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促进工作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促进工作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就业促进工作规划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本规划依据国家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省关于印发十四五促进就业规划的通知,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紧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培训服务,注重权益保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努力提高就业质量,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稳定重
2、点群体就业,防范和有效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全力打造创业沂蒙乐业临沂,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二、基本原则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需求作为奋斗目标,优化整合政策、服务、培训等各类资源,打破区域、城乡分割,最大限度拓展覆盖惠及范围,确保人人参与、普惠共享、均等可及。坚持就业优先。实施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基准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宏观政策取向、聚力支持就业,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坚持扩容提质。着眼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更加重视日益凸显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坚持稳岗、扩岗并举和规模、质量并重,促进创业带动就
3、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促进就业扩容提质。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政策协同,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全面协调推进。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营造促进就业的良好环境。坚持底线思维。聚焦重点群体、地区、行业,制定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因地因企因人加强分类帮扶援助,兜牢民生底线。完善监测预警防控机制,防范化解就业领域风险隐患。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3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200万人,累计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次以上。(一)就业机会增多。聚焦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保障
4、需求,促进就业能力实现长足发展,实现就业总量不断扩大,企业发展就业供需匹配更加精准,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二)就业结构优化。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引导托底性岗位向市场化岗位转移,引导省内转移就业到省外转移就业。一产就业潜力依托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得到充分挖掘;二产就业岗位结合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业项目落地投产提升质量;三产就业比例与文旅产业、服务业结构相匹配。(三)就业能力提升。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结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要,实施人才兴城战略,加快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满足推动产业高质量转型需求的高水平技能人才队伍。(四)就业环境改善
5、。健全完善覆盖城乡、人智结合、高效协同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探索就业服务、治理数字化和人工服务互促互进。实现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劳动权益保障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趋于和谐稳定。(五)创业引领释放。大力推进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创业政策落实有力,打造更多机会、更广渠道的创业高地,营造让更多人通过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氛围,使创业带动就业的效能充分发挥。四.重点任务(一)加快经济发展,引领扩大就业容量1.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强化财政、金融、投资、贸易、消费、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努力扩大内需带动就业、加大投资创造就业、稳定外贸扩大就业、促进消费增
6、加就业、援企稳岗稳定就业。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在制定实施重大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时,同步评估对就业的影响,对促进就业的政策项目优先实施,对可能造成规模性失业的,政策牵头部门应提前制定应对措施。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用好再贷款再贴现货币政策工具,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实施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口、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政策,支持青年优先就业,保持适度人口总量和劳动力规模。2、促进第三产业提级扩充就业容量。加快涉及旅游、生活等服务领域行业多样化升级转型,鼓励商贸流通和消费服务业态与模式创新,释放出更多就业岗位。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
7、地位有效巩固,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吸纳就业的容量不断扩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吸纳带动更多农民就业。3、强化工业企业振兴开发高质量就业岗位。发挥中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展和用工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取消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壁垒,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精准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减税降费政策,加快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加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支持,持续减轻生产经营负担,增强就业岗位创造能力。支持劳动者创办投资小、见效快、易转型
8、、风险小的小规模经济实体。4、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就业空间。加速资源资本要素向农村回流,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建设绿色食品品牌示范区为契机,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和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农业升级工程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快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建设,引导农民参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以及农产品品牌创建,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探索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合作方式,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工资性占比,为第一产业形成规模化就业创业增加吸引力。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倍增计划,力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0个以上,促进现代农业就业空间不断提升。
9、5、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加快发展特色的数字产业化经济,把数字经济领域发展作为就业创业工作的新高地,形成以市场换产业、以产业建生态、以生态聚人才、以人才带就业的良性市场一生态一人才一就业循环。突出一县一业产业优势做大就业市场、做优就业服务、做强提升培训。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弓I进20户以上信创知名企业,培育不少于50家本地信创企业,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不少于5个,建成5个数字园区和省级及以上双创示范基地5个,网上零售额达100亿元。6、支持市场主体稳定发展增加就业。进一步提升市场准入和涉企许可便利化程度,以更大力度推动审批事项减材
10、料、减环节、减时限,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市场培育高地。深入实施5个市场主体倍增培育计划,到2025年,市场主体数量超20万个,上市公司数量超过5个,科技中小企业达300个,高新技术企业达100个,市场主体活跃度达80%,民营企业经济增加值占GDP比例大于50%,新增市场主体提供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持续做好国有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7、强化多渠道灵活就业服务保障。贯彻落实平台就业劳动保障政策,明确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责任。持续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伤预防工作。统筹做好劳动用工、工资支付、社会保障、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工作。消除
11、各种不合理限制,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和各类新业态就业发展,支持重点人群从事个体经营,合理扩大社区服务、绿化保洁等非全日制就业规模,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小店经济,完善社区家政、养老、托幼、餐饮等业态,创造就业新空间。(二)加大创业扶持,释放创业就业带动效应1.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放宽市场准入,优化涉企政务服务,着力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畅通市场主体对隐形壁垒的意见反馈渠道和处理回应机制,最大限度解除对创业的各类制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执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创业领域各类业态发展以强化服务为先,杜绝过度监管
12、、超范围监管和越主体监管,推动创业创新营商服务环境持续优化。建立便利、高效、有序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实行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2、强化创业政策输出。加大初创实体支持力度,提供场地支持、租金减免,依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提升初创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落实对初创实体和重点群体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拓展创业企业投融资渠道,分类对创业项目初期、发展期、壮大期拓展融资投资渠道,结合实际发挥对创业项目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的推动作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帮助创业群体降低成本性支出。拓展创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健全投资生态链,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13、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推动建立政府投资基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容错机制。3、强化创业服务。推进创业培训提质行动,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业者自主选择的创业培训工作机制,扩大创业培训规模,提升创业培训质量。健全全业态、多层次、专业性创业服务保障模式,加强创业服务队伍建设,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创业孵化、金融扶持等服务。积极参加双创活动,强化创业典型宣传,营造更加浓厚的创业氛围。4、推进创业载体建设。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服务,按县级创业载体全覆盖、级创业载体结合情实际、省级创业载体突出特色的思路,分类培育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各层次创业平台,打造三级创业载体建设体系。全
14、力争取省级社会化投资创业基朔口省级创业园提升项目资金。对新认定的级创业孵化平台一次性给予10万元工作经费补助,对新认定的省级创业孵化平台一次性给予20万元工作经费补助,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一次性给予50万元工作经费补助,相关补助资金从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列支。5、鼓励引导各类群体投身创业。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范围,落实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鼓励引导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农民工、残疾人、妇女等群体创业,按规定给予创业扶持、补助和返乡入乡创业政策。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按政策落实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
15、果权益分享。(三)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1.推动落实技能城市行动。深入实施技能提升行动,以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I为主要供给,以政府补贴培训为有益补充,构建资源充足、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培训组织实施体系。实施技能培训增效工程,着力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品牌。积极发展生活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I,广泛开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I。扎实推进多层次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和人才专项培养工程,抓实职业培训,切实把资金、项目整合好,形成工作合力,把资源集中到最需要培训的人员、最能促进稳岗位的项目上,确保培训效益最大化。2、突出产业开展培训。突出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强化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经费拨款
16、、就业状况联动,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围绕产业强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突出技能提升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重点产业培育的作用,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作用,用好用足各类培训补贴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职工教育经费管理,加大职工教育投入,规范职工教育培训,全面发动行业系统从业人员参与各行业领域职业技能培训。3、聚焦就业重点开展培训。围绕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任务,提升重点群体就业能力。面向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年度毕业生和其他青年群体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I,提升青年群体就业创业能力;结合退役军人实际和就业愿望,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17、才隹行适应性培训,引导合理就业预期;引导女性向育婴、家政等行业以及编织、手工等领域参加培训;为失业人员和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培训就业服务,提升转岗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脱贫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业农村本地人才参加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四)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提升就业能力1.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及时减少、撤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加大数字人才培育力度,适应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需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数字人才培养机制。畅通毕业生信息共享渠道,加大政策供给力度,确保内院校
18、毕业生、上级移交年度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回原籍报到毕业生综合就业率在省要求指标以上。做好年度离校未就业籍毕业生信息比对工作,按照属地逐一落实年度毕业生毕业去向,强化实名制就业创业服务,落实好服务措施,特别关注脱贫家庭、城乡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100%。2、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持续巩固劳务协作成果,深化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合作长效机制,重点开展劳务对接。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应届毕业生、脱贫人口、残疾人等就业重点群体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储备职业技能,促进
19、充分就业。各县市和级有关部门要加强驻外劳务服务工作站建设力度,强化对外出转移就业人员的跟踪服务,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组织好本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3、加大开展困难群体就业援助。调整完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健全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机制,规范公益性岗位安置,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帮扶力度,实现就业困难人员精准识别,提高援助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细化服务,结合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综合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对难以通过市场化就业渠道解决就业的,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保障就业,确保易地搬迁家庭、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动态清零。在对申请或已享受社会救助的家庭进
20、行经济状况核算时,应充分考虑家庭成员就业成本等增加的刚性支出因素,适当扣减就业成本。4、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全面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保障和政策兑现。执行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将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依法纳入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等残疾人就业帮扶政策。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常态化推进机制。(五)优化公共就业环境,加大劳动者权益保障1.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以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建设为载体,完善基层服务平台,合理优化工作人员结构和布局,将基层就业服务相关事项纳入社区工作者工作内容。鼓励政府购买服务,动员各类符合条件的人民
21、团体、群众团体参与提供公共就业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2、保障内企业用工促进产业发展。完善企业联系服务机制,健全企业主管部门服务联系企业制度并畅通渠道。建立企业急需紧缺工种服务响应机制,定期开展急需紧缺工种调查,一揽子提供企业用工保障、职业技能培训、技能人才评价等服务,最大限度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各县市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为辖区内企业解决人力资源需求的责任,探索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县市政府和主管部门要通过带领企业开展校招等有效方式抢抓人才机遇,为本地和企业储备人才资源。3、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
22、新技术,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推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各县市建设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导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围绕新业态、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深度参与生活性服务业。吸引省内外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到设立分支机构。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社保提标扩面行动,加快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提高企业职工参保率和缴费基数夯实率,积极引导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提高参保缴费质量。做好社会保险制度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助力治理相对贫困。完善城乡居保有关政策,促进个人、社会和政府同向发力,逐步提高制度对城乡老年居民基本生活的保障能力。5、
23、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依法查处招聘中的虚假、欺诈行为,强化劳务派遣用工监管。消除性别、户籍、身份、残疾、宗教信仰等不合理限制或就业歧视。保障妇女、残疾人、新市民等各类群体在就业创业、职业发展、技能培训I、劳动报酬、职业健康与安全等方面的权益。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女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措施,协商确定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6、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大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权益维护力度,建立健全平台用工监管机制,建设电子劳动合同平台,强化调解仲裁队伍建设,推进劳动人事争议处
24、理机制改革。深化根治欠薪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组织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县市探索建立独立的实体化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构。五.实施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把就业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内容,层层抓好落实。要切实担起促进就业责任,充分发挥作用,健全宏观管理和统筹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完成目标彳壬务。(二)落实资金保障。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和促进就业经费等资金,强化资金预算执行和监督,完善资金使用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强化督查考评。建立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和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督查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就业工作督促检查,鼓励多方参与和第三方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落实。四)做好舆论宣传。完善政策宣传机制,采取政策解读、新闻发布等形式,利用各类媒体媒介多渠道、多方位广泛宣传促进就业政策措施,扩大政策知晓度,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宣传推广各地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制度性成果,积极引导广大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