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专题六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7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XXXXXX一、必备知识1.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了解中国古代副翼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2 .历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了解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3 .知道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的政策与措施二、巩固练习()1.汉朝时期,官方教育与民间私学相结合的乡里教化方式,不可不谓是统治术上的一大智慧。据后汉书李膺传载:“(李膺)出补蜀郡太守,修庠序,设条教,明法令,威恩并行,蜀之珍玩,不入于门,益州纪其政化。”据此可知,汉朝乡里教化A.发挥了地方官吏的示范作用B.推动了儒学世俗化与大众化C.促进了蜀地开发与民族交融D.体现了基层治理的重大创新()2.西汉
2、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O这些举措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3.永嘉之乱(311年)以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南下,在南方被称为侨人。起初,其户籍登记用白纸;称“白籍,表示流寓、临时性,区别于土著居民的黄籍,享有免调和免疫的优待。东晋在南方统治稳定下来后,开始针对侨人推行土断政策,即将他们
3、就地编人土著百姓的黄籍,取消原来的优待。土断政策实行A.为江南开发提供了大量劳动力B.增强了中华民族内凝力C.使东晋成为门阀土族鼎盛时期D.促进中原管理制度南传()4.东晋时期,政府用白纸登记南迁北人的户籍,称“白籍”,“白籍”侨人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推行将侨人就地编入土著百姓的“土断”政策,取消原来的优待,北人也就成为南人。这表明“土断”政策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简化政府的户籍管理加深南北对峙程度推动南迁北人士著化A.B.C.D.()5.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黄震知抚州,时饿殍遍地。他发榜向富户劝粢,对不听劝者或强行发膜,或封籍解州;同时,也规劝民众要“小心听候告余”
4、,“不可胡乱做事,有犯到官,决不轻恕”。黄震此举旨在A.竭力维护社会秩序B.实现社会公平公正C.严厉打击市场投机D.强化中央集权体制()6.元代时义田设置大为普遍,元末时期,崔敬说:“常人有百金之产,尚置义田,宗族因扼者为之教养,不使失所。”这种现象A.有利于和睦宗族关系B.顺应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C.反映了贫困问题加剧D.说明儒学开始影响地方风俗()7.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A.加强社会控制B.缓和阶级矛盾C.发展农耕文明D.促进民族融合()8.洪武五年,朱元璋下令在乡村建“申明亭”,
5、召集百姓学习皇帝谕旨;建“旌善亭”,表扬好人好事,“凡民间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皆书其实行,揭于其中。”此举主要意图是A.提升百姓道德水平B.强化君主专制C.加强基层社会治理D.宣传儒家思想()9.“大一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形塑的结果,其中编户齐民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户齐民能够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A.便于掌握国家的人口B.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C.便于掌控兵役的来源D.提升了国家的统治能力()10.中国历代都设立了不少义仓、常平仓和惠民仓等。义仓属于地方性济民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廷兴办,另有惠民仓作为辅助之用,又设广惠
6、仓以赈灾济民。由此可知,中国古代A.以民间救济为主B.人民社会福利完善C.仓储制度集权化D.社会救济方式多样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485年,北魏推行均田制,由政府将无主的土地按人口分配。入主中原不久的游牧政权无法准确掌握人口、土地的数据,且豪强大族把持乡里,也不利于政府调查数据。次年,北魏实行三长制,从基层起严密控制户籍。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由三长负责检核人口和土地状况,并配合租调制,对受田农民征发租调和徭役。一一摘编自XXX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材料二自唐代中叶以后,作为户籍制物质基础的均田制渐趋废止。由于赋役剥削不断加重,逃避赋役的人也不断
7、增多,而隐瞒地亩毕竟比隐瞒人口困难一些。所以自明代中叶一条鞭法实行摊丁入地以后,鱼鳞图册(地籍)便成为征派赋役的主要根据,而仍依向例编造的赋役XX(户籍)实际上已退居于次要的位置。摘编自XXX中国历代户口、田地、XX统计原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推行三长制的目的。目的:准确掌握人口与土地数据;打击豪强大族的势力;保证均田制、租调制的推行;恢复与发展经济:加强基层治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北魏、唐及明朝户籍制度功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变化:北魏户籍具有人口稽查、土地分配、赋役征发等基层管理综合功能,到唐代户籍的土地分配功能削弱,到明代户籍的赋役征派功能减弱。
8、主要因素:土地兼并的严重;国家政策的推动;农民的反抗;经济的发展。材料三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两汉以降,历代王朝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举措,但仍以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措施为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XXX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与此相比,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摘编自XX、XXX宋代官办医疗救济(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宋代医疗救济的意义。变化趋势:从临时性到固定性机构;规模由小变大,受惠而更广;从民XXXX政府主导。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公共卫生和健康,利于社会稳定:增XXXX政府的信任,维护统治秩序;推动宋代经济的恢复发展;超越前代,并开创了此后朝代医疗救济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