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城镇智慧供热工程技术通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城镇智慧供热工程技术通则.docx(5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城镇智慧供热工程技术通则1贝U12术语23智慧供热系统体系构架及分级43.1一般要求43.2城市级智慧供热系统体系架构53.3企业级智慧供热系统体系架构53.4智慧供热系统分级要求63.5城市级智慧供热系统分级与评定73. 6企业级智慧供热系统分级与评定94智慧供热平台及软件要求H5.1一般要求114. 2智慧供热平台要求114. 3智慧供热平台软件要求135智慧供热系统设备要求145. 1一般要求145.2智慧供热系统设备要求146智慧供热系统功能要求166. 1一般要求167. 2数据采集和数据功能178. 3运行调节和评估功能179. 4人机接口及日志记录功能1910. 5趋势服务和报表
2、服务功能2011. 6运行监督和报警功能206. 7通信和WEB发布功能217智慧供热系统验收237. 1一般要求238. 2平台及软件验收239. 3设备及硬件验收238智慧供热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25812510. 2系统运行维护258.3系统运行管理26附录A城市级智慧供热监管服务系统分层图27附录B企业级智慧供热系统参考体系架构28附录C数据采集类型和频次291总贝!l1.0.1为了推进城镇供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城镇智慧供热技术,特制定本技术通则。1.0.2本通则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城镇智慧供热工程以及智慧供热技术。1.0.3城镇智慧供热技术除应符合本通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
3、行业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智急供热smartheating以先进供热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基础,以安全、节能、低碳、舒适为主要目标,具有自感知、自分析、自诊断、自决策、自学习等技术特点的新型供热方式。2.0.2智慧供热系统smartheatingsystem由供热物理设备网、供热物联网和智慧供热平台组成的新型供热系统。2.0.3供热物理设备网heatingphysicalequipmentnetwork由供热热源、供热管网、热力站、热用户及就地显示仪表和控制调节设备组成的供热系统。2.0.4供热物联网heatinginternetofthings按约定的协议,把传感器
4、、数据采集设备、调控设备等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组成的供热信息网络。2.0.5智急供热平台smartheatingplatform在传统供热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叠加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海量异构数据汇聚与建模分析、供热知识软件化与模块化、创新应用开发与运行,支持供热智能决策、智能调度、智能调节、智能控制、智能诊断、智能维护、智能管理及智能服务的软件集合。2.0.6边缘计算edgecomputing是一种分散式运算的架构,将应用程序、数据资料与服务的运算,由网络中心节点移往更接近于用户终端装置的网络逻辑上的边
5、缘节点来处理。2.0.7运行核查OPeratiOnCheCking在实际运行条件下,对供热物联网的完好状态进行的检查核对。2.0.8运行监督OPeratiOnsupervision指对热源、热力站、供热管网、热用户的运行参数和环境参数(室内温度、室外温度)进行的监测。2.0.9运行调节OPeratiOnregulation指在供热过程中,为使供热量与需求热量相适应、热能制备及输送经济合理而制定的供热系统进行调节方案。包括根据监督数据得出的分析结果,形成的供热负荷预报、运行调度优化、运行调节优化及热力工况优化的决策方案。2.0.10运行控制OPeratiOncontrol指对具有操作控制权力的人
6、员,对供热系统设备启动、持续和终止形式控制权的过程,包括对能源转换设备和动力设备的控制、管网及热用户的阀门或设备进行的平衡调节。2.0.11运行评价OPerationeVaIUation根据优化运行结果,对设备及供热系统性能进行的评价。3智慧供热系统体系构架及分级3.1 一般要求3.1.1 智慧供热系统按业务功能体系可划分为行业级、城市级和企业级三个级别。本体系架构主要适用于城市级和企业级城镇智慧供热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3.1.2 智慧供热系统应通过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构建。3.1.3 智慧供热网络体系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能实现网络互联、数据互通和标识解析;2应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实
7、现供热物理设备网的热源、热力站、管道、设备、用户等全要素连接;3应实现数据互操作与信息集成。3.1.4 智慧供热网络体系宜满足下列要求:1宜支撑多要求数据转发;2宜提供标识数据采集、标签管理、标识注册、标识解析、数据处理和标识数据建模等标识管理功能;3宜实现数据和信息在各要素、各系统间的无缝传输。3.1.5 智慧供热业务体系宜在供热现有的自动化控制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实现智能数据处理、智能决策、智能控制三大核心功能。3.2 .6智慧供热安全体系应做到信息安全、功能安全和物理安全,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提高供热物理设备网、供热
8、物联网和智慧供热平台硬件可靠性,提高智慧供热平台软件功能及数据分析结论可靠性,提高人身安全可靠性;2应提高智慧供热系统中信息的保密性,避免有用数据或信息泄漏给非授权个人或实体,对要传送的信息内容采取特殊措施,隐蔽信息的真实内容;3应符合国家相关网络信息安全标准的要求;4应保证智慧供热系统的完整性,保证智慧供热用户、进程或者硬件组件具有验证所发送信息准确性的功能,并且进程或硬件组件不会被任何方式改变;5应提高智慧供热系统的可用性:1)保障智慧供热系统中的通信双方应能正常建立信道;2)智慧供热系统使用者应能正常对业务中的信息进行读取、编辑等操作;3)智慧供热平台、控制系统、业务系统等应能正常运行。
9、6应具有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无故障执行指定功能的能力:1)硬件部分在规定的时间内应能正确执行要求功能;2)各类软件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时间区间内应能完成规定功能;3)供热数据分析服务在特定业务场景下、一定时间内应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7应能对智慧供热用户个人隐私数据及企业拥有的敏感数据等提供保护。3.2 城市级智慧供热系统体系架构321城市级智慧供热系统应具备与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对接、数据互通互融、平滑对接的能力,实现供热行业监管职能。322城市级智慧供热系统应在满足制度标准和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形成省级、市级、区县级、企业级的多级联动,实现政府对城市供热的集中监管。323城市级智慧供热系统,
10、应为市、区/县政府供热监管部门提供服务,实现供热规划管理、监督供热服务质量、处置重大事故危机,确保政令通达、公平公正、用户满意。324城市级智慧供热系统宜由供热台账、室温监管、投诉分析、应急预案、事件督导等子系统组成。城市级智慧供热系统建设宜采用附录A所示分层结构。3.3 企业级智慧供热系统体系架构33.1 企业级智慧供热平台应具备供热运行智能调控、智能收费及远程管理、热用户智能服务功能。每项基本功能中实现的具体内容,根据企业需求确定。33.2 企业级智慧供热系统应为供热企业、热力公司运营提供服务,可实现供热运行、维护、客服、经营等业务数据共享、信息透明、精准管控、快速响应,持续提升供热“安全
11、、质量、能效”指标。333企业级智慧供热系统宜由供热运行监测系统、供热智能调控系统、供热智能管理系统等子系统组成。企业级智葱供热系统建设宜采用附录B所示分层结构。3.4智慧供热系统分级要求3.4.1 智慧供热系统根据智能数据处理、智能决策和智能控制三个维度所达到的程度,分为初级智能(Sl)中级智能(S2)、高级智能(S3)三个等级。3.4.2 初级智能的智慧供热系统,应具备智能运行和智能管理的功能。3.4.3 初级智能的智慧供热系统的智能运行子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1应实现数据采集规范、数据维度齐全;2应实现对热源、热网、热力站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和储存;3应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建筑物热
12、力入口、室内供暖系统的运行参数及室温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存储;4应具有数据在线辨识功能,有合理的数据清洗方法及保障数据完整可靠的技术;5应具有运行监督、运行调度、运行控制和运行评价功能;6供热运行决策依据机理模型辅助AI模型进行决策,决策模型和控制模型具备可更新能力;7设备应能依据自动下发的指令运行,在人工干预条件下,自动实现远程精准控制。3.4.4 初级智能的智慧供热系统的智能管理,宜包括业务管理、安全管理、环保及消防管理。3.4.5 中级智能的智慧供热系统,应在3.4.3条的基础上实现下列功能:1应在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智能数据处理;2应实现检测数据在线核查,
13、数据智能化;3应部分或全部依据机理模型+人工智能模型构建智能决策系统,决策分析模型应能自动学习,控制模型应能自动更新;4供热系统及主要设备状态应定期自动诊断;5计量用户实现热量自动分摊、热费自动计算及用户室温智能调控;6智能控制系统应能自动下发指令,在有无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均能实现精准控制。3.4.6高级智能的智慧供热系统,应在3.4.5条的基础上实现下列功能:1供热系统主要运行设备、主要控制设备及主要传感器应实现智能化;2供热系统及设备应由智能调控系统自动控制,控制模型应具有自动学习提升能力,应实现精准控制;3供热系统能够在具备室温测点的情况下实现对室温的精确控制;4供热系统及设备的运行状态自
14、动诊断,供热设备的一般故障应在人工干预下实现远程恢复;5供热运行决策完全依据机理模型+AI模型或AI模型自主决策,决策模型应具备自学习、自适应、自优化提升的能力;6企业管理环节高度智能化。3.5 城市级智慧供热系统分级3.5.1 城市级智慧供热宜从智能数据处理、智能监管和智能服务三个维度进行评定,每个维度分成三个等级。3.5.2 智能数据处理分为数据采集信息化(Dl)、数据格式标准化(D2)、数据处理智能化(D3)三个等级,各等级数据应满足表351要求。表3.5.1数据分级分级各级要求数据采集信息化(Dl)测点设置合理、实现供热数据自动采集、存储、归档,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可用性
15、、可追溯性。数据格式标准化(D2)实现供热数据标准化建设,采集数据符合相关数据标准,数据维度齐全,数据采集规范。数据治理智能化(D3)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实现供热数据治理,完成数据质量、数据主题、数据开放、数据计算、数据融合的标准智能数据体系建设。3.5.3 智能监管分为经验监管(Il)半智能监管(12)和智能监管(13)三个等级,各等级应满足表3.5.2的要求。表352智能监管分级分级各级要求经验监管(II)供热监管自动依据经验监管。半智能监管(12)供热监管决策,依据经验、专家系统、辅助Al进行决策,决策模型可自学习、可更新,可使监管效率提升。智能监管(13)供热监管决策主要依据Al模
16、型辅以人工和专家系统进行决策,决策模型具备自学习、自适应、自优化提升的能力。3.5.4 智能服务分为人工服务(C1)、半智能服务(C2)、智能服务(C3)三个等级,各等级应满足表3.5.3要求。表353智能服务分级分级各级要求人工服务(Cl)供热投诉事件处理、用户满意程度分析及评价由人工完成。重大供热事故处置处理及评价由人工完成。半智能服务(C2)供热投诉事件处理、用户满意程度分析及评价由人工辅助Al进行决策。重大供热事故处置处理及评价由人工辅助Al进行决策。智能服务(C3)供热投诉事件处理、用户满意程度分析及评价主要依据Al辅以人工完成。重大供热事故处置处理及评价主要依据AI辅以人工完成。3
17、.5.5 智慧供热系统初级智能(Sl)、中级智能(S2)、高级智能(S3)各等级要求如下表3.5.4所示。表3.5.4城市级智慧供热层级划分及要求智慧供热等级各级要求智能数据处理智能监管智能服务初级智能(SI)D2IlC212Cl中级智能(S2)D312C313C2高级智能(S3)D313C33.6 企业级智慧供热系统分级3.6.1 企业级智慈供热宜从智能数据处理、智能决策和智能控制三个维度进行评定,每个维度分成三个等级。3.6.2 智能数据处理分级及各等级要求同3.5.1。3.6.3 智能决策分为机理及经验决策(Il)、半智能决策(12)和智能决策(13)三个等级,在满足实时性的前提下,各等
18、级应满足表3.6.1要求。表3.6.1智能决策分级分级各级要求机理及经验决策(Il)供热运行决策自动依据机理模型及经验决策。半智能决策(12)供热运行决策依据机理模型、辅助Al模型进行决策,决策模型可自学习、可更新;控制模型具备可更新能力;能创造一定的增量价值,可使系统综合效率提升。智能决策(13)供热运行决策完全依据机理模型+AI模型或AI模型自主决策,决策模型具备自学习、自适应、自优化提升的能力;控制模型可自学习、自动更新、控制过程精准;能创造显著的增量价值,系统综合效率逼近系统最大能效。3.6.4 智能控制分为人工远程控制(C1)、半智能控制(C2)、智能控制(C3)三个等级,各等级应满
19、足表3.6.2要求。表362智能控制分级分级各级要求人工远程控制(CI)设备具备远程控制功能,借助智能决策系统由人工下发指令,实现远程调节控制。半智能控制(C2)设备具备远程控制功能,供热设备依据智能决策系统给出的控制策略自动运行;可在人工干预下实现精准控制。智能控制(C3)系统主要设备及主要传感器实现智能化,供热设备完全依据智能控制策略自动运行,控制精准。3.6.5 智慧供热系统初级智能(Sl)中级智能(S2)、高级智能(S3)各等级要求如下表3.6.3所示。表363企业级智慧供热层级划分及要求智慧供热等级各级要求智能数据处理智能决策智能控制初级智能(Sl)D2IlC212Cl中级智能(S2
20、)D312C313C2高级智能(S3)D313C34智慧供热平台及软件要求4.1 一般要求4.1.1 智慧供热平台及软件应满足下列规定:1应能够支持多种硬件设备和网络系统;2应满足实时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对信息采集或指令执行具有良好的响应能力;3应在满足系统功能及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有合理的投入产出比。4.1.2 智慧供热平台及软件应具有安全性、规范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并满足下列规定:1应有严格的操作权限控制,能防止非法侵入,有保护用户信息、操作等多方面的安全措施;2应具备完善的异常处理机制,有较强的容错和系统恢复能力,能够及时修复、处理各种安全漏洞,提升安全性能;3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互联互
21、通性;4应满足国家关于系统三级等保的要求;5系统中采用的控制协议、编解码协议、接口协议、媒体文件格式、传输协议等应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6应能判断出规定以外的输入,并有合理的处理方式;7在规定的时间内和工况下,应具有稳定实现其规定功能的能力,有避免可能发生故障的能力;8当发生故障时,应具有报警、解脱或排除故障的能力;9应具备良好的输入输出接口,能为各种增值业务提供接口,支撑各个组件之间互联互通,支撑与不同控制系统的应用、调用;10应留有升级接口和升级空间,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4.2 智慧供热平台要求421智慧供热平台与供热企业信息平台应通过专网连通,实现城市级与企业级平台数据交换。各
22、供热管理部门可通过政务网访问城市级智慧供热管理平台。422智慧供热平台宜由基础设施层、平台服务层和应用服务层组成。423智慧供热平台基础设施层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通过构建数据中心或托管等方式,提供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2应实现对供热数据的大范围、深层次采集和连接,对数据进行格式统一和语义解析;3应实现对供热数据进行数据剔除、压缩、缓存等操作。424智慧供热平台服务层应提供完整的部署环境,支持供热应用程序的所有内容。425智慧供热平台应用服务层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能定制满足单一或多用户需求的服务模式;2应能针对全网运行、生产经营、分析决策的智能化需求,构建各类供热PC端和移动端应
23、用解决方案。426基础设施层宜满足下列规定:1宜通过边缘计算装置,提供现场设备或传感器数据接入、转换、数据预处理和边缘分析应用等功能;2宜在边缘侧进行反馈控制,并提供边缘应用开发所需的资源调度、运行维护、开发调试等功能。427智慧供热平台服务层宜满足下列规定:1宜提供资源管理、数据管理与分析、模型管理和模型应用创新等功能;2宜面向海量供热数据提供数据治理、数据共享、数据可视化等服务;3宜融合供热行业机理建模方法和统计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据科学建模方法,实现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分析。428智慧供热平台应用服务层宜提供应用创新、应用二次开发集成等功能。429智慧供热平台的基础支撑层应具有下列基
24、本功能:1应有完善的数据接口,能对平台进行管理,对信息进行配置;2应能对每一种数据类型的处理能力和方式进行定义,实现系统数据处理,具备数据显示、分析、存储等功能。4210智慧供热的账号管理系统应为用户提供与身份识别和授权有关的管理服务,应实现用户登录一次即可访问权限范围内的应用和服务业务。4.3 智慧供热平台软件要求4.3.1 智慧供热平台软件应操作简单、实用性高、界面友好、易维护、满足多角色岗位需求,能够支持二次开发,并且有高的工作效率,在达到原理要求和功能指标的前提下,具体功能响应时间快。4.3.2 智慧供热平台软件应满足以下要求:4.3.3 语言应采用主流编程语言;2平台的关系型数据库应
25、为主流数据库,版本应满足需求。时序数据库应满足物联网数据对存储空间和快速查询的需求;3平台软件满足对操作系统、网站服务、数据库、手机APP等的要求。4.3.4 智慧供热平台软件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1服务器安装不低于64位的操作系统;2工程师站电脑安装必要的办公软件;3计算机安装的软件应为正版,可升级、可维护;4软件在施工过程中、验收之前应装载到相应的电脑设备上;5服务器、PC端安装防火墙、杀毒软件,对于同一局域网内的使用供热系统软件的电脑,应安装统一的防火墙和杀毒软件。5智慧供热系统设备要求5.1 一般要求5.1.1 智慧供热系统硬件及设备应满足平台软件安装环境和配置要求。5.1.2 智慧供热
26、系统硬件及设备安装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方便后期运行维护和检修。5.2 智慧供热系统设备要求521智慧供热系统室内供暖应设置调节设备。实施远程调节的室内系统,每个调节单元应设置远程调节设备;实施热计量的室内系统,每户应设置具有远程调节控制功能的阀门及室温控制器。522智慧供热系统的热源、热网及热力站的调节、控制设备应配置齐全,应满足供热初调节、运行调节及控制的要求。523智慧供热系统的物理设备网应满足下列要求:1供热管网应设计规范,供热设备应配置合理、运转正常;2热源、热网及热力站的调节、控制、通信设备应配置齐全,应满足供热初调节、运行调节及控制、通信的要求;3二次供热管网设计水温不同的供暖系统
27、,应在设计水温较低的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设置混水设备及相应的调节控制设备。524智慧供热系统的信息感知设备应实现对热源、热力站、热网及热用户的运行参数、设备状态参数的感知。感知设备及控制设备的设置应满足供热决策、运行调节、运行控制和供热管理的要求。525二级网平衡系统由智能调节阀、典型室温采集器、数据通讯终端和电源综合布线系统组成,智能调节阀、典型室温采集器宜采用无线物联网与智慧供热平台通讯。526数据通讯终端应符合智慧供热平台的数据传输要求,符合规定的通讯协议要求。527供热计量温控计量一体化系统宜由热用户用热分配装置、智能调节阀、室温采集器及控制器、数据通讯终端和电源综合布线系统组成。528
28、智能调节阀应具备现场总线接口。529供热区域内室温采集器应固定,安装位置应相近。室温采集器的数据远传通讯应采用统一的标准通讯协议。6智慧供热系统功能要求6.1 一般要求6.1.1 智慧供热系统功能应能实现下列目标:1提高供热物理设备网的安全水平;2提高供热系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供热系统运行成本;3提高供热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用户的舒适度;4提高供热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6.1.2 智慧供热系统的功能应包括感知控制、数字模型、决策优化三个基本层次。6.1.3 感知控制层应满足下述规定:1应能实现供热信息感知、供热设备识别;2应能及时发布对供热系统及设备的控制信号及指令;3应能按照控制信号及指
29、令对供热系统及设备进行控制。6.1.4 数字模型层应满足下述规定:6.1.5 数据集成与治理;6.1.6 数据模型和机理模型;6.1.7 信息交互。6.1.8 决策优化层应满足下述规定:1应具有分析、描述、诊断、预测及指导功能;2应满足决策实时化的要求。当需要决策时,智能系统应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指导和建议;3应能借助各类模型和算法实现供热数据的分析,形成对供热物理设备网当前状态、存在问题等状况的基本描述;4应能预测供热系统的未来运行参数,指导供热系统及设备的优化运行。6.1.9 智慧供热系统的决策优化层宜满足下列要求:1对供热物理设备网进行诊断和评估;2预测供热系统设备的未来状态,发现存在的问题
30、并提供解决建议。6.2 数据采集和数据功能色数据采集类型及频次宜满足附录C的规定,数据采集应满足下列规定:1采集的数据应全面、完整,能满足智能化要求;2采集数据应实时可靠,数据标识应统一,采集周期应根据功能需求确定;3应支持标准数据类型的分类接入;4应具有数据采集故障处理措施,数据采集中断时应及时报警或修复;5现场传输的数据和平台接收的数据应对应正确、主题一致。成数据平台应具备下列功能:1应具有分布式数据处理能力,无信息孤岛;2应具有数据处理功能,应能对数据进行质量校核和清洗;3应支持数据权限,能设置不同用户的数据访问控制权限;4应支持实时数据开放和离线数据开放。63数据库管理应具有下列功能:
31、1应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类型;2数据库应具有可扩展性;3应根据提供的数据库管理工具,对数据库进行维护、更新和扩展;4应支持历史数据统计分析;5应具有数据备份功能;6应具有较高的读写性能;7应具备压缩算法节省存储空间;8应具备对一定时序数据及空间数据的处理能力。色智慧供热系统的数据监控应具有下列基本功能:1系统应具备远程信息监视与控制调节等功能;2应能随时接收各级调度命令信息,并传输实时工况、运行参数等有关信息;3应具备远程参数设置、远程数据采集、传送操作控制命令、通信诊断、时钟同步等功能。6.3运行调节和评估功能6.3.1 智慧供热系统的运行应实现下列功能:1应实现对供热系统运行参数的监督
32、;2应实现对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3应实现对供热系统的控制;4应能对供热系统运行效果进行评价。6.3.2 智慧供热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1应具备远程数据采集和控制指令发布功能;2应具有支持自动控制设备、模型反馈自优化、模型再学习的能力;3应具备应急一键关停功能。6.3.3 智慧供热系统宜具有下列功能:1宜具备完善的系统工作状态诊断机制;2宜在数据采集和状态监测基础上,预设决策参数或决策模型;3宜在数学模型支持下,完成对被控设备多种优化控制。6.3.4 运行调度中心人员可对热力站及有控制要求的建筑物或建筑物内用户的人机接口设备进行远程操作,完成对单机/多机设备的控制与调节。6.3.5 设备的控制应能
33、按照工艺要求,根据调度中心所发出的命令及时准确地执行,并将现场的工作状态反馈给智慧供热平台,控制方式要安全合理。6.3.6 智慧供热系统宜实现对系统可靠性评估、事故(故障)预测及报警、事故(故障)原因分析、事故(故障)处理方案制定;应能通过事故发生原因分析、事故处理方法的自学习,制定出合理的事故处理方案和维护管理方法。6.3.7 智慧供热系统应能对供热服务全过程的供热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应能对供热服务质量和供热效果进行评价。6.3.8 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应能实现下列功能:1应实现对调度期内热源、热力站的供热负荷预测。能够采集到运行数据的所有建筑物实现供热负荷预测;2应制定调度期内热源、热力站的
34、优化运行调节方案,对设置运行调节设备的建筑物应制定调度期内建筑物的优化运行调节方案。有长输管网的供热系统,应制定调度期内隔压站、加压泵站等的优化运行调节方案;3应制定调度期内热力工况优化方案,给出在保证系统不出现热力失调情况下的系统运行流量及运行水温;4应制定调度期内设备及系统运行调度方案;制定锅炉、多热源热泵、水泵的经济运行调度方案及事故(故障)工况的优化调度方案。6.3.9 供热系统的运行控制,应能实现下列功能:1应能根据调度要求和系统特点,分别实现供热首站、隔压站、热力站、锅炉房等位置的能源转换设备的优化控制;对设置运行调节设备的建筑物应实现建筑物的优化控制;2应能根据调度要求和系统特点
35、,分别实现对循环水泵、补给水泵、中继泵、加压泵、分布泵、混水泵等动力设备的优化控制;3应能实现从热源系统到热用户室内系统的水力平衡及调节;4对有控制要求的热用户,应能实现室内用户的室温控制。6.3.10 供热系统的运行评价,应实现下列功能:1应能对换热设备、锅炉、水泵等设备的运行效率进行评价;2应能对供热系统补水率、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及调节、室内温度达标率、耗电量、耗热量等指标的运行水平进行评价。6.4人机接口及日志记录功能6.4.1 智慧供热系统可通过接口设备完成系统工艺画面监视、打印制表、设备参数设置及操作控制等人机联系功能。6.4.2智慧供热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1热网系统图应显示热网走向
36、及热力站分布状况等内容;2热力站系统图应显示热力站主要设备的工艺关系、实时运行参数、运行状态及操作命令;3事件报警画面应能查看系统报警内容,应能进行报警查询及报警确认;4应能方便查看温度、压力、热量、流量等参数的实时或历史趋势曲线;5应能方便查看所有站的总体报表及各个站的历史报表,并可进行报表查询及打印;6应能对一些限值报警及运行参数进行设定和修改;7监控系统应根据登录人员的口令自动给予相应的操作权限。6.4.3智慧供热系统通过创建日志记录,可以按时间顺序跟踪记录系统上所有运行和操作发生的具体时间、内容、以及人员等信息,并以列表的形式显示。6.5 趋势服务和报表服务功能6.5.1 趋势服务应具
37、有下列功能:1应支持磁盘文件方式存储历史数据、多类型数据的可视化存储;2应支持大空间历史数据存储。6.5.2 趋势服务宜具有下列功能:1宜对模拟量点和开关量信息进行趋势采样记录;2宜提供实时趋势和历史趋势显示,支持多组趋势窗口显示。6.5.3 报表服务应具有下列功能:1应具有对各种文件的处理能力,实现对各类数据、文件归档,对历史数据记录、处理、裁剪、分析和统计,对运行数据和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查询;2应能根据采集的运行数据及分析结果制作各类报表;3应具有图形、文件、报表导出打印等功能。6.6 运行监督和报警功能6.6.1 智慧供热系统应能对全网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各级监控系统应对本级系统内所有工
38、艺测点进行组织和工艺维度的实时监控和综合管理。6.6.2 智慧供热系统应实现对系统设备运行管理和状态监视。6.6.3 智慧供热系统宜具有下列功能:1支持对全网及各级工艺的总貌、分组及单元显示;2具有各级主辅设备运行状态图;3支持历史趋势显示、动态流程显示、多窗口显示;4支持多种呈现方式;5显示事件报警及事故处理信息;6给出系统操作及事故处理指导;7提供系统运行操作日志;8提供各类维护管理报表等。6.6.4 智慧供热系统宜根据功能需求,建设多媒体视频图像监视系统和大屏幕显示系统,完成对关键的生产过程、工艺现场和设备运行状态以及其它需要监控场地的监视、录像等。6.6.5 智慧供热系统设备运行管理宜
39、包括下列内容:1设备运行、备用、检修的累计时间;2被控设备操作动作次数累计及事故动作次数累计;3运行参数、详细维修记录及经济指标。6.6.6 智慧供热系统状态监视宜具有连续动态地监视外围设备工作状态的能力,监视现场自控系统的运行状态、网络通信状态等,并自动记录监测结果。6.6.7 智慧供热系统应能提供热源、热网运行安全报警,宜通过状态和规则进行设置,实现对设备故障、数据异常等情况的报警。6.6.8 智慧供热系统应通过创建报警服务,对运行的关键测点和设备工作状态进行报警监视;应能对运行的关键数据输入信号提供可变的报警限值;应支持多权限用户的报警限值和死区设置。6.6.9 系统报警显示应满足下列要
40、求:1应能按报警摘要信息、报警发生时间、报警点、报警说明等报警信息进行列表显示;2报警信息应按工艺信息名分类显示,报警方式应能灵活设置,3报警应能支持灵活自定义的报警条件设置;4报警信息应能自动及时发布,可进行声光报警;5应具备报警锁定/解除功能;6应具备报警信息存储功能,支持多种方式查询,结果可导出。6.7 通信和Web发布功能6.7.1 智慧供热系统内外部各级系统间的通信应符合行业规定的标准通信方式,通信能力应满足系统的最低要求,各级通信系统应实现在线监督、诊断、安全机制,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稳定、通畅。6.7.2 智慧供热平台与各子系统数据通信的内容及格式应标准化、规范化,应满足实时性、
41、可靠性要求,以确保系统获得所需数据的有效性。6.7.3 智慧供热平台与外部系统通信时,应结合系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6.7.4 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需要永久停止运营的,运营方应提前通知服务用户。6.7.5 智慧供热系统应具有Web功能,支持PC端和移动端用户访问。6.7.6 智慧供热系统应具有身份认证、安全识别功能,为登录用户差异化分配权限和业务。6.7.7 根据系统建设水平,客户端应可呈现工艺画面、运行数据、消息公告等信息,其内容应与服务端保持一致,且不影响系统的动态性、实时性和交互性。7智慧供热系统验收7.1 一般要求7.1.1 智慧供热系统建成后,应分别对智
42、慧供热系统和智慧供热平台进行验收。7.1.2 智慧供热系统验收,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项目建设合同或项目计划、供需双方约定的验收依据文档,对整个系统进行测试与评审。竣工验收合格后,参与竣工验收的单位应签署竣工验收文件,并对技术资料进行归档,工程实施单位应交付平台软硬件运维纸质版资料和电子版资料,交付的资料需真实、完整、可追溯。7.2 平台及软件验收7.2.1 应依据智慧供热平台的项目开发合同或项目开发计划,对建成的智慧供热平台的功能性、信息安全性、维护性、易用性、可靠性、性能效率、可移植性、智能性等特性进行测试和评价。7.2.2 智慧供热平台软件应通过计算机软件测评机构的测评,应有完整的需求说明
43、书、软件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测试报告、操作说明书等材料。7.2.3 智慧供热平台经过测评,平台功能满足本通则中基础设施层、平台服务层和应用服务层要求及供需双方约定。7.2.4 应对智慧供热系统的智能数据处理、智能决策、智能控制三个维度进行验收,应对系统的能力提升水平或节能效果进行评价,应有完整的验收报告或评价报告。7.3 设备及硬件验收7.3.1 智慧供热系统进行验收时硬件设备及附件应满足智慧供热系统调节控制要求。7.3.2 热源、热力站及建筑物系统的运行调节控制装置经过单机调试和分系统联调。7.3.3 热源、热网、热力站、室内采暖系统的联合调试和试运行应在采暖期内进行,并应带负荷连
44、续试运行48h,各项能耗指标应达到规定值。智慧供热设备验收资料应包括设备说明书、操作手册、设备合格证明、质量检测证明、出厂试验报告等。8智慧供热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8.1 一般要求8.1.1 智慧供热系统投运前,应对传感器进行运行核查,经首次运行核查合格后方可投运。投运后的智慧供热系统应定期对感知设备进行运行核查,运行核查不合格的传感器应及时分析原因,并应及时处理。8.1.2 传感器的运行核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传感器的工作条件;2传感器的技术性能;3传感器终端显示数据与现场显示数据的一致性。8.1.3 应健全运行规程、完善业务流程、明确管理职责,并确定与对接平台相互协作的业务流程与运行机制。8.
45、2 系统运行维护8.2.1 运行调节控制装置运行中,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并应对发现的故障及时处理。8.2.2 供热企业应保障物理设备网完好、调节控制设备功能有效、物联设备信息传输通畅、智慧供热平台工作正常。823供热企业应根据热用户的用热需求,合理组织智慧供热系统运行。8.2.4 供热企业应热用户要求对室内供暖系统及感知控制设备进行维修时,应事先向热用户明示维修项目、收费标准、消耗材料等清单,经热用户签字确认后实施维修。8.2.5 智慧供热系统管理单位,应建立智慧供热系统运行管理制度、维护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826智慧供热系统应具有完善的设备和软件系统技术文件档案。档案和技术资料应齐全
46、、数据可靠,并应由专人保管。8.2.7 传感器应定期检测,检定证书、运行核查报告应保存至传感器更换5年后。超过保存期的记录应进行审核,经批准后方可销毁处理。8.2.8 智慧供热系统应由专职人员进行维护,应有完整的日常维护及维修记录。8.2.9 智慧供热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人员应进行岗位技能和安全培训,并应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8.3 系统运行管理Jfl应依据智慧供热平台的运行规程和管理制度,对其在隐私保护、使用权限、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8.4 应明确运行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处置权、隐私权等内容:1数据所有权涉及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数据,应在管理过程中进行登记确权,宜归属数据采集单位或个人;2数据使用权由归属单位或个人确定,个人数据经本人授权后可供政府或企业使用;3数据管理方应对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可溯源性和安全性负责,对数据进行存储、备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