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2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082199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2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2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2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2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2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2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2课时)1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2 .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新课导入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梳理出课文一共讲了三件事。在梳理事件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文章有一个令人心情沉重的词语反复出现了几次,是哪个词呢?预设:“中华不振二指导朗读。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为什么说“中华不振”

2、吧。探究新知合作探究(一)探究一:借助资料,探寻立志原因。1.问题:读一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预设1:“有事也要绕着走”“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1)听闻伯父说的这些,周恩来是什么反应?预设:疑惑不解。(2)想象一下,周恩来会产生哪些疑惑呢?预设:为什么伯父会这么说呢?您不让我去外国人占据的地方,那里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3)面对周恩来的疑惑不解,此刻伯父的内心会是怎样的?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伯父的心情吗?预设:愤怒、无奈。2 .读一读周恩来的亲身见闻,圈出这件事里的人物及其各自的表现,并旁批自己的感受

3、。人物表现预设:人物表现妇女哭诉,指望巡警帮忙反招训斥中国巡警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训斥妇女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只能劝慰周恩来真正体会“中华不振”3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中华不振”的原因。教师导入: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人只能怎样?用课文原句作答。预设: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1)你能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吗?出示: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2)为什么“谁也不敢怎么样”?预设:中华不振。(3)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中华不振”的原因。方式:组内交流自己预习时查阅的相关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推选小组代表分享收集的资料。预设:历

4、史事件: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方面受到的影响,租借地悬挂的辱华标语等。总结:此时的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他会想些什么?一一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于是也就有了远大的胸怀与志向一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设计意图】这一板块,让学生琢磨文字背后的含义,通过品析,深切体会“中华不振二借助历史资料理解“中华不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进而读懂革命文化背景下的人和事。(二)探究二:理解大江歌罢掉头东。教师导入: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后,不仅立下伟大志向,更认

5、识到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1917年9月,19岁的周恩来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赴日留学前夕,与几位好友告别,写下了气魄宏伟、热情奔放的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1 .指名让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出示注释,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邃(sui)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群科:即社会科学。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面壁:面对墙壁坐着。这里用来形容刻苦钻研。破壁: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难酬:难以实现,目的达不到。蹈海:投海殉身。晚清时期,出洋寻求真理亦称

6、“蹈海预设:唱罢豪放雄壮的歌曲毅然掉转身躯向东而去,这是为了精心研究科学来挽救国家的危亡。面壁钻研十年希望能像破壁而飞的巨龙那样,即使理想难以实现投海而死也不失为英雄。3 .教师总结:周恩来的志向之所以与其他同学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周恩来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处于苦难之中的旧中国的道路。“振兴中华”这个伟大的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三)探究三:表达自己的读书志向。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周恩来立下了远大志向,并为此奋斗终生。时至今日,百年已经过去,中国日益强大,那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你为什么而读书呢?思考并交流。方法:可以通过“我的理想是。因为(具体事例),我希望”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点拨:要注意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清楚理由。课堂小结通过搜集资料,我们了解了一百多年前中国贫穷落后、饱受欺凌的社会状况,明白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体会到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背后的爱国深情。布置作业搜集、阅读有关周恩来为了这一志向刻苦学习、勇于实践的故事,进一步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