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杆灌注桩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螺杆灌注桩技术规程.docx(5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螺杆灌注桩技术规程1总则1.0.1为了规范XX螺杆(全螺纹)灌注桩的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XX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螺杆(全螺纹)灌注桩的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1.0.3螺杆(全螺纹)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使用功能、荷载特征、施工技术条件与环境;应重视地方经验,因地制宜,优化设计,节约资源;应强化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1.0.4螺杆(全螺纹)灌注桩的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XX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
2、.1 术语2.1.1 螺杆灌注桩screwpile桩身全长带有螺牙的混凝土灌注桩,即螺杆(全螺纹)灌注桩。2.1.2 提高系数increasedfactor桩侧极限侧阻力提高系数。2.1.3 螺杆灌注桩内径innerdiameterofscrewpile螺纹段上下螺牙间圆柱体部分的直径。2.1.4 螺杆灌注桩外径externaldiameterofscrewpile桩身包括螺牙在内的外轮廓的直径。2.1.5 同步技术synchronousmanner钻杆每向上(下)相应位移一个螺距,钻杆刚好正向(反向)旋转一周,所形成的桩孔或桩为螺丝状。2.1.6 非同步技术Unsynchronousmann
3、er钻具向下移动一个螺距,钻杆旋转23圈,可改变转速和钻杆尺寸从而调整取土量,所形成的桩孔为圆柱形。2.1.7 桩身螺牙screwthread施工完成后在桩身表面形成的具有螺旋线形式的连续凸起。2.1.8 褥垫层cushion在建(构)筑物基础底面与复合地基之间铺设的起到传递上部结构荷载和调整桩土荷载分配作用的柔性材料2.1.9 复合地基compositeground,compositefoundation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由地基土和竖向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2.2 符号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N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的桩顶轴向力设计值。2.2.2 抗力和材料性能Qsik桩侧第
4、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pk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sk螺纹段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Pk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2.2.3 几何参数D螺杆(全螺纹)灌注桩外径(等于桩直径):d螺杆(全螺纹)灌注桩内径(等于桩芯直径);桩长范围内第i层土的分层厚度;AP桩身截面面积;p桩端面积;b螺牙宽;h螺牙与螺牙之间的中到中距离;1.设计桩长;hl螺牙根部厚;h2螺牙端部厚。2.2.4 计算系数c成桩工艺系数;%.螺纹段第i层土的侧阻力提高系数;混凝土泵填充系数;充盈系数。3基本规定3.1.1 螺杆(全螺纹)灌注桩应分别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
5、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计算,按最不利状态确定设计取值。3.1.2 根据建筑规模、功能特征、对差异变形的适应性、场地地基和建筑物体形的更杂性,以及因螺杆(全螺纹)灌注桩基础损坏可能造成的后果(如危及人身安全、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等)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将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按表3.1.2所列的三个设计等级进行划分。设计时应根据表3.1.2确定设计等级。表3.1.2建筑桩基设计等级设计等级建筑类型甲级(1)重要的建筑;(2)3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IoOm的高层建筑;(3)体型复杂且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含纯地下室)连体建筑;(4)20层以上框架-核心筒结构及其他对差异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6、5)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7层以上的一般建筑及坡地、岸边建筑;(6)对相邻既有工程影响较大的建筑乙级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建筑丙级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7层及7层以下的一般建筑3.1.3 螺杆(全螺纹)灌注桩适用于一般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全/强风化岩、中风化软岩等岩土层。3.1.4 设计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组合与相应的抗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确定桩数和布桩时,应采用传至承台底面的荷载效应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基桩或复合基桩承载力特征值;2计算荷载作用下的桩基沉降和水平位移时,应采用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水平地震作用、风载作用下的桩基水平位移时,应采用水平地
7、震作用、风载效应标准组合;3验算坡地、岸边建筑桩基的整体稳定性时,应采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抗震设防区,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4在计算桩基结构承载力、确定尺寸和配筋时,应采用传至承台顶面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当进行承台和桩身裂缝控制验算时,应分别采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和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4勘察4.1一般规定4.Ll在螺杆(全螺纹)灌注桩设计、施工前,应对场地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勘察工作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4.1.2详细勘察前应了解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并应取得下列资料:I比例尺不小于1:1000的地形图、建筑总平面图等;2建筑物高度、层数、结构类型、荷载、地下室层
8、数和埋深,以及设计、施工的特殊要求等;3场地周边环境条件及地下管道、电缆、光缆、地下构筑物等的分布情况。4.1.3应采用与场地岩土性能相适应的勘察手段与原位测试方法。4.2 勘探点平面布置4. 2.1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宜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在建筑物的周边线、柱列线、角点、中心点布置;单栋建筑的勘探点不应少于4个。5. 2.2详细勘察的勘探点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1端承型桩:根据桩端持力层顶面坡度确定,间距取12m-24m,相邻勘探孔揭露的持力层层面高差宜控制为3m;当相邻两个勘探孔揭露出的桩端持力层层面坡度大于10%或持力层起伏较大、地层分布复杂时,根据具体工程条件适当加密勘探点。2摩擦型桩:
9、一般情况下,间距取20m30m;对于岩溶地区、土层的性质或状态在水平方向分布变化较大、存在可能影响成桩的土层等复杂地质条件的场地,孔距取6m12m。3对一柱一桩基础:每桩布置勘探点。6. 2.3狂合地基的详细勘察勘探点可按天然地基布点要求布置,勘探点间距应根据地基的复杂程度确定,其间距应小于30m。7. 2.4对于岩溶发育区、硅质岩区等岩土层变化较大的地层,如采用桩基础时应进行施工勘察,桩径不大于80Omm时,每桩应布置不少于1个勘探点;桩径为80Omnl1500Inm时,每桩应布置不少于3个勘探点。8. 2.5详细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满足岩土工程评价要求,并符合下列要求:1采取土试
10、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的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且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钻探取土试样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2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当采用连续记录的静力触探或动力触探为主要勘察手段时,每个场地不应少于3个孔;3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0.5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4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量。4.3 勘探孔深度勘探孔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桩基和复合地基的一般性勘探孔深度深入预计桩端位置以下3d5d,且不小于5m;2控制性勘探孔深度满足软弱下卧层验算和变
11、形计算的要求;3对嵌岩桩,钻入预计桩端进入稳定地层3d5d深度;4基坑周边勘探孔深度不小于基坑深度的2倍。4.4 勘察成果和评价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提供下列成果并作出评价:1对场地的不良地质作用、液化土层和特殊岩土等对桩基工程的危害程度有明确的判断和结论,并提出防治方案和建议;2提供场地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及年变化幅度等水文地质条件,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地下水对桩基、复合地基设计和施工的影响;3提供各层岩土的桩侧极限阻力值、桩端极限阻力值、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其它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提出桩端持力层和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的建议;4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桩基、复合地基工程,应提供地
12、基土层的变形参数:5评价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成孔和成桩的可能性,预测施工期间可能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并提出预防和处理措施;6评价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成孔和成桩对环境的影响。5设计5.1 一般规定5.1.1螺杆(全螺纹)灌注桩设计时应取得下列资料:1拟建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文件;2建筑物的总平面图及上部结构对地基基础的结构要求;3桩机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对场地条件的适应性等。5.1.2桩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桩径等于桩的外径。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桩径一般为30Omm1000mm,上覆土较软弱时可加大桩径,但最大不应超过1000mm,且桩长不宜大于50D。2螺杆(全螺纹)灌注
13、桩大样图详附录A。3螺杆(全螺纹)灌注桩的尺寸与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机及其后续衍生产品相匹配,应满足以下要求:1)螺杆(全螺纹)灌注桩螺牙端部厚度为30mm50mm,根部厚度为50mm-70mm,螺距与桩径D之比宜为0.61.O02)螺杆(全螺纹)灌注桩用于抗压设计时标准内径可按表5.1.2-1取值,螺杆(全螺纹)灌注桩用于抗拔设计时标准内径可按表5.1.2-2取值。设计要求单桩承载力高、且桩径不小于500Innl时,螺杆(全螺纹)灌注桩内径可酌情增加10%20%.表5.1.21螺杆(全螺纹)灌注桩用于抗压设计时内径标准取值桩径D(mm)300400500600700700-1000内径d(m
14、m)2603604605406400.9D表5.1.22螺杆(全螺纹)灌注桩用于抗拔设计时内径标准取值桩径D(mm)300400500600700700-1000内径d(mm)2732993403804500.65D4螺杆(全螺纹)灌注桩的最小中心距应满足表5.1.2-3。表5.1.2-3桩的最小中心距土类排数不少于3排且桩数不少于9根的摩擦型桩桩基其他情况可塑坚便黏土、砂土、非饱和粉土、碎石土3.53.OD饱和黏性土、饱和粉土、饱和粉细砂4.OD3.5D5在挤土效应明显的地层中施工时,应适当选择较大的设计桩间距,并采取跳打施工等施工措施。6基桩排列依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第3.3.3条
15、第2款执行。7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25。5. 1.3桩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配筋率:正截面配筋率可取O.4%0.65%(小直径桩取高值);对受荷载特别大的桩、抗拔桩和嵌岩端承桩,应根据计算确定配筋率,并不应小于上述规定值;2对于受水平荷载的桩,主筋不应小于8612;对于抗压桩和抗拔桩,主筋不应少于6610;纵向主筋应沿桩身周边均匀布置,其净距不应小于60m%3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技术适用于各种桩基础及复合地基,仅当应用于复合地基时桩身可不配钢筋。5.1.4对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场地复杂或无螺杆(全螺纹)灌注桩地方经验的工程项目,应在场地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
16、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达不到要求的,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5.2竖向抗压承载力5. 2.1螺杆(全螺纹)灌注桩后插钢筋笼灌注桩的设计应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执行。6. 2.2单桩的抗压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的建筑桩基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试验方法及承载力取值应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执行,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1%,且每个单体工程不少于3根;2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桩基可根据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确定;3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估算Ra时,宜按式(5.2.2-1)计算:=(522-1)1Q
17、Uk=Qsk+Qpk(522-2)Qsk=Z%J(5.223)Qpk=qpkAp(5.2.2-4)式中:。.螺杆(全螺纹)灌注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sk螺杆(全螺纹)灌注桩螺纹段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nk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sik螺杆(全螺纹)灌注SE桩身范围内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可根据工程经验取值;无经验时,可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表535-1中混凝土预制桩取值;qpk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桩端所在土层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可根据工程经验取值;无经验时,可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表53.5-2中混凝土预制桩取值;u桩身周长,u=DAn桩端面积,Ap
18、i=;心;1 .桩周第i层土的厚度;%螺纹段第i层土的桩侧极限侧阻力标准值的提高系数,按表522取值,无经验时取低值,通过静载试验得到数据后再进行优化调整;K安全系数,取K=2。表5.2.2螺纹段第i层土的柱侧极限侧阻力提高系数土的名称土的状态桩侧阻力提高系数黏性土软塑1.2-1.5可塑1.51.8硬塑、坚硬1.21.5粉土稍密1.7-2.O中密1.51.7密实L3L5粉细砂稍密1.82.1中密1.51.8密实L2L5中砂中密L5L8密实1.21.5粗砂中密1.51.8密实L2L5砾砂中密1.51.8密实1.21.5圆砾、角砾中密、密实1.21.5卵石、碎石中密、密实L2L5风化岩全风化、强风
19、化L2L5中风化1.01.25.2.3螺杆(全螺纹)灌注桩用于嵌岩桩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由桩周土总极限侧阻力和嵌岩段总极限阻力组成。当根据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可按下列公式估算:Qllk=Qxk+Qr,(5.2.3-1)Qrk=JJMAPl(52.3-2)式中:Qrk螺杆(全螺纹)灌注桩嵌岩段总极限阻力标准值;frk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黏土岩取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r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综合系数,可按表5.2.3取值;41桩端面积,API=L冠表5.2.3螺杆桩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综合系数1嵌岩深径比hrd00.51.02.03.04.05.06.07.08.0
20、极软岩、软岩0.720.961.141.421.621.781.881.961.992.04较硬岩0.540.780.971.081.201.255.2.4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1当桩顶以下5D范围的桩身螺旋式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时:NcfcAp+0.9f,yA(5.2.4-1)2当桩身配筋不符合上述1款规定时:NcfcAp(5.2.4-2)式中:N荷载效应基木组合下的桩顶轴向压力设计值;c成桩工艺系数,一般可取0.70.8;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Ap桩身截面面积,A=空一,d为螺杆(全
21、4螺纹)灌注桩桩芯直径。f,y纵向主筋抗压强度设计值;AS纵向主筋截面面积;5.2.5对于桩身周围有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当承台底面上下分别有厚度不小于1.5m.1.Om的非液化加或非软弱土层时,可将液化土层极限侧阻力乘以土层液化影响折减系数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土层液化影响折减系数可按表5.2.5确定。表5.2.5土层液化折减系数n=NNct自地面算起的液化土层深度dL(m)%n0.6dL10I(XdLW2001/30.6n0.8d,1010dL201/32/30.84时,取OA=4.0。5当桩的水平承载力由水平位移控制,且缺少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资料时,对于桩身配筋率不小于0.65%的桩,
22、其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可按式(5.4.1-2)估算:(T,El鼠=0.75x0a(5.4.1-2)式中:EI桩身抗驾刚度,对于钢筋混凝土桩,E=085EJ0;其中EC为混凝土弹性模量,。为桩身换算截面惯性矩;圆形截面为o=Mdo/2;W桩顶允许水平位移;Va桩顶水平位移系数,按表5.4.1取值,取值方法同VMo5. 4.2桩的水平变形系数和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可按下式(5.4.2)规定确定:心Oe1桩的水平变形系数(lm)(5.4.2)式中:机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瓦桩身计算宽度(m);圆形桩:当直径左Im时,=0.9(1.5d+0.5);当直径dlm时,=0.9(t+l);
23、EI桩身抗弯刚度,按本规程第5.4.1条的规定计算。2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R,宜通过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确定,当无静载试验资料时,可按表5.4.2取值。5.4.2地基土水平杭力系数的比例系数In值序号地基土类别/W(MNZm4)相应单桩在地面处水平位移(mm)1淤泥:淤泥质土2.566122流塑(心1)、软塑状(0.75Vl1)黏性土;e0.9粉土:松散粉细砂:松散、稍密填土614483可塑状(0.250.75)黏性士:e=0.750.9粉土;中密填土;稍密细砂1435364硬塑状(00.25),坚硬状(0)黏性土;e0.75粉土;中密的中粗砂;密实老填土35100255中密、密实的砾砂、
24、碎石类土100-3001.53注:1当桩顶水平位移大于表列数值或灌注桩配筋率较高(20.65%)时,值应适当降低:2当水平荷载为长期或经常出现的荷载时,应将表列数值乘以0.4降低采用;3当地基为可液化土层时,应将表列数值乘以本标准表5.2.5中相应的系数的=6. 4.3螺杆(全螺纹)灌注桩用于基坑支护时,设计应符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的有关规定。5.5桩基沉降验算5. 5.1下列建筑物的桩基应进行沉降计算: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非嵌岩桩和非深厚坚硬持力层的桩基;2设计等级为乙级的体型复:杂、荷载分布显著不均匀或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桩基;3软土地基多层建筑减沉复合疏桩基础。5.5.
25、2建筑桩基沉降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桩基沉降变形允许值。5.5.3桩基沉降变形可用下列指标表示:1沉降量;2沉降差;3整体倾斜:建筑物桩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之比值;4局部倾斜:墙下条形承台沿纵向某一长度范围内桩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之比值。5.5.4建筑桩基变形允许值,应按表5.5.4规定采用。5.5.4建筑粒基沉降变形允许值变形特征允许值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0.002各类建筑相邻柱(墙)基的沉降差(I)框架、框架一剪力墙、框架一核心筒结构(2)砌体墙填充的边排柱(3)当基础不均匀沉降时不产生附加应力的结构0.002Z00.000700.005In单层排架结构(柱距为6m)桩
26、基的沉降量(mm)120桥式吊车轨面的倾斜(按不调整轨道考虑)纵向横向0.0040.003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Hg2424lIg6060lOO0.0040.0030.00250.002高耸结构桩基的整体倾斜Hg2020Hg5050llg100100Hg150150Hg20020011g2500.0080.0060.0050.0040.0030.002高耸结构基础的沉降量(mm)HglOO10011g200200Hg250350250150体型简单的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桩基最大沉降量(mm)200注:/。为相邻柱(墙)二测点间距离,Hg为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m).5.5.5计算桩基础沉
27、降时,最终沉降量可采用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计算。等效作用面位于桩端平面,等效作用面积为桩承台投影面积,等效作用附加压力近似取承台底平均附加压力。等效作用面以下的应力分布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直线变形体理论。沉降计算按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5.6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5. 6.1作为复合地基增强体的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桩径宜采用40OmIn600mm。螺杆(全螺纹)灌注桩的最小中心距不宜小于3.5Do6. 6.2螺杆(全螺纹)灌注桩笈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或基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式(5.6.2)估算
28、:fk=m-+(l-n)fit(5.6.2)式中:fx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可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0.80.9;m面积置换率,m=D2/De2iD为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桩径(m),D为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等边三角形布桩ZX=I.05s,正方形布桩Z=1.13s;矩形布桩Zx=I.13A7,s、$2分别为桩间距、纵向桩间距和横向桩间距;APl桩端面积;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091.0,天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取大值,对变形要求高的建筑取较低值;fsk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宜按地区经
29、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7. 6.3复合地基桩体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应满足式(5.6.3T)要求。当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进行基础深度修正时,桩体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应满足式(5.6.3-2)要求。4-(5.6.3-1)ApiMi+jMJ-05)1(5.6.3-2)4Jfva.式中:feu桩体混凝土试块(边长150mm立方体)标准养护28d抗压强度平均值;%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kNm3),地下水位以下取有效重度;基础埋置深度(m);spa深度修正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5. 6.4复合地基与基础之间应铺设褥垫层,并符合下列规定:1褥垫层材料宜采用中砂、粗砂、碎石、级配砂
30、石。碎石、级配砂石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其厚度宜取15Omm30OnIm。当需要桩承受较大荷载时,褥垫层厚度取较低值;需要桩间土承受较大荷载时,褥垫层厚度可取较高值;桩顶标高与褥垫层底面标高齐平;2褥垫层的夯填度不应大于0.90。5.6.5桩端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有关规定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5.7复合地基沉降计算5.7.1桩端复合地基变形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5.7.2地基处理后的沉降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复合土层的分层与天然地基相同,各生合土层的压缩模量等于该层天然地基压缩模量的,
31、倍。0值可按式(5.7.2)确定。T(5.7.2)有可靠依据及成熟经验时,也可采用其它方法计算。5.7.3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应大于复合土层的厚度,并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地基变形计算深度的有关规定。6施工6.1 一般规定6. 1.1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所用材料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标准的规定。7. 1.2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试验,试桩应选择在有代表土层的区域进行,且试桩数量不宜少于3根。8. 1.3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详细阐述施工工艺流程。6.2 施工准备6. 2.1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施工前应具备以下资料:1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桩基或复合地基施工图及图纸会审纪要
32、;3建筑场地和相邻近区域内的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危房、精密仪器车间等的调查资料;4主要施工机械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5桩基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6有关荷载、施工工艺试验参考资料;7水泥、砂、石、钢筋等原材料及其制品的质检报告。6.2.2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施工现场应具备下列条件:1施工场地应平整,施工工作面应满足桩机工作要求,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2施工前应清除地上和地下障碍物并平整场地,探明和清除桩位处的地下障碍物;3按平面布置图的要求做好施工现场的施工道路、供水供电、施工设施布置、材料堆放等有关布设。6.2.3施工前应进行图纸和施工方案交底,并做好原材料质量检验工作。6.
33、2.4桩位放线定位前应设置测量定位点和水准基点,并采取妥善措施加以保护。根据设计桩位图在施工现场布置桩位,桩位确定后应填写放线记录,桩位点应设有不易破坏的标记,并应复核桩位位置以减少偏差,经有关部门验线合格后方可施工。6.2.5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施工前应进行试桩,用以检测以下技术参数:1桩径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成孔深度能力和成孔直径;3成孔终孔的控制电流及加压吨位;4相邻孔之间的影响;5充盈系数;6确定控制系统施工参数;7单桩破坏性静载试验。如单桩破坏性静载试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则将上述16项施工工艺参数作为正式施工时的工艺参数。6. 2.6试桩钻孔到达设计深度后,应在钻机立柱上设置醒目标记
34、,作为桩施工长度的依据,正式施工时,应根据地面高程和工作高差,作相应调整。7. 2.7软土或回填土场地在设备进场前宜根据场地条件进行表面硬化处理。6.3 材料要求1. 31宜采用和易性好、泌水性较小的预拌混凝土,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初凝时间不小于6h。素混凝土压灌桩碎灌注前坍落度宜为16OmnI180三,采用后插钢筋笼时灌注前的坍落度宜为180mm220mmo6. 3.2水泥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并具有出厂合格证明文件和检测报告。7. 3.3应选用洁净中砂,含泥量不大于3%,质量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
35、的规定。8. 3.4应选用质地坚硬的粒径IOmm2Omm的碎石或砾石,含泥量不大于2%,质量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的规定。9. 3.5宜选用I级或H级粉煤灰,掺入量分别不大于12%和20%质量检验合格,掺量通过配比试验确定。10. 3.6宜选用液体缓凝剂,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应有性能检验报告,掺量和种类根据施工季节通过配比试验确定。11. 3.7搅拌用水应符合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12. 3.8钢筋品种、规格、性能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并有出厂合格证明文件及检测报告。主筋可以选用HRB400,箍筋可以选用HPB300o6.4 施工工艺
36、6.4.1螺杆(全螺纹)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流程按图6.4.1执行。图6.4.1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6.4.2螺杆(全螺纹)灌注桩下钻成孔应符合下列规定:1钻机开始下钻时下钻速度应缓慢:钻进过程中,钻头采用正向旋转,在钻机施加扭矩的同时施加竖向压力,在钻头达到设计桩端标高前,钻具不应反钻或提升钻杆;2钻头钻至设计标高后,钻头应停止旋转,将混凝土泵入钻杆内的空心管道,启运钻杆反向旋转,并提升钻具,提升速度应与混凝土泵送量相匹配,必须保证钻具内的混凝土高于自然地面不小于Imo6.4.3螺杆(全螺纹)灌注桩下钻终孔应符合下列规定:1终孔标准原则上应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单桩竖向承载力、入土深度、
37、电流变化、桩端持力层性状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终孔标准应定性分析达到的桩端持力层和电流,并定量分析最后Im3m的每米电流变化作为收桩的主要控制目标。终孔标准应通过静载试验或试沉桩确定。2桩端位于一般土层的摩擦型桩,应保证设计桩长,电流值作为参考。3桩端进入坚硬、硬塑的黏性土、中密以上粉土、砂土、卵石,极软岩软岩时以电流值为主,控制桩长为辅。4若电流值达到要求而设计桩长未达到,应查明原因,一般以继续钻进InI3m确定终孔。6.5 施工规定6.5.1 施工场地天然地基承载力应满足承载机械设备重量的要求。6.5.2 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成桩设备应满足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成桩工艺的以
38、下需求:1具有能实现同步技术与非同步技术的自动控制系统:2额定直流输出扭矩不小于200kN-mo6.5.3 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成桩工艺可分为下钻工艺和提钻工艺,详见表6.5.3。表6.5.3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成桩工法表下钻提钻正向同步技术反向同步技术6.5.4 螺杆(全螺纹)灌注桩施工应根据试打桩的结果和地层的渗透性、挤土效应情况确定合理的施工顺序,以避免造成串浆或挤土效应。6.5.5 桩机就位后必须保证平整、稳固,确保在成桩过程中不发生倾斜和偏移,桩机上应设置控制深度和垂直度的仪表或标尺,并应在施工中进行观测记录。6.5.6 在下钻前试泵12泵并返泵,必须在提钻的同时连续泵送混凝土,严禁间接泵送,即禁止先泵送再提钻。6.5.7 提钻速度:1提钻速度应根据试桩的混凝土用量和混凝土泵的排量计算确定;2成桩过程应连续进行;3提钻至软土层时应适当放慢提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