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小国史——邗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周小国史——邗国.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西周小国史和国原创2023-11-1105:46历史长河边的磨坊邛国,位于现江苏扬州一带,最早可追溯五千年前的原始部落。“邪”,本义是“干”与“邑”二字组合,“邑”是指城市城堡,这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东西。而“干”有二种含义,一是指武器,原本是一种树枝形状,起防御作用。如干戈,指的是盾牌,“刑天舞干戚”,干指盾牌,戚指大斧;一是指“竿”,“竿”是竹子的主干,主要作用就是钓鱼,渔猎文明的生存技能。甲骨文 金文合集28059 集成10131斗包2269触*望213隶书楷书干干街方碑楷善集成2841(毛集成6270(字斗争历史长河边的磨坊以字形来说,这地区的人类已懂得利用自然制造工具,待时间
2、一长,自然会形成本地的部落国家一一干国。称“干国”,而不是“邦国”,是因为“城邑”的建设也是人类进步的核心标准之一。大型土木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脱离劳动生产,且要掌握一定的地理土木技术,百人规模的劳动力筑城,就需要千人规模的人提供后勤,比如做饭,指挥千人规模的队伍,就需要一定的组织度,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所以“干国”发展“邦国”不太可能凭本身发展,更多的是靠外部技术。“邦国”建立东夷族,泛指生活在东边的民族,其主体生活在山东境内,东夷崇拜鸟类,以鸟类为图腾,凡是以鸟类为图腾的部落,大多受东夷文化的影响,比如说商朝。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其代表性人物有少昊,太昊与蚩尤。不过东夷文
3、化的发展被打断了,大概率是西边以“炎黄”为代表的部落干的。也因此东夷文化被合并吸收,最典型的例子是太昊与伏羲被合并成一个人。周武王代商,之后“三监之乱”,东夷(也包括淮夷)也参入叛乱,周公平叛,后将齐国鲁国等一众姬姓诸侯国分封到山东,压制东夷族。一批东夷人感受到压迫而又向江淮流域南迁,即后来的淮夷,淮夷以鸟为图腾,又称鸟夷,他们成为淮河中游的土著民族。其中部分东夷人迁到“干国”,带来比较先进的文化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邪国”。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周朝分封过一名姬姓贵族(周武王子或者周公子)到邢地,称为祁叔,子爵。如此的话,邪国就可以定期朝见周王,周天子规定;两千里以外,三千里以内的诸侯,每五
4、年入朝一次,学习政令;每三年有特命之卿前来办事;每两年也要派大夫前往京城,报告这两年的政事。邦国是二千里外的诸侯国,他和中央保持着联系,并从周朝获得相应的礼仪制度与生产方式,这些东西可极大的促进干国(邦国)的发展。吴国灭亡邦国时间到春秋中期,晋楚争霸,吴国出现一位有能力的君主一一吴王寿梦。寿梦初继位就跑到中原朝见周王,并说自己是周太王儿子太伯和仲雍的后代,周王大喜,并认了这名亲戚。寿梦除了“认祖归宗”外,还与晋国结成同盟,共同对抗楚国。晋国为提高吴国的实力,将大夫巫臣等一批技术人才派到吴国,帮助吴国改革兵制,让吴国士兵们学习如何使用战车及排兵布阵之法,从而使吴国军事实力得到迅速提升。强盛起来的
5、吴国除了挑战南方大国楚国外,也趁机吞并邻近小国,比如说邛国。的诸侯国义渠春秋初关于“吴灭祁”,只有管子一书有记载,“昔者吴干战”。强大的吴国灭掉祁国后,寿梦自称“祁王”,个人认为这是吴灭干B、兼并邦国疆土、据祁邑作国都的标志。再者1959年在安徽淮南蔡岗村出土了“吴太子诸樊剑”,剑铭文上有有“余处江之阳,至于南行西行”的记载,“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作为寿梦太子的诸樊应该待在国都,而国都处在江北,也间接说明寿梦执政时期都邑在江北,也就是祁国都城。吴王中除了寿梦自称祁王外,还有一人也称祁王,他就是夫差。吴国从寿梦,经过诸樊、余祭、余昧、王僚、阖庐五位君主才传到夫差。传到夫差时,吴国已与楚国拉扯近百年,并顺利战胜楚国,此时的吴王夫差决定北上,争霸天下。所以夫差在公元前486年再筑祁城,并屯兵聚粮,凿祁沟连通江淮,夫差很有可能效仿寿梦迁都都邑,所以又称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