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挑山工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 挑山工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5挑山工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挑山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自主预学,正确认读“沉甸甸、黑黝黝”等词语。2 .借助人物名片,抓住人物动作、外貌等描写,能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3 .统整比较,理解挑山工话中隐含的深刻哲理;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挑山工精神教学重点:能找出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能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在联系上下文中,感受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普通劳动者形象。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统整比较,理解挑山工的语言中隐含的深刻哲理。教学过程:一、支架联结,认识一种职业1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I)缘题质疑,补充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冯骥才先生的挑山工,挑山工是个怎样的职业,你
2、了解吗?老师给大家补充资料,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现在能说一说什么是挑山工吗?(2)简单的说靠肩挑运货物上山的人,就称之为“挑山工”(3)以名片的形式引出挑山工,并大致了解这种职业。二、任务驱动,对话一位劳动者1.借助名片,任务驱动。(1)任务构建:挑山工又是怎样登山的呢?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完成挑山工名片中的“怎样登山二(2)自主学习,梳理信息,画出相关语句,试着完善挑山工的名片。2 .聚焦动作,初悟精神。(1)交流: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依据回答,聚焦第一自然段。预设一:登山动作特点:甩动胳膊保持平衡。登山的时候,他们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
3、说说这样的一个登山方式留给你怎样的一个印象?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挑着沉甸甸货物的挑山工的动作,我们很容易就体会到他这么辛苦的样子。预设二:肩挑重担登山。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抓住“沉甸甸”,朗读中感受登山的艰难。“光溜溜”:由于常年累月担重物,反复和衣物摩擦,早已变得光滑锋亮了。预设三:走折尺性路线质疑。什么是“折尺形”?A.依据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拿出铅笔,在你的学习单上画一画折尺形的登山路线。B.学生读一读描写挑山工行走路线的句子,形象感受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追问。这样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挑山工为什么还要走“折尺形”的路线?A.学生再次默读第1自然段,找一
4、找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的原因。B.交流朗读。(2)再朗读这段话,学生借助名片完整地说一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3)关联“二十年”,进一步感受挑山工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形象。3,结合外貌,再悟形象。过渡:了解了工作任务,登山方式,如果要在挑山工的名片上画一张图像,你会怎么画?结合课文内容,画出相关语句,说说理由。(1)快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说说理由。(2)反馈交流,读一读描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挑山工形象?文中的两处外貌描写,作者寥寥数笔,便刻画出挑山工健壮、纯朴的形象。三、统整比较,体悟一种哲理1 .结合登山质疑,引出作者的疑问。黝黑的皮肤,健美的肌肉,鲜红的背心,
5、加上他“腾云驾雾”般的登山速度,很难不让人注意和诧异。对于挑山工的特别表现,我们很自然会产生一个与作者同样的困惑,那就是什么?(挑山工走得真的比游人快吗?为什么这样?)2 .紧扣语言,解答困惑。挑山工有没有解答作者的困惑?他是怎么说的?3 .对比阅读,感悟哲理。(1)统整比较,对比不同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挑山工登山与游人登山还有什么不同,再照样子填一填。要点:挑山工:背重物,走得慢,一个劲往前走,踩实每一步,不耽误工夫游人:不背重物,走得快,东看西看,玩玩闹闹,很随便(2)感悟哲理,感情朗读。过渡:对比他们的不同,你知道为什么走得很慢的挑山工,却常常跑到游人前头去了吗?请你再读一读挑山工的语
6、言,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呢?学生再次朗读这段话。交流感悟。预设一:靠的就是坚持不懈,就是一个劲往前走。预设二:挑山工还说登山时一步踩不实不行,这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4)放入“经典语录”,完善名片。感情朗读整段话。四、联结生活,延续一种精神1 .结合插图,深悟想象。出示第七段:真好,几句朴素的话,一个朴实的挑山工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不仅如此,他在回家之后也久久不能忘怀。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1)教师范读。(2)追问。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它指的是什么?预设:画。那个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2 .联结生活,延展精神。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需要“挑山工精神”吗?3 .结合导语,深化主题。结合罗曼罗兰曾的名言,明晰挑山工的精神品质是平凡中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