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案 第3课 中国声乐作品欣赏(上).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44347 上传时间:2024-03-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欣赏》教案 第3课 中国声乐作品欣赏(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音乐欣赏》教案 第3课 中国声乐作品欣赏(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音乐欣赏》教案 第3课 中国声乐作品欣赏(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音乐欣赏》教案 第3课 中国声乐作品欣赏(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音乐欣赏》教案 第3课 中国声乐作品欣赏(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乐欣赏》教案 第3课 中国声乐作品欣赏(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欣赏》教案 第3课 中国声乐作品欣赏(上).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课题中国声乐作品欣赏(上)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赏析中国声乐作品素质目标:能够深入体会中国声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声乐艺术和近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教学难点:近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赏析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考勤【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问题导入【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你知道哪些关于音乐起源的说法?请与大家进行分享。【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中国声乐

2、作品欣赏(上)传授新知【教师】讲解古代声乐艺术和近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一、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一)古代声乐艺术1.萌芽时期中国的声乐艺术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人类的历史上,音乐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在集体劳作的过程中常常用节奏感极强的劳动号子”来喊口号,这种劳动号子就是歌唱的雏形。淮南子道应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其中的劝力之歌就指劳动号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起

3、举木头的人,前面的人喊邪许,后面的人发声应和。这就是举重的劳动号子。原始氏族时期的音乐形式一般都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古乐舞,主要表现的是繁衍生息、祭祀典礼、战争武功等内容。古乐舞的歌唱不仅有固定的音高,还有简单的音阶,是中国声乐艺术萌芽的标志。【名词解释】音阶是指将调式中的音,从主音开始到主音结束,按照由低到高(上行)或由高到低(下行)的顺序,以阶梯掰E列起来的一种形态。【知识角】【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葛天氏的传说“(详见教材),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最早的歌舞葛天氏之乐【学生】阅读、学习、理解2 .发展时期西周时期,我国建立起了一套严格又烦琐的礼乐制度.“六代乐舞”是该时期音乐艺术的代表。它主要

4、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被后世儒家尊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周代还专门设有“采风制,用以收集各地的民歌.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收集了许多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集还有南方民间祭祀时所唱的九歌、屈原加工创作的楚辞和荀子的成相篇等。从这些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歌唱已经广泛流行于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扫码观看“汉乐府”视频(详见教材),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汉乐府民歌有哪些特点?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声乐作品有哪些?【学生】观看、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汉代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专门的音乐机构汉乐府.汉乐府通过

5、采录民歌了解各地的民情动态,并将各地民歌加工整理,使我国民间的歌唱艺术由此走向专业化,大量民歌也得以流传下来.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声乐作品有仲尼思归别鹤东翔胡笳十八拍等。在这个时期,北方还兴起了一种“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歌曲形式,名为“相和歌。相和歌加入了乐器伴奏,由一人唱,众人和“,后又发展成为“相和大曲。【经典背后的故事】【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胡笳十八拍“(详见教材),帮助学生了解长篇叙事诗胡笳十八拍【学生】阅读、学习、理解两晋南d蹴时期,我国的民间音乐统称为“清商乐。魏书乐志记载:“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其中,吴歌是流行于今浙江地区的民歌,如子夜歌等;西曲是

6、今湖北荆楚地区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作品除民歌外还有部分文人创作的歌曲,如莫愁乐等。此外,这一时期的歌曲还有郊庙歌、鼓吹曲、横吹曲、相和歌等不同的类型。这些歌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又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和改编,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唐代是一个百花争艳的时代,各种不同形式的歌舞艺术都得到了发展。其中,最能代表唐代声乐艺术发展成就的就是歌舞大曲。唐代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如唐玄宗李隆基改编的霓裳羽衣曲。唐代也出现了很多歌者,如永新、念奴、何满等。这些歌者都有各自独特的演唱风格,在演唱技法上注重声情并茂,代表着我国声乐艺术发展越来越成熟和

7、多样化.此外,唐代也出现了很多诗词歌曲。很多文人创作的诗都被谱成了歌曲传唱。【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扫码观看”阳关三叠“视频(详见教材),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阳关三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观看、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表达出了朋友之间浓厚的眷恋之情,艺术价值极高。3 .形成阶段宋代的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建立了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为市民音乐的兴起提供了条件。词调歌曲是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艺术歌曲。它的音乐部分称“曲子,歌词部分称词,所以又称“曲子词。词调歌曲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唱

8、曲填词已经不是专业乐工的专属活动,而成为广大市民饭余酒后的娱乐项目。此外,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还有明显的风格流派之分,如以姜夔为代表的清雅派,以周邦彦、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等,代表作品有姜夔的扬州慢、周邦彦的风流子、柳永的鹏冲天、苏轼的大江东去等。【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元代曲子主要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元代曲子主要分为杂剧和散曲。其中,杂剧是一种戏曲形式;散曲是当时最具时代特色的艺术歌曲,一般用抒情、写景、叙事等方式填词,并采用清唱形式表演,十分短漏致。散曲的歌词大

9、量使用口语,通俗易懂,且具有鲜明的民间风格和地方色彩。同时,散曲还多使用衬字,较好地弥合了固定曲调与口语之间的发音差异,使词曲更加生动、活泼。【名词解释】衬字是指曲牌所规定的格式之外另加的字,用于补充正字语意,使语言更生动,并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随着人们歌唱水平不断提高,宋元时期涉及歌唱艺术的理论著述不断涌现。例如,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歌唱时应”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宫为商歌之,此字中有声也,善歌者谓之内里声。不善歌者,声无抑扬,谓之念曲;声无舍相,谓之叫曲。又如,元代燕南芝庵撰写的唱论在歌唱的咬字、声

10、腔和运气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是我国古代一部较为全面的关于声乐艺术的书籍。明清时期,俗曲在各地民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并流行于城镇市民阶层。俗曲也称俚曲、时调、时曲、小曲、小唱、小调、杂曲等,是对宋元词曲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突破了宋元词曲的框架,常用重复、对比、问答等表现手法,以及独唱、对唱、合唱等演唱形式,曲调细腻流畅,主要反映了城镇人民生活,代表作品有明代的锁南枝山坡羊打枣竿,清代的闹五更寄生草银纽丝剪靛花王大娘满江红鲜花调等。在这一时期,许多文人还对民间流传的俗曲进行了编辑、整理和再创作,使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二)近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1 .学堂乐歌的兴起1898年维新变法之后,我

11、国各地陆续建立了新式学堂。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歌唱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万不可阙者。因此,他主张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课。于是,学堂乐歌应运而生。学堂乐歌是借用西方歌曲或日本歌曲的曲调,填上国人自创的歌词而形成的新式歌曲,表达的都是富国强兵、救亡图存、妇女解放,以及反映学生生活和情感的内容,对我国近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我国近代新音乐发展的开端。【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这一时期的学堂乐歌作品有哪些?【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这一时期主要的学堂乐歌作品有沈心工的黄河、李叔同的春游送S!l

12、等.2 .五四”运动后的歌曲创作和演唱技法“五四运动后,我国的声乐创作脱离了程式化的传统歌曲创作模式,在体裁和形式上有了新突破。从此,我国的歌曲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西方音乐作品和西方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对我国传统音乐和歌唱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黄自、赵元任等留学回国的音乐家们不满足于填词的学堂乐歌或单旋律的传统歌曲创作,开始运用西方的和声及作曲技法创作歌曲,创作了踏雪寻梅大江东去教我如何不想她等一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此外,这一时期的一些声乐作品还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代表了人民群众的进步要求,如萧友梅的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20世纪40年代,黄自、青主等作曲家借鉴了西方

13、优秀的歌曲创作技法,并结合我国传统的歌曲写作技巧,初步建立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科学发声为原理,代表着民族气质、民族个性、广大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的声乐艺术理念,并创作了一批曲调流畅朴实、和声细腻充实、诗词韵律与曲调结合细致,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如黄自的玫瑰三愿、青主的我住长江头等。这些作品感情色彩丰富,表现了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在时代变革中的忧患意识。【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优秀的音乐家和歌唱家?【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同时,聂耳、冼星海等一批音乐家在抗日救国、战火

14、纷飞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一批充满时代感、民族性的救亡歌曲,深刻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心声,如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冼星海的夜半歌声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郎毓秀、周小燕等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他们大胆实践,将新创作的歌曲纳入教学实践,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我国第一批民族唱法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将民族歌唱技法融入声乐作品中,使声乐作品更加容易被普通民众理解,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知识角】【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我国的人民音乐家”(详见教材),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和施光南【学生】阅读、学习、理解3 .民族声乐的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作曲家们在歌曲创作与民族民间

15、音调融合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他们采集和改编了大量优秀的民间歌曲,并为歌曲配上了富有艺术表现力和特殊效果的伴奏,使旋律与和声、歌声与伴奏融为一体,不仅提高了这些民歌的艺术品位,增强了它们的感染力,而且还赋予了它们新的艺术生命和艺术价值,如丁善德的玛依拉、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黎英海的嘎俄丽泰、桑桐的嘎达梅林、吴祖强的燕子,以及根据民族音调创作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牧马之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都是我国民族风格声乐作品中的佳作。由于音域宽广、感情变化丰富,这些作品很适合声乐技巧的发挥,至今仍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广泛使用。随着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作曲家们和声乐教育者们对西方美声学派的技术要求、演唱风格

16、、美学原则及教学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对演唱作品体裁的创新、演唱技巧、声乐技能训练的要求和效果等有了新的理解和启示。他们打开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新思路,使民族声乐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歌曲创作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代表的大量创作歌曲,对我国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4 .流行歌曲的兴起【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扫码观看“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众多第一次“视频(详见教材),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中国流行歌曲从哪年开始兴起的?【学生】观看、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与外国的交流与合作也

17、越来越频繁。这些交流与合作使彳导我国的声乐艺术逐渐表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这一时期,我国不但涌现出一批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群众歌曲的优秀作品,还出现了流行歌曲.流行歌曲的旋律一般婉转抒情,对中国的歌曲创作与表演风格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生】鹘听、m记忆赏析活动【教师】赏析送别,讲解作品的相关知识(一)了解作品【课堂提问】【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送别的作者是谁?送别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送别是李叔同的作品,创作于1915年。李叔同(1880-1942)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美术家、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曾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

18、,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听到了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的歌曲旅愁,对其曲调念念不忘,归国后,李叔同在一次与友人的分别过程中发出感慨,遂取旅愁的曲调,写出了送别这首作品。【经典背后的故事】【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一代传奇一李叔同“(详见教材),帮助学生了解李叔同的故事【学生】阅读、学习、理解(二)感受作品【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扫码观看“送别”视频(详见教材),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这首歌的歌词、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学生】观看、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1.歌词送别的歌词就像一首古词,慢慢诉说着朋

19、友之间的别离之情。具体说来,这首作品的歌词可以分为三节。第一节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第二节是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之涯地之角知交零落浊酒别梦寒,将离愁别绪诉诸感官,触动心弦,给人一种凄美之感.最后,又以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唯有相思入梦频。第三节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20、。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其中的第一句和第三句是前文的重复,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第二句用问君此去几时来表达作者对朋友的不舍,第四句用“惟有别离多发出感慨,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将送友离别的意蕴加以升华,表达出人生如落日一般短暂易逝的深切悲凉之感。整首歌词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句式充满变化,沿袭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歌词欣赏】【教师】组织学生阅读“送别(详见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歌词大意【学生】阅读、学习、理解2.音乐这首作品的旋律平缓,音乐情感在整体上清新不俗

21、而又带有几分哀愁,弥漫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深藏着作者出世顿悟的暗示。(三)分析作品送别这首作品为C大调,4/4拍,是学堂乐歌的代表1乍之一。虽然作品的曲调取自外国歌曲,但是,作品在歌词押韵上保留了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歌词所述的长亭畅饮、折柳赠别、芳草夕阳都像中国诗词一样,蕴含着非常美好的意象。送别将这些意象熔炼为一首精致的乐歌,凝聚了丰富的文化情感元素,从而成为烙印了民族文化理符号的经典艺术作品。这首作品为单三部曲式结构,第一乐句详见教材图l-27所示,其音乐平缓,娓娓道来;第二乐句详见教材图1-2-8所示,其旋律一改第一乐段的沉静和平缓,表现出一种激动、感慨的情绪;第三乐句详见教材图1-2

22、-9所示,在旋律上重复第一乐句,同时又稍做变化,使得旋律在重复中得以升华,加剧了友人离别时的伤感情绪。从旋律构成的角度看,这首作品的音乐素材简练,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第一乐句落音为do,第二乐句落音为re,第三乐句落音为do,符合中国音乐中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气质。从词曲结合的角度看,这首作品音乐的起伏与歌词的抑扬配合得自然贴切,体现出李叔同高超的音乐创作技巧和深厚的国学功底.【学生】赏析、理解、记忆探索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扫码观看”长征组歌唱段欣赏“视频(详见教材),并完成以下活动(1)长征组歌共10个乐章,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10组,每组负责直找一个乐章的相关资料。(2)各组学生按照表1-2-2(详见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并将表填写完整。(3)各组学生按照从第一乐章到第十乐章的顺序,依次派代表上台为大家讲解本组所负责乐章的内容。【学生】观看、查阅斐料、讨论、填表、派代表洪解【教师】对各组的结论进彳方平价课堂小结【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古代声乐艺术和近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查阅相关资料,谈谈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演唱风格经过了哪些变化。教学反思【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