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学情分析:本文节选自梁启超的散文少年中国说。选文中,作者极力赞颂中国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中国少年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反映了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同时也赞颂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本文不同于现代散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因此本文很适合用于朗读训练。教学本课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听音频朗读、自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学生读顺、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并受到发愤图强、振兴中华的教育。本文中很多词句的含义必须结合语境才能正确理解
2、,而且不少词语,如“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含义与文章主旨有密切的关系。因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理解课文意思的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通过小组合作去理解课文,这样不仅能加深印象,而且能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目标:1 .采用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文义。2 .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并能熟读成诵。3 .感悟文中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努力奋斗。教学重点:熟练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语言美。教学难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受到鼓舞。教学过程:一
3、、理解题目,导入新课1 .理解题目中“说”字的含义。(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大家齐读课题。少年中国说这个说是什么意思呢?(2)老师也查阅了一下,在字典上说有那么多解释,你迅速浏览,哪一种解释比较恰当?2 .理解题目的意思。围绕少年中国梁启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多字,我们的课文只是从中截取了一小部分,其中三段而已,下面我们一段一段来学。3 .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生字,这一课的生僻字比较多,你还会读吗?放进词语里再来试一试。品读赏析,深入探究(一)梁启超围绕中国少年发表了什么观点呢?我们来学习第一段。1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一段并把这段话分成两部分。2 .
4、齐读第一句话,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1)梁启超写的这个今日是指什么时候?(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就是1900年)(2)那时候的中国是怎样的中国呢?(出示背景资料:贫穷、蒙昧、落后、弱小)(3)再读这句话,梁启超写这句话的时候在表达什么意思?3 .故今日之责任梁启超是希望见到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希望少年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呢?4 .这段话是围绕少年和国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的,如果八句只能剩下一句,你会留下哪一句?为什么?(每一个词都是精挑细选的,每个词都寄托着他的希望,每个词都是我们中国复兴的重要原因)5 .同学们把文中的“少年”全部换成“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感受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二)梁启超就
5、这样用一长串的排比酣畅淋漓的表达了他对少年的希望和赞美,那接下来他又会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赞美我们的中国呢?学习课文第二段。1 .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2 .借助课下的注释,分小组讨论,理解这段话的意思。3 .这些句子描述了我们中国少年正在蓬勃发展。我们再来读一读,读过之后你就会发现每一句话里面都会点出少年,在梁启超的眼中中国像什么?4 .世界上的事物有那么多,梁启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具体的事物来描述中国呢?这些事物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5 .我们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把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比喻成一个少年,这是为什么呢?三、拓展延伸1 .昔日的少年已经成长为国之栋梁,他们为自己的国家
6、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血汗乃至生命,你知道哪些杰出人物的事迹呢?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2 .同学们,祖国富强的重任一代代传递现在已经落到了我们的肩上,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担当起强国的重任,把我们的中国建设成富强伟大的国家。让我们用梁启超的这一篇少年中国说来发出我们心底的呐喊吧(全班起立,分角色朗读)四、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板书设计:13.少年中国说(节选)中国少年少年中国责任重大前途无量教学反思:1 .这篇文章和现代文有区别,有些字很生僻,大部分句子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朗读,通过让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2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我还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3 .整节课有点拖堂,我反思课堂教学后,发现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时间上有些长,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适当加以调整,以便课堂时间被利用得更充分。另外,在文章第2自然段的结构上,部分学生的理解显得吃力,这与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还应探索更好的角度去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