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教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名师教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课前解析】关注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在教学时要突出学生自主性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揣摩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
2、因,以此思考自己的志向。【教学目标】1 .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2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3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4 .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教学重点、难点】1 .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3 .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3、1 .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读文释题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为什么读书?预设1:父母想让我好好学习,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我好好读书。预设2:为了以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有好的生活,所以现在要好好读书。教师过渡:让我们走进课文,听听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介绍周恩来,师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指导:教师可以出示多媒体周恩来的图片和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分享搜集的周恩来勤学读书的小故事。预设:周恩来(189
4、81976),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等地,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二、朗读课文,检测字词1 .教师引导: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按照要求自由读课文。2 .检查自学情况。(1)教师引导: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读得这么认真,那相信课文里生字词也难不到你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同桌互读生字词,看一看能读正确吗?崛起模范魏校长清晰仿效淮安疑惑惩处训斥重点指导:“惩处”的“惩
5、”不能读错。(2)学生做识字游戏,记忆会认字。3 .出不会写字。肃晰振胸怀赞效凡顾训斥(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出字格中的位置。(2)学生根据视频书空生字,感受生字的笔顺。(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赞、顾、肃”“赞”左边的“先”的弯钩要变成提。“顾”“厂”里是横折钩加竖提,不是“巳”。最后是点。“肃”下半边的笔顺为“先两边后中间”而非“从左到右”。(4)学生拿出练习本,独立练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设计意图:本课生字比较多,词语也比较难理解,给学生深入学习带来了障碍。本环节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主识字、学词,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为深入学习打好了基础。)三、小组合作,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6、1 .合作读文教师提出要求:下面我们小组合作读课文,听听同学是否读正确、流利。读完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件事情,用自己的话说说分别讲了什么事情?(1)师布置小组合作读书要求,引导学生倾听、评价、纠错。(2)小组合作读课文,师巡回指导。2 .反馈交流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件事情?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煤文nr少年周想来的哪几件W?12岁的周总来删到沈阳,秋听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搞T,这使他疑惠不X。Bg周恩来在相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国观的中国人都敬怒不敢喜,这使他具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11.在修身调上,册息来在全班间字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访:9”为中华之起
7、而预设1:第一件事: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预设2:第二件事:周恩来来到奉天,听到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难以忘怀。预设3:第三件事: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教师追问:让我们用上“之所以是因为”将三件事连接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演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闻目婚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预设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之所以从小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是因为他耳
8、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现象,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设计意图:“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项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以上的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能力。)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1.课文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概括包含多件事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事讲十二岁那年,在奉天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2 .)课堂
9、演练。3 .课后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2 .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1.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概括包含多件事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借助课下搜集的相关资料,来探寻周恩来总理立下这样志向的原因,同时也思考一下我们读书的目的。2.文章中有一个词语多次出现,它告诉了我们周恩来立志的最关键因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11T7自然段,把它找出来。(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围绕文章主题设疑,启发思考,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训练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理解文
10、章主旨的能力,为下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预设:中华不振二、借助资料,探寻立志原因。1.教师引导:周恩来具体都经历了什么?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故事发生在周恩来12岁时,也就是100年前,1911年,他的伯父把他从家乡接到了东北的沈阳,到了车站下车的时候,叔侄俩就有了一番对话。教师引导:这里伯父仔细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些地方,为什么呢?指名回答。预设:不要随便去玩有事绕着走占据没有地方说理教师追问: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预设:是租界。教师追问:什么是租界?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租界资料)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理
11、的地区。如: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圈画出中华不振。教师引导思考: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预设:以前政府腐败,国家不强盛,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和我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当时的国家不振作,软弱无能。2 .出示表格。学生默读11-17自然段,根据表格提示,搜集相关信息并填写表格。(板书:耳闻“中华不振”一疑惑不解目睹“中华不振”一切身体会)教师追问:听到、看到这一切,12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呢?出示原文。画出关键句,引领学生分析句子好处。预设:比喻句,把“这个问题”比作“一团烈火”。写出了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3 .师过渡:因为中华不振,才有不公正的一幕出现,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不只是这一件
12、两件。请同学们看这一则材料:鸦片战争资料补充)师追问:听到这,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回答。预设:生气、愤怒师小结:百年前这样的中国,这一幕幕随处可见,这只是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情景使我们愤怒,也使年轻的周恩来愤怒。所以,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出示课件33)预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立志“振兴中华”)师引导:与同学们回答的有什么不同?预设1:为明理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预设2:其他同学都是在为自己而读书,周恩来的志向很远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过渡:所以,魏校长才激动地说一一有志者当效此生(板书:当效此生)。周恩来
13、的这句话只是说说而已吗?几年后他的志向改变了没有?我们来看看他17岁时候写的诗。4 .赏析大江歌罢掉头东,进一步理解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全班朗读,初步品味。出示诗意,加深感受。展示背景,深刻体悟。5 .小结。结合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预设:周恩来不是为(明理)而读书,不是为(做官)而读书,不是为(挣钱)而读书,也不是为(吃饭)而读书。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师小结:这9个字是他一生的诺言,这9个字更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啊!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他也是为了这
14、个目标,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设计意图:“润物细无声”,通过品读周恩来的誓言,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周恩来的胸怀和抱负。)三、拓展阅读,练笔应用师引导: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之时,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如今,我们的祖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中国,如今的中国日益崛起。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可曾想过:今天你是为什么读书?四、拓展延伸出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片段,全班朗读,体会梁启超等前辈先贤对后代的殷殷期待。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 .主题概括。课文写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外国
15、人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2 .课文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多处是运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3 .课堂演练。4 .课后作业。【课后反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的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
16、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学生由三年级升入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文本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初拿到教材的时候有点担心,生怕自己在课堂上上成不切合实际的喊口号,帮学生形成一种虚假的情感。于是在细细琢磨中,我决定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中国所处的社会地位。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就了解了周恩来为什么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So成功之处:一、以点带面,抓指导、抓关键词感悟,在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时,孩子们都能从妇女的悲惨遭遇、洋人的无所畏惧和巡警的耀武扬威中,感受到中国任人欺凌的遭遇。当
17、孩子们都把注意力放在情感诉说上时,我请学生关注文中的一组关联词,“不但不反而”,让学生重点读,体会感悟。之后一系列的排比句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迸发。二、首尾呼应,指导朗读,循序渐进课文的题目在教学时读了很多次,第一次导入课文来读,要求学生读准确。第二次朗读在学习到租界的各种景象时,创设语境反复读,让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第三次是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对“中华不振”有了深切的体会,也感受到了周恩来励志振兴中华的原因,此时再读是带着对周恩来的敬佩,学生是在明自己的志,说自己的话,喊自己的心声。力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二一、揭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一起读课题一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8、。崛是山字旁,原本指山崖突出为中华之崛起中的崛起就是?(兴起、振兴。)这是100多年前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我们一起再读一遍。二、认读词语,初读课文,梳理几件事1.课前,你们已经反复读了课文,课文中有几个词语,你能读对、读懂吗?先看这两个第一组:为之一振中华不振第二组:修身课光耀门楣三、精读中华不振”1 .课文中有一个关键词叫中华不振疫力)什么叫做中华不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16自然段,画出“中华不振的词句,可以在旁边做做批注。(生自读,画句子,批注)2 .交流、深化。(1)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19、自己的地盘,为什么还要绕着走,遇到麻烦没有地方说理?(板书:疑惑)伯父这样回答一一“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伯父没有说出的话,可能是什么?(生说)周恩来有没有目睹,中国人遇到麻烦真的没有地方说理?(2)出示第16自然段这件事比较复杂,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外国人,女人,中国巡警,围观群众)你能不能从这几个人物中选择一个,用他们的行为来说明中华不振?(引导从不同角度说)训斥了谁,惩处了谁?本应该训斥谁?惩处谁?点评:国弱被人欺,亲人被汽车轧死却没处说理,状告无门,这是多么悲哀啊!出示:围观的群众都紧握着拳头.这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他们又能怎么样呢?只能把苦水、愤恨埋在心里。(指
20、导朗读)补充资料:实际上沦为租界,说是租,其实.在那里做什么,告示牌上赫然写着:闲人不得入内。租界,27个。日本俄国混战。在现场目睹这一切的周恩来的痛心吗?愤怒吗?怎么把这种心情读出来?读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他心里想交流,点评:是啊,目睹了这件让无比痛心的事情,中华不振这四个字在少年恩来的心里有千斤重。正如他看到日俄战争的遗址后发出的誓言:勿做列强之奴仆,誓做中国之主人。出示:勿做列强之奴仆,誓做中国之主人。四、讲述:立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1年底,中国社会激烈动荡,辛亥革命,青少年困惑迷茫.魏校长亲自上修身课,题目为立命。我们一起走进魏校长的修身课,去读懂少年周恩来立下的鸿鹄之志:再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一路求索,17岁那年,他离开南开中学去日本留学,他的信念从未动摇。(出示课后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读一读,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