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质生产力”学习研讨心得体会(精选九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新质生产力”学习研讨心得体会(精选九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质生产力”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共9篇)目录篇一、“新质生产力”学习研讨心得体会2篇二、关于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的学习体会.4篇三、“新质生产力”学习研讨心得体会7篇四、学习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11篇五、关于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的学习体会.13篇六、学习贯彻在黑龙江考察讲话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18篇七、关于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的学习体会.20篇八、“新质生产力”学习研讨心得体会23篇九、“新质生产力”学习研讨心得体会27篇一、“新质生产力”学习研讨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一“新质生产力在黑龙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
2、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9月7日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什么是“新质生产力”?顾名思义,即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阶段,但随着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所谓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历史唯物主
3、义强调,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回顾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其实就是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进入新时期,人类迎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是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孕育兴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质生产力,会带来根本不同于以往的
4、新质发展。以时下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等为例,它们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百舸争流,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来看,经济增长、生产力跃升的背后,都是因为实现了蒸汽机、电力使用等某项重大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要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必须深刻认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
5、的具体表现形式。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多重挑战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深度调整。我国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产业体系虽然规模庞大、门类众多,但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必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补齐短板弱项,加长长板强项,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与时代同行。近年来,通过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我国正在从互联网时代的“后来者”努力成为新一轮信息革命的“引领者”,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进一步为我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
6、指明了方向。只有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才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篇二、关于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的学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一一“新质生产力二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此期间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相互关联,信号鲜明、意涵
7、丰富一一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总书记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无论是当前提振信心、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是在未来发展
8、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同样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7月,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依托科技,依托创新。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的新生产力。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
9、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面向前沿领域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是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产业。经济发展从来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持续迭代优化。光伏、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这些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都是从曾经的“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来。当前,我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未来产业奠定良好基础“十四五”规划和2035
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推进布局前沿技术、培育未来产业的动作不断加快。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培育一批新产业集群,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所强调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J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11、。篇三、“新质生产力”学习研讨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坚定战略抉择,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标志着我们党对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站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12、,聚焦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X实践作出责献。一、深化认识、提高站位,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无论处于什么时代,生产力发展都是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推动的自然的、历史的产物。因此,新质生产力就是在当代科技进步条件下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所具有的新性质、新属性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新”,指的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质”,指的是物
13、质、质量、本质、品质;“生产力”则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基本要求是高效能、高质量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来看,新质生产力具有强大的战略引领力、巨大的发展潜在力、显著的优势竞争力等明显特征。二、认清形势、把握趋势,深刻理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其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下、决定着未来。第一,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客观上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最为重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幅度和深度。所谓幅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的产业数量;所谓深度,就
14、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衍生出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产业间的互嵌越来越深,附加值越来越高,“沿途下蛋”越来越多。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速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新质生产力转化。第二,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发展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上取得了一定发展成就,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科技创新、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没有发展潜力和未来命运前途的重要标志,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一谁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制高点,谁就是赢家。因此,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
15、未来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经济的持续整体竞争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是赢得国际和地区之间竞争的制胜之道。第三,形成新质生产力是积蓄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一个区域能否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取决于“源”与“策”两个方面。一是建源成效。主要表现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特定领域,是否形成包括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高等级研究平台、战略科学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金融资本等在内的必要物质技术基础。二是施策水平。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快速形成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并提前做好未来产业布局。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科
16、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必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三、发挥优势、履职尽责,全面落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对政协而言,我们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围绕全面落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协商议政,有效开展监督,广泛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助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突破。一是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建言资政。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部署,围绕打造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四区一高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深化调查研究,统筹谋划好
17、明年的协商议题计划,助力建设特色科技强省。省政协教科卫体委要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开展调研、视察、考察,力争提出更具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二是紧紧围绕要素配置建言资政。我们要聚焦创新要素配置、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优化政府服务改革等开展专题性协商;特别是要推广“园区协商”的经验做法,助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三是紧紧围绕产业培育建言资政。我们要深入开展“助力产业大招商政协委员在行动”活动,积极招引一批头部企业,推动X在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加快
18、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促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助推全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是紧紧围绕人才建设建言资政。我们要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广泛汇聚各方面人才支持X、建设X、发展X,助推把X建设成为全国最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为发展壮大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篇四、学习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二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
19、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更需要我们提振信心、增强斗志、把握主动、抢抓机遇,把科技创新创造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聚力创新创造“关键变量”,激发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国际国内各区域间的角逐日益演变成创新创造能力的竞争。纵观硅谷、伦敦、北京、上海等全球创新网格枢纽,无一不是以创新创造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以创新
20、创造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体现的是方向与路径,就是要以科技研发、智力创新为牵引加快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高能级产业集群、高层次人才队伍、高效能成果转化、高品质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与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助推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泉。聚力核心产业“攻坚硬仗”,推进高质量发展“硬核任务”。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当前,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科技创新创造支撑引领发展的重要性前所未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创造是关键变量,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
21、强。只有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体现培育发展新产业的方方面面,要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升级,强化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强化基础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创新发展,强化布局前沿生物、量子信息、先进能源、未来智能等新领域新赛道,推动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面向全球、全国的产业地标。聚力广揽人
22、才“领先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一路领先二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既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也要有坚韧不拔的定力,更要有久久为功的毅力。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在招才引智上领先一步、高看一层,把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最大增量。持续完善人才政策,提高政策覆盖率,突出政策实效性,构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要建优建强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紧盯战略科技人才,细增产业领军人才,广揽海外留学人才,厚植优秀青年人才,打造“金字塔”型高素质人才梯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快紧缺型专业人才引进,在行业占据先机、赢得优势。要创优留才
23、环境,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着力解决人才住房、子女就学等关切问题,优化教育、医疗、文体、社区服务等公共资源配置,增强人才归属感和幸福感,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篇五、关于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的学习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概念。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关注。我们先看看当时提出的语境一一9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他在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那么,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此时提出这
24、一概念,又有何深刻寓意?形成新质生产力又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回首200多年的全球工业化进程,中国与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饱尝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吃尽了处在“微笑曲线”低端的苦头。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全球进入到一个创新密集时代。可以说,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历史的教训、现实的趋势,都昭示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概念,重点就在“新”与“质”所谓“新”,是指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它涉及的领域新,比如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所谓“质”,是指其技术含量
25、高,比如强调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强调把创新驱动作为关键要素。从哲学视角看,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概括地说,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不但包括人的因素,更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马克思曾说“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把握了生产力的科技内涵,体现了对技术进步的把握。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了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
26、特征,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所以说,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都体现了一种创新和超越。理解了新质生产力,就是搞懂了“是什么”那么,此时提出新质生产力,我们还要弄清楚“为什么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这不仅仅为东北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更为全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无论是当前提振信心、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是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
27、略主动,同样是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在产业升级。说到实体经济,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而说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所以,结合前情,此时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意味着我们应该以科
28、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态度与决心。既然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一是要下好“先手棋”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加速推进,其在各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入,已经并将继续催生大量新业态,持续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的新生产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所以,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就要面向前沿领域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下好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这是不容错过
29、的重要战略机遇。二是要培育新产业。当前,我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未来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可以看出,这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理念不谋而合,一脉相承,各地各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加快推进前沿技术布局和未来产业培育。三是要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30、,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从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到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这个“增量器”作用,我们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蕴深刻、信号鲜明。我们要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能。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社会一起努力,相信更多的新质生产力将会不断萌发、喷涌。新质生产力,蔚为大观、未来可期。篇六、学习贯彻在黑龙江考察讲话加快形成
31、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个跃入大众视野的新词汇,肯定了新产业孕育的新动能,界定了新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指明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新质生产力,核心在创新。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更强调内在的发展质量,在激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系
32、统性重构产业体系、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新技术催生的新产业,孕育着巨大的新质生产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等4部门近日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旨在提升新产业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为加快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这其中的新产业就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两者都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点,关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今天的未来产业可能就是明天的新兴产业。中央和相关部门多次强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不同的用词差别在于,新兴产业是比较确定的能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
33、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往往已具有一定产业规模且增速很快,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而未来产业是发展趋势,尚处于萌芽或孕育阶段,产业成长不确定性更大,培育周期也更长,如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以颠覆性技术为最大特征,很有可能发展为新兴产业乃至主导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就是要先发制人,为新兴产业做好接续储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已成为普遍共识。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更易获得要素和政策方面的支持,是各地争相布局的领域。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新成果、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能延伸出新产业,比如新材料、
34、新能源汽车等。当前有一些地方存在“喜新厌旧”的行为,甚至片面认为传统产业就等同于落后产业。殊不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技术、设备、软件的需求,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同时,新兴产业发展也高度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能源、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作支撑。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要厘清概念,不能急功近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未来产业存在产业基础能力薄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等问题,对外面临一些西方国家的封锁,对内缺乏成熟经验和政策引导。由于未来产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且存在不确定性,培育起来需久久为功,较难吸引倾向“短平快”的金融资本。发展未来产业面临与新兴产业、成熟产业完全不同的选择。不少地方把本地已经启动
35、的新兴产业当作未来产业的布局,对未来产业的概念认识不足,也缺乏前瞻着手的动力。我国部分先进产业发展已进入领跑并跑阶段,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皆是大国博弈的重要阵地。积极开展前瞻性顶层设计,尊重产业发展规律,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产业生态环境,提高研发投入支持力度,提升成果转化率,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强化要素支撑,增强集聚效应,优化产业布局,深化国际合作,就能提升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再造中国发展新优势。篇七、关于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的学习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36、增强发展新动能是大势所趋、题中之义,需打通梗阻、畅通渠道、联通沟壑,做好结合、耦合、契合文章,以贯“通”融“合”之法持续为新质生产力铺路架桥、添翼赋能、保驾护航。打通梗阻,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结合,为新质生产力开山引道、铺路架桥。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经济发展从来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持续迭代优化。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产业。揆诸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必须积极培育人工智能、5G通讯、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区
37、块链、物联网、量子技术、细胞医疗等未来产业,让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后衔接、有机结合。要坚持需求牵引,将两类产业切实投入城市发展、金融科技、生物医药、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广的重大应用场景,加快推进从“好玩”到“好用”的跃迁、从“浮光掠影”到“走进现实”的转变,为社会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畅通渠道,使“科技人才”和“创新驱动”相耦合,为新质生产力加薪助燃、添翼赋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的新生产力。我国无论是当前提振信心、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38、,还是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必须始终坚持把创新驱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首位战略”,持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汇聚新质生产力,要聚焦制约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痛点难点发力,不断壮大创新金融,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创新领域,切实优化创新环境,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深入开展国际开放合作,加快建设世界重要科技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坚决破“五唯”、立“新标”,加速创新人才汇集,以切实举措支持科技人才勇闯创新“无人区”,形成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氛围导向。联通沟壑,让“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契合,为新质生产力松绑减负、保驾护航。青山远黛多妩媚,鸟语花香春满园
39、。绿色发展就是要让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契合,就是要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去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振兴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为高效能、高质量,无需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新质生产力奠定了需求基础,提供了光明前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增强新质生产力,要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前提,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绿色生产力。要有序利用、有度应用、有效运用自然资源,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行动指南。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40、和技术研发,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以“三通”促三合”,下好产业“先手棋”,打出创新“组合拳”,抢占发展“制高点”,让新质生产力奔腾澎湃,为我们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的不竭动能。篇八、“新质生产力”学习研讨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需要全面探讨和把握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怎样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新的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长期以来,人们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
41、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随着人们对劳动力、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逐步完善了对生产力内涵、外延和特征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了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中脑力劳动的重要作用,而脑力的大小和效率的高低主要又由劳动者学习和掌握的科学技术的状况(数量、广度、深度)决定,而且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内的生产资料的种类、性能、质量、效率主要也是由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所以邓小平同志在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是人与自然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既要改造、开发
42、、利用自然,同时还要适应、保护、美化自然,因为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更好地持续生存和发展。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对生产力做更为准确科学的界定:生产力应是人类进行社会生产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由于科学技术、劳动力、生产资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不同的时代和发展阶段,生产力的状况或者说发展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从现代来看,生产力应该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所谓传统生产力,是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以机械化、电气化、化石能源、黑色化(或者说灰色化,即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不可持续为主要特征。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总的来
43、说,是指新的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即新类型、新结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生产力,也就是以前没有的新的生产力的种类和结构,相比传统生产力而言其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人工智能、高端算力和算法、高端芯片的设计生产技术和设备、高端机器人的生产和运用、5G和6G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量子通信技术和设备、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和设备、深海探测和开发技术和设备、高端发动机和盾构机等各类机械设备及操作控制系统、高端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设备、核能和氢能等清洁能源、特高压输电技术和设备、现代生命医药技术和设备等,以及能够创新、开发、运
44、用、改进和优化各种高新技术和发展高新产业、改造优化传统产业的高素质的劳动力。新质生产力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为主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的条件,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发展生产力。现在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
45、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这个物质技术基础主要体现为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包括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且工业、农业、服务业、国防等其他方面的现代化都必须以科学技术现代化为基础,不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科学技术现代化不可能实现,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别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制造业为主干、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科学
46、技术来武装,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依靠新质生产力,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武装改造,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和现代化,都有赖于高素质的劳动力和新型的生产资料,都离不开现代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运用,而高新科学技术、高素质劳动力和高品质生产资料就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容。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也就是产出质量高、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高、生态效益高、经济运行状态好(即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平与效率关系、速度与效益关系、供求关系、投资与消费关系、进出口关系、国内外收支关系、财政和金融状况等更加合理)的经济发展状况
47、,做到这“四高一好”,必须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即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生产力,否则,不可能真正做到产出效益高、状态好。以上说明,提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容是高新科学技术、高素质劳动力和高品质生产资料。其中,高新科学技术主要靠自主研发创新,高素质劳动力需要通过发展高水平的教育来培养,高品质生产资料只有依靠高素质的劳动力运用高新技术才能生产出来,这也需要发展教育和自主创新才能做到。所以,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只能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发展现代教育,而且首先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因为自主创新必然依
48、赖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人才又依靠教育来培养。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强教育的发展,除了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果之外,在人口总量开始下降的大趋势下,教育发展应切实由以数量规模扩张为主转向稳定数量规模、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为主。注重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包括增强本科生专业理论基础,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注重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坚持创新在现代
49、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加强自主创新,除了继续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科研投入、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努力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果、继续发挥还存在的后发优势、尽可能引进国外高新科学技术、创造更好条件吸引优秀科研人才之外,必须下决心改革完善科研项目申报和结项成果的审核、科研奖励的评审标准和方法,重点考核创新性和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责献,资助、鼓励科研人员研究真问题、做实学问、多出创新性成果。篇九、“新质生产力”学习研讨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了一个新词汇一一“新质生产力”。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