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l-.刖S11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排放源分类分级4第三章融合清单编制流程7第四章电力热力源12第五章工业源16第六章移动源和油品储运销24第七章生活源41第八章农业源45第九章废弃物处理源57第十章融合清单质控63附表70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美丽中国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相关要求,强化大气排放源管理,完善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核算体系,提升减污降碳基础能力,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
2、、扩绿、增长提供技术支撑,编制本指南。本指南充分衔接现有排放量核算体系,细化了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规定了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程序,明确了各类排放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方法和全过程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指南为首次发布。本指南附表A附表F为资料性附录。本指南由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组织制订。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本指南生态环境部2024年月口口日批准。本指南自2024年口月日起实施。本指南由生态环境部解释。第一章总
3、则1.1 适用范围本指南细化了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规定了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程序,明确了清单编制技术方法和全过程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指南适用于编制不同时空尺度的人为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支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识别、路径优化、政策制定和效果评估等,也可以支撑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和评估、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重污染天气应对等工作;可用于省级和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数据校验,但不可替代该清单;不适用于碳市场交易、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核和气候变化国际履约等用途。本指南的核算范围包括同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氢氟碳化物。1.2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
4、于本指南。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简称融合清单):指在一定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按照一致的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统一的排放量计算方法、共同的活动水平数据信息,逐源确定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明细,在同一框架下汇总形成的排放数据集合。大气污染物核算物质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c)X)、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NH3)、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黑碳(BC)和有机碳(OC)o温室气体核算物质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zO)和氢氟碳化物(HFCs)o电力热力源:指从事电力、热力生产活动的大
5、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包括GB“4754-2017中火力发电(D4411)、热电联产(D4412)和生物质能发电(D4417)及热力生产和供应(D4430)的企业。工业源:指从事采矿、制造等工业生产活动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47542017)中采矿业(B0612)、制造业(Cl343)、燃气生产和供应业(D45)的企业。移动源:指以燃料为动力的可移动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源,包括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铁路内燃机车和民航飞机等。油品储运销:指原油、汽油、柴油等在储藏、运输及装卸过程中逸散泄漏造成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源,原则上包括储
6、油库静置和收发油过程,加油站静置和加卸油过程,以及本地油井或市界线至炼油厂、炼油厂至储油库、储油库中转、储油库至加油站等运输过程排放。生活源:指与生活能源消费相关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源。农业源:指从事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包括农业能源消费(不包括农用机械和农用运输车辆等能源消费)、畜禽养殖和农业用地等来源。废弃物处理源:指从事废水、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处置活动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源,不包括垃圾焚烧发电企业。活动水平:指在一定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与大气污染物或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量化数值,主要包括燃料消费量、原料使用量、产品生产量、机
7、动车行驶里程等。产生系数:指采用排放控制设备或措施前,单位活动水平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或温室气体的量。排放系数:指采用排放控制设备或措施后,单位活动水平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或温室气体的量。无排放控制设备或措施时,排放系数等于产生系数。1.3 融合清单编制原则(1)坚持科学规范。各地按照本指南细化的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和排放量计算方法,完整、规范获取活动水平数据,合理确定排放系数,严格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清单数据的一致性、可比性和权威性。(2)坚持分类指导。各地要结合本地排放源特征、管理需求和工作基础,选择适宜的融合清单编制方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选用更能精准量化排放特征的计算方法和本地化参数,提升清单
8、的准确性和时空精度。(3)坚持统一衔接。统一细化排放源类型,全面衔接排放源统计、排污许可、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各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技术方法和活动水平数据,充分利用统计资料、部门数据、社会活动大数据等开展融合清单编制。第二章排放源分类分级2.1 排放源分类分级方法本指南将同时排放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人为源细化为电力热力源、工业源、移动源和油品储运销、生活源、农业源和废弃物处理源六大类。根据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产生机理和排放特征的差异,按照行业、燃料/原料/产品、工艺技术以及末端控制技术将每类排放源分为四级,以第四级作为编制融合清单的基本计算单元。对于排放量受工艺技术影响不大的燃料/
9、原料/产品,第三级可不再细分,在第二级直接建立第四级分类。2.2 各类排放源分级体系2.2.1 电力热力源电力热力源第一级包括火力发电(D4411)、热电联产(D4412)和生物质能发电(D4417)及热力生产和供应(D4430);第二级包括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不同类型燃料;第三级包括煤粉炉、循环流化床炉等燃烧设备;第四级包括除尘、脱硫和脱硝等污染控制措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温室气体控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2.2.2 工业源工业源第一级包括GB/T4754-2017及其修改单中的国民经济行业小类;第二级包括上述行业主要产品、原料等;第三级包括主要生产工艺、规模、能源类型、温室
10、气体产生机理等;第四级包括除尘、脱硫、脱硝、VOCs收集和治理技术等污染控制措施、CCUS等温室气体控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2.2.3 移动源和油品储运销移动源第一级包括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铁路内燃机车、民航飞机等;第二级包括车辆类型、机械类型和船舶类型等;第三级包括燃料种类、功率段和发动机种类;第四级包括排放标准和油耗标准。油品储运销第一级包括储油库、加油站和运输过程;第二级包括原油、汽油和柴油;第三级包括静置、收(卸)油、发(加)油等过程;第四级分类包括一阶段、二阶段、油气处理装置等情况。2.2.4 生活源生活源第一级包括生活能源消费;第二级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不同类型燃料
11、;第三级包括锅炉和炉灶等类型燃烧设备;第四级包括除尘、脱硫、脱硝等污染控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2.2.5 农业源农业源第一级包括农业能源消费、畜禽养殖和农业用地等;第二级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不同类型燃料,畜禽种类、氮肥种类、固氮植物种类、用于堆肥的秸秆量、秸秆露天焚烧量、耕地面积和农村人口等;第三级农业能源消费包括锅炉等燃烧设备,畜禽养殖包括散养、集约化养殖和放牧等模式,氮肥施用包括各种肥料施用方式,其他农业源在第二级层面直接建立第四级源分类;农业能源消费第四级包括除尘、脱硫、脱硝等污染控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畜禽养殖第四级包括各种粪便处理方式,其他农业源第四级均按无控制措施的情况处
12、理。2.2.6 废弃物处理源废弃物处理源第一级包括废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第二级包括各种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类型;第三级包括各种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方式;第四级包括各种污染控制措施、温室气体控制措施和无控制措施的情况。第三章融合清单编制流程3.1技术路线各地依据本指南细化的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识别本地排放源类,逐源确定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明确活动水平、排放系数等获取途径,严格执行全过程质控要求,建立本地融合清单。融合清单编制技术路线如图所示。11、识别本地排放源构成I资料收集源大类就门/行业二级:燃料产品三级:工艺/技术四缥末端控制4K1环境统计火力发电行业烟煤A层燃炉r右次
13、行-不甯法脱硫热力源排污许可X热电联产行业/天然气A一.室燃炉SCR脱硝源/企业温室气体报送数据炼铁行业一炼钢生铁海炉矿槽34000立方米资料匹配L到一级排.放源/JSNCRlftm1被不油部而fK新型干法(窑尾4000(统计年鉴水泥制造熟料A布袋除尘源-机动车重型裁期货车.-)微标准、油耗标准部门管理数据柴油II源-嵋路移动机挖娓机功率段/其他数据TSP、PMl、PM”、NH3、VOCs无生活垃圾填埋过程无无93.3 确定排放量计算方法融合清单通常为年尺度融合清单,是各地掌握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状况的基本清单。各地根据环境管理需要,可进一步建立月、日等更高时间分辨率的融合清单,也可仅针对
14、大气污染物建立月、日尺度排放清单。根据污染源类和排放特征的不同,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可分为监测法、物料衡算法和排放系数法。应逐源逐物质按本指南建议的计算方法和优先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排放量计算方法。3.4 获取排放源数据信息融合清单编制需要获取的数据主要包括活动水平数据、产生系数数据、末端治理设施信息、自动监测数据等。编制融合清单时应当明确每一个排放源计算的空间尺度,宜按点源逐设施获取数据。对于无法获取点源数据的,应根据本指南列明的方法,以最小行政区(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区、市)为基本单元获取活动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针对重点和特色排放源,开展调研、实测,获取
15、本地化排放系数和关键参数,本地化排放系数使用前应当通过国家论证。3.5 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融合清单应按照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规范性、一致性、合理性等数据质量目标要求,开展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质量控制,其中排放源识别、数据信息收集、排放量计算以及清单结果审核是质控的关键环节。比较常用的质控技术方法包括数据比较分析、计算机审核、专家审核、统计学检查、敏感性分析以及大数据应用等。数据比较分析是指通过与参考值(域)、历史数据、同类其他城市数据以及专家预期等数据比较分析,确保清单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计算机审核是指通过软件系统中设定数据类型/值域、设置下拉菜单/查找表、内置数据完整性/合理性/逻辑
16、性校验程序等开展数据源头控制;统计学检查是指通过描述性统计、基于统计分布的异常值检查、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验证清单结果合理性和一致性。应突出重点,加强质量控制,识别重点行业、排放源以及关键活动水平和核算参数等排放量敏感点,提高数据质控效能。第四章电力热力源4.1 核算边界电力热力源核算范围包括火力发电(D441D、热电联产(D4412)和生物质能发电(D4417)及热力生产和供应(D4430)行业企业生产设施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燃料燃烧过程CO2和N2O排放量。各地可根据管理需求,计算由于净购入的电力、热力带来的CO?间接排放,作为信息项。4.2 排放量计算方法4.2.1 SO2XNOX、
17、TSP和VOCS排放量计算方法So2、NOx.TSP和Vc)CS排放量按照自动监测法或产排污系数法计算得出,或来源于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自动监测数据符合以下规范性要求的,优先采用自动监测数据核算SO2和NoX的有组织排放量。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和运行维护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自动监测数据季度有效捕集率不低于75%,且保留全年历史数据;近三年内无自动监测造假等不良记录。自动监测不满足以上条件的采用产排污系数法核算排放量。4.2.2 PM10、PM25、BC和OC排放量计算方法PM10PM25的排放量可以根据TSP的排放量以及某粒径范围颗粒物(如PM2.5和PMK)占总颗粒物比
18、例计算,公式如(4-1);BC和OC的排放量可以根据PM2.5的排放量和BC、OC占PM的比例计算,公式如(4-2)和(4-3):EPM=ETSPXfPM(4-1)EBC=FPM2.5XfBC(4.2)EOC=EPM2.5xfoe(4-3)式中,品P为TSP排放量,加M为排放的TSP中某粒径范围颗粒物(如PMO和PMK)占比,/CC分另I是BC和OC占PMzs比例(附表A-1)。4.2.3 CO排放量计算方法电力热力源燃烧过程Co排放量可根据产排污系数法核算,产排污系数法的计算公式如下:E=AEF(4-4)式中,A为排放源活动水平;EF为污染物的产生系数(附表A-2)o424Co2排放量计算方
19、法电力热力源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排放量和由于外购电力、热力产生的CO2间接排放量,计算方法参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计算间接排放时,建议采用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全国电网排放因子。对于已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范围的重点企业,CO2排放量可直接采用核查数据。4.2.5 N2O排放量计算方法燃料燃烧产生的NzO排放量可根据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中的方法计算。4.3 数据信息收集电力热力源应逐设施收集基础数据信息。各地综合研判确定数据来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所需的基础数据,可从排污许可等数据中获取;CQ2和NzO排放量计算所需数据,优先从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
20、查等数据中获取。4.4 产生系数获取大气污染物产生系数可根据第三级排放源对应的原料类型、生产工艺、生产规模等影响因素组合从排放源统计调查产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数手册及其附表A.2中选取。各类源PM”、PM10占TSP的比例和BC、OC占PM2.5的比例可参照美国EPA的方法通过实测获得,无法实测的可参照附表AJ获取。CO?产生系数及相关计算参数从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中获取。N20产生系数从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中获取。4.5 日尺度清单对于有条件获取逐日自动监测数据且符合相关规范性要求的企业,根据自动监测数据计算SO?和NOX日排放量,对于自动监测数据缺失值或异常值
21、,采用前后两天正常值均值补充数据,获取连续日排放量数据。全年日排放量加和应与年排放量一致。对于其他排放物质,根据自动监测数据建立时间分配系数,再将年排放量分配到日o对于无自动监测数据,但有条件获取企业日发电量、供热量或能源消费数据等日活动水平数据的排放源,可基于日发电量、供热量或能源消费数据等建立排放量时间分配系数,再将年排放量分配到日。上述条件都不具备的排放源,可基于企业月发电量、供热量或能源消费数据,将年排放量分配到月,再参考同行业其他企业排放量时间分配系数将月排放量分配到日。第五章工业源5核算边界工业源的核算范围包括全部工业源的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以及部分源的CH4、N2O和HFCS
22、排放。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范围包括工业企业所有生产设施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CO2排放量核算范围包括燃料燃烧排放和工业生产过程排放。CH4排放量核算范围包括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逃逸、油气开采、加工逃逸、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过程产生的甲烷排放。N2O排放量核算范围包括硝酸和己二酸生产过程中N2O排放等。HFCs排放量核算范围为氟化工行业生产过程HFCS排放。各地可根据管理需求,计算由于净购入的电力和热力消费带来的CO?间接排放,作为信息项。5.2排放量计算方法各工业企业中自备发电机组和锅炉大气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参见第四章。各地在编制融合清单的过程中,可根据不同行业管理需求、数据基础等因素,
23、因地制宜评估选取本指南提供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排放系数或相关参数。鼓励针对重点行业和特色行业,选用符合规范的实测数据、本地化排放系数和关键参数计算。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分环节、分装置开展核算。5.2.1 SO2XNOxVTSP和VoCS扫放量计算方法SO2NOxTSP和VOCS排放量按照监测法、产排污系数法或物料衡算法计算得出,或来源于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1) SO2、NOX和TSP排放量计算方法。自动监测数据符合以下规范性要求的,优先采用自动监测数据核算SO?和NoX的有组织排放量。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和运行维护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自动监测数据季度
24、有效捕集率不低于75%,且保留全年历史数据;近三年内无自动监测造假等不良记录。不满足以上条件的采用产排污系数法核算排放量。(2) VoCS排放量计算方法。工业源VoCS排放量应分环节分别计算,企业的VOCS排放量等于各环节排放量之和。VOCS排放环节包括:挥发性有机液体储存(储罐)、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燃料燃烧、设备动静密封点、循环水冷却塔、生产工艺过程(工艺有组织、工艺无组织、废水)、工业防腐涂料使用、含VoCS原辅材料(工业防腐涂料除外)使用、火炬等。其中,涂装、印刷、胶粘、清洗等含VoCS原辅材料使用环节VoCS排放量优先选用物料衡算法核算;生产工艺过程、挥发性有机液体储存(储罐)、挥发
25、性有机液体装载、燃料燃烧、设备动静密封点、循环水冷却塔等环节VOCs排放量可选用产排污系数法核算;如有符合技术规范、质量保证体系要求的检测数据,可使用检测数据计算VOCS排放量。对于火炬环节Ve)CS排放量,可参照石化行业VOCS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核算。5.2.2 PM10XPM25VBC和OC排放量计算方法PMi0PM2.5排放量根据TSP排放量以及某粒径范围颗粒物(如PMz5和PMK)占总颗粒物比例计算,公式如(5-1);BC和OC的排放量可以根据PM2.5的排放量和BC、OC占PM2.5的比例计算,公式如(5-2)和(5-3):(5-1)(5-2)(5-3)EPM=ETSPXfpMEBC
26、=EPM25XfBCEoC=EpM25xfoe式中,身部为TSP排放量,力M为排放的TSP中某粒径范围颗粒物(如PMzs和PMK)占比,屁和标分别是BC和OCPM2.;比例。5.2.3 NH和CO排放量计算方法NH3和CO排放量根据产排污系数法核算,计算公式如下:(5-4)E=AEF式中,A为排放源活动水平;M为污染物的产生系数(附表B-1) O1.4.4 Co2排放量计算方法工业企业CO2直接排放量为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与工业生产过程排放量之和。工业企业CO2直接排放量和间接排放量计算方法参照相关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计算间接排放时,建议采用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全国电网排放因
27、子。对于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等行业,已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范围的重点企业,CO2排放量可直接采用核查数据。1.4.5 CH,排放量计算方法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逃逸,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天然气加工处理、原油炼制等过程CE排放量可根据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中的方法计算。工业废水处理CH4排放量测算范围包括企业废水预处理和直接排放废水处理过程产生的CH4排放。排入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或生活污水下水道系统的工业废水纳入生活废水治理中计算。工业废水处理CH4排放量计算方法如下:E=(TOWi-EOWi-SDxEF-R(5-5)式中,JE为工业废水处理CH4排放量,单位
28、为千克/年;TOWi为企业i进入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化学需氧量总量,单位为千克/年;EOWi为间接排放企业i预处理后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直接排放企业EO用为0,单位为千克/年;Si为企业i工业废水处理后污泥中的化学需氧量,单位为千克/年;尺为企业i设施回收CH4气体量,单位为千克/年;EF为工业企业所在行业排放系数,单位为千克/千克,计算公式如下:EF=BoMCF(5-6)式中,民为最大CH4产生能力,单位为千克/千克,可取推荐值0.25kgCH4kgCODcroMCF为各行业CH4修正因子(附表B-3)。1.4.6 N2O排放量计算方法硝酸和己二酸生产过程NzO排放量可根据中国化工生产企业温室气
29、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中的方法核算。对于已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范围的重点企业,N2O排放量可直接采用核查数据。1.4.7 HFCs排放量计算方法工业源HFCS排放量核算范围包括氟化工行业生产HCFC-22时副产品HFC-23排放、HFCs生产和作为原料生产其它化工产品过程中的逃逸排放。HFCS排放量计算方法参照2019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氟化工行业生产HCFe-22时,副产品HFC23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E=dAEF)-R-D(5-7)式中,E为HFC-23排放量,单位为千克/年;A为HCFC-22的生产量,单位为千克/年;EF为排放系数,可取2%-3%千克/千克
30、产品;R表示以产品形式回收的HFC.23的量,单位为千克/年;。表示通过HFC-23销毁装置实际销毁的量,单位为千克/年。氟化工行业HFCS生产或作为原料生产其它化工产品过程中产生的逃逸排放可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公式为:/匚=AfEFi(5-8)式中,Ei为企业第,类HFCS排放量,单位为千克/年;A为第i类HFCs年生产量或作为原料的年使用量,单位为千克/年;EFt为第,类HFCS排放系数,可取0.5%千克/千克产品。5.3 数据信息收集工业企业数据获取要全面覆盖纳入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及简化管理的涉气企业,有条件的地区针对重点行业、重点排放环节,逐个排放环节收集基础数据信息。对于登记管理涉气企业
31、,可分行业以区县或乡镇为基本单元打包获取活动水平。各地综合研判确定数据来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所需数据信息,可从排污许可等数据中获取;对于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等行业,已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范围的重点企业,OQ和NzO排放量计算所需数据信息,可直接从核查数据中获取,也可直接获取排放量核查数据。VOCs排放量大的地区,应针对本地Ve)CS重点排放源,结合专项排查等工作,获取反映本地实际情况的活动水平、VOCs收集和治理设施运行、无组织排放等相关数据。对于目前活动水平数据统计不足的工业涂装、防腐涂料使用等排放源,可通过开展涂料、溶剂使用情况等数据收集,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32、工业废水CH4排放量计算所需的数据信息包括进入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化学需氧量总量(TOW)间接排放企业预处理后化学需氧量排放量(EOW)工业废水处理后污泥中的有机物量(以化学需氧量计)(三)和设施回收甲烷气体量(R)。进入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化学需氧量总量(TOW)即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总量,可利用企业废水进水自动监测水量乘以化学需氧量浓度计算获得,未开展监测的企业可通过物料法推算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含量。间接排放企业预处理后化学需氧量排放量(Ee)W)可利用预处理后废水出水自动监测水量乘以出水化学需氧量浓度计算获得。工业废水处理后污泥中的化学需氧量可以采用实测法,包括干污泥灼烧法等。无法开
33、展实测的,可通过文献调研等方式,选取相似区域、相似污水处理工艺的废水处理装置实测值作为参考值。对于安装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企业,设施回收甲烷气体量可以通过甲烷回收烟道污染物小时平均排放浓度、小时平均烟气排放量和总生产小时数获取,未开展甲烷回收企业R值为0。氟化工生产企业的活动水平数据及HFC-23销毁数据可参考蒙特利尔议定书履约相关的生产核查报告获取,其中副产HFC.23产生量多采用流量计加分析检测方法或物料衡算方法获得。5.4 产生系数获取大气污染物产生系数可根据第三级排放源对应的产品或原料类型、生产工艺、生产规模等从排放源统计调查产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数手册和附表B-I中选取。各类源PM2P
34、M10占TSP的比例和BC、OC占PM25的比例可采用实测数据或从附表B.2中选取。VOCs排放量大的地区,鼓励针对本地Ve)CS重点排放源、无组织逸散突出的排放源等,积极开展实地测试、物料衡算等相关工作,获取本地化产生系数。CO2产生系数及相关计算参数、N2O产生系数从相关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中获取。工业废水处理过程CH4修正因子可参见附表B-3。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针对当地重点和特色排放源开展产生系数和燃料硫分、灰分、元素碳含量、低位发热量、碳氧化率、工业废水处理过程CH4修正因子等关键参数实测,获取反映当地排放源特征的数据。5.5 日尺度清单对于有条件获取逐日自动监测数据
35、且符合相关规范性要求的企业,根据自动监测数据计算SO?和NoX日排放量,对于自动监测数据缺失值或异常值,采用前后两天正常值均值补充数据,获取连续日排放量数据。全年日排放量加和应与年排放量一致。对于其他排放物质,根据自动监测数据建立时间分配系数,再将年排放量分配到日。对于无自动监测数据,但有条件获取企业逐日产品产量、主要原辅材料用量、燃料消费量、用电量等活动水平数据的排放源,可基于活动水平数据建立排放量时间分配系数,将年排放量分配到日。上述条件都不具备的排放源,可基于企业产品产量、原辅材料使用量、能源消费、用电量等季报、月报数据将年排放量分配到月,再参考同行业其他企业排放量时间分配系数,将月排放
36、量分配到日。第六章移动源和油品储运销1.1.1.1移动源核算范围包括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铁路内燃机车、民航飞机等使用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和CO2、CH4和N2O排放。油品储运销大气污染物核算范围包括原油、汽油和柴油储油库静置、收发油过程,汽油和柴油加油站静置、加卸油过程,以及本地油井或市界线至炼油厂、炼油厂至储油库、储油库中转、储油库至加油站等运输过程VoCS排放;温室气体核算范围包括原油储运过程CH1排放。1.1.1.2621排放量计算方法机动车核算范围包括大气污染物、CO2CH4和NzO排放。机动车大气污染物和CO2CH4和N2O排放量可按照在线监控法、交通量法和保有量法计算。各
37、地可根据管理需求,计算由于使用电力引起的CO?间接排放,作为信息项。机动车VOCs排放为尾气排放和蒸发排放两部分排放量之和。其他污染物和CO2排放主要为尾气排放。1.1.1.3 在线监控法纳入排放远程在线监控的重型车,Co2、NOx排放量优先使用在线监控法计算,公式如下:Eg=E*XEFgX10-3(6-1)ENOX=2(*+2三F)CV5X00158710(6-2)式中,Eg2和EM分别为C02和NoX每秒排放量,单位为吨;m几d为瞬时喷油量,单位为升/小时;0为燃油密度,单位为克/毫升;EFCo2为CO2排放系数,单位为千克/千克燃料;r1.为进气量,单位为千克/小时;CNo戈为NOX浓度
38、(PPm)。1.1.1.4 交通量法结合交通流特征数据计算分时段的路网排放量,各路段的逐时排放可根据下式计算:EdM=iTVidfhtlLlEFi(V)XIO-6(6-3)式中,为I路段在第d天第h小时的尾气排放量,单位为吨;TVWu为i类型机动车在I路段第d天第/Z小时流量(辆);乙为/路段长度,单位为公里;EFfe)为,类型机动车在车速U下的尾气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公里。机动车行驶过程蒸发排放VoCS可根据公式(6.4)进行计算,驻车期间蒸发排放VoCS可参照公式(6-7)计算:E行驶=.,%与x2XEF1365X10-6(6-4)式中,E行驶为每年行驶车期间的VoCS蒸发排放量,单位为吨
39、;TVMu为,类型机动车在/路段第d天第九小时流量,单位为辆;Li为/路段长度,单位为公里;N为机动车运行的平均行驶速度,单位为公里/时;EFl为机动车行驶过程中的蒸发排放系数,单位为克/时。1.1.1.5 保有量法Ei=iPiVKTiXEFiX10-6(6-5)式中,E为第三级排放源,类型机动车年尾气排放量,单位为吨;pi为所在地区i类型机动车的保有量,单位为辆;Vm为i类型机动车的年均行驶里程,单位为公里/辆;EF,为i类型机动车行驶单位距离排放量,单位为克/公里。机动车行驶及驻车期间蒸发排放Ve)CS可分别根据公式(6-6)和(6-7)计算:E行驶=EFlX午P10-6(6-6)E驻车=
40、EF2X365XPXIO_6(6-7)式中,E行驶和E驻车分别为每年行驶及驻车期间的VOCS蒸发排放量,单位为吨;VKTt为i类型机动车的年均行驶里程,单位为公里/辆;P为机动车运行的平均行驶速度,单位为公里/时;EFl为机动车行驶过程中的蒸发排放系数,单位为克/时;EF2为驻车期间的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天,主要包括昼间损失、热浸损失、渗透损失、泄露损失等;尸为当地以汽油为燃料的机动车保有量,单位为辆。1.1.1.6 移动源CO之间接排放量核算方法移动源使用电力CO2间接排放量可利用公式(6-8)计算。E电电XEF电(6-8)式中,E电为使用电力产生的CO2排放量,单位为千克;电为使用电量,单
41、位为千瓦时;EF电为电网排放因子,单位为kgCO2kWh,建议采用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全国电网排放因子。1.1.2 数据信息收集1.1.2.1 在线监控法远程在线监控数据可通过生态环境部门共享获取;原则上最小间隔时间Wl小时。需获取的基础数据包括瞬时喷油量、进气量、NOx浓度、燃油密度等数据。瞬时喷油量、进气量、NOx浓度可由排放远程在线监控获取;燃油密度可由调研获取,或采用推荐值,汽油取0.73千克/升、柴油取0.84千克/升。间隔时间超过最小间隔时间或空间漂移的,应基于现有路线采用最短路径法插值补空;对于瞬时喷油量、进气量、NOx浓度等缺失的,应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或线性插值法进行插值。1.1
42、.2.2 交通量法需获取的基础数据包括总交通量、车辆结构、道路长度、行驶速度等数据。道路交通量可以从交通、公安交管、生态环境部门数据共享,实际观测或模型反演等获取。车辆结构可从遥感遥测和实际观测获取。道路长度可从路网GlS地图获取。行驶速度可以从GPS、拥堵地图等途径获得。1.1.2.3 保有量法需获取的基础数据包括各地区按车型、保有量、初次登记注册年等划分的保有量和年均行驶里程等。机动车的分车型保有量等数据优先采用当地车管所数据,也可从生态环境部门(机动车排放定期检验数据库)获得。机动车排放和油耗控制水平可优先根据环保信息公开、油耗公告分别判定,也可按照全国机动车排放和油耗标准的实施进度,根
43、据车辆的登记注册年代判定。提前实施更严格排放和油耗标准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当地的判定方法。机动车年均行驶里程数据可通过当地定期检验、维修保养、卫星定位数据分析或实际调研获得。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实际调研。1.1.2.4 用电量纯电动或插电式混动车使用电量及构成可通过电力公司共享获取。1.1.3 排放系数获取机动车co、VoCs、NoX和PM排放系数原则上根据排放源统计调查产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数手册选取。未覆盖的,排放系数计算公式如下:EFjj=BEFiXWjXyX4Xa-(6-9)式中,E%为i类型机动车在/地区的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公里;BEFi为i类型机动车的综合基准排放系数,单位为克/公里;(Pi为)地区的环境修正因子,无量纲;力为/地区的平均速度修正因子,无量纲;尢为i类型机动车的劣化修正因子,无量纲;&为i类型机动车的其他使用条件(如负载系数、油品质量等)修正因子,无量纲。为得到各项修正因子,需获取的数据包括城市温度、湿度、海拔、道路平均车速、油品含硫量和柴油车载重系数。温度、湿度和海拔数据可查询当地统计年鉴获取;道路平均车速可通过交管部门获取;油品质量数据可调研油品销售主管业务部门获取;柴油车载重数据可调研道路收费站获取。机动车SO2排放主要来自燃油中硫的燃烧生成。根据质量平衡,机动车SO2排放系数按下式计算:EFs02=2.0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