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十三五”产业园区优化发展规划(2016-2020).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49426 上传时间:2024-03-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充市“十三五”产业园区优化发展规划(2016-20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南充市“十三五”产业园区优化发展规划(2016-20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南充市“十三五”产业园区优化发展规划(2016-20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南充市“十三五”产业园区优化发展规划(2016-20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南充市“十三五”产业园区优化发展规划(2016-20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充市“十三五”产业园区优化发展规划(2016-20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充市“十三五”产业园区优化发展规划(2016-2020).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项目名称:南充市“十三五”产业园区优化发展规划(20162020)中项网所属轻工纺织食品/石油化工医药行业地四川发布时间2017-10-11区一、规划背景()发展现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市工业园区正处于企业集聚、外延式发展向产业集聚、内生式发展调整过渡时期。截止“十二五”末,全市建成工业园区10个,工业园区建成面积94.6平方公里,基本形成“1+9”空间功能布局格局,即市经济开发区和9县(市、区)分别所辖的一个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规上企业从“十一五”的366户到“十二五”末达到495户,工业总产值从“十一五”的718亿元到“十二五”末突破1700亿元,工业集中度达到78%,工业园区已经成为

2、支撑南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存在问题内一是发展定位不清,产业特色不突出。二是综合承载力不强,服务保障不完善,容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和平台建设滞后。三是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源浪费比较严重,详投入产出效益低。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不活,职能职责交叉重叠,运行效率不高。五情是运营模式单一,市场化改革缓慢,发展动力不足。(三)面临形势1、发展机遇在国家深入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背景下,南充作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成南遂发展带上重要节点城市,以达成、兰渝铁路和成南、南大梁高速公路以及嘉陵江航道等为纽带,全面加强与其他区域的经济交流和产业协作,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重要机

3、遇。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撑。2、面临挑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地区矛盾激化进一步增加了全球经济风险。我国低成本优势开始减弱,外部市场加速调整,内部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调结构、转方式难以在短期内见到大的成效。各地均将产业园区摆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位置,产业园区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后发地区产业园区面临的竞争压力尤为明显。内地产业园区依托行政区划布局,以传统产业集聚为主,新兴产业基础薄弱,产业低端特征明显,资源能源消耗集中,要素资源压力开始凸显

4、,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转型发展任重道远。3、发展趋势财政投入和行政干预等外力的作用进一步降低,产业园区发展逐步由低成本要素驱动逐渐向集群驱动、技术驱动、服务驱动转变。各类产业园区的界限、定位日益模糊,逐步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逐步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综合配套功能越来越受重视,优质服务取代优惠政策成为产业园区竞争利器。产业园区的城区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逐渐融合,从纯粹的生产区或科研区逐渐转变为产业社区、科技社区和创新社区,承担起更多的城区职能。产业园区开发将更加强调规划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性,与此同时,园区开发商逐步转变为产业投资商,形成资本运作园区开发-产业集聚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园

5、区土地价值的持续再生。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园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市委“155”发展战略,引导产业园区“联动、升级、转型、优化”发展,加速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转变、由政策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进一步提升集聚、示范、辐射和带动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二)

6、基本原则优化布局。立足“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统筹全市产业布局,促进园区间配套互补和错位发展。根据园区产业结构、空间区位、资源禀赋等不同,分类引导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科学发展。改革创新。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目标,积极推进园区开发、管理和服务机制创新,加快资源配置改革,更好地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集聚集约。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逐步撤并分散园区,有序推进园外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推进土地、能源、资本等资源的集约节约使用,不断提高园内企业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充分发挥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作用,降低企业和政府运营管理成本。绿色低碳。坚持经济效益、社

7、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污染防治,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互动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促进,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相适应,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园区建成面积120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900亿元,入园规上企业800户,实现利税23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2%,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耗水量下降23%,单位土地面积产值和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

8、分别达到200万元/亩、180万元/亩。至十三五,沫,园区党的建设体系基本完善。产城人融合发展取得进展,形成宜商宜居发展环境,社会治理更加完善,构建起政府、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公共服务体系。园区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的主战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先行区。三、优化园区空间及产业布局全面落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着力次级突破,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和统筹优化、因地制宜、资源集约、特色突出的原则,尊重历史现实,坚持实事求是,优化调整全市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加速形成特色突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

9、2+9”工业园区架构布局和“2+2+6”产业总体格局。(一)优化产业园区布局依托现有发展基础和特色资源,构建南充“2+9”工业园区架构,形成以南充经开区、南充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为核心,以顺庆、嘉陵、高坪、闿中、南部、西充、仪陇、蓬安、营山等9个县(市)园区为支撑的空间结构布局。(二)优化重点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全市重点产业形成“2+2+6”产业布局,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油气化工产业2大特色主导产业;丝纺服装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2大传统优势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6大战略新兴产业,同时探索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

10、空间布局格局,实现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围绕“155”发展战略的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汽车汽配产业、油气化工产业、丝纺服装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为“155”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障。1、特色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按照“一核两区五片”的空间布局(嘉陵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个核心基地,顺庆、高坪两个中心配套区,西充、南部、营山、蓬安、仪陇五个零部件配套片区),努力把汽车汽配产业培育成为带动力强、覆盖面广的千亿产业集群,加快把南充打造成为支撑川渝、引领西部、辐射全国的汽车汽配产业高地,打造打响“西部新能源车城”“西部汽配城”的城市名片。到2020年,完成“千亿百家”计划,年产整车规模

11、达到15万台(含专用车),新能源动力总成5万套,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油气化工产业。以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主链,以南充经开区为主要载体,承接四川石化下游产业,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努力打造省内一流、西部领先的千亿化工新材料基地。到2020年全市油气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石油化工450亿元、生物医药50亿元、新能源50亿元、新材料150亿元),到2023年实现100O亿元。2、传统优势产业的空间布局丝纺服装。坚持“优化存量、培育增量、提质量、挖变量”四轨并行,建成面向世界、影响全国、行业领先的丝纺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高坪都京丝纺服装产业园、嘉陵工业集中区

12、丝纺服装产业园、仪陇光华制鞋产业园,规划建设南充化纤纺织园,形成千亿产业集群的四根台柱。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丝纺服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到2025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为丝纺服装全产业链实现总收入IoOo亿元,提供主要支撑。农产品加工。依托我市农业资源分布,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引导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向资源富集、产业基础设施健全的区域集聚,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集中、集约、连片发展,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三基地五园区”发展格局。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215亿元,为现代农业千亿集群发展提供重要动力。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按照聚焦重点、创新突破、整合资源、集聚发展的要求,鼓励、引

13、导新兴产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集聚,推进新材料产业布局顺庆;新一带信息技术布局顺庆、高坪和南部;生物产业布局西充、间中;节能环保产业布局间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布局顺庆、西充;新能源产业布局嘉陵、蓬安。4、军民融合产业布局探索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积极招引军工企业和涉军民营项目,加大涉军科技成果产业化民用化力度,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三)优化产业配套合作方向按照龙头带动、完善链条、抱团发展的理念,统筹整合全市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细分产业结构,加强产业协作,做强做大产业基础。打破地域限制,按照全市产业链条布局和各园区产业结构特点,确定市内和市外配套协作方向,充分体现差异发展、优势互补原则。1、南充经开区重

14、点依托彭州石化和仪陇龙岗气田提供的原料,发展油气化工产品,为闽中、顺庆新材料项目提供上游产品,加强与重庆长寿天然气化工、涪陵精细化工的对接,招引和承接聚乙烯、聚酯尼龙等石化下游深加工合成材料以及工业涂料、胶粘剂、电子化学品、医药中间体、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化学品等精细化工项目,促进基础化工向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延伸,建设川东北油气化工基地。2、顺庆工业集中区对接两江“云”,引进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建设川东北“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以南充入选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城市为契机,对接重庆加快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三网融合发展。对接西永“端”、南岸“网”,引进以信息终端、

15、物联网、3D打印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共同建设南渝无线城市。加强重庆双桥经开区塑料新材料重点企业的衔接,建设改性塑料、工程塑料、高分子材料、特种新材料等配套生产基地,打造新材料产业园。3、嘉陵工业集中区以新能源汽车项目为龙头,带动顺庆、南部、营山、蓬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加强与成都、重庆、西安等汽车生产基地对接,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在纯电动轻卡、纯电动客车、天然气发动机等方面开展与重庆新能源整车的协作配套,围绕动力、电路、制动、传动、车架、零部件等关键节点,实施差异化和优势互补发展战略,配套发展铸造、锻造、金切、焊接、热处理等基础加工业,构建新能源整车、零部件、动力电

16、池生产等完善的产业链,推进汽车汽配产业强势崛起,打造西部新能源汽车基地。4、高坪工业集中区加大与苏杭地区丝纺服装合作同时做好与重庆服装科技创意产业园、合川纺织工业园、三峡技术纺织品生产基地的联系,着力引进重庆纤维面料、高档印染面料、床上用品、装饰纺织品、纤维纺织品、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等方面的优质企业布局落户都京丝纺服装园,建设“中国绸都”丝纺服装基地。主动与京津冀、东部沿海、以及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对接,承接配套电子产品终端制造企业,培育发展新型电子元件研发生产企业,建设新型电子元件研发生产基地。5、间中市经开区充分利用内中旅游资源,不断引进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制造,同时带动西充、仪陇、蓬安、营

17、山等园区特色产品生产销售。聚焦重庆节能环保重点企业,配套发展节能建材、节能电器、节能监测仪器仪表及污染防治处置装备等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和装备,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6、南部工业集中区加强与成渝装备制造重点企业的对接,发挥现有机械制造企业的规模优势,配套发展金属制造、普通机械、专用设备等,建设成渝装备制造业零部件配套生产基地。7、西充工业集中区与成渝中药及中药材加工、生物制药等行业重点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引进发展养身保健、健康养老产业及天然产物提取物的精深加工和以仿制药为主的化学制药及新型药用包装材料、辅料企业,建设西部生物医药谷。瞄准果蔬精深加工、肉制品精深加工、泡菜及乳制品精深加工、健康酒饮、休

18、闲食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发展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建设国家级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南部、间中、仪陇、蓬安、营山等地有机农产品和中药材基地发展。8、仪陇工业集中区主动承接成渝经济区、沿海地区制鞋产业转移,建设川东北服装制鞋产业园。加快汽车电子及元器件项目招引和培育。加强重庆高新区的联系衔接,主动对接川仪、四联集团等知名企业为代表的仪器仪表重点企业,大力引进应用于电力、石化、轻工、建材和环保等行业的高精度智能仪器仪表重点企业。大力发展救援处置装备与技术、监测预警诊断设备与技术、预防防护产品与技术等应急产业。9、蓬安工业园区重点对接招引重庆摩配重点企业,配套重庆发展摩托车曲轴、轮毂、缸体缸套、电动摩托车

19、等摩配产业,建设摩托车整车装配、电机生产、电线生产、烤漆注塑、物流供应为一体的电动摩托车产业,打造摩托车及零部件产业专业园。10、营山工业集中区加强重庆整车制造龙头企业开展对接,培育发展以机械、汽配等为重点的机械铸造产业,协作配套变压器、卷板机、切割机、铺摊机等整机制造企业和项目,建设重庆配套工业园。四、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围绕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完成“七大任务”,推进“五大工程工(一)推进产业园区改革开放1完善园区开发运营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合理确定园区管理模式和职能职责并实行动态调整。进一步完善“分散管理”、“集中管理”、“跨区合作”、“政区合一”、“市场化运营”等模式园区的管理体

20、制。按照权责一致、事权匹配的原则,理顺园区“区内区外”、“条块”之间的关系,依法扩大园区经济社会管理和行政审批权限。推动园区开发主体市场化改造,完善“管委会+公可的开发模式,通过政府性债务剥离、优质资产注入、混合所有制改造等方式,推进园区现有开发平台的市场化改造,引导园区向市场化融资、综合性投资转变。2、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打造专业高能、创新创业的领导团队,全面提高产业园区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简政放权,依法依规扩大园区经济社会管理和行政审批权限。完善“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推行全程代办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坚持多规合一,实现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

21、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规划的相互衔接。严格园区准入制度,强化安全、环保、能耗、物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的约束作用,加强投资项目审核管理,提升项目质量。3、促进产业园区充分开放合作按照布局规划,严格项目招引和落地管理,实施以产业关联为纽带,扎实做好有意愿异地搬迁企业的搬迁改造工作,有序开展“僵尸”企业“腾笼换鸟”,跟进落实园区财税分成、企业退出、园区撤并、飞地经济等办法,着力推进市内园区开放包容发展。4、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支持

22、有条件园区打造“众创空间一创业苗圃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产业园”全链条创新创业体系。深入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支持园区加快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的行业领军人才和顶尖创业团队。重点推进研发设计、信息资源、创业孵化、科技中介、科技金融、科技文化融合、检验检测等七大科技服务业领域加快发展。进一步形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体制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建立科技成果强制转化机制,完善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制度等。(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进一步加大产业园区建设投入,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园区项目承载能力。推行产业园区内标准化

23、生产,加快建设标准化厂房,不断提升和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做好园区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三)完善公共服务平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要素聚集需要,提升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适应性,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逐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智慧园区云服务平台。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资源整合,集聚产业配套服务资源。(四)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1、大力提升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4G、WiFi全覆盖。积极推动5G建设,提高产业园区云计算服务能力。全面完成基于园区管理和服务的局域网络,布局建设高速互联、业务融合的新型信息服务

24、体系,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2、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互联网+制造业”为抓手,分类逐渐推进产业园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园区”。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贯穿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全过程,推进区内制造业企业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3、以信息化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推进“互联网+传统产业集群”,打造在线产业带,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线上转型,再造产业园区新优势。围绕大企业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产品追溯等5个领域开展示范。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

25、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4、提升园区信息化管理水平以提高园区管理水平、服务区内企业和工作人员为主线,构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物业管理、安全防护、交通物流、行政事务服务、经济运行统计、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体系,提供采购销、财务、生产计划、过程管理等资源管理和数据分析的云化服务,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等基础公共服务。(五)统筹推进产城人融合1、做好“产城一体”发展规划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产城相融、产城互动、产城共进,推动城市与园区“同向规划”,同步规划园区和城镇新区,推动园区发展与区域生产力布局相一致、与区域空间规划格局相协调、与

26、区域新型城镇化进程相适应,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2、推动产业园区与母城互动融合坚持空间相连、产业互补、功能互用,推动产业园区与母城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对接、功能对接、管理对接。加快位于城市边缘的产业园区与母城的融合,做好郊区型园区与母城的分工与合作,推动远离中心城区的产业园区“社区化”。3、引导园区外来人口市民化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就业。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园区转移人口有序落户。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完善社会基本服务体系,积极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健康

27、向上的人文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六)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1、推进园区绿色发展坚持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完善污水集中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大气污染物治理及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和管理,强化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和危险废弃物处置的监管,稳步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推进园区低碳发展完善能源管理体制,加强节能调度,实现能源需求管理由应急调节向制度调节转变。加快低碳技术和设备研发应用,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善节能减排的投入机制和市场化机制,积极推广清洁发展机制(CDM

28、)、合同能源管理(EMC)等市场化节能减排新机制。限制发展高耗能产业,推进低碳企业试点示范。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强化经济调控措施,充分应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低效产能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整合重组、创新引进技术来提升企业的装备工艺水平。建立落后产能退出奖补机制,强化政策和行政约束,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健全监督检查和考核问责机制。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维护生态安全。大力宣传生态绿色生产生活理念,实施绿色交通、绿色照明、绿色建筑等示范工程,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办公,倡导企业绿色商务办公。(七)强化要素资源保障1、强化项目要素保隙以扩大有

29、效投资为着力点,重点加强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创新载体等项目建设的要素保隙。园区重大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给予年度用地计划配套支持。建立环境容量调剂机制,在确保完成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对园区重点建设项目予以重点倾斜。完善直购电和富余电量消纳政策,扩大天然气直供范围。2、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依法处理闲置土地,积极利用低效用地,大力探索完善工业低效用地的退出机制,逐步建立完善闲置、低效用地与增量土地挂钩制度。大力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制,鼓励园区修建标准厂房,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创业创新空间,鼓励企业以租赁方式使用国有建设用地。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30、,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努力提升产业园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承载能力。3、转变引导资金支持方向逐渐扩大市级园区发展引导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产业配套设施、特色专业园区、小微企业孵化园、党建平台等项目建设,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项目建设,探索推广园区开发建设多元化投资模式。五、保隙措施(一)严格规划执行1、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对全市产业园区规划指导,引导各园区布局调整和产业优化。各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应加强与本规划相关内容对接,特别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各园区要按照法定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规划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强化“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观念,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31、2、健全政策体系严格落实各类型产业园区企业入驻标准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清理、修订和完善不利于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规定,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配套性。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淘汰落后、质量安全、知识产权、产业准入等法律法规。加强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区域政策、土地政策、创新政策等政策之间的协调。(二)强化组织保障1、突出园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健全园区决策体制,强化党组织在发展战略、体制创新、产业培育等方面的领导作用。建立党组织书记参加或列席企业重要会议制度、党组织与企业管理层沟通协商制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园区文化建设。2、加强园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落实关于加强产业园区党的建设推动产业园区

32、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意见,建立全域覆盖的党组织体系,构建园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基层党组织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园区党组织在发展和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企业党建,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基层治理法治化。3、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就是最大政绩”理念,把园区党建工作纳入本地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纳入园区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定期研究、领导干部联系点等制度。产业园区党工委要落实主体责任,党工委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党工委班子其他成员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4、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全省产业园区

33、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指引(20152020年),加强园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不断优化园区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领导班子。5、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市园区发展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各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与发展工作的统筹指导和服务,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三)完善考核机制结合四川省产业园区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制定符合我市产业园区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突出正向激励,强化负面约束。注重对园区的规划及其实施情况考核,重点考核规划与上位园区规划(政策)衔接一致以及规划环评执行等情况;加大环境保护、资源消耗、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强化安全事故、污染事故、群体性事件等“负面清单”考核;注重强化园区债务考核,防止“寅吃卯粮”等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