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大一统”与《皇舆西域图志》的编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疆域“大一统”与《皇舆西域图志》的编纂.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疆域“大一统”与皇舆西域图志的编纂乾隆朝继续进行了康熙、雍正两朝的国家统一战争,并取得了对西北用兵的胜利,从而继汉、唐、元诸王朝后再度实现了对西域新疆的统一。清朝纳西域新疆入王朝版图后,中国的疆域也臻于极盛,乾隆帝表达了“关门以西,万有余里,悉入版图”的自豪感。这一时期的国家修史也纷纷把书写西域新疆作为共同的时代主题,用来昭示国家的疆域“大一统”之盛。皇舆西域图志一书即是在清朝统一西域新疆后,第一部由官方主导编纂的新疆史地书本,系统记载了西域新疆的丰富多元面相,蕴含着比较鲜明的疆域“大一统”意识。疆域信息研究早在清朝统一西域新疆的过程当中,就认识到该地域极具辽阔性,需要掌握充足的疆域信息才能便
2、于施政。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西域地区与中士往往是“通绝不常”,就连负责知识记录的史官也多是“未尝亲履其地,惟借传闻“,最终成书的文献多有缺略和讹错,史料的真实性也无从研判,“自西汉以来,两千余年之沿革征信无由这显然并不能满足清王朝对于疆域信息的渴求,因此,编纂一部准确记载西域新疆的史书可谓是势在必行。清朝在最初编纂皇舆西域图志之时,也是想通过获取新知识来校正以往史书记载的错误,“补前朝舆记之遗,而正历代史书之误”。为此,清政府要求,该书的编纂一定要坚持“考古验今”原则,“验今”应是凭“自身所经历”而得,而绝非是简单的“沿袭故纸者”。清朝秉持的这种严谨“求真”态度固然是中国史学的根本遵循,然
3、而,也蕴含着极为浓烈的政治诉求,那就是解决清王朝对于疆域信息未知所引发的担忧。就皇舆西域图志一书的编纂过程来看,先后经历了“初稿”和“定本”两个阶段,共历时26年方完成。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月,在统一战争的过程当中,乾隆帝就遣三等侍卫努三、左都御史何国宗等人“挈带仪器,前往伊犁测量馨度”,这也为皇舆西域图志的编纂做出了准备。二月,乾隆帝下谕旨让刘统勋等人开始编纂皇舆西域图志,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六月,该书的编纂工作被方略馆接手,次年十一月,全书完成,总共46卷,这是皇舆西域图志的“初稿”。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朝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四库全书”文献整理活动,皇舆
4、西域图志也被纳入其中。与此同时,由于西域新疆地区“版图日辟,规制益详”,因此,皇舆西域图志也确实需要进行增补。该项工作自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六月开始,至四十七年五月完成,共成书52卷,是为“正本”,也就是“四库本”。在“四库本”成书后,“初稿本”的完整内容已然不复存在,仅能从残留的零散史料中窥探当中的些许变化。依据国朝宫史的记载,“初稿本”设置18个类目:天章、图考、列表、分野、疆域、山、水、官制、兵防、屯田、贡赋、语言、字书、音乐、服物、风俗、土产、外藩。而“四库本”则在此基础上共设20个类目:天章、图考、列表、署度、疆域、山、水、官制、兵防、屯政、贡赋、钱法、学校、封爵、风俗、音乐、
5、服物、土产、藩属、杂录。很显然,仅从类目上来看,就有着较大幅度的变动。“四库本”中新增“钱法”“学校”“封爵”三个类目;使用“唇度”来代替“分野”,把“屯田”改为“屯政”,“外藩”改为“藩属”;“初稿本”的“语言”和“字书”也不再单列类目,而是被收入到“杂录”中。从总体上是对原有内容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边疆内地一体化的重要实践皇舆西域图志比较全面而又系统地记载了整个西域新疆地区的全貌,是了解西域新疆史实的首选文献。全书按照门类谋篇布局,门类之下,又按照地域划分成“四路”:安西南路、安西北路、天山北路、天山南路。文本信息也多以各路所含具体地点再展开表达。“天章”一门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了乾隆帝关于西
6、域新疆的御制诗和御制文,“统论西事全局者,敬谨汇录”。当然,这是当时整个国家修史遵循的固有“范式”,以突出乾隆帝在统一西域新疆中的“武功”伟业以及扮演的主导角色。“疆域”一门泼墨最多,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方式就是使用“地图”来直观描述疆域,再配以“图说”进行解释,“山川方位,远近形势,匪图弗显。图举其形,志详其事”。新绘制地图多达21幅,再附上以往历代的12幅,共33幅,以着力向世人展现出西域新疆的完整面貌。“列表”一门的叙事主要是为了明确国土的分合和建置的沿革。“分野”是中国传统王朝用来书写疆域合法性的主要方式,也就是把疆域拥有归为上天所赐,“列宿之在天中,犹九州之在地中也”。在“初稿”本中,
7、清朝显然延用了这种惯用的方式来书写疆域。然而,这并不能够展现出疆域的实体性与完整性,从而也让“分野”备受诟病,“分野之说,空虚揣测,依据为难”o作为现代书写方式的“唇度”却使用北极高度,距京师偏西度,夏至昼长和夜长,冬至昼长和夜长,午正日景夏至长、冬至长、春秋分长等元素,其对地理位置描述的准确性绝非“分野”所能堪比。因此,最终成书的“四库本”专门使用“唇度”取代“分野”来书写西域新疆。在“山”“水”两门中,除按照安西南路、安西北路、天山北路、天山南路介绍外,还专门描写了“天山正干”o“钱法”一门包含制式、炉局、名数、行使四项。“学校”一门则按照“安西州属”“镇西府属”“迪化州属”三部分介绍清朝
8、在边疆设立学校、推行儒家文化的情况,代表着清朝实现边疆内地一体化的重要实践。“风俗”“服物”“土产”三门主要对“准嚼尔部”和“回部”进行介绍。如准嚼尔风俗有事佛、畜牧、相见、刑罚、岁时、嫁娶、丧祭;回部风俗有拜天、田畜、相见、政刑、岁时、嫁娶、丧祭。准嚼尔部和回部的“服物”均包括被服之具、坐卧之具、饮食之具、日用之具、攻战之具、成物之具。准喝尔部和回部的“土产”均包括百谷草木之属、羽毛鳞介之属、金石珍宝之属。杂录中分“准嚼尔部”“回部”,记载了“世系”“字书”“语言”“故事”。如准嚼尔字书“名托忒,共十五字头,每一字头凡七音”,回部“其书特异,共二十九字头”。清朝“崇儒重道”,倡导融合多元文化
9、为一体,即中华文化。与此同时,又极为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杂录”里充分展示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实际上就是清朝对于多元民族文化的认可及正面肯定。“大一统”格局的历史书写皇舆西域图志专门为记载西域新疆而纂,是盛清“大一统”格局的历史书写,蕴含着极为强烈的“大一统”意识。可以说,昭疆域“大一统”之盛成为其中最为鲜明的宗旨。“西域全地,悉归版图”,这是乾隆朝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标志。皇舆西域图志就是欲通过记载清朝的“拓宇之功”彰显出“大一统”之盛。因此,在整个文本建构与历史书写中无不洋溢着“昭中外一统之盛”的理念。如国朝宫史针对“初稿本”的编纂目的,就记载如下:“乾隆二十四年,平定西域天山迤北
10、,西海之滨咸隶版图,皇上特命纂西域图志。”在皇舆西域图志的开篇特设“皇舆全图”,来呈现清朝纳西域新疆于版图后的整个国家疆域面貌。“皇舆全图说”明确把西域新疆作为清朝“大一统”疆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华当大地之东北,西域则中华之西北,为大地直北境也。自嘉峪关西,迄准部回部外,列藩部,圆广二万余里,其疆圉之阔,远几与中土。”质言之,该时期的疆域之“广”,成为“大一统”的一个显著特征。皇舆西域图志在展示清朝疆域“大一统”之时,采用了与以往历代对比的方法,表达出“远超前代”的疆域赛跑思想。在该书看来,以往的“大一统”功业仅是“宰制宇内”,而清朝统一西域新疆后,“中土之与西域始合为一家”,这也是为何
11、该书对于清朝的“大一统”赞美始终不遗余力,“此固以尧、舜、禹、汤、文、武之为君而不能得于中天之世者也“。当然,皇舆西域图志在昭示疆域“大一统”之时,还极为注重对疆域统一合法性的书写。在书写疆域时,该书先是介绍此地的历史沿革,以及与历代中央王朝的关系,是为说明此地并非“化外之域”,而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在表达完以往历代后,该书又以“本朝”作为开始,这说明清朝很自觉地以中国历代王朝的继承者自居,这实际上表达出极为强烈的疆域继承意识。总之,作为清朝官修的第一部新疆史志书,皇舆西域图志倾注了清王朝的诸多心血,这既呈现出西域新疆的丰富面貌,也是在清朝完成统一后的疆域书写确认,展示出盛清时期中华民族的疆域版图面貌,这是国家“大一统”最为真实的见证。皇舆西域图志也是当代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历史依据。作者:李金飞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