这里流露出董解元对张生和莺莺的恋爱的态度,充满了感情。”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何等痛切。作者如无深情,便不能写得如此痛切。在

18、叙事中抒情,用抒情的笔触叙事。怎样表现倾向性?中国的古话说得好:字里行间。悠闲和精细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同样一件事,一个人可以说得娓娓动听,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另一个人也许说得索然无味。董西厢是用韵文写的,但是你简直感觉不出是押了韵的。董解元把韵文运用得如此熟练,比用散文还要流畅自如,细致入微,神情毕肖。写张生问店二哥蒲州有什么可以散心处,店二哥介绍了普救寺:店都知,说一和,道:国家修造了数载余过,其间盖造的非小可,想天宫上光景,赛他不过。说谎后,小人图什么?普天之下,更没两座。张生当时听说后,道:譬如闲走,与你看去则个。张生与店二哥的对话

19、,语气神情,都非常贴切。说谎后,小人图什么,活脱是一个二哥的口吻。写张生游览了普救寺,前面铺叙了许多景物,最后写:张生觑了,失声地道:果然好!频频地稽首。;欲待问是何年建,见梁文上明写着:垂拱二年修。这直是神来之笔。”垂拱二年修修字押得非常稳。这一句把张生的思想活动,神情,要把一件事说得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入入胜。急于要告诉人一件什么事,还想告诉人这件事当中包含的道理,面红耳赤,是不会使人留下印象的。动态,全写出来了。换一个写法就可能很呆板。张岱记柳敬亭说武松打虎,武松到酒店里,蓦地一声,店中的空酒坛都嗡嗡作响,说他闲中著色,精细至

20、此二唯悠闲才能精细。不要着急。董解元西厢记与其说是戏曲,不如说是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董西厢的前言里说:它的组织形式和它采取的艺术手法,为后来的戏曲、小说开阔了蹊径,是很有见识的话。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董西厢的许多细致处远胜于许多话本。它的许多方法,到现在对我们还有用,看起来还很新。风格和时尚齐白石在他的一本画集的前面题了四句诗:冷艳如雪个,来京不值钱。此翁无肝胆,空负一千年。他后来创出了红花黑叶一派,他的画被买主,一一首先是那些壁悬名人字画的大饭庄所接受了。于非开始的画也是吴昌硕式的大写意的。后来张大干告诉他:现在画吴昌硕式的人这样多,你几时才能出头?他建议于非阁改画院体的工笔画。于非于是改画勾勒重彩。于非的画也被北京的市民接受了。扬州八怪的知音是当时的盐商。我不以为盐商是不懂艺术的。艺术是要卖钱的,是要被人们欣赏、接受的。红花黑叶、勾勒重彩、扬州八怪,一时成为风尚;实际上决定一时风尚的是买主。画家的风格不能脱离欣赏者的趣味太远。小说也是这样。就是像卡夫卡那样的作家。如果他的小说没有一个人欣赏,他的作品是不会存在的。但是一个作家的风格总得走在时尚前面一点,他的风格才有可能转而成为时尚。追随时尚的作家,就会为时尚所抛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