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我国美术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AStudyoftheDevelopmentPathofChineseArtTeachers'EducationInnovatio.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我国美术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AStudyoftheDevelopmentPathofChineseArtTeachers'EducationInnovatio.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我国美术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AStudyoftheDevelopmentPathofChineseArtTeachers,EducationInnovationBasedonBigDataThinking作者:李静作者简介:李静(1972-),女,江苏扬州人,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副编审,艺术语言学博士,主要从事美术教师教育、美术学习与评价研究(江苏南京210097)o原文出处:美育学刊(杭州)2016年第20166期第46-52页内容提要:美术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人才需求以及时代发展的创新型美术教育师资,促进美术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学习无处不在,而被社
2、会各界所热捧的“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对深度学习探究的新视角。运用大数据思维在使用时产生的描述、预测和产生攻略三个递进层次作为研究脉络,在对社会生活方式、学习科学研究和教与学的认知调查的描述基础上,预测我国美术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学习前概念与学习过程研究的不足之处,产生深度学习模式下的美术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的攻略,并提出了今后发展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Theimportanceoffineartteachers,educationistocultivateinnovativearteducationteacherstomeettheneedsofsociety,andtopromoteartt
3、eachers,training.Thepopulariz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alsomakesitpossibletolearneverywhere,andthebigdatawhichcatchesthefancyofallsocietyalsoprovidesuswithanewperspectiveonthestudyofdeeplearning.Inthispaper,therearethreelevelsintheuseofbigdatathinking:description,predictionandstrategyasdescribedin
4、theresearchcontext.Onthebasisofsociallife,scientificresearchandacognitiveinvestigationofteachingandlearning,thispaperpredictstheChineseartteachers,educationcurriculumstructure,theinadequaciesoflearningconceptsandthestudyofthelearningprocess.Itillustratesthepathofdeeplearningofartteachers,educationin
5、novationanddevelopmentmode,andraisessomequestionsforfurtherresearchonthefuture.期刊名称:艺术学理论复印期号:20印年02期关键词:大数据思维/我国美术教师教育/课程模式/深度学习/创新发展BigDataThinking/ChineseArtTcachcrsEdUCatiOn/CurriculumStrUCtUrC/DeepLCarning/InnovationandDCVCIOPmCnt业界和学界对大数据的关注,使大数据成为时代热点,对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研究提供给我们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地需要我们对事物做出
6、深度思考。大数据思维有三个维度:定量思维、相关思维和实验思维,这使得运用大数据思维时会产生描述、预测和攻略三个递进的层次。人文学科研究借助大数据思维革新了其传统范式。”对人类社会各种微观活动的记录和统计,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开辟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途径。口大数据时代下,知识、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为教育研究提供整体、全面、综合的视角。学习趋势、相互关联、微观视角、创造性、个性化等特质,势必会深刻影响我国美术教师教育的研究,为我们反思与深层分析美术教师教育中的现象与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一、描述:社会生活方式发展、学习科学研究和教与学的认知调查(一)社会生活方式发展推动无边界聚合科技发展深
7、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诸多方面。一方面,无处不在的信息图像日益成为新的日用品乃至生活必需品,人们正日益加入移动生活形态”的潮流中,在碎片化时间里,实现共同兴趣与价值观、娱乐和生活方式的重聚。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正带来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数字化与智能媒体新概念”,使普通大众能够通过智能化媒体实现与全球知识体系的相连。基于大数据的云服务平台,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全新视角,无限协作与无边界聚合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这种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视觉传播方式使受众对观看的需求与能力逐渐提升,他们不但是接受视觉信息的被动者,也可以成为创造和传播视觉信息的主动者。从博物馆欣赏大师的经典肖像画到使用“美图秀
8、秀”等软件进行自拍;从各种表情包的创作到使用例如像足迹这样的APP记录生活影像,人们越来越成为自己生活的导演,时刻在创造和传播视觉信息。视觉素养构成了新的思维和学习,数字时代的技能与创意经济影响着年轻人的认知技能,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增加了视觉和空间学习技能的重要性。然而,我们所处的后现代文化”是一个如此多地由视觉和我们自己的影像所主宰的文化。2这种文化与人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文化形成的过程也是个体自身不断创造的结果。文化是未来的遗产,生活在今天的世界里,文化给我们提供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又将怎样丰富它?技术的力量不但推动了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也在阅读、写作、计算和思考等学校教育的主要关注点上日趋成为
9、中心。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包括的是6岁到18岁或23岁这个年龄段。即使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他们教育中的很大一部分也发生在校外。这一点对于当今以视觉文化为特征的美术学习更是如此。中小学阶段的儿童的社会学习对其行为和脑本身都会产生影响。即便如此,美术教育还是有着以器载道”的理想追求和道不离器”的表现形态。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奠定了知识在教育中的地位,但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对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特别是在美术教育领域,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提升自身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技术盛行的时代,更应该加强艺术的因素、人的因素的渗透
10、。历史与当下的教育思潮、哲学思潮的思想文化底蕴及脉络走向,其最根本问题还是人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应重新审视美术教育价值。因而,如何培养能应对新时期新技术新需求挑战的美术师资成为时代需求。(二)学习科学研究影响21世纪教育决策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对学习方式的影响显而易见,一直以来,研究者对学习的研究投入大量的关注。20世纪初,行为主义者把学习的概念定义为在刺激和反应间建立连接的过程。认为学习的动力主要是由内驱力(如饥饿)和外部力量(如奖励和惩罚)来驱使早期行为主义的局限在于它强调可观察的刺激条件和与这些条件相关的行为,这种倾向使它很难去研究诸如理解、推理和思考这些对教育来说极其重要的现象。20世纪5
11、0年代末,认知科学从多学科的视角来研究学习,不只是对思维和学习进行猜测,形成了学习的社会情境观和文化情境观采用严格的质性研究方法为人们提供学习主题的各种观点。3从而强调理解性学习,关注认知的过程。学生是带有先验的学习经验进入新的学习、重新建构和主动学习的。1991年,第一届学习科学国际会议(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theLearningScience,ICLS)的召开和学习科学杂志(JournalofthelearningScience,JLS)的创立,标志学习科学的诞生,以概念转变、问题解决、推理与迁移等传统认知科学概念,仍是学习科学研究者的重要研究对象、对问
12、题解决等新型学习方式和技术支持的学习研究,得到高度重视”和学习交流实践中的话语、表征与中介、学习共同体与知识建构,正日益彰显学习科学研究的特色与活力4等这些主题内容,共同构成当今学习科学研究的核心,对方法论的重视与关注促进了学习科学不断走向成熟。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技术发展时期,知识经济已经给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冲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四种基本学会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世界各国也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终身学习和核心素养学习的深入研究。人类学习和认知概貌强调了为深刻理解而开展学习,变革理解性学习所蕴含的主要思想对教学也有影
13、响,这主要体现在为深层学习而教和对专家教师的需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2年发布的为21世纪培育教师及学校领导:来自世界的经验指出,21世纪的教师应满足以下要求:必须精通自己所教的科目,善于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成果;需要深入了解学习的发生机制;需要高度协作的工作方式,形成专业团体?口网络来进行合作;需要获得强大的技术技能,优化数字资源在教学中的利用,并使用信息管理系统来跟踪学生的学习等。而在美术教育领域,一方面,随着大数据发展而带来的教育政策研究与决策的以证据为本的趋势亦渐明显,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内国家监测就是要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多群体、多因素的巨型数据,以求获得分析影响艺术教
14、育政策决策的依据,以便更加关注到政策对象的微观层面,拓展预测视野。另一方面,大雌促进了教育与技术的融合,美术教育作为社会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如何学和学什么的理解上日益加深,大数据不仅重塑学习的概念,而且也在重塑教育,教与学的方式正在因为各种线上线下平台的搭建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个性化的、私人定制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进入视野。这些举措将会给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三)教与学的认知调查凸显倾听与对话的意义学校基础教育中又需要什么样的美术教育课程和美术教师?那里的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有怎样的收获与能力呢?教师和学生对艺术教育有关问题认知的相关性如何?一项针对学校艺术教育现状有关
15、的调查表明,校长、教师和学生对艺术教育有关问题认知特征如下:第一,不同人群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受各自身份角色影响,具有个性特点。管理者(这里指校长,下同)与教学者(这里指教师,下同)在对艺术教育目的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认同度有差异,特别是对困难认同度差异表现较大,在教育观念上反映出管理者的比较宏观,教学者的比较具体,这与艺术教育学科经验相关。但他们在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认识上趋于一致,仅对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认识不一致。这也说明他们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存在是什么而缺少为什么”的深入探究,说明政策设施与落地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第二,管理者、教学者对艺术教育目的认识与学习者(这里指学生,下同)对艺术
16、学习的收获不太一致,学习者的反馈与管理者和教学者的观念有距离,有些地方还存在认知上的脱节。尽管在管理者和教学者观念中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最主要是审美素养和个性气质,但从学习者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知识技能来看,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让学习者通过知识技巧的途径来进行的。学习者在个性气质、生活态度以及学习发展上的认同度远低于管理者和教学者的认同度。而管理者和教学者认为艺术教育中思维创新非常重要,学习者却认为这方面的收获较少。这些认知特点显示出在艺术教育中教学与学习双方的倾听与对话较弱。第三,管理者与教学者虽表现出对学科发展与学科评价方面的关注,但并没有形成普遍性。学科研究与学科评价仍然是艺术教育发展
17、中具有挑战性的方面。管理者和教学者对遇到的困难所提出的策略与方法,与学习者认为艺术教育需要改进之处的匹配度却不是非常高,从学生视角来看,他们更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时间,更好的课堂教学?口更完善的学科课程等,来收获有效的艺术教育的学习结果。从上述不同人群对艺术教育相关问题认知中,我们发现问题的集中点:一是在于对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价值认识上;二是在于美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实现这种价值的有效程度上。前者需要美术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以及研究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他们在做顶层设计时的建构,是自上而下的理念与体系。而将这种建构落地,真正起作用的、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是在于美术教师的理念与
18、实践,这是自下而上的经验与反馈。这两者尤其需要相互之间的倾听与对话。而从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和基础美术教育实际情况来看,这方面的沟通还远远不够。二、预测:课程结构、学习前概念与学习过程的研究不足(一)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课程结构有待完善在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模式中,课程表明师范生学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学习;评价是为了判断师范生是否学会课程中的内容。目前我国美术新教师通常是通过本科、硕士学位课程培养而来。课程有一些共同的要素:课程设置包括三个部分核心内容,即学科知识准备、一系列基础性课程和一系列实践课程(实习)。区别在于各部分课程所占比例与组织方式不同、教育者实施课程时的目标与内容不同,以及学习者(师范生)所
19、具有的态度和信仰不同。因而形成职前美术教师课程模式的这种结构即专业课程集成+实地体验(见习)+教学实践(实习)。通常情况下,专业课程集成部分在教师培养周期中占有大部分的学习时间,相对集中在整个过程的一大半部分,见习与实习部分通常在整个培养周期的后段。(图1)这种培养方案容易造成各课程组成部分之间的脱节。换言之,培养美术师资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获得学科是什么”的知识与体验,而且还要学会“如何去教如何评价教的结果”。如果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与美术教学过程的学习上,本身就存在着关联较少,或是孤立学习的状态的话,那么,当他们处在真实的教学情境时,就很难发挥出自己在美术学习时的迁移能力。另外,专
20、业课程的学习通常是个体学习经验的积累,学生少有机会形成小组学习,并将这种学习作为他们接受美术教育的一个部分。这些职前学习过程容易传递给未来教师这样一种信息,即教育研究与学校教育无关,他们不需要从学习研究中得来结果;同时,这也使他们忽视成为学科专家的重要性,并不重视教授美术课程时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解方面的积累。事实上,这种职前教师培养的结果,在我们对在职教师培训I中就能看到。依据终身学习理论,在职教师培训也是教师教育的一个部分。目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各级美术教师的培训工作,出台如国培计划”等一系列教师培训项目,对在职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从美术教师培训角度来看,培训课程的共同点在于
21、:通常在一段时间内(一般1至2周左右)聆听专家讲座和工作坊学习,形成在职美术教师培训I内容结构即学科理论或教学研究的专题讲座学习+美术工作坊学习+教师反思讨论.培训多以听讲座和记忆性学习为主,兼有观摩某种门类的专业创作示范和写听课感受等,教师动手动脑的机会不充分。美术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场景中遇到的问题有其独特性,是个性的一面,但他们所接受的培训大多还是针对问题的普遍性而言的。从较长范围来看,培训内容的连贯性不足;从受培训对象来看,培训的分层性不够。经过培训之后,美术教师的收获到底如何,这种影响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使他们改进教学,在大多数在职培训机制中并未能普遍见到这种反馈机制。(二)美术教师学习前概
22、念与学习过程研究应引起重视上述职前和在职的教师教育分析,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知道美术教师教育的有效性?亦即,该如何评价美术教师教育?从对深度学习研究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发。机器学习通常有三个步骤:描述方式、分层表述和建立模型。也就是说,机器学习首先通过逐个像素比较、轮廓识别差异进行深入学习;在整体描述的基础上分解细节,提取特征,创造更多丰富层次;在此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运算法则进行模型构建。以此来看,在美术教师教育课程中,我们至少缺少以下方面的研究:对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学习过程的前概念的研究;对他们失败的学习经验和教学经验的研究;对美术学习思维与理解的研究;对不同领域内容学习特征提
23、取的美术教学法研究,等等。而进行这些研究,可以深入思考人是如何进行美术学习的这个问题,连接起当学生和做教师的美术学习经验,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时融入个人的感知、理解与经验,从如何教如何改进教学和如何才能教得有效”等类问题上,深层思考美术教学与学习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有前概念,会影响他们理解观点和现象的方式以及决策。职前教师(或新教师)和在职教师在年龄和经验上有着某种互补的关联:职前教师(或新教师)在教学时具有年龄优势,他们与中小学生年龄相差不是非常大,在兴趣爱好等方面容易沟通理解,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熟悉,但他们欠缺教学的经验;而专家型的教师,往往与中小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有可能对当代学生日常
24、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的变化了解得不够,然而他们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教师在思考和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显示出差异,出现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各种差别。他们虽然对教学都有思考,但专家教师对真正的美术思维的探究模式要比新教师熟悉得多,对美术学科标志性的教学法也掌握的更为透彻。如果我们探究教师和将要成为教师的那些人的前概念和教学观念,就可以确定现任教师和未来教师所使用的普通教学模式。同样,如果我们不能对成功的教学是怎样的有全面了解的话,至少我们可以从失败的经验中获得教学不是什么的启示。通过7寸职前和在职教师的失败的学习经验?教学经验的研究,可以开发一系列有关学习机会的课程和职业发展项目。三、攻略:深度学
25、习下我国未来美术教师教育发展路径(一)开发嵌入式课程模式以专家团队、教育学和认知科学研究者、课程开发者和专家教师一起分析现有的广泛使用的课程设置模式与课程组织样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改,以便更好地反映美术学科学习以及今后教学的主要原则。根据本文上述研究,对于美术教师教育的学生来说,课程设置应该能支持理解性学习,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原创理解,促进他们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建构事实性知识基础,鼓励发展元认知技能。那么,这种课程就应该能提供学生在完善自身美术学习时,结合中小学课程内容进行如何教学与评价的机会。为避免由于学期周期因素使课程学习模式上的关联较少的弊端,应重新架构课程群的组织序列,将评价性学习
26、、见习与实践的课程嵌入到以前单一的、专门的专业课程学习当中。因此,学生在进行每一个专业课程模块学习时,基本的课程结构包括专业课程学习、中小学课程对应模块内容学习、教学模拟学习、评价学习等。每个专业学习模块周期全部完成后,再进行完整的实习过程的教学与体验。这样,在成为新教师之前,能使学生们对美术学科的学习与教学形成相互关联的理解,为他们从职后进一步专业发展打下基础。这种嵌入式的课程模式也可以形成一个个课程包,用于在职教师培训I。通过对在职教师建立培训档案袋的方式,形成较长时间的、较为连贯的学习内容,根据教师个人特点与差异设计分层个性化课程,建立定期回访项目。如果再对这两种人群的学习结果进行数据分
27、析,将有助于推动美术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图2)(二)探究美术标志性的专业教学法标志性的专业教学法(theSignaturePedagogiesoftheProfessions)有三个特征:是这个专业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渗透一个学院的所有课程之中;不仅渗透在课程中,还渗透在整个行业之中。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分属于创作类和欣赏类或这两类的综合学习。探究不同领域的标志性教学法是学会美术教学的基础,也是为做一名美术教师做准备。无论哪一类学习都有一些习惯性的、常规化的特征(例如造型元素、形式原理等),但由于美术学科内容的不断延展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性而呈现出很多在教学上
28、的不确定性。教师需要的是从学习分析视角结合自己的美术学习经验,比较现在学生美术学习前概念,深层思考美术教学与学习的问题,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对不同领域学习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建立有梯度的学习模型,以帮助不同美术学习经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分析、判断和决策。大数据技术手段有助于发展美术标志性的专业教学法,而依据大数据技术手段建立这种教学法也需要培养学生深入的批判性理解的方法。一方面,教学研究团队可以将有关美术学习内容和概念进行分解与重构,以便梳理出美术教学不同领域的特征要素,开发创作过程或欣赏方法的专题微课,形成超市货架效应,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自行挑选学习内容;或根据个性化需
29、求,进行私人定制式的深层学习。也可以借助于微信或开放教育资源平台,提供给职前和在职教师自由选择与学习。另一方面,教学研究团队还可以设计基于课堂视频案例基础上的学习分析,好比学国际象棋的人要研究成百上千的不同棋手的棋局一样,剖析成功的或失败的教学?口学习经验。这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的内建功能技术实现,利用微信公共平台提供的分析功能,将学生学习数据反馈给教师作为进一步教学的数据参考,以关键词过滤知识点、留言功能、设置话题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教学资源之间拓扑式交互,为有效实现主动式教学提供可能。同时,记录保存下来的已经解决的知识难点,又能形成课程的衍生知识库,更为后续学习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撑。美术教
30、师只有通过课程、实践的输入学习,通过美术学习经验重构,才能实现教学输出的完美转换。(三)整合校内+校外和线上+线下资源大辘时代下可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整合校内+校外和线上+线下资源,能提供教师各种课程开发以及可操作性的工具支持。拥有可持续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技术素养是未来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首先,利用博物馆资源和教育平台开发馆内美术教学课程和翻转课堂教学项目。教师整合这些资源,进行博物馆现场教学或校内在线教学,可以提供学生直观、真实情境的学习体验,提高美术学习效率;或者设计翻转课堂教学项目,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课后在博物馆内参观学习,或随时访问在线工具和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再回到教
31、室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注重利用社交媒体、内容开放获取、公众参与等方式,来实现公众力量的参与。一些博物馆会通过互动艺术赋予展品全新的概念,或者让公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博物馆的体验和经历。”7其次,在大学里可以建立数字媒体共享实验室,以支持数字媒体制作和数字故事活动。通过视觉素养和多媒体结合的课程,培养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数字素养,使他们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一起轻松习得课程之外的技能,通过浸润式学习和讨论,参与有意义学习。这种立足“创客空间”的思维模式,可以为未来美术教师教育整合各种资源,实现跨界的互动与交流。此外,依据学习需要有效利用并设计不同学习空间。一方面营造不同需求的真实
32、学习空间:独立教室、自习室、小型集会和沙龙与交流区等;另一方面,通过线上学习资源与线下个性化组合与个别化辅导相结合,”跳出有局限边界的地点思维,转而通过对学习者需求和空间属性的分析和决策,提高对学习需求的满足度和空间属性的利用度从而不断建立新的关系连接点,并迭代更新,促进价值的最大化。四、讨论与建议从世界艺术教育改革动向与学者研究趋势来看,当今世界一方面技术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却难以解决社会和文化不公正现象,教育系统正在做出艰苦的努力以满足这个日益变化世界中学习者的需求,随着我国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必须更加注
33、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综合本文上述研究,当下我国美术教师教育的培养与培训的机制、方式正面临深刻的挑战,充分认识到问题并把握机遇,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美术教师教育发展,同时,通过研究,我们也提出如下问题作为进一步探讨的基础。其一,以开放性大学教育模式促进我国美术教师教育发展。本文中对美术教师教育的关注与研究,体现的是对美术师资培养和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反观的是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建构和教师培训机制的深层问题。一方面,大学是发明与创新的孵化器,培养的人才直接影响当地社会发展乃至全球的格局。在职前教育阶段,必须以具有弹性、激发创造力和创业思维的方式来架构。灵活富有创意的课程,对于建立美术教师
34、教育发展新模型有益。高校美术教师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探索基于这类模型的新方法和程序,以实现自上而下的变化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未来美术学习对学生有什么价值?未来美术学习是什么样的?具有美术素养的人意味着什么?当在职美术教师带着类似这样的问题走进课堂时,他们的视野、教学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都会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是自下而上的实践与力量。这两者之间是否可以借助当今技术的力量,建立一种相互之间数据交换模型机制,以促进更有效的美术教师教育。建立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开放式的大学教育模式,需要在学制、学习时间、学习者年龄、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但可以预见的是,混龄式、社会化、自定节奏教育、
35、核心能力培养等学习方式将越来越对大学的教育模式产生影响。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中“开环大学(C)PenLoopUniversity)理念,倡导“形成独特的混合学生校园,打破年龄结构。学生之间更容易建立起合作、强劲与持久的社会网络8,这对我国未来美术教师教育中人才的培养也有启示作用。其二,开辟美术教师教育大数据网络平台以促进区域教育联动。大数据运用产生的三个层次,提供的是基于研究视角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给我们在探究美术教师教育本土化理论与实践时提供一种参照。回溯历史,汇聚当下,我国美术教师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对自我的重新审视。也就是说,需要向内探求与向外拓展。开辟美术教师教育大数据网络平台,
36、开放上传与发布功能,以促进不同地区教育联动,增强地区间交流与互补。开辟大数据网络平台,重点在于建设两方面工作:一是深入研究我国美术教师教育历史,将散落的信息与研究文献收集整理,按照一定的分类方式使之数据化;二是搭建各种层面的在线交流互动平台,可以分析跟踪,将有关关键词频转化为可视化表达,对不同层次美术教师进行分类,进而做出精准的培养与培训方案,这是大数据时代教师教育的描述阶段。预测阶段通过这些分层下的案例研究,建立不同的发展模型,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攻略阶段,可根据模型和预测结果,给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个性化、订制式的专业发展指导。其三,形成职业生涯生态发展理念共识以尊重教师专业发展。本文
37、认为美术教师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理念应该进入研究者视野,对人的尊重和对美术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关照体现出的是决策者的前瞻视野,这种关照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性研究基础和对新鲜事物的更高、更远的关注上。职前准备阶段的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改变单纯的知识与技能上的追求,而将能力的培养放到首要的位置,为将来的在职发展种下一颗优良的种子。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以美术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将专业的使命深深烙印在三海中,支撑并贯穿自己的职业生涯。历史的变革都是从生产工具推动思维方式转变开始的。对于学校美术教育来说,旧的理念在面临新思维逻辑的时候,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吸收并转变为顺应潮流的新思维,通过新思维重组社会
38、、国家、学校的战略、结构、文化?口各种策略,那么,学校美术教育就会裹步不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Geertz)在其著作文化的解释中曾给出了一个朴素而冷静的劝说:”努力在它适用的地方运用它,在它能够扩展的地方扩展它;而在它不适用或不能扩展的地方就停止运用它、扩展它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注意力也就转向确定这些事物到底是什么力求去枝打叶,复原文化的本来面貌。9这是所有人面对新领域或新概念时应有的态度。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有显示,在中国网民结构中,10-29岁的年轻人占到一半以上;在中国网民职业结构和在线教育各领域用户使用率中,学生、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主要部分
39、。此外,微信、博客、数字阅读、快递、导航技术、VR技术等网购中真人与虚拟产品的互动,增强了体验与代入感,年轻人更愿意尝试,他们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新鲜有趣的事物。2016年5至7月,华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研究团队开展美育与艺术教师综合改革研究项目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围绕美育与艺术教育的目的、实施困难、改进措施等三个方向展开。针对校长和教师的问题是:对美育与艺术教育的目的看法,学校实施美育与艺术教育遇到的困难,有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针对学生的问题是:通过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学习收获了哪些能力,美术学习对现在的生活有哪些帮助,对未来发展有哪些帮助,对社会发展有哪些帮助,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需要做哪
40、些方面的改进等。共有18个省市的1257位学生(大学生、中学生)、教师和校长参与问卷调查,以长三角地区为主,兼顾部分中西部地区。三类人群分别代表了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也们的认知结果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身份特点。内容引自公众微信号:教育能见度,沈祖芸原创文章学校环境设计新趋势:地点已死,空间长大。原文参考文献: 1艾登,米歇尔.可视化未来一一数据透视下的人文大趋势M.王彤彤,沈华伟,程学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 2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亚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8. 3布兰思福特,布朗,科金,等.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一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程可拉
41、,孙亚玲,王旭卿,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4柯林斯,哈尔佛森.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一一数字革命与美国的学校教育M.陈佳刚,程佳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 5Schleicher.PreparingTeachersandDevelopingSchoolLeadersforthe21stCenturyrLessonsfromaroundtheWorldM0L.0ECDPublishing,20122016-6-10.httprdx.doi.org10.17879789264xxxxxx-en. 6舒尔曼标志性的专业教学法:给教师教育的建议J.黄小瑞,崔允渊,译.全球教育展望,2014,34(1):3-13. 7国家期刊库项目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博物馆版EBOL.(2015-08-27)2016-6-4.http:WW8王佳,翁默斯,吕旭峰.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创业教育新图景J.世界教育信息,2016(10):2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