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筚路维艰》读书心得合辑汇编.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01045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篇)《筚路维艰》读书心得合辑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5篇)《筚路维艰》读书心得合辑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5篇)《筚路维艰》读书心得合辑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5篇)《筚路维艰》读书心得合辑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5篇)《筚路维艰》读书心得合辑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篇)《筚路维艰》读书心得合辑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篇)《筚路维艰》读书心得合辑汇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箪路维艰读书心得合辑汇编(5篇)篇1:品读箪路维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我是赣州建工财务部的刘浸昕,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是党史研究专家萧冬连先生的代表作箪路维艰一一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这本书将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分为五个阶段,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梳理了当代中国史的基本脉络,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历史画卷。通过阅读此书,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在这条大国崛起路上,是千千万中国建设者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我们要以史为鉴,有着开创未来的雄心,埋头苦干的决心和勇毅前行的恒心。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2、习近平总书记说“永远同人民在一起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也是党的工作方法。回首过往,人民群众筑成红军时期的“铜墙铁壁”,汇成抗日战争中的“汪洋大海”,干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主演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过去的百年不是终点,而是新使命、新奋斗的起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永葆初心,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终生,摒弃“理性的自负”,避免脱离群众,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清醒和警惕,坚持自我净化,常怀律己在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脚踏实地、创新专研,向着更好的未来前进。二、以进固稳,迎难而上作为一部党史佳作,隼路维艰很多观点振聋发暗,引人深思。社会主义建设空有政治压力和政治激情还不行,

3、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现如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上瞬息万变的世纪疫情,在这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空有奋斗的激情还不行,必须奠定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进固稳,迎难而上。尤其是对于财务部门来说,每年的春节、端午、中秋、国庆之前,都是各项目部提交付款的高峰时期,在这种时候,我们要以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做到忙而不乱、杂而有序,坚持原则,仔细审核每一份单据,否则误打出去的任何一笔款项都会给公司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节假日又恰逢月末月初,正值出具财务报表的时候,这使得加班成为我们部门常有的事儿,领导常常跟我们说,国企员工要有担当精神,以“舍我其谁”的

4、工作态度,做细做扎实自己的工作,不怕困难,站好每一班岗。三、砥砺前行,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不仅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更为国有企业和建筑施工行业注入了澎湃的发展动力,这将更进一步激励我们阵厉奋发、勇毅前行。自今年四月我接手税务工作以来,我都会积极地“走出去”,加强与同行及税管部门的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国家税务方面最新政策,学习更好的工作方式方法,这使我快速地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身为中国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有崇高的使命和

5、奋斗目标,对于未来,唯有昂首挺胸,大踏步向前走,方能留下属于自己的答卷一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力前行。篇2:隼路维艰读后感今天,挺着晚上乐极生悲的老腰,浑浑噩噩地看完了本书最后部分的学者评论本想再好好地翻一下回顾回顾,然后再下笔。可实际上,第二次看如果仅是抱着回顾性的浏览翻阅而非“温故知新”的重读,对我来说,或许一没有兴致、二太过“功利”。所以,想想还是把这本书就在4月初来个了断吧。针对本书呢,我想回忆几个不同方面的内容,毕竟这类书我确实看得比较少,所以各种五花八门的思考也会多些杂些。一、关于阅读本书的缘由很奇怪的,为什么看这本书?大概是因为春节期间看了兰小欢的置身事内,对国家经济步入“深

6、水区”格外关注,对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有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在做股市投资时感觉到的社会心理学、在去往斯坦福听到的“14亿人口的实验”以及在工作中对于“激励”的认知,因而,包括隼路蓝缕之外还有乌合之众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探路之役纷纷都被我收入麾下。总体而言,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就好似看待如何创业一般。我党这段历史的摸索、碰壁都是在国家历史上很宝贵的挫折和经历,算是一种前车之鉴,一种“财富”。但是,父辈和爷爷辈的人们经受了许多痛楚,看着也蛮伤心的二、尽力感受当时的现实其实,我在看本书前面几次选择的时候,因为上学时教材上讲得比较少或不是重点,读着比较没有“感觉二但是,对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我非

7、常强烈地好奇:为什么大家貌似都那么“傻”?如果换成是我,我是否也会那么“傻”?我想,是因为当初获取信息的手段没有现在发达,是因为受的教育水平比较局限,是因为许经历了革命年代的炮火后对于“守江山”的全新课题的陌生迷茫以及普遍的思想观念滞后,是因为较为迷信的“个人崇拜”(书中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个人崇拜本身即是政治体制的一种产物)和直到此时此刻我都很困惑的看似虚无的“主义/路线之争:所以我作为从未吃过苦的一代人,确实无法感同身受、无法切身体会,对于这样极具历史特殊背景的问题有好奇再正常不过了。不过,我的答案应该是:我也会如羊群效应般这么“傻”。这,就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绝不会因为个别人智力超群

8、或“穿越马后炮”而发生改变。三、关于高层决策和群体心理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我是比较同情LSQ和PDH的。他俩敢于直言,但触犯了MZD的权威。从根本上来说老一辈的目标初衷都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的实现方式方法上面产生了分歧。我也很不解,为啥总理等其他人就拗不过MZD呢。应该是凭借强大的领袖魅力和辉煌的革命胜利塑造的权威,无人敢出其右。诚然,这也是去年年底外媒提到过的“担忧:从制度上似乎确有必要提供一些“制衡”。此外,后期的MZD动不动就上升到路线高度。一点儿小问题都值得搬起大帽就扣,也造成了一些言路的不畅、人人自危、缺乏对客观事实的尊重而出现主观“讨好”。最终对人民造成的苦难和对国家的影响,还是让我

9、们用了二十年去还债。倒是在小平时代,促成了思想解放、大讨论、走经济发展的务实道路、暂时搁置一些“主义/道路”问题、走出去调研等,都让整个社会都更加开放和自由,激活了思想,营造了良好风气。综上,对于执政、团队管理,群体心理学确实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问。例如羊群效应、广场效应、群体决策等都让我已经入手了勒庞的百年著作乌合之众,希望乌合之众的旅程也会是快乐和有收获的。四、关于熟悉的那些历史看到这部分的时候,我相对比较熟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拨乱反正、南方讲话等都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坚定道路之举。虽然小时候我印象体会不深,但又目睹了21世纪加入WTo以来GDP的飞速膨胀。20年弹指一

10、挥间,从即将上小学到现在置身魔都工作,确实非常感慨。不过我作为一个小人物永远都只能是大历史中的“一个分子或原子”。因此,那就谨记:幸运、幸福、珍惜五、居安思危目前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其实就没有结束,还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当中。似乎每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提到的“形式主义”等系列弊病也一直没有根除的办法,这也是令我吐槽过很多次的,就如人的劣根性一样,貌似很难“治愈”的。此外,本书的结尾提到了作者认为的目前逐步产生并将逐渐激化的问题:逐利的资本+腐败的权力。让我想到了美帝的军工复合体无论如何,不断地自我革命才能不断脱胎换骨、不断涅槃重生。对于此,党还是有很高的认识的。国家大事也轮不到我

11、来操心,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小事情,正义地发声,小小的绵薄之力也能汇成复兴的磅礴之力。篇3:感悟隼路维艰浅浅地看完了箪路维艰这本党史,或者说建国后的历史。受限于一贯以来的课本通识教育,“新民主主义”、“人民公社”、“大跃进”等词,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是耳熟却并不能详。加之出于强化政权合法性和宣扬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人们通常会对这类作品有“假大空”、“歌功颂德”之作的刻板印象。但是萧老先生没有落入“为尊者讳”的窠臼,而是真切地为这段历史把了个脉。其中史料详实有出处,人物有血有肉,不再是课本中的一个标签。让我得以窥见一丝那一代领导人的真实想法(坚定的信仰)一一迫切地建设起一个现代化国家,实现共产主义。

12、也再一次认识到了,是人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哪怕意识形态统一,集体内还是会有分歧,还是难逃好大喜功、慑于权威、争权夺利等不可避免之人性。书末,萧老先生提出了“目前来看,通向现代社会的共产主义并不成功(传统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何以兴起并成燎原之势”的问题。并对中国的计划经济、市场改革、民主政治等亮明了自己的观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愿中华民族在探索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篇4:箪路维艰读后感作者以精炼的笔法基于“社会主义路径的选择”这个考察视角,提纲挈领地勾画出了建国后数次基本政策与发展模式的转型,用“五次选择”对党史和新中国史进行了逻辑梳理,即:实行新民主主义、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

13、革命、转向改革开放。新中国以来这五次的路径选择与转型,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从模仿到改良再到超越、从亦步亦趋到扬弃传统再到自立门户的过程。箪路维艰四个字,既寓意着白手起家的不易,也饱含着曲折探索的艰辛,启示也是多方面的。第一,弯路不可避免,历史不可割裂。这五次曲折的转型,既是“交学费”,也是“涨姿势”,这其中驱动着中共领导人的,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崇高的理想追求与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第二,实践翻新理论,自纠开辟新路。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后,中共以务实的态度在未知的领域“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不断的试验、纠错、调整、归纳后从而得出一套不断更新的理论体系,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4、第三,历史尚未终结,超越仍在继续。后疫情时代,我们的举国体制同西方自由民主两种模式、两种道路、两种文明更为泾渭分明。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模式”依然是进行时,作者将其称之为“中国尚未完成的超越。回溯党史,百年来风云激荡,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飞跃万重山。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的道路依旧在前行的路上,学史明理,学史力行,强国之梦终将实现。篇5:浅谈医生专业发展规划一一读党史书籍箪路维艰有感箪路维艰一一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是一部回顾我党社会建设探索之路的历史研究著作。作者萧冬连以极其客观的态度和精练的笔法拨开历史的“迷雾”,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划分为五个阶段。全书仅18万

15、字,但力透纸背。“箪路”出自“箪路蓝缕,以启山林”,意思是驾乘着简陋的柴车,衣衫褴褛地开辟山林中的道路,喻示创业艰难。第一次读这本书已是多年之前,当时作为一名刚刚开始临床训练的年轻骨科医生只是单纯爱好历史,因为兴趣而阅读。如今,我作为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运动医学的专业组长,在医院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多年的努力把运动医学专业从无到有建设起来,重温此书竟另有一番感触。通过对我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历程的再次回顾,获得了一些对自己专业发展规划的提示和借鉴,我鼓足勇气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勉!一、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准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初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这个阶段

16、是为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物质准备、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需要不断进行准备,也要一次次作出选择。同很多青年医生一样,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准备也是我成长之初的烦恼。2011年刚到我院骨科参加工作的时候,科室最主要的业务内容是创伤,占到总手术量60%以上,其余的诊疗则涵盖脊柱、骨病、儿童骨科及关节等专业。两年多的日子里,我几乎天天吃住在科室,经过临床基本技术和临床理论积累后,我开始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所思考。特别是清华大学引进英国爱丁堡大学DanielPorter教授作为我院骨科主任,我便接触到了早期的关节镜手术。我最先想到的是运动医学专业,源于我非常喜欢运动,和运动人群有共同语言,

17、能够感受到大家对于运动伤病的担忧和重返赛场的迫切需求。而作为从清华大学毕业的人,还有着想自己闯出一条道路的冲劲,因此就想尝试向运动医学专业方向发展。而在早期专业方向的准备工作上,我主要专注于临床基本功和基本理论的积累,对于骨科专业来说,解剖是基本理论中的重中之中,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积累的大量临床解剖和功能解剖知识对我后来的手术和康复观念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后来,我还获得了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医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访问学习的机会,开始形成对运动医学诊疗体系整体的框架认识后,丰富技术和理论,运动医学专业的初步轮廓在自己心里逐步建立起来。在这个阶段,技术和理论的储备非常重要,但更多的是迈出第一步的勇

18、气,这勇气来自于个人的乐观精神,也来自于科室领导、老师和同仁的鼓励和支持,更来自于为患者解决病痛的初衷。“如果你是谨慎的人,这个时候就要大胆一点;如果你是个思路比较粗犷的人,这个时候就要谨慎一点。”只要基本条件具备就要积极的开始着手实际工作,不要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准备不充分,条件不成熟等借口和理由。因为挫折、困难和非议总不可避免会出现在前行的路上,怕,就不要出发!二、诊疗体系和学科的搭建在完成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初期准备后,便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的建设工作。外科医生容易陷入过度追求手术技术的“死胡同”,一个科学的治疗体系不仅要有全面、多样的治疗方式,更要求有发展的先后次序。运动医学的外科治疗体

19、系中关节镜技术是核心,膝关节技术最传统,肩关节技术越来越成熟普及,而髓关节技术是难点也是热点。所以我优先向同行学习围绕膝关节技术为中心的诊疗路径、回访手段等。另一个是全面性的问题,要多做调研,多倾听患者的意见,不要把自己局限地定义成一个手术医生而排斥其他观点。在学科搭建上,要遵循“临床为本、教学为要、科研赋能”的框架次序,不能因为刚起步、规模小就忽略学科结构的完整性。运动医学的很多前辈都强调:“功能至上是运动医学的灵魂。关节镜技术不是运动医学,不要自我陶醉于自己技术的小世界中,不要做手术匠“。多去和患者交流,才能知道每个个体真切的需求,才能知道自己的技术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达到一定技术积累后,要

20、积极参与和组织教学活动,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会让自己重新推敲每一个细节,授课人是最大的受益方。此外,还要乐于、敢于和同行们分享自己的技术、真实的想法及体验,每一次学术交流都是自我检验的良机;发掘整理临床问题是每一个临床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临床问题的发掘、整理和研究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形成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最终有希望反哺临床工作,提高临床服务质量。三、发展创新的动力提升人民获得感是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同样的,医学专业发展创新的最大动力是为了满足患者更高的就医需求。毫无疑问,提高患者的体验是核心,还要让整个诊疗系统都受益。具体说,就是以患者的诉求为出发点,想办法让所有和运动医学诊疗体系相关的

21、诊疗提高效率,效益优化。这便是我理解的“让多数人受益”!在“以临床为本”的“让多数人受益”过程中,我主要是“做减法”。第一个“减法”是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与本专业最密切的环节上,和其他兄弟科室有交叉的业务分流出去,这其实也得益于我院这几年诊疗项目的丰富,为“做减法”创造了条件,这样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服务质量上,同时患者也获得了更高质量的服务。例如,我们的运动医学和麻醉科疼痛门诊一直保持非常好的合作关系。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认识的,首先,诊断、外科治疗和术后康复是我专业最密切的环节,同时我要保证在门诊和患者的沟通时间。那么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比如封闭治疗的方式,我必须掌握。但是疼痛科的同

22、仁一样可以完成,甚至比我做得更好。这样患者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我则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服务和业务水平,兄弟科室也能获得更多患者的信任。这就是“以临床为本”的“让多数人受益”。其次,分流患者不分流服务,始终与疼痛门诊及患者保持联系,将患者的反馈及时与兄弟科室沟通分享。治疗的时候有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我们改进的空间在哪?如何和那些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保持联系?回答好这些实际问题,也就提高了整个诊疗体系的水平和效率。第二个“减法”是严格控制手术指征和管理患者密度。手术指征是客观的,但是医生的解释倾向和患者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主观的。在门诊与患者交流时我经常阐述的观点是:再微创的手术也不如不做手

23、术;手术一定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可做可不做的手术不做。这种干脆清晰的态度确实赢得了很多患者的信任。在管理患者密度方面,我会有意识地控制入院患者数量,不盲目增加。我们专业是一个刚刚起步的专业,人员梯队不成熟、不完整,要保持前进就要挤出时间和精力学习、总结、思考、再学习,并且通过同多个兄弟医院的运动医学科进行手术量的横向比较。目前,手术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持平,而我们还不断有新的业务计划准备实施,目前的“减法”,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做加法。另外,运动医学的患者住院时间短、周转快,短时间安排多个患者,科室护理工作密度会非常高。而考虑到目前骨科业务仍以创伤为主,无论从床位安排还是护理质量,我们本着患者体验至

24、上的前提,也会从科室整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的安排患者,这也是通过分析总结运动医学患者特点得出的经验。我觉得伴随科室发展而同步成长,这也是一种“以临床为本”的“让多数人受益”。四、走出去,很重要改革开放初期,政府组团赴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考察,对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后出现的翻译浪潮,也带给了中国更多的新观点、新思想。所以,走出去接触新思路、新观点很重要!参加学术交流有两种,一种是“人走出去,带回来新思想、新观点”,这对于医生的成长和专业发展非常重要,但也需要投入不少的精力和时间。特别是当理念遇到瓶颈的时候,闭门读书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要用工作量来麻醉自己,要把眼光

25、放在到外边去。我开展运动医学专业工作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患者数和手术量不断在增加,但是我感觉自己没有掌握运动医学的“语言”,不清楚到底应该如何把握运动医学的学科方向?困惑于怎么样去发现和整理运动医学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以技术交流为主的各种运动医学会议中鲜有人提及,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寻找机会,多去向那些“跑在前面的人”请教。后来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周敬滨主任组织的北京运动医学青年论坛,在那次的论坛上,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的冯华主任分享了他在运动医学领域多年的研究经验、方法和方向。自那时起,让我对运动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运动医学中的循证医学更加

26、重视,也坚定了我把“走出去”作为自我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重要思路。我更应该感谢周敬滨主任一直坚持“开放、自由、平等”的办会精神,每届论坛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很多运动医学医生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另一种是“思想观点走出去,带回来人”。作为外科医生能够受到同行的邀请进行技术交流,这是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近年随着专业发展,我获得了一些同行的认可,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技术交流机会,并逐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沟通和分享我的诊疗结构和诊疗价值观。一个专业的形成和建立构架不是简单的从“鱼”到“渔”,很多有志于从事运动医学专业的医生和我当年面临的困惑一样,进修学习到了技术,但是感到工作仍然难以开展。技术的差距只影

27、响专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而诊疗结构和价值观决定专业的生命力。我能够切身体会到他们的“痛处”,所以作为一名运动医学医生,靠着教学和科研的点滴积累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总是能在一些学术交流场合传递我的诊疗价值观,结果总会打动一些和我有着类似梦想的同道而获得共鸣。在这些交流中,输出观点的同时也是对自我体系的检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患者结构中外地患者逐渐增多,还出现了经外地患者介绍的当地患者。结语回想起2011年我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时,时任校长顾秉林的话语令我记忆犹新:“有抱怨和批评还远远不够,更不能因此嘲笑和怀疑一切,而要善于从复杂的局面中找到解决问题、改变现实的道路。我们要有批判、更要有建设,要有质疑、更要有行动,要有想法、更要有办法。我们不是旁观者,不是过客,我们有责任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J特别是近些年,在清华大学积极推动医学发展的大好时机下,我们医院人才辈出,我从他们身上也汲取了很多营养。这得益于医院和科室的各级领导给予我极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得益于各个科室同僚以及清华校友对我的认可、帮助和鼓励。我院的运动医学专业,目前只能说初具雏形,未来的道路还很长。特别是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影响,我抱怨过,也怀疑过。在困难的时候我温故而知新,重读隼路维艰,给了我新的感受,得到很大启发,也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