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2024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2024年).docx(3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秘(2024)7号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年2月22日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发挥皖北空间、资源、市场优势,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
2、尾”增值大文章。以世界的眼光,高起点打造绿色食品的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构建全新产业生态,加快建设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布局优化、规模巨大的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高质量发展,构建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作出新贡献。(二)发展原则。-坚持战略思维、创新理念。善于用市场化的思维系统谋划、推进发展,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发挥资本力量,实现与科技、人才、土地等要素资源更多耦合和最优组合。借助平台思维,按照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理念,谋划产业生态系统,以产业互联网平台链接各类市场主体,推动科技、产业、
3、资本直通。用好生态理念,整体谋划、通盘考虑,推动各要素深度关联、跨界融合、开放协同,形成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相互链接、分工协同的生态圈系统。一一坚持绿色发展、集约高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投入品减量增效,净化农业产地环境,强化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全链条、全过程、全环节。加快绿色食品产业链迭代升级,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碳排放,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可持续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道路。一一坚持整体协同、错位布局。打破区域分割和行政壁垒,创新手法、步法、打法,打好大兵团阵地战。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构建大产业体系,实施大地域协同,建强大合作平台。依托
4、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历史底蕴,有针对性选择“头雁”产业、细分赛道,实现分工协作、差异化发展。一一坚持重点突破、集群联动。聚焦绿色食品“智造”,突出抓好“双招双引”,招引一批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培育一批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的领衔单品,率先突破、弯道超车,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做优特色产业集群、做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态。-坚持科技赋能、品牌引领。依托科技创新,塑造绿色食品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造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落地平台,聚焦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绿色食品新品种、新技术、
5、新装备、新模式“四新”成果转化应用。强化品牌和渠道建设,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相结合的“徽字号”绿色食品品牌矩阵。(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543”战略目标。“5”是建成品质粮食、优质蛋白、绿色果蔬、徽派预制菜、功能食品五大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4”是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创制一批领衔单品、打响一批高端品牌、抢占一线高端市场。“3”是构筑绿色食品产业要素集聚的新高地、树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新标杆、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的新引擎。到2035年,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巩固,为皖北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到2050年,
6、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为建成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奠定坚实基础。一一结构合理。实现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2030年,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值与原料产值之比达3.3: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5%0一一链条完整。基本形成创新链前瞻引领、产业链完整融合、供应链协同集聚的绿色食品产业链条网格。到2030年,重点培育“高端小麦制品”等优势特色产业链16个,建设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5个、典型县10个。-布局优化。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加工园区、仓储设施、冷链物流等布局进一步优化。到2030年,建成皖北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00个、加工园区50个,绿色农产品冷链运输率达
7、85虬一一规模巨大。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到2030年,打造绿色食品一线品牌10个以上,培育年产值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5个以上,五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万亿元以上,绿色食品在长三角市场占有率达15%以上,在国际市场销售额达800亿元以上。表1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主要指标指标2022年2030年2035年2050年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个)51020结构合理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值与原料产值之比2.3:13.3:14:15.5: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5859095链条完整优势特色产业链(个)6162025全国农业全
8、产业链重点链(个)151020链条完整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个)3102040布局优化皖北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个)150200300400皖北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个)55070100绿色农产品冷链运输率()53859095规模巨大绿色食品一线品牌(个)51022030年产值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个)15210(500亿元的2个以上)20(1000亿元的4个以上)五大集群各类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总产值(亿元)约20001000022000040000其中:品质粮食5002500优质蛋白4003000绿色果蔬3001500徽派预制菜5002000功能食品3001800绿色食品在长三角市场占有率(%)8
9、21520225二、发展路径(一)遵循市场逻辑,明确主攻方向。1.把握市场脉搏。遵循市场规律,不断提高认识、尊重、利用市场规律的能力,运用供求、价格和交换等手段,通过市场化的办法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全要素资源最佳配置。研判市场需求,把握国内外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脉搏,深入研判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市场需求,为市场精准画像。聚焦绿色食品高端市场、目标人群、消费场景,全面分析皖北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扬皖北所长、补皖北之短。整合市场资源,依靠市场化手段,让优势在皖北集成、资源在皖北集中、动力在皖北集聚,通过“食品+”创造产业新业态、“食品X”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城
10、融合、共生共融,打通绿色食品产业万亿级增长新通道。2.选准细分赛道。选好“头雁产业”,立足皖北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粮食、肉牛、蔬菜、中药材等“头雁产业”。深耕“优势领域”,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坚持走“精耕细作”之路,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打造“领衔单品”,强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优先打造符离集烧鸡、淮南牛肉汤、硕山酥梨、六安瓜片、霍山石斛、太和板面、小岗番茄、雪花牛肉、小龙虾、八公山豆腐、朗德鹅肝、养生药膳、冻干果蔬、皖北石榴、A2B酪蛋白牛奶、金寨灵芝、亳州花茶等一批“领衔单品”。(二)集结攻坚兵团,实施阵地战法。1 .组建
11、“大兵团”。积极招引世界500强、国资央企、知名民企等头部企业,实行“企业+产业+政府”大兵团作战,推广“投资人+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等大兵团作战模式。打破区域分割,建立健全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协作机制,坚持皖北各市同频共振、市内协同联动、县内良性互动,增强协同发展意识,推动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做大“朋友圈”、画好“同心圆”、唱响“协奏曲”。打破产业圈层,构建绿色食品产业开放生态圈,推进生产服务化、服务生产化实时转化,加速颠覆性技术产生和产业化过程,加快产业再造、价值重构、三产融合创新,重塑绿色食品产业格局,提升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团化”发展引领能力。打破企业界限,发挥头部
12、企业标杆作用、“链主”企业领航作用,链接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构建企业生态网络,整合产业链、供应链,打破企业边界,优化企业生产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内部管理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推进皖北绿色食品企业共生共荣、共同成长。2 .实施“阵地战”。按照“攻山头、稳阵地”的思路,围绕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组织精兵强将,强力突破,奋力踵出一条路子。绘制“作战地图”,聚焦皖北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突破点,构建“一图、一单、一库”,绘制绿色食品产业链全景图,制定皖北绿色食品产业指引清单,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储备库。制定“作战目标”,面向长三角等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展“双招双
13、引”,统筹优化项目实施布局,促进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协调联动。明确“作战路线”,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优势产业,以“领衔单品”引燃“网红爆品”,以“网红爆品”打造“高端名品”,以“高端名品”引领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突破,带动全省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三)推动四链融合,构建产业生态。1 .打造四链合一产业生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按照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安排创新链,集成各类创新资源,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挥科技创新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建立健全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转化激
14、励机制,以创新链布局塑造新产业链、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方向。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完善资金链、人才链,畅通优势资本、科技人才进入产业链、创新链的渠道,提高资源要素在绿色食品产业链条中的使用效率,形成“以产聚才、以资兴产”的良好局面。2 .构建良好政务营商环境。打造“安徽高度”,对标国际一流标杆,提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全周期强化政策保障,全流程优化涉农领域政务服务,全闭环解决问题诉求。跑出“安徽速度”,优化农业行政审批流程,依托“皖事通办”平台,全面加强惠农政策统筹集成,加快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更大力度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捷性、体验
15、度和获得感。彰显“安徽气度”,当好企业的服务员,充分尊重企业家的创意创新创造,敢于为企业站台,带着责任、感情和温度为企业服务,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打造既有温度更有获得感的人才创业创新高地,让更多人才在皖北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深度携手、共创未来。(四)运用平台思维,创新合作模式。1 .以产业互联网提升平台能级。加强与国内外投资咨询公司合作,以产业互联网创造资本运作方式、重塑技术架构、创新商业模式,打通各类平台、贯通各类要素、联通各类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创新。创造资本运作方式、打造一批金融平台,发挥好绿色食品产业、农业产业化、种业等基金平台作用,进一步创新、丰富特色
16、金融产品,建立更多绿色食品产业资本孵化器。重塑技术架构,打造一批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围绕产业、市场、企业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更多成果转化落地。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绿色食品产业联盟.,促进资源整合放大、技术共研共享和市场互补共拓。创新商业模式、打造一批国际性展会平台,支持举办“中国国际乡村发展创新博览会”并促成在安徽永久落户,建设绿色食品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四新经济”展示推广和耦合互动平台。持续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合肥、上海)、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等,组织开展好“投资安徽行”“海
17、客圆桌会”“新农人下午茶”等活动,搭建展示展销、招商引资、要素对接、合作交流的大平台。支持各商协会牵头举办、承办各类招商活动,开展“以商招商”“以商邀商”。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国家级展会。2 .以模式创新实现共赢发展。树立产业合伙人思维,推进招商引资、招大引强,找准合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开展深层次合作,不断优化皖北绿色食品产业生态,推动更多合作项目成长壮大,实现共赢发展。聚焦优质合作伙伴,加强与高端园区合作,共建优质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协同推进高值产品开发、高端品牌打造、全球市场开拓,促进重大合作项目在皖北加快落地。聚焦重点合作领域,建立“战略协议+项目清
18、单”合作模式,健全皖北地区与重点企业“一对一”工作协调机制,创新“技术+股权”模式,协同开展优质原料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智慧装备等先进技术研发,共建共享生产操作规程及质量标准、全程追溯体系,联合推进“头雁工程”建设和新农人培训。聚焦优势资本,建立“金融+产业”模式,通过直接投资、股权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更多行业资源,投入皖北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三、集群建设依托皖北粮食、畜禽、果蔬、水产、中药材等绿色优质原料资源禀赋,加强区域协同和产业上下游配套,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品质粮食、优质蛋白、绿色果蔬、徽派预制菜、功能食品五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一)品质粮食产业集群。1 .产
19、业现状。我国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转化粮食近万亿斤,总产值达3.2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6%以上,但以粮食为原料的主食深加工比重仅为2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90%的水平。我国全谷物食品市场规模达11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6%,以优质粮食创制健康主食行业发展空间巨大。皖北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520亿斤以上,占全省的65%以上,但缺少龙头企业牵引品质粮食产业发展。2 .发展目标。面向粮食产业“原料专用化、利用梯次化、制品健康化”的需求,构建“优质品种培育、种植、加工、品牌打造”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品质粮食产业集群。到2030年,建成皖北品质粮食加工专用原料基地80个,品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
20、500万亩,产品7个以上,创响品质粮食品牌7个以上,品质粮食产品占长三角等市场份额15%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500亿元。3 .重点发展领域。在生产方面,推广订单生产模式,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单种、单收、单储、专用,完善绿色种植、绿色栽培、绿色储运技术设施,提高品种品质一致性。运用品质调控关键技术,创制营养健康型粮食加工新产品。在强链补链方面,着重提升生产效率。依托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实现粮食原料生产“专用化”和产品“功能化”,巩固皖北“大粮仓”地位,打响粮食公共品牌。(1)高端小麦制品。充分发挥优质小麦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端小麦专用粉、低Gl(血糖生成指数)和全谷物面包面条、小麦胚芽
21、粉、胚芽油等高端小麦制品。重点布局在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等市。在皖北全域打造优质小麦绿色生产基地,分区域布局中筋、强筋、弱筋专用小麦品种种植,主攻中筋小麦生产,助推强筋和弱筋小麦生产,稳定小麦籽粒品质。利用轻度剥皮碾磨、低温粉体杀菌、纤维素酶改性等技术,重点开发全谷物面条、低Gl面包等新型高端谷物产品,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加工小麦胚芽油等新产品。(2)低Gl稻米产品。充分发挥沿淮地理位置及水源优势,大力发展低Gl大米和米乳饮料等大米食品。重点布局在蚌埠、淮南、滁州、六安等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抗性稻米品种培育和配套技术集成,推广应用高产、高抗性稻米新品种,构建与品种配套的全程机械化轻
22、简化、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等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从源头上实现产品绿色安全。建立数字化稻米烘干与收贮中心,升级改造大米智能化加工设备,提高加工精度与效率。(3)鲜食玉米。充分发挥优质玉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鲜食玉米。重点布局在阜阳、淮北、宿州、蚌埠等市。面向鲜食玉米产业原料专用化和不同口味、不同消费场景的需求,引进鲜食玉米品种,分区域分品种布局玉米种植基地。在玉米制品加工产业园区,依托食品加工重点企业打造高端制品,形成“绿色基地一专业园区一专用鲜食玉米一品牌”格局。(二)优质蛋白产业集群。1 .产业发展现状。我国肉类产量约占全球肉类总产量的1/4,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市场规模预计达2.1万亿
23、元。我国渔业产值中占比最大的是淡水养殖,占比达49%,2022年淡水养殖产值近8000亿元,且水产品的产量逐年递增。乳制品行业已成为我国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需求最大的细分行业之一,我国乳制品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10%,预计到2025年将达5000亿元。我国植物基蛋白行业市场增长率连续3年保持在20%以上,2025年将达700亿元,植物基蛋白饮料市场规模最大,占我国植物基蛋白行业市场规模的45%,预计到2025年将达55%以上。皖北肉蛋奶总产415万吨,占全省58.4%,占长三角地区市场份额的15%以上,淡水水产品总量占全省40%以上;但养殖水平参差不齐,生猪、水产深加工能力不足,区域内龙头不强、
24、品牌缺乏。皖北大豆产量占全省67%,但精深加工水平低,高附加值产品少,蛋白精深加工科技创新不足。2 .发展目标。瞄准高端消费市场及年轻化消费群体,在“精、新、鲜、优”赛道上找准发力点,强化品种选育、品质提升、品质保持、品质分级、品牌打造,打造优质蛋白产业集群。到2030年,肉牛年出栏量达200万头,黑猪年出栏量达500万头,沿淮小龙虾年总产量达32万吨,皖北淡水鱼年总产量达32万吨,优质高蛋白大豆、绿豆品种种植面积达650万亩。创响品牌25个以上,打造优质蛋白食品13个以上,冷链覆盖率达85%,优质蛋白食品占长三角等市场份额15%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3000亿元以上。3 .重点发展领域。在生产
25、方面,培育和引进优质黑猪、肉牛、奶牛、水产、大豆、绿豆品种,打造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提高基地仓储能力和冷链物流水平。强化蛋白质结构及其制品品质调控关键加工技术,提升品质保持与新产品创制能力。在强链补链方面,完善产业链支撑体系,包括良种繁育体系、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等。支持或引入行业一流的农牧企业,重点发展精细分割、分等分级、低温加工,突破精深加工能力,实现“强链条”。(1)精细分割肉制品。充分发挥皖北肉牛和黑猪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雪花牛肉、精细分割热鲜猪肉产品。重点布局在阜阳、亳州、宿州、蚌埠、淮北等市。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加快肉牛遗传改良、皖北黑猪新品系培育,推进引进品种的本
26、土化,培育肉用新品种。建立十万级低温无菌屠宰车间,建设低温无菌分割车间,推广热鲜肉杀菌防腐技术,发展牛排热鲜肉、小包装、精细分割等鲜肉产品,针对中西餐餐饮需求制定规格标准,开展精细化分割处理,实现产品品质稳定化。(2)优质鲜活水产品。充分发挥沿淮地区稻田和水利优势,大力发展沿淮小龙虾、甲鱼、螃蟹和有机淡水鱼鲜活水产品。重点布局在淮南、阜阳、蚌埠、滁州、六安等市。重点选育“头小尾大、出肉率高、生长快、抗病力强”优质小龙虾品种,发展沿淮个头大、价值高的“澳洲小龙虾”。积极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湖库净水养殖、池塘健康养殖等现代化设施渔业,生产绿色有机的鳏鱼、鳗鱼、梅鱼等淡水鱼产品
27、。利用低温锁鲜技术等,实现优质鲜活水产品增值。(3)植物基蛋白产品。充分发挥沿淮高蛋白大豆、绿豆生产优势,大力发展植物基肉制品和奶制品产品。重点布局在阜阳、宿州、淮南、亳州、滁州、蚌埠等市。依托皖豆28、皖豆37等高蛋白大豆品种,明绿1号、皖科绿1号等优质绿豆品种,集成创新大豆抗逆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立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加工生产线,生产植物基牛肉、植物基鸡肉等植物肉,以及培养基替代氮源等新产品。全面融合豆制品健康、美味、营养的属性,发展双蛋白饮品、冰淇淋、糕点、布丁等引领消费趋势的新兴植物基蛋白产业。(4)精优乳制品。利用皖北奶牛养殖优势,面向产品多样化、营养精准化、全生
28、命周期定制化消费需求,大力发展A2B酪蛋白牛奶、奶酪制品等精优乳制品。重点布局在亳州、淮北、淮南、蚌埠、阜阳等市。支持乳品企业自建、收购养殖场,提高自有奶源的比例,稳固奶源品质基础。发展超高温瞬时杀菌、干湿法复合工艺、高压均质研磨、闪蒸除膻、多级旋风分离、高效瞬时降温等现代加工关键技术,持续提高乳制品食味及营养品质。(三)绿色果蔬产业集群。1 .产业现状。随着饮食消费升级,消费者对高品质果蔬的需求日益增加。2022年我国水果零售市场规模达1.03万亿元,平均复合增长率约7.6%,市场发展空间巨大。2022年我国蔬菜市场规模达3856亿元,同比增长5.5虬净菜、鲜切果蔬成为即食零售新风口,202
29、2年市场规模达5516亿元,同比增长38.1机休闲果蔬类食品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2年市场规模达45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IL3虬皖北果蔬资源丰富,占全省57.5%,具备临近长三角销地的地缘优势及种植基础,但产品同质化、缺乏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不大,亟需建设平台化的基地和园区。2 .发展目标。瞄准高端市场,重点以精品果蔬产品、休闲营养果蔬产品、珍稀食用菌鲜品为切入点,强化品种选育、品质提升、品质保持、品质分级和品牌培育,打造绿色果蔬产业集群。到2030年,标准化果蔬园占比达80%,高值化珍稀菌总产量达到1万吨。冷链覆盖率达80%,打造绿色果蔬食品20个,创响知名品牌10个以上,产品占长三
30、角等市场份额15%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1500亿元以上。3 .重点发展领域。在生产方面,引进优良品种及种植技术,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提高基地仓储能力和冷链物流水平,严控质量安全。以果蔬精深加工为引领联动一产和三产,延伸产业链。在强链补链方面,打造现代化果蔬产销基地标杆,发展分等分级和知名品牌打造,提升销售组织化程度。引入果蔬龙头企业,促进基地标准化高效生产,以“做精品”为核心提升产品附加值。(1)精品果蔬产品。发挥皖北果蔬产业发展优势,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净菜、鲜切果蔬、速冻果蔬、高端水果。重点布局在宿州、淮北、蚌埠、淮南、亳州、阜阳、六安等市。建设精品果蔬生产基地,开展优质品种改
31、良,利用3T(储臧温度、流通时间、耐储性)冷链保鲜、冷杀菌、高温瞬时杀菌等现代加工技术,升级改造精细化分等分级加工设备,生产高端精品果蔬产品。(2)休闲营养果蔬产品。发挥果蔬原料的品质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营养果蔬产品,带动集群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布局在淮北、宿州、蚌埠、亳州、阜阳等市。以番茄、酥梨、石榴等果蔬为主要原料,采用冻干、膨化、减压干燥、无菌罐装等现代化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生产番茄酱、脆片、软罐头、果泥、梨膏、梨软糖等多元化食品,针对国际市场,开发复合果蔬饮料、果蔬软罐头、水果蔬菜酱等多种类、全营养的休闲营养果蔬新产品。(3)珍稀食用菌鲜品。依托食用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级鲜食红托竹药、羊
32、肚菌、双抱菇。重点布局在阜阳、滁州、宿州、蚌埠、六安等市。通过开展抗逆羊肚菌、红托竹药等品种繁育,采用菌种原生态生产及栽培技术模式,加强优质菌种研发,升级改造老旧设施,利用冷杀菌、高温瞬时杀菌、乳酸菌发酵等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开展珍稀菌产品分级筛选、采后预冷保鲜、产品分级包装,形成“良种一基地一园区一产品一品牌”格局,实现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四)徽派预制菜产业集群。1 .产业现状。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我国预制菜产业飞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增大,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2022年,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虬2023年我国预制菜规模有望突破500
33、0亿元,销售渠道80%以上集中于B端。皖北盛产小麦、水稻、畜禽、水产、果蔬等农产品,具备预制菜原料生产优势,但当前皖北预制菜产业发展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流通体系尚未成熟,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公共知名品牌较少,亟需加强引导、加大投入。2 .发展目标。聚焦营养、美味、健康、方便的市场消费需求,以传统特色菜肴工业化升级改造为切入点,推动预制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加快特色菜肴味道传承与产品创新,将皖北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预制菜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到2030年,重点打造徽派预制菜产品15个以上,创响预制菜品牌10个以上,产品占国内高端市场份额15%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2000亿元。3 .
34、重点发展领域。在生产方面,强化皖北肉牛、淮北麻鸡等绿色标准化养殖。加大预制菜加工园区、冷链物流建设,重点开发畜禽预制菜、主食预制菜、小龙虾预制菜产品,打造中西餐预制产业新业态。在强链补链方面,在食品检测、新型产品研发、仓储物流等高成本环节,建立共享平台和设备设施,全方位开展预制菜原料品质评价,研发徽派预制菜工业化转换技术体系,强化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皖北传统特色菜肴实现“产业化”。(1)畜禽预制菜。充分发挥皖北肉牛、淮北麻鸡、皖西白鹅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符离集烧鸡、淮南牛肉汤、临涣培乳肉、即食卤味、预调理牛排等预制菜产品。重点布局在亳州、宿州、淮北、阜阳、蚌埠、淮南、六安等市。按照淮南牛肉汤、符
35、离集烧鸡等加工标准,发展肉牛、生猪、禽类专用原料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保证优质畜禽肉原料供应。利用肉类菜肴原位酶解嫩化技术、人机交互与食品风味组学技术、过热蒸汽双峰杀菌技术,生产符合多元化消费场景、不同口味、方便化消费需求属性的畜禽预制菜特色产品。(2)主食预制菜。充分发挥皖北优质小麦、水稻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太和板面、低Gl炒粉、冷冻炒饭、速冻食品等主食预制菜产品。重点布局在阜阳、蚌埠、宿州、亳州等市。打造优质小麦、水稻绿色生产基地,配套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等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从源头上实现原料绿色安全。利用智能化炒制、半干法制粉、粉体压差杀菌、极速冷冻等中央厨房技术装备,推动主食预制菜产
36、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3)小龙虾预制菜。充分发挥沿淮优质小龙虾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调味小龙虾等预制菜产品。重点布局在六安、滁州等市。建设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实现形成单个良种繁育中心年产优质小龙虾苗种1亿尾以上、小龙虾集群区域内优质小龙虾苗种30亿尾以上供给能力。利用智能冷却、液氮冷冻、超高压工艺、现代生物酶法水解等技术,开发小龙虾绿色预制菜产品。(五)功能食品产业集群。1 .产业现状。近年来,我国功能食品产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162022年市场规模从2227亿元增长至293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7%,位居全球之首。但我国功能食品市场仍处于一片蓝海,产品渗透率只有20%,而日本高达
37、40%o就养生药膳产品赛道来说,皖北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集散中心,市场年成交额超400亿元,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缺乏龙头企业,精深加工比例不足10%,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差异化高端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扩展能力。2 .发展目标。优化产品体系,强化品种选育、品质提升、精选分级、精深加工、新产品创制,构建多维度、个性化、高端化产品体系,打造功能食品产业集群。到2030年,建设功能食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20个,单个产值超亿元的药材品种8个以上,花茶种植基地面积达150万亩,工厂化食用菌总产量达20万吨。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5个,养生药膳、保健花茶、高端酒品、生物基制品等绿色食品10
38、个以上,创响知名品牌10个以上。功能食品在长三角等市场占有率15%以上,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800亿元。3 .重点发展领域。在生产方面,立足亳州道地药材基地优势,强化亳菊、金银花等有机绿色种植。针对不同特定需求人群,加强新型功能食品创制。在强链补链方面,强化产品研发、资金投入,鼓励现有中小食品企业打响区域化名片,从本地知名到全国知名,通过“名片化”实现产品溢价。(1)养生药膳。充分发挥“世界中医药之都”优势,以营养健康和滋补养生为导向,大力发展“食药同源”滋补养生药膳产品。重点布局在亳州、阜阳等市。选育天麻、灵芝、茯苓、霍山石斛等高品质道地药材品种,实施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建设,扩大
39、皖北道地中药材种植比重。依托名师、名医、名厨、名企,挖掘道地药材“调、补、防、治”四大功效,指导餐饮行业协会加快技术改造、创新烹饪技艺、规范操作流程,开发兼具调理功效和口感风味的养生药膳产品,着力打造全国“食药同源”滋补菜肴产业发展高地。(2)有机茶饮制品。充分发挥六安瓜片、亳菊、滁菊等有机茶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保健茶、茶饮料等有机茶饮产品。重点布局在亳州、六安、滁州等市。突出绿色有机化发展,建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全面应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中连片打造一批规模化、现代化高标准绿色有机生态茶园。利用真空冷冻干燥、超细粉碎、提取浓缩、超临界C02流体萃取等技术,开发一批保健花茶、茶饮料、五宝茶等有
40、机茶饮产品,推动茶产业向味道美、香味足、功能佳、品牌响方向发展。(3)高端酒品。依托皖北大型酿酒企业,着力提高高端白酒的品质和品牌力,开发调味酒、果酒、气泡酒等精品养生酒产品。重点布局在亳州、淮北、阜阳、滁州、六安、蚌埠等市。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集成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中连片打造软质酿酒小麦生产基地。加强白酒制曲酿造工艺研究,持续打造安全放心、高品质的制酒生产线及贮藏设施设备,提升高端白酒的比例和品质。利用分子蒸偏、多级萃取等技术,提取食药同源植物中的功能活性物质,与高品质白酒进行组方配伍,开发具有健脾、健胃、利尿功效的山茶花酒,具有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清热解毒功效的金银花酒等
41、养生酒产品。(4)生物基制品。充分发挥皖北玉米品质好、产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基制品、食品添加剂等产业。重点布局在蚌埠、淮北等市。持续开展以合成生物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发展基因编辑、底盘细胞构建等技术,突破玉米淀粉基材料绿色高效加工原创性成果,开发有机酸、氨基酸、聚乳酸、淀粉糖、玉米醇溶蛋白、多元醇、维生素,以及聚乳酸绿色食品包装等精细产品、生物产品,广泛应用于饮料、特殊膳食食品、运动营养食品、调味品、休闲食品等领域。四、重点任务(一)金融资本创新行动。1 .构建金融服务生态。充分发挥我省在发展产业金融服务生态上的先发优势与品牌效应,借鉴全球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通过股权投资引领产业发展,推动财政
42、、基金、融资、担保、保险的有效链接和高效联动,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生态、一体化、一站式的优质综合金融服务。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放大信贷规模,激活社会资本,发挥担保、保险保障作用,构建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金融服务生态。2 .打造基金矩阵。用好省级涉农母基金,进一步发挥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省供销合作发展基金等2个涉农母基金基础作用,支持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由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母基金管理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成立绿色食品产业母基金和子基金。提高基金管理能力,通过专业化管理,设置财务目标,提高基金管理效率和专业能力,强化“募、投、管、退”等环节监督管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
43、结合。专栏1打造基金矩阵1 .绿色食品产业主题母基金项目。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出资40亿元,母基金管理机构积极对外募资,鼓励龙头企业、社会机构、地方平台公司参与出资,引导银行资本、保险资金、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他社会化资本参与出资。2 .绿色食品产业子基金项目。在绿色食品产业母基金下设30支产业子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区域性子基金(与地方政府合作),总规模争取达300亿元,撬动社会投资IoOO亿元。投资方向:(1)大赛道基金。支持五大产业集群的创新企业和初创企业。(2)专项基金。支持相关的产业、项目、计划或活动。(3)地方特色基金。支持皖北发展特色食品产业。募资渠道:(1)承接国家级基金。对接国家
44、部委现代种业发展基金、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中国农垦产业发展基金、中国海外农业投资开发基金等,争取在我省设立子基金。(2)引入产业资本。对接国内外优质产业资本及其合作资源,设立品质粮食等15个子基金。(3)吸引区域资本。按照产业集聚范围,单市或多市联合,设立区域板块较大子基金、每支不低于10亿元。3 .拓展融资渠道。扩大间接融资,引导金融机构放大贷款规模,满足市场主体资金需求。推进集体资产、企业资产货币化,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支持力度。瞄准中小微主体资金需求,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加大直接融资,推进集体资产、企业资产证券化,利用债券、基金、中票、短融等融资工具扩大融资规模。通过资产证券化、不
45、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企业上市等方式支持企业融资。拓展省股权交易中心金融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农业板”迅速发展壮大。(二)高端市场拓展行动。1.打好国内国外“组合拳”。鼓励引导皖北龙头企业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高端市场,开设各类旗舰店、体验店、形象店,提升市场认知度。鼓励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高铁站、港口等流动人口密集场所,设立“皖美农品”展销专柜(区、店),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推进“保税区”“保税仓”自由贸易平台建设。开拓国际高端市场,加强市场调查研究,根据当地需求和法规调整产品属性,建立安全可靠的“海外仓”等供应链体系。组织开展徽派食品“海外行”行动。到2030年,在长三角市场占有率达
46、15%以上,国际绿色食品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2 .推进线上线下“齐发力”。支持发展个性化绿色食品,鼓励发展定制包装食品、营养团餐,提升中高端市场供应水平。加大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食品工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引导企业通过线上线下营销等多种方式,畅通市场销售通道,引导企业大力发展“互联网+零售”“设计+用户”“制造+电商”“营销+社交”等创新模式,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宅消费,模式,形成多层次、广覆盖、高效率的营销体系。3 .开通供给需求“直通车”。坚持以规模拓市场、用品牌闯市场、以品质占市场,加强绿色食品产销对接,推广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以及绿色
47、食品展销中心、直销店等产销衔接方式,创新绿色食品“私人(团体)定制模式”。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服务中心,打造“皖美农品”上海会客厅,依托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合肥、上海)、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等展会,持续提升皖北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专栏2市场拓展行动1 .产品“云上购”项目。依托京东、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支持绿色食品企业发展线上业务,探索绿色农产品网上大宗交易和生鲜农产品网上直销。围绕提升消费体验,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展“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网订店取、退换一体”等。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行动,发展直播带货、社群电商等新模式。到2030年,绿色食品网络销售额达
48、600亿元以上。2 .高端市场“直通车”项目。瞄准高端消费场景,鼓励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发展B2B、B2C、020分销商业模式,减少流通环节。聚焦上海、北京等地,组织开展皖北绿色食品推介会,提高市场占有率。3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支持在上海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展示交易服务中心,中心专设“皖美农品”上海会客厅,打造常态化精准对接上海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市场展示交易平台,推进安徽农业企业“兵团”出皖、“抱团”发展,提高“皖美农品”市场综合竞争力、占有率,推动安徽绿色农产品走进长三角、辐射全国、接轨国际。4 .徽派食品“海外行”项目。举办海外品鉴活动,邀请国际美食评论家、厨师和美食博主参与,扩大皖北绿色食品知名度、美誉度。在欧美等高端市场举办沙龙活动,搭建多方参与的对接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