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究.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00724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究一、研究背景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学位设置于2010年,2011年开始招生。与学术型硕士不同,专业型硕士更注重业务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目标在于为新时期新形态的新闻传播行业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升新闻传播机构从业者的整体素养和知识结构层次。从招生规模和报考比例来看,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报考比例高居不下,热度逐年递增。各个招生单位致力于探索差异化的培养方式,单一课程的本土授课经验仍在积累。纵向比较,媒介融合趋势日趋多元化和复合化,对实践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更为灵活和多样,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思路和模式需进行更大程度的调整和优化,以提升培养成

2、果。目前,众多招生单位依照各个学校的专业发展特色和地方性行业要求来设置培养方案,由具有良好学术素养的专业教师和有丰富经验的业界指导教师构成“双师型”执教团队,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指导。随着新闻传播学的外延扩大,虚拟社交、网络购物、影视作品、企业公关以及政府传播等纳入了大传播的概念中,传播流程利作品呈现的形式日益纷呈,传播者的主体地位下沉,实现了产销合一。因此,媒介研究成为社会热点,新闻传播硕士专业的报考热度逐年上升,不仅成为本专业学生实现名校深造的路径,也成为热门选择。但部分高校仅招收非应届生,要求有一年工作经验(如南开大学新闻学院),或者取消学硕统考(如北京大学新闻学院),扩大专硕招生比例,一定

3、程度上提高了专硕考生进入的门槛,但同时也丰富了生源类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具体表现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用好课程主渠道,结合思政元素和实践教学,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加强现代化教学元素,激发学生兴趣,以学习和项目为中心,多维度强调立德育人。专硕课堂更需要教师思考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良好的现实导向。二、文献回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实践平台是决定新闻教育质量的三大基础性元素,这三大元素的建构,关系着新闻传播教育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也关系着新闻传播教育目标的实现层次。2

4、014年,有研究提出专硕、学硕与本科生培养差异性方面的瓶颈:在校学生对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和双导师制培养逻辑方面的需求未被满足,摸着石头过河、换汤不换药和同质化竞争成为通病。培养体系改革、媒介融合课程优化、双导师制度的落实、师资团队建设以及融媒实践平台的搭建等都成为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教学的难点。改革课程体系,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培养体系,调整师资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强化从业经验的交流引入,搭建多维实践平台都是重要的改革方向。智媒时代,锻炼学生对最新智媒技术的动手能力,是传媒人才的安身立命之本;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创新意识,提高基础的研究方法素养,做到职业标准与通识素养的平衡,提升

5、自媒体的传播能力被认为是一种适时的出路。比如,香港部分传媒学校的课程体系结合技术发展和媒介内容生产变迁的实际,确立了全媒体的培养方向,打造了全时教学体系,强化从传媒第一线实训,探索个性化培养路径,拓展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资源,为众多内陆高校提供了借鉴作用。再比如,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提出了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培养面临的普适性问题,三师制的确立、法学思维训练等培养方式给予专业院校很大的启迪。目前,文献较少提及专硕课程实际教学和“课程思政”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本文将围绕新闻传播政策、伦理与法规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析如何兼顾学生多元的学缘学科背景,凸显媒介融合,实现共情共

6、建课程。三、媒介政策与法规类课程教学难点教学实践中,来自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搭建、教学实践发挥与资源拓展等环节的阻滞影响了课程内容的顺利展开。(一)教学内容架构的广度及其与学生的契合度间的矛盾“跨考”学生缺乏课程积累,仅凭备考书籍无法支撑更多课程的理论和概念,加之未借助通识类和素养类的课程完成理论文献的阅读,基础相对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和专业覆盖面的不同,导致对本专业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把握不足,因此,在研究生一年级课程教学中需要完成基础理论的不足,并完成由易至难的专业理论书籍的阅读。教学难度需要进行适度的调整,降低学术性议题与讨论的比重,以便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与此相对的是,政策法规课程在

7、强调知识面广度的基础上,需要借助新闻学和法学等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快速形成传播意识和问题意识,促进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二)“课程思政”的理解与融入“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研究类课程是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的,从课程议题、内容设置再到依据理论都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价值

8、、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精神,如何实现实践在教学中的自然融入,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我们要在有效解读法理法条的同时,实现自然生动教育,提升隐性教育的传达率,让社会主义新闻法治化和规范化建设的理念内化成新闻理念。(三)议题丰富性与理论分析挖掘能力建构间的矛盾随着媒介化社会渗透程度的加深,涉及新闻传播法律的领域增多,政策法规类课程涵盖的议题井喷式增长,从著作权法、不正当竞争、语言文字表达、公民人格权利、新闻信息公开发布、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到电影产业促进发展、新闻传播者和文艺工作者道德素养等均属于本文探讨的范畴。人脸识别与公民隐私权,网络洗稿与著作权保护等原本被忽视的社会问题重新成为媒介热点和

9、社会热点;对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应用、政府信息公开等媒介事件的探讨,引申出关于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的思考。融媒生态快速发展倒逼相关职能部门不断创新和重申相关政策法规,重塑行业自律规约,开展专项行动。课程知识点更迭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状态,需要从业者时刻保持高度的热情与关注。但信息度爆炸与学生深入分析的培养方面存在不小鸿沟。课程要求传授双方之间均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材料梳理能力,大量的材料涌入会使双方失去主线意识,陷入信息与焦虑,从而忽视了理论挖掘能力的培养。一些新闻信息案例探讨多以现象性描述为主,缺乏问题意识和深入探讨,更未提出有针对性的立法或政策建议。对跨专业学生而言,有话题性的案例和热点议题占据其

10、大量注意力,对特定议题的思考、发掘都存在提升空间。(四)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化、实践化与教学制度间的矛盾师资队伍建设应注重引入专业学科内的高学历人才,自发形成学科间的壁垒,授课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法学训练,难以采用法学专业视角深度分析案例的法理意义,寻觅新突破点,学科交叉性的建构不足;教师缺乏系统与长期的一线实践经验,且新闻传播法规涉及面较广、更新速度较快,需要多领域、多专业的支撑,这成为了专业教学中无法规避的痛点;“双师制”在引进法学领域的“教资作为业界导师”方面仍存在难度,实际课程教学问题仍需依靠教学团队自身的运作,或以聘请校外专家讲座、项目制指导为主要手段。(五)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后续建设间

11、的矛盾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从建设之初便要求以培养学生获得较强的业务实践为重点,因此,在课程考核中需要配置一定比例的实践版块。目前,除课程资源共建外,非政法类的院校在拓展课程资源上存在一定难度,尚未找到切实有效的实践资源。四、繁芜中重建新闻传播政策法规的课程思政的融入新闻法制化建设与教育契合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招生人数日渐扩大的专业学位硕士阶段。为此,教学团队从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授课方式方法及产出导向等多个层面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一)融入“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在课程内容的设置版块上,本课程牢牢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授课重点内容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治观念和法治教育的建设上,并从中国实际出发,将新时期媒介变迁和政策异动进行拆分,围绕个别命题进行着重分析。比如,开篇讲述新闻传播法规与政策概况,强调两个服务: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服务大局,坚持党的领导,执法为民;讲述公民人格权利时,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权益的基础;讲述互联网产业发展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生态的政策。(二)案例式教学:激活课堂体验结合现有的“媒介政策与法规”方面的教材,教学团队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老旧,大多集中在2016年以前;2.案例较为陈旧,并且没有详细的案例剖析;3.主要以法律条款介绍为

13、主,缺乏对问题意识和主题意识的深入研究;4.未对现有资源进行拓展。团队教学对广播电视与音视频媒体、电影产业发展、广告与营销、互联网发展、出版与著作权、公民个人权利与义务及其他政策法规等设置了课程框架,每个板块均安排若干议题,围绕当下焦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例如,在介绍电影产业发展与政策规制时,以票房、税务税收、电影评论、电影版权、票补票价、网络电影及农村电影等为基础,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素材并展开讨论,探讨网络影视公司在后疫情时代下如何走出更特色的道路。授课团队会及时更新案例,力争每年实现案例更新30%,通过新案例、新话题形成教学共情。例如,在广播电视与音视频发展规制部分,结合国家相关部委和行业协会

14、对演艺事业的管理新规、重大舆情事件进行讨论;在广告与营销板块,结合如火如荼的直播带货现象,以代言人行为是否规范、广告是否真实等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在数字版权保护板块中,可对网络短视频版权、网络游戏版权和网络音乐版权进行分析讨论。案例的分析以文字形式留存,收录到媒介政策与法规案例数据库的一部分,以期帮助学生完成后续的专题性分析。(三)阅读输入:软性感知新闻传播学近年来,新闻传播学日益成为生源类型多样化的报考科目,一方面,它带来更丰富的跨专业研究选题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学生需要系统化的人文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形成学科内的对话。前期,在策划培养方案时进行有效的系统培养,取长补短;在后期授课时,需要授课教

15、师进行软性植入,建构课程需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库。例如,本课程每年为专业硕士开具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多样化书单,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除了包含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等通俗性较高的读木,也包含互联网政治学规训与惩罚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等理论性较强的著作,帮助学生形成对新闻传播学的科学认知。(四)产出导向:共建数字平台“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之一便是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掌握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对专业硕士的要求更是如此。为此,教学团队由浅至深设置了几类实践项目,要求学生独立或团队协作完成。例如,要求学生从某一社会现象的新闻传播法律视角,探析政策对相关行业的影响;以某一领域的政策沿革为思路,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框架分析,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匿名评议讨论,要求学生对案例库内的案例进行有议题性的选择与点评。(五)共情共建与跨学科课题发掘专业硕士的培养也不能忽略科学研究,除了邀请学生共建课程数字平台以外,教学团队还积极孵化课题研窕、中报主持科研项目,共同完成教学团队涉及媒介法律法规的课题,帮助学生培养学科所必需的科研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