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报告书.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07461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报告书.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开展、明生改善、民主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诚然,我们无法无视城镇化对国家对人民所起的积极作用!但我们同样不能回避在中国城镇化开展的进程中,确实引起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一、自然环境恶化改革开发三十年来,我国多数地区的开展并不具备“可持续开展1的理念,在城镇化不断推进和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的条件下,社会自然资源供给总量己接近潜在的最大值。在现有条件下,社会赖以开展的自然资源根基已出现瓶颈效应。从最基本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来看,形势均不容乐观。而在社会再开展资源方面,同样面临基本性的制约因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资源消

2、耗剧增,人口规模、地域规模急剧扩大,对原有的城镇功能和构造产生巨大冲击,一些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外部性问题突显。(一)资源耗竭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开展,可以认为是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的标志。但随着城市的扩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系统逐步被人类改变,在改善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危机。1士地资源从土地资源看,中国目前的人均耕地面积拥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1%,人均草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9.3%而且,这些有限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正在进一步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480.5万亩。在中

3、国现有的2800多个县中,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0.053公顷的存在戒备线的有666个,占总数的23.7%。此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也十分严重。历时近三年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6.8%;荒漠化土地高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非农化速度将加速进展,中国有限的耕地面积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2 .大气污染作为世界上经济开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能源消耗量近十年来稳步增长,同时,机动车保有量和城市人口随着经济的快速开展而迅速增加,这就使得我国

4、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煤气燃烧污染、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己成为主要污染源,城市大气污染60%-70%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世界卫生组织对全世界53个国家272个城市大气进展了测定,中国的北京、兰州等8个城市在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中榜上有名。严重的大气污染,致使我国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根据世界资源协会(WRl)的统计,开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中80%是由于空气污染而产生的肺部疾病所致,城市居民所患呼吸道疾病中20%-30%归因于空气污染。二氧化硫等致酸污染物引发的酸雨,在我国正呈急剧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酸雨区,酸雨危害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29%左右。机动车排放

5、的污染物危害更大,机动车尾气低空排放,恰好处于人的呼吸带范围,对人体安康影响十清楚显。3 .水体污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水污染程度逐渐加重,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开展超标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的生活污水。近年来工业废水经过治理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更为严重的是,水体污染已由大中城市蔓延至小城镇。2002年经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约1202万公里河流中,水质劣

6、于五类标准的河流长度占35.3%,其中污染极度严重的河流长度占17.5%O在所监测的176条城市河段中,绝大局部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图2d所示,52%的河段较为严重,其中V类水质为16%,超V类水质为36%。尽管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均实行了严格的排污控制机制和环保、污水处理等多种措施,但从目前的执行力度和实施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图2-4我国城市河段水质状况分布图4 .城市噪声污染近年来,噪声污染己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病”。?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以上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广并呈扩大趋势。一是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标,其中高架道路、轨道交通等引发的交通噪声影响

7、更为突出;二是建筑工地噪声扰民不断,矛盾相对突出:三是社会生活噪声影响面广量大,由第三产业的餐饮、菜场、商店、文化娱乐场所产生的噪声扰民目前呈上升趋势,主要噪声源是油烟排风机、空调机组、娱乐业及各式展览会的喇叭音响等;四是城市工业噪声污染干扰市民的正常生活。5 .电磁辐射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又称电子雾污染,目前已被公认为是城市公害。城市里的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和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和家用电器,都会产生各种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人们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辐射剂量的环境中就会损伤安康。因疑心有电磁辐射污染,上海的磁浮列车沿线的房价不升反降,市民以多种形式表达对磁

8、悬浮电磁污染的担忧。图2-5公众担忧电磁污染,上海磁悬浮优化方案仍遭质疑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然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高速推进时期,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每年将有1500万左右的农民进入城镇,自然资源短缺己经成为城市开展的瓶颈,生态环境问题对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构成了实际的威胁,粗放的城市开展模式己经难以为继。如果继续原有的城镇化道路,预计今后我国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将急剧上升。美国的郊区化开展模式使城市消耗了80%以上的能源,产生了80%的有害质,并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这样的开展没有遵循低碳城市的开展模式,所以其人均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城镇化不

9、能再延续这样的模式。二、社会和谐不再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不断上升,2008年已达0.65,大大超过了世界公认的0.4的戒备水平,己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社会的收入分配已经进入绝对不平均状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迅速崛起的城市富裕阶层、收入持续增长的城镇居民与在低收入水平徘徊的农民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据局部社会研究机构统计,中国大陆富豪榜排名前50名富豪的资产,相当于中国5000万农民的年均收入;300名百万富翁的资产,相当于9亿中国农民两年的纯收入。这种状况已经对国民经济的开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产生了严重影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和新农村建设已相悖而驰。(一)城乡差距进入21

10、世纪以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不减,但农村的改革和开展不断面临新的难题。特别是从1997年开场,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1997-2003年,农民收入连续7年增长不到4%,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五分之一。粮食主产区和多数农户收入持续徘徊甚至减收,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也陷入低增长期。城乡开展严重失衡,农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在一度缩小后又进一步扩大。1.收入差距近5年来,农民收入虽然增长很快,5年人均累计增收2000多元,但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L绝对差距到达964

11、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36:1,比2007年增加3%,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而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此比例为2.57:1。2008年中国城乡差距水平已大大高于世界多数国家水平,美国、加拿大和印度同期的地区收入差距指数分别为1.58、2.30和3.26。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占全国总体收入差距的份额到达80%以上。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各种福利和补贴的因素,这一指数还会更高,这不仅成为“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而且已经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制约,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2.

12、消费差距受收入增长的制约,农民的消费增长比较缓慢。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之比由1978年的2.68:I扩大到2008年的3.07:U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城市居民整整落后10年。生活质量方面,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08年的37.9和43.7,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但农村居民的系数值仍比较高,说明农村居民在提高生活质量和用于个人开展方面的支出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3 .教育差距教育差距是更隐性、更深层次,同时也是影响更为长远的城乡差距。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乡村人口的

13、学历比城市人口低得多。具有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城镇和乡村分别是3.2%和0.07%o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即便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图2-6大别山区的孩子们在国家扶助下刚刚走出辍学阴影44 .医疗差距2002年,政府农村卫生资金投入总量为151亿元,仅占政府卫生事业投入总量的23%,60%的农村人口只享有缺乏四分之一的卫生资源。农村人口人均拥有医疗卫生资源远低于城市平均水平。城市每千人拥有病床数3.67张,而农业人口每千人只拥有0.76张。城市每千人拥有卫

14、生技术人员4.84人,农业人口每千人只拥有1.19人。由于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条件退化,导致农村的传染病出现了扩大蔓延趋势,曾经灭绝的血吸虫病在局部地区又重新出现。近年来,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的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5.公共投资差距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13.43%下降到2003年的7.12%,到2008年稍微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1978年为4.52%,2003年下降到2.14%。财政资金的分配进一步向城市倾斜,2007年主要针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粮、棉、油、肉等各项财政性补贴支出,

15、就超过了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近年来,国家意识到了城乡公共投入方面的差异,逐步增加了对农村的资金投入,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比上年增长37.9%,到达5955.5亿元,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11%左右,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广阔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等根基设施状况与城市的差距较大,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差距比较明显。(一)地区差距在我国的城镇化开展进程中,地区差距是其主要特征。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密集、西部地区相对稀疏是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总体来看,呈东高西低的开展态势,即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那么介于两者之间。从城镇化开

16、展水平来看,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6.09%,其中东部地区为46.67%,中部地区为32.58%,西部地区为28.77%,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相差17.9个百分点。从城市化水平来看,2008年全国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5.68%,东部地区为54.6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中部地带为42.46%,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仅为35.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IO个百分点。同时,由于我国农村各地经济开展不平衡,人口分布密度差异也较大,所以各地的城镇化开展水平也有所差异。与此同时,城镇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也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占国土

17、面积72%的西部地区,只有17%的城镇人口和24%的城镇数量;西部不仅城镇数量少,而且其平均规模普遍偏小,国家的大局部经济社会活动及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这种不平衡的开展格局的形成有其自然地理条件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经济开展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国家的投资政策、开展政策导向等多方面的原因。但空间上的过度不均衡,使得许多中西部的资金人才纷纷向东部地区转移,进一步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展,阻滞了中西部农村城镇化进程,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协调开展,从长远来看将会严重影响全国城镇化的持续稳定开展和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安康开展。(三)三农困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工农业地位逐渐变化,农业日益退居次要地位

18、,第二、第三产业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并伴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成为城镇居民,由此改变整个社会构造,城市与农村人口比重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带来了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工人失业和贫困,出现了疾病、伤残、事故、养老、失业等众多社会问题。1.农民问题当前三农中的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增收放缓以后,9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与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长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0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4761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的25.15%;1998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增加2

19、599.02元,平均增长率不到4%,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1/3(图2-7所示),而且农民收入很不平衡,由于农村内部收入分化,少数高收入户掩盖了多数低收入户,近半数的农民收入处于零增长状态,许多农产收入下降。图2-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剪刀差其次,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由于缺乏不安全因素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承受者,农业的自然不安全因素和市场不安全因素主要由农民来承担。由于缺乏利益保护机制,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转移中,农民是被动承受土地的特低价格而不能享有其应得的利益;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承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而不能分享其利益。最后,

20、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由于事实上缺乏强有力的利益代表者,农民在开展过程中不能完全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在农村,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不能享受公共卫生、医疗和教育。即使进入城市,农民工实际上成为城市建设者和财富创造者,但不能享有与原市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更没有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力。其结果就是,尽管土地“城市化”了,但农民没有“城市化,出现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游民。2.农业问题“三农”是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其中农业问题最具有急迫性,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农业问题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占有突出地位,中央连续发布的五个“一号文件”中,有三个主题是关于农业的。

21、农产品不仅仅只作为粮食来维持生命,还可以为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农村、农民还是输出劳动力与工业品消费的巨大市场,AdamSmith曾经这样评论农业:“可以恰当地说,城市的全部财富和生活资料都是从乡村获得的。但随着工业的开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以及知识、信息产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农业也出现了相对多的问题。(1)城镇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制约着未来农业的开展。回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的很多问题目前正制约着农业的开展,使得我国农业问题具有长期性、国际性、公益性等特点。耕地总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水资源数量减少、水质下降,未来的粮食生产开展面临着很大挑战;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

22、体恶化,灾害严重;农业科技开展有进步,却仍缺乏;农业根基设施有改善,但仍薄弱;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也都影响着未来农业生产的开展。(2)农村生产要素和资源流向城市,支撑条件日益弱化。诺贝尔奖获得者TheodoreSchultz曾指出,改造传统农业必须从外部注入新的生产要素:资本、技术、人才以及新制度要素。然而在现行体制下,这个过程是反向进展的: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果是导致农村廉价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流向城市和工业,形成支持工业化的“低成本”优势。在此过程中出现三个净流出,即土地价值净流出、农村资金净流出和优秀劳动力净流出,这就使中国改造传统农业的速度和效益大打折扣。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占用

23、农地的差价,约在2万多亿元之巨,相当于改革开放前30年价格剪刀差总额的4倍。近几年,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农业资金大量流向非农业。农民创造了40%以上的居民储蓄,但在全社会贷款余额中,农业和乡村企业贷款那么占比只是5%左右。特别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3.农村问题农村问题方面,主要是由城镇化所带来的社会公共服务不均等化,由此导致的后果可以概括为四个落后: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乡村面貌落后。全国每年有几百万亩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而由此产生的大量“失地农民”大局部却仍留在农业和农村中,即如前所述的“土地城市化,而农民并未随之城市化”。与此同时,几乎全部的乡村建设

24、、教育、卫生资源建设等关系生产开展和劳动力资源再生的各项投入,绝大局部都落在了农业人口自己身上.农业人口的生老病死花费基本上都依靠其自身的收入,低收入也就意味着低投入。以卫生事业为例,我国卫生财政支出约占整个财政的2%,而全部投入资源的80%分布在城市,只有20%分布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总量很低,仅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4.8%,但农业人口却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50%以上。农业社会几乎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而建国后几十年的“抽农补工”政策以及城乡户籍制度造成的农业人口的大量积淀,导致今天积重难返的局面,几乎任何异乎平常的大举措在根深蒂固的“三农”问题面前都像是花拳绣腿,人口压力与

25、当前农村经济的现状之间存在着强大的离心力量,农村的经济、社会开展中已经凝聚了层次复杂的各种矛盾。由于农业经济先天的脆弱性以及其长期以来薄弱的根基,农业经济在社会经济开展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在市场化进程中几乎没有任何主动权、话语权。另外,农业还承担着本应由社会承担的对作为社会成员的农民的保障问题。因此,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一直都在低产出、高负担的恶性环境中困难地开展。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地区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相差甚远,也造成了农村劳动力二、对策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开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城镇化加速开展的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用新的理论和新的思路化解城镇化中的困难和问

26、题,促进城镇化的安康开展。(一)城乡统筹,走城乡一体的城镇化道路二元化体制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开展的构造性障碍,也是阻碍我国城镇化安康开展的构造性障碍。传统的立足于二元化体制和格局的城镇化己经走到历史的近头。当前我国己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构造、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开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必须将城镇化的开展辂于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下进展推进。为此,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化的体制,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聚集、城乡资源的合理配辂提供条件。由于城镇化既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也是城镇空间扩张和农村土地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的开展首先就要求破除城乡二元化的户籍管理体制和二元化的城乡土地产权制度。从户籍制度

27、改革来看,首先就是应逐步构建全国城乡统一的居民登记制度,实施以身份证为核心、以居住地为根基的身份统一、时机均等、权利平等的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体制。为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其次,深化户籍及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剥离现行的城镇户籍与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和住房等等方面的福利关系,消除依附于城乡分割户籍制度之上的对农民社会福利的制度性歧视。第三,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户籍制度及基层组织与管理制度的6改革,尤其是要进一步明晰集体产权,剥离农村居民户口与农村集体土地、集体经济及集体福利的关系,实现村委会组织及农村社区组织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别离。从而为城镇居民“非转农”及其他外在人员农村社区居

28、住落户扫清障碍。从农地制度改革来看,核心的问题是破除城乡二元化的土地产权制度,实现城乡土地权益平等、自由交换,为土地流转及土地资源的合理配辂提供保障。(二)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聚集的过程,它直接带来城乡人居空间布局的调整和变化。必须对城乡产业开展、城镇空间布局、公共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保障等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由于我国区域之间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禀赋各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综合承载力千差万别,简单地强调优先开展大城市还是重点开展小城镇都难以符合各地的实际。我国的城镇化应采取差异化风格,防止千城一面,例如,东部地区工业化率较高,要考虑工业与城市的融合,而西部的城

29、镇需要更突出生态保护点,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城市规划和开展战略。(三)转变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道路7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在城镇化开展中应转变城镇化开展方式,立足区域环境承载力,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所能支撑的城镇规模和容量,它不仅包括城镇自身的经济能力、财政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也包括城镇及区域的人文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虽然城镇化的开展有助于人口资源、生产要素和产业构造的优化配貉,提高土地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压力。但是,伴随城镇化的开展及人口的大

30、规模聚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的转变,人们对公共设施、社会服务和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也相应增加,也会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应将城镇化开展貉于整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中,综合考虑区域的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重要因素,按照区域环境承载力确定城镇化的开展规模、速度及其布局,保持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四)强化管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络作用无论从国外的经历还是我国改革以来的实践来看,市场是资源优化配貉的有效方式,市场竞争也是活力与效率之源。改革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及城乡经济快速开展的基本原因是不断改革和发挥市场在资

31、源配辂中的作用。一些研究也说明,在现代市场“无形的手”的8调节下,只要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城乡之间及工农之间的比较收益也将逐渐趋于平衡。进一步推进市场体制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貉中的根基性作用,也是我国城镇化及城乡经济开展的关键所在。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市场的限度。从实践来看,由于目前我国工农之间及城乡之间的比较利益存在明显差距,随着城乡日益开放及市场经济开展,农村资源、资金在市场化过程中仍快速向城镇聚集,造成城乡开展失衡及城市极化现象。因此,在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开展中,我们既要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又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作用,把市

32、场对资源配辂的根基性作用与政府统筹的调控性作用结合起来,合理引导城镇化开展的规模、速度、节奏,优化构造和布局,防范城镇化出现的城市问题及农村社会问题。如对一些特大城市及自然生态恶劣城镇,需要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度膨胀。在城镇人口和规模的调控中,政府也应转变调控方式,不再采取针对特定人口制定特定的标准并由此决定是否有权进城落户,而是通过对城镇功能定位及开展空间合理定位,对城镇住房、产业开展进展调控,引导产业和人口流向,提高生产和生活成本,从而限制人口的过度流入。由此实现从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物的调控,从“行政化”管理向市场化”管理转变。这不仅有利于维护政治和行政的公平,防止人为制造社会矛盾,也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口流动和城市规模调控中的作用。9内容提要:稳步推进城镇化是我国促进农村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开展的重要战略。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开展是在二元化体制的背景和格局下进展的,表现出明显的政府主导和控制的特点,当前城镇化的开展在相当程度上也依靠农民的土地奉献支持。这是一种不经济、不公平及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化的体制,统筹城乡,走城乡一体的城镇化之路;转变方式,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之路;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城镇化之路;强化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