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2024年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学习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篇)2024年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学习心得体会.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4年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学习心得体会【共六篇第一篇】2024年两会首次到团组,习近平总书记再谈新质生产力,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因地制宜”四个字?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那么,传统产业算不算新质生产力?长久以来,社会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人认为只有高科技、高精尖才够得上“新质”,传统则是“旧质”。一些地方把传统产业等同于“低端产业”,“姥姥不疼,舅舅不爱”,鼓励退出甚至强令退出;而对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概念则一拥而上,“只追热的,不追对的“,不看自身基础,什么火就搞什么,造成
2、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J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直指错误认识和观点,清晰表明了对传统产业的态度。毋庸置疑,低端产业确实存在,但不能与传统产业画等号;传统增长方式也确实存在,但不等于要摒弃传统产业。关键是要点燃科技创新引擎,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赋予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近年来,许多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老树开新花”,充分证明了“只有夕阳车间,没有夕阳产业工也就是说,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
3、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摆在今年九项重点任务第一位。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居于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首位,足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分量。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没有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就不能落地,经济的现代化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需要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特别是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产业竞争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只有构建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拥有完全自主
4、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才能掌握竞争主动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论。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围绕产业振兴展开重要论述:“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不能下单子。”今年,习近平总书记为各地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指明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论,再次体现强烈的问题导向,令人深思。方向对了,努力才有意义。因地制宜,强调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能试图用一个方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更不能“脑袋一拍,计上心来工有所选择,才能有所作为、取得实效。因地制宜,强调的是立
5、足实际,做好“特色”文章,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总而言之,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在日趋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与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如“精准牵住牛鼻子: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才能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共六篇第二篇】“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
6、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新”而行,奋“跃”而上。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入2024年重点工作,再到今年全国两会上共商国是时再作深入阐释不断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聆听代表委员声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布局未来、创造未来、竞争未来”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正在成为共识,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已
7、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能。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量变与质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如何挺立时代潮头、破解发展难题?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游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折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的坚实步伐。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时指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
8、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筑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不倒长城,必将点燃新质生产力的不熄引擎,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大盘取厚势,落子开新局。当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传统产业体量大、成熟度高、支撑性强,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盘。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关键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此,代表委员建议“让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相并行、相促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老树发新芽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与此同时,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
9、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赛道。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筑更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江苏着力开辟未来网络、量子、生命科学、深海深地空天等产业新赛道;北京将在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等七项目标上发力;上海注重在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高端产业集群上下功夫;广东将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今年,大多数省份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位置,明确了
10、产业转型升级具体路线图和任务书。面向未来,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就一定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共六篇第三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11、上,教育之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越发凸显,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更加鲜明。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而教育要服务好高质量发展,第一工程就是建设高质量服务体系。无论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支撑,还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无论是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为社会全面进步、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筑牢根基、积蓄后劲,都有赖于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提升,教育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教育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
12、局性变化是可感可知的。但与国家发展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要求、与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新期待相比,快速发展的中国教育还存在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人才供需错位、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无疑是更好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将深刻改变人才培养、配置、使用和价值实现方式,也只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回应教育自身变革以及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呼声。高质量教育体系应该是高水平培育时代新人的体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13、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大力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通过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理想信念,主动把人生际遇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结起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五育”并举,既要做好引导与教育青少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这篇大文章,又要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上下真功夫、实功夫,使广大青少年成长为有理想、有本
14、领、敢担当的一代新人。高质量教育体系应该是高效率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功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效率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强化教育的战略属性的要求。在强化人才支撑方面,既要有效应对当前急需、直面大国博弈的创新人才挑战,更要着眼长远,培养未来满足强国建设的创新人才。要以建立健全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融合的机制为牵引,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中国方案”,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要瞄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培育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
15、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则是要加快构建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高等教育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领头雁作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深入谋划有组织科研,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提升科学技术原创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科学思想和科技成果。要推动高校在国际较量的关键领域、战略必争上脚踏实地、奋勇争先,把高等教育龙头高高昂起,助力打造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高质量教育体系应该是高标准满足人民对教育新期盼的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就决定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是建设教育强国的落脚点。聚焦人民群众对
16、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的必然要求。从基本普及到优质均衡,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到“幼有优育、学有优教”,人民对美好教育和生活的需求与向往还在不断提升。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但高标准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期待,任务仍然很繁重。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这些重要任务
17、摆在面前,既是压力,更是催人奋进的动力。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坚持教育投入优先保障,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难点热点问题推动综合改革瞄准关键环节发力,才能真正让教育改革发展为民造福,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助力每个人都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高质量教育体系应该是高起点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体系。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正在掀起一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性变革。中国已经错过了引领过去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这一次,中国绝对不能再错过。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能否抓住战略机遇,积极
18、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夯实强国建设的物质基础。教育一直是引领科技革命的先导力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不仅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育底层逻辑的冲击,重塑人才培养范式,还要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为支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更重要的则是,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融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开辟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在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社会经济发展中彰显教育服务能力。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支撑”的重
19、视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要深刻把握教育强国之于中国式现代化、之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的、更实质性的贡献。【共六篇第四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
20、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作出系统阐述,再到此次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方法路径。新质生产力提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各地区各部门纷纷谋划布局,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向“新”出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复制粘贴一种模式,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新质生产力的形
21、成条件入手,考虑周全、谋定后动。科学认识和把握“新”与“旧”、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新质生产力既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的前瞻谋划。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否则,不仅会“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还会“什么热门就投什么”或毫无重点地“撒胡椒面”,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过剩产能。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不能脱离实际、急功近利,也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是要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积极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确保新
22、旧动能有序转换,才能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千差万别,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刀切、齐步走,要立足差异化创新能力和产业需求,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科研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应紧跟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地区,要注重改造提升,加快汇聚产学研用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共融共舞:同时,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实现精准施策
23、。不同地方的发展阶段不同,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实现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科学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方式。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应鼓励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注重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中西部地区资源禀赋各异,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应鼓励其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共六篇第五篇】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
24、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发会场内外共鸣。从脑机接口到万米深潜,从营造创新生态到支持青年人才,全国两会洋溢着改革的氛围、传递出创新的脉动。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创新驱动释放潜力,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广泛共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经济发展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从整体、全局和长时段来看,内因的作用始终是根本性、第一位的,内生动力的作用是持久的、强劲的、源源不断的。中国经济日益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经济循环日益依靠内生动力运转起来,这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更是我们坚定
25、信心、稳定预期的底气所在。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积聚,体现在供给侧的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领域技术加快突破,新兴产业日益壮大;量子计算机将把算力提高到新的层次,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中国日益占据世界科技前沿,成为“从O到1”的策源地、“从1到N”的应用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无数汩汩流出的“源头活水”汇入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汇聚成中国经济的“一片大海”。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积聚,体现在需求侧的消费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过去一年,社会消费品
26、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7.2%,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11.4%,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都表明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我国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14亿多人口构成世界上最具成长性的巨大消费市场,4亿多人构成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工业化、城镇化仍处于深入发展阶段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中国经济大船将继续乘风破浪向前。改革开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27、作出具体部署。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从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到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发挥改革开放提高要素投入质量和效益的“倍增器”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就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内生动力。“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J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就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最大底气和依托。把千千万万企业家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28、高质量发展就会获得绵绵不绝的澎湃动能。【共六篇第六篇】“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深刻阐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行动要求和需要避免的问题,为推进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各地开拓新质生产力新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发展。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表现亮眼,新质生产力已经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形成并发挥
29、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航、审时度势,以宏阔的战略思维和前瞻视野,不断拓展和深化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从去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再到此次全国两会期间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进一步部署、指明行动路径,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我们推进经济社会新发展注入强大信心和不竭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形势逼人,使命
30、逼人,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新赛道、激发新动能,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推进。我们要把握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关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及时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要把握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深刻把握一些传统产业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用新技术加以改造提升,不能简单忽视、放弃。习近平总书记对
31、江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寄予殷切期望,赋予江苏新的光荣使命、重大责任。江苏广大干部群众要牢记嘱托,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把总书记为江苏擘画的宏伟蓝图早日变成美好现实。江河奔流春潮涌动,奋楫扬帆向“新”而行。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一体学习领会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要求,把握本地区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从实际出发、从创新入手,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