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三个论断之辨析.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69062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产党宣言》三个论断之辨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共产党宣言》三个论断之辨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共产党宣言》三个论断之辨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共产党宣言》三个论断之辨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共产党宣言》三个论断之辨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共产党宣言》三个论断之辨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产党宣言》三个论断之辨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内容摘要:共产党宣言是一部伟大著作,但其中也有可推敲之处。本文对“消灭私有制”、“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二“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等三个论断,作了具体辨析。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私有制;阶级斗争;统治思想长期以来,很多人都以基督徒对待圣经的态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一问题至今未能解决。例如,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的发表和传播促进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斗争,深刻影响了过去一个半世纪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罕见的巨大作用。不过,如此伟大的一部经典著作,是否“句句是真理“、再无可推敲之处?我们对

2、它的理解和应用是否完全正确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力求秉持科学态度,试对其中三个重要论断作些具体分析,坦陈一孔之见,就教于理论界同仁,以期矫正那些不尽科学之处,同时又坚持应当坚持的东西,求取更为全面的认识,进一步克服教条主义影响。一、关于“消灭私有制共产党宣言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个论断的影响极其广泛深入,给几代中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思想烙印。而中国的现实是,我们在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其中包括私营经济,理论与实践反差很大。这使许多人包括不少高级干部感到十分困惑,有些私营企业家甚至由于担忧被消灭而把资本转移到国外。如何科学地看待共产党宣言的这个

3、论断呢?一方面,这个论断具有一定合理性:一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所产生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将被更高级的所有制所代替。这是客观的必然趋势。用宏观的历史大尺度衡量,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二是人们之间仅仅由于占有身外之物生产资料的不同而造成贫富、贵贱等差别是不合理的,应当加以消灭。三是在当今时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正在改变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所批判的原始野蛮的资本主义总体上已被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所取代,增加了关注公众利益、注意社会公平等很多新因素。这也表明该论断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另一方面,这个论断也有值得研究之处:第一,消灭私有制需要一定的社

4、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共产党宣言问世的1848年,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对此,恩格斯晚年曾经坦率地承认过。他在1895年公开发表的为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所写的导言中说:“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而德国简直就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这就彻底证明

5、了,在1848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实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口即使在恩格斯撰写这篇导言的1895年,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依然比较遥远,消灭私有制远未成为现实。共产党宣言断定,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消灭它。而历史事实是,直至160多年后的今天,它仍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把处于“青春期因而生理和心理一度失衡”的上升时期的自由资本主义当作了衰老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多国实践还表明,共产党宣言关于“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也是过于简单的设想,而这又是作为“实践的党纲”和“最近目的”即近

6、期奋斗目标提出来的。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很多超越阶段的“左”的政策与这个理论缺陷不无关系。例如,在中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显然并不具备消灭私有制的条件。可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曾经利用国家权力强制消灭私有制,企图“让私有制绝种“,事实证明效果是不好的。还需指出的是,共产党宣言所要消灭的私有制是专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新中国建立时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尚很弱小,更未阻碍生产力发展,我们却要把它连同农民、手工业者等劳动者的小私有制一起消灭,甚至以后者为主要对象,存在着对共产党宣言的严重曲解和误用。在中国现实国情的条件下,过分强调“消灭私有制”,并且把它当作当前甚

7、至“一穷二白”条件下可以立即实行的行动纲领,不仅是理论脱离实际,而且会严重阻碍和破坏中国的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即使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国家,客观趋势都是实行混合所有制包含资本主义私有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相对落后,各种经济成分包括私营经济都有长期发展的广阔空间。所以,完全不必担忧所谓“共产”问题。而且,消灭私有制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应该是简单的抛弃和替换,而将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辩证否定过程。一方面,要保留私有制中所有者对其资产关切度高、有人真正负责的优点。私有制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灭,这大概是主要原因之一。而传统的“归大堆式公有制经济之所以失败,根源之一就是资产关切度低以至无人关

8、心和负责,因而损失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又要克服私有制的经济规模小、私人能力有限、彼此利益容易抵触等缺陷,利用公有制经济特有的集体协作、收益共享、规模经济等长处。因此,未来社会的所有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或私有制,而应当是私有制和公有制合理因素的辩证综合,体现出二者的“杂交”优势。这可能更接近资本论的设想: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2。这种新型所有制,在当代世界的股份制经济中已经初露端倪,而它的成熟和扩展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在共产党人的理论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目的,而消灭私有制是手段,后者从属于前者,把共产党人的理论归结为手段不够妥当。恩格斯晚年曾经说过,如果要用

9、一句话来描述未来社会,除了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就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3。这句话显然比“消灭私有制”更有资格代表共产党人的理论。恩格斯的话实际等于修改了共产党宣言的上述观点。马克思主义者经常把共产主义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也说明了人的自由发展的核心地位。有学者说,提出理想目的比较容易,古今中外的圣哲先贤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提出过不少美好理想,而关键是找到现实的力量和道路。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消灭私有制就是现实的道路。还有人说,设想天堂的存在并不费力,而真正的困难在于找到通天的云梯。这些话固然不无道理。但是,形形色色的理想目的、天堂是有正误优劣之分的,不

10、能等价齐观。如果目的是虚幻的,譬如许诺人死后可以升入天堂,那么,使用任何手段都将徒劳无益;而以“一切人包括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无疑比其他理想更科学、更现实。4它以人本身而非其他物为中心,它源于人的自然的和社会的本性,最符合人的利益;它既是终极性目标,又是不断趋近的过程,因为这里的人是现实存在的,他们的自由可以逐渐扩大,并且可以实际测量。换言之,共产主义既是崇高理想,又是现实走向,它就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后一意义不应被忽略。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教条主义地理解“消灭私有制”以及马克思、列宁的相关论述,我们往往把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当作目的和天堂,把公有制看作是社会主义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

11、,进而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集权体制,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票证经济”)和全面控制状态,人们的实际自由水平和能力并没有多少扩大,在某些方面反而还缩小了,严重地背离了实现“一切人包括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个根本目标。进一步说,在人们的实践中,相对而言,尽管手段也很重要,离开它,目的只是空谈,但目的、目标毕竟是第一位的,道路、云梯等手段终归是为其服务的工具,只有效力于目的,手段才有意义。这个基本关系不能颠倒。如果明确了目的和目标是第一位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拓宽视野,重新审视各种手段,符合者坚持之,不符合者改革之,还可以选择和创造新的手段。譬如,当代世界大多数国家迄今所实现的发展,都没有采用

12、消灭私有制的革命手段,而是采取了改良私有制的渐进做法:经过各个阶级和阶层之间长期的博弈和斗争,它们在处理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这对矛盾的过程中,允许劳动者建立自己的组织(工会、政党等),伸张自己的正当权利,并予以维护;在保护资本所有者合法权益的同时,限制他们的特权和霸权;保证所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公共福利,鼓励劳动者创业,试行劳动者持股,促进人们在阶层之间的流动和交融;依法行政,制定和实施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反垄断法、公平竞争法,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遗产继承税、赠与税等,将社会关系纳入法治的轨道。其结果是,这些国家人民群众的自由水平和能力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们改良私有制的这些做法,对于我国现阶段具

13、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关于“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宣言中说:自原始公社解体即有文字记载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毛泽东据此发挥道:“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J5有人问,应当怎样理解共产党宣言的这个论断,我国现阶段是否仍然属于这种阶级斗争的历史?首先需要弄清阶级斗争概念。按照一般理解,阶级矛盾包括对抗性阶级矛盾与非对抗性阶级矛盾两类。所谓阶级斗争是专指对抗性阶级矛盾即根本利益相互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冲突。我国现阶段不存在根本利益相互对立的阶级,因此,也不

14、存在完整形态的阶级斗争。当然,还有极少数严重危害社会的分子、社会渣滓,人民群众同他们之间的斗争具有对抗性质,属于特殊形态的阶级斗争。但它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仅居次要地位,不能夸大它。不要把阶级斗争当作一般意义的斗争来理解,作过于宽泛和随意的解释,以为有阶级差别和矛盾,就有阶级斗争。例如,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以及它们内部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但这些矛盾总体上属于非对抗性矛盾即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不属于阶级斗争。现在,我们对共产党宣言的这个论断做些具体分析。一方面,它有很大的历史合理性和客观根据。其一,在1848年的英、法、德、意等欧洲主要国家,资本主义正处于原始野蛮的

15、发展阶段,不少资本家的剥削严酷,很多工人处境悲惨,无产者同资产者之间经常爆发剧烈的冲突,工人运动风起云涌,阶级斗争非常尖锐。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这个论断的社会背景。其二,在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奴隶与奴隶主、农民与地主也时常发生严重冲突,直至酿成震惊遐迩的奴隶暴动、农民起义,它们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但另一方面,这个论断也有需要商榷之处。第一,这个论断突出强调了阶级之间的差别、对立、冲突的一面,而比较忽略阶级之间的同一、互助、合作的一面,这在阶级矛盾激化的特殊时期虽然具有很大合理性,但在整体上是有偏差的。因为阶级是随着生产发展而来的分工的产物,而分工与协作是同一问题的两面,二者互相依存,

16、缺一不可,它表明各个阶级之间也存在着协作和互补的关系,不同阶级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只讲对立,不讲统一,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我们党业已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强调这一点更为重要。譬如,在当代中国以至世界,工人和企业主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他们之间既存在占有财产多少、收入高低、支配与被支配等差别和矛盾,同时,他们之间又有很大的互补性。这主要表现为企业主为工人提供生产条件和就业机会,使其劳动潜能发挥出来并得到相应的报酬,而工人则使企业主的资本和经营管理才能得到利用,并为其创造一定的利润。换言之,他们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互利的一面。如果不加

17、节制地一味斗争,只会两败俱伤,损害所有人的利益。应当采取的正确方针,显然是从全体人民的利益出发,在法治框架内,力行劳资两利、合作共赢。当然,在劳动力严重过剩的我国现阶段,打工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利益时常受到损害,应当注重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第二,与前一问题密切相关,共产党宣言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个观点被我们普遍接受并且宣传了数十年。这个观点有其合理性,特别是在新旧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最为明显(姑且不论过火的阶级斗争也会破坏社会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承认,在一种社会制度尚存合理性的量变时期,阶级合作作为社会协作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形式,对于经济繁荣、文化昌

18、明、政治进步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概言之,阶级合作也是阶级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然,即使在社会制度量变时期,劳动阶级在一定范围内的斗争也会改善他们的处境,从而保护劳动者这个最重要的社会生产力,促进大多数人福利的提高。但这里的劳动阶级的斗争,已经不属于根本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矛盾了。这样认识问题,可能才比较全面。这也符合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不只是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观点。第三,奴隶和奴隶主、农民和地主、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不是始终处于根本利益相互对立的状态,也不是直线式发展的,而是随着相关条件的变化而张弛起伏的。譬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社会变革时期以及外敌入侵时期

19、,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的根本利益就具有一致性,可以结成统一战线或联盟,他们之间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阶级矛盾。而在一种社会制度尚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期,则主要看优势阶级能否把自己的经济盘剥和政治统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劣势阶级能够维持正常生活乃至有所改善。如果他们过于横征暴敛,强暴压制,造成财富过分向少数人集中,超出劣势阶级能够容忍的程度,就会激化阶级矛盾,促成二者之间的剧烈冲突。反之,如果他们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管治适度,各个阶级就会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这有大量历史事实可资佐证,人们也时常亲自听到和看到农民和地主、工人和雇主正常交往直至友好相处的实例。因此,绵延数千年的人类

20、社会的历史,是阶级矛盾起伏跌宕的历史,是非对抗性阶级矛盾与对抗性阶级矛盾(即阶级斗争)相互转化、相互交替的历史,并非始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各个历史阶段都曾经出现过或长或短的繁荣稳定时期,如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假设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始终占据主要地位,即长期处于一部分人对于另一部分人的战争状态,经济还如何发展,文明又如何积累,社会还怎么能够存续呢?尤其是在当代世界,由于经济发展而带来的所有者队伍的扩大、人们在不同阶层之间流动性的增强、劳动者和所有者一身二任现象的增多以及税收等各种政策的调节,阶级和阶层差别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明显和固定,他们之间虽有矛盾,但通常处于非对抗状

21、态,再把阶级斗争当作分析社会关系的中心线索,已经不再适宜了。以微软集团前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为例,作为世界级富豪,按照传统观念,他可算是最大的资本家即“剥削者”,但同时,作为卓有成效的科技开发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他又是杰出的劳动模范。何况,他还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慈善家之一。对这样一个复杂的人,我们在总体上必须给予肯定。假如我们把他以及许多类似的企业家都当作阶级斗争对象统统打倒,那么,只会延缓和破坏人类社会的发展。我国现阶段各个阶级和阶层之间的矛盾,总体上都属于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官民矛盾、劳资矛盾、贫富矛盾。不过,这些矛盾既可能缓和,也可能激化。这取决于矛盾双方的行

22、为,而关键是党和政府的协调能力,特别是约束自我和优势阶层的能力。我们必须着重限制官僚特权、资本霸权、富豪强权,注意维护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努力实现官民一致、劳资两利、贫富相容,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三、关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报刊上一些文章时常引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个著名论断:“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以此来证明我国现阶段只能坚持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实际是一种误用。第一,共产党宣言中的这个论断是针对存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分的阶级社会的。这里的统治阶级就是剥削阶级、压迫阶级,被统治阶级就是被剥削阶

23、级、被压迫阶级。由于统治阶级不仅在经济上以及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而且他们也支配精神生产资料即垄断社会文化资源和传播工具,因而他们的思想家、玄想家所编造的符合他们需要的思想理论,也必然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而我国现阶段显然不存在这样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尽管我国宪法也说,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6,但它绝不是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压迫阶级,也不存在对应的被统治阶级、被剥削阶级、被压迫阶级。可见,把共产党宣言的这个论断用于我国现阶段完全是用错了地方。第二,“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主要是一种事实判断,它符合以往阶级社会的历史实际,但不是价值判断,不是推崇和赞扬它。如果从价值的角度

24、分析,统治阶级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固然有利于维护该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保持社会稳定,这对统治阶级有利,在该社会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它终归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是对被统治阶级思想文化权利的剥夺,是用虚假的公共利益、漂亮的言词对被统治阶级的欺骗和愚弄,属于应当推翻的旧世界的一部分。历史愈向前发展,这一点愈加明显。尤其在当代世界,民主化己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早己载入我国宪法,互联网等信息化工具又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人还要堂而皇之地正面肯定统治思想,并且把它作为立论根据,实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25、。这也表明,我国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影响任重道远。第三,一些同志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主导思想存在着被虚化以至被边缘化的危机。这个问题值得重视,但应科学地认识它。我们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是正确的,但这个指导思想作为科学的、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思想理论,应当具有最大的包容性,能够反映我国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不只是工人阶级)的利益,能够兼容一切合理的思想观念,因而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且是可亲的、可信的。它不是统治思想,不是同民众思想相对立的东西。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的需要是十分多样的,正确反映和概括它们的马克思主义应

26、当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使马克思主义拥有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包括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和多种参照物,扩大了自己的理论视野,开拓了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不尽源泉。马克思主义应当用忠于科学、忠于人民的基本精神,把社会各种合理思想贯通起来、整合起来,同时扬弃自身那些不尽科学、不合时宜的内容,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这才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主要体现。不要对马克思主义作过于褊狭的理解,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人类其他文明成果对立起来,更不要乱扣反马克思主义的帽子。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靠强制向人们灌输所能奏效,而是归根到底要靠真理的力量、正义的力量

27、,要靠群众的信服。我们要汲取苏联及苏共垮台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训I。苏联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恰如俄共中央主席久加诺夫1995年时所说,是(少数人)对财产、权力、真理的垄断7。在苏联垮台前的很长一段时期,苏联官方意识形态同民众意识形态严重脱节和尖锐对立。官方媒体上充斥着假话大话空话,千报一面,单调乏味,粉饰现实,伪造历史,个人崇拜,控制舆论,封锁消息,党同伐异,只反映上层少数官僚的既得利益,而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民众对它大多采取漠视、排斥、嘲讽的态度,以致认定“真理报无真理”。这种意识形态的分裂和冲突,正是一种社会制度即将崩溃的前兆。我们应当居安思危,改进思想理论工作,克服类

28、似的消极现象,弥合官方意识形态与民众意识形态的O改进思想理论工作的根本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上的主人地位和主人权利,建立人民群众监督和制约官方意识形态权力的机制。官方意识形态不能成为离开人民群众的“脱缰野马”,肆意奔腾。诚然,党和政府负有引领群众前进的责任,但他们终归只是人民的工具和仆人,只能因势利导,不能逆势而为。社会主义文化在本质上应当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文化,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才是最根本的。改进思想理论工作的基本途径是依法治国而重点是依法行政:对于公民来说,必须遵守我国宪法和法律,其实质是承担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在此前提下,任何问题都可以讨论,

29、任何意见都不受追究;对于领导和管理机关来说,凡是法律没有明确授权的事情,都不得非法干预,而宪法规定的公民信仰、言论、出版自由等项权利,必须全力保护,违反者应当追究其责任这需要全社会监督,并且有称职的司法机构予以保证。宣言提出的“一个消灭,两个最彻底决裂”是指书中第二章讲到的两句重要论断。其一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其二是“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当今我们应该如何准确地理解这两句重要的论断呢?我认为认清以下三点至关重要。首先,要认清宣言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

30、恩格斯不止一次地对宣言的核心思想作过明确表述。他于1888年在宣言英文版序言中对“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有一段近三百字的简明概括,其内容包括三个要点: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和精神上层建筑;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当今阶级斗争已发展到使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获得彻底解放的新阶段。其实这就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点。那么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具体状态和表现是什么样子呢?那就是宣言第二章结尾所鲜明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句非常精辟、精练、精彩的名言,中文

31、总共是54个字,道出了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点明了人类未来的归宿。而在1867年出版的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4节中,则是用更加简明的“自由人联合体”6个字来概括。恩格斯于1894年1月9日应两位意大利记者来信约请,为新创办的新纪元周刊题辞。记者要求恩格斯“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别于但丁曾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恩格斯在回信中坦言:”要用不多几个字来表述未来新时代的思想,同时既不堕入空想社会主义又不流于空泛辞藻,这个任务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但是74岁高龄的恩格斯经过认真考虑,还是很好完成了这个任务。他说:“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您寻找

32、一行您所要求的题词。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伟大的佛罗伦萨人(即前面提到的但丁引者注)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从共产党宣言(意大利刊物社会评论第35页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恩格斯接着摘出的就是上引的那句54个字的名言。由此可见,宣言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过渡时期、尽快增加生产力总量、消灭私有制等等步骤与手段。消灭私有制与,两个彻底决裂,只是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步骤与手段之一,而不是目标。我们还要认清宣言是从特定意义上把“消灭私有制”概括为共产党人的理论,即从改变所有制关系方面来说。

33、如果是从一般意义上说,我认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才真正是宣言的核心思想。以往由于我们未能领会或者不曾强调宣言的这个核心思想和精神实质,以致在实践中长期犯过重大错误,这是应该切实引为深刻教训的。如果我们之中还有人至今还把“一个消灭,两个最彻底决裂”误当作宣言的核心思想,那就表明“左”的思想流毒还没有完全清除掉,那就难以真正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定。三、实现“一个消灭,两个最彻底决裂”是漫长、渐进的历史过程其次,要认清不论在中国或者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一个消灭,两个最彻底决裂“,都是漫长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不可能

34、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宣言在自由资本主义刚在西欧诸国和美国处于大发展初期,就预见到了“一个消灭,两个最彻底决裂”的必然趋势和前景,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远见卓识。但是它认为在19世纪就能实现这个理想,当今回顾、总结历史经验,显然是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力估计不足,同时对无产阶级的战斗力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力估计过高。到20世纪,在新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宣言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理论,首先在俄国、中国以及东欧、东亚十几个国家变成现实。东欧、东亚的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远低于西欧北美诸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理应较长期利用资本主义积极因素,可是因受世界革命理论影响,急于推进

35、世界革命,急于建成社会主义,所以普遍犯过急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小私有制的过左错误。在苏联东欧诸国发生剧变后,我国汲取教训,更加重视发展非公有经济。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加产品总量、扩大就业、改善供应、增加国家税收。从1989年至2002年这十三年的成绩要充分肯定,主要错误和缺点是:国营中小企业不是按照“劳者有其股”原则进行股份制改革,而是大量一卖了之,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甚至使一批原来的党政领导干部变成私营企业主,他们成为党内一群有特殊身份的党员,至今党还缺少对他们的特殊管理条例;同时,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不足,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现象屡禁不止,官员腐败难以遏制,

36、至今党和国家还缺少防止产生这群特殊官僚的健全体制和法制;对私营企业还管理不力,偷税漏税、买官行贿、欺压克扣职工等违法现象层出不穷;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非社会主义思想大为增长。这些前进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来解决,而不能倒退到1978年以前,用“一个消灭,两个彻底决裂”的办法来解决。我们还要认清,从当今世界发展态势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而是长期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允许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发展的社会主义,这种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也可以简称为资本社会主义,千万不能急于消灭私有制。再从世界范围来看,自从60-70年代美国

37、带头掀起以电子信息为龙头的新科技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变化。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更高了,分散的私有资本大量转变为集中的社会资本,资本社会化的程度也更高了,国家政府管理社会的职能大为增强了,社会保障体系也更完备了,社会主义因素显著在增长。我在1988年写成的从传统社会主义到现代社会主义一文中就已提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即16-18世纪为封建资本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末为自由资本主义,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为垄断资本主义,80年代以来开始进入社会资本主义(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第3期,此文已收入高放文集之二社会主义在世界与中国,云南

38、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与1998年增订版)。社会资本主义即社会化程度更高、有愈益增长的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处在这样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传统设想的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已经搞不起来的,世界各国将较长期通过逐步向渐进的改良发展到社会主义,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些国家在特定发展时期会有较激烈的斗争。当今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还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资本主义不仅能实现全球化,而且还能实现太空化、宇宙化(现在美、俄、欧、日、印五强正在争夺要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社会主义要在世界范围内超越资本主义,还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磨练、积聚和实力的增长。(去年10月我国“嫦娥一号奔月卫星发射成功,表明社会

39、主义中国已有实力参与国际空间的竞争与合作)。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消灭私有制更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历史进程,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四、“消灭私有制”、“最彻底决裂”的译文值得商榷最后,要认清宣言中“消灭私有制”和两个最彻底决裂”的中译文有待商榷。先说“消灭私有制”。十多年前我就听中央编译局熟悉德文的同志讲:按照宣言德文原文,“消灭私有制”应该改译为“扬弃私有制”。我初学过德文,并不熟悉,听到这种新说法曾引起我思想上的重视,但是自己并没有下功夫去深究这个问题。到2000年读到书屋第9期“学界新论”专栏刊登的共产党宣言中一个原文词AUfnebUng的解释和翻译管见。作者李桐熟悉德文与英文,他在文中提出:宣言

40、中“消灭私有制的说法,消灭一词德文原文Aufnebung根本不含消灭”意义,这个多义词有扬弃、捡起、保留、取消、废除等意。他认为“消灭啼法”形成了一种凛冽的气氛和极端的情感倾向”,因此建议把“消灭”改译为“扬弃”或废除我读后感到他说得在理,得知中央编译局图书馆没有订阅书屋杂志,我当即把此文复印一份寄给编译局老朋友殷叙彝同志。社会科学研究(四川)2002年第5期发表拙文从共产党宣言的一处误译看两个“必然”。我进一步查清:陈望道、华岗、成仿吾和徐冰、陈瘦石等多种宣言中译本都是译为“废止”、废除”,从1943年博古校译本起才改译为“消灭”。博古是从俄文转译的,而俄文因没有与德文AUfnebUng(扬

41、弃)对应的词汇,就译为yHHrro)eH0e(意为消灭),中文译为“消灭”,其源盖出于此。为了从以往急于消灭私有制的左的错误中汲取教训,我建议当今应该改译为“扬弃听说中央党校的一些教授在课堂上也发表过要把消灭改译为扬弃的看法。随后,中央编译局的一位老领导在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3期发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消灭私有制的译法是正确的,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老教授也在北京日报2005年10月10日“争鸣”专栏发表这句话没有译错。他们列举了好几条理由来证明译为“消灭私有制”的正当性,然而未必都能令人信服。例如他们说马克思在其他著作或宣言的其他段落,也用过消灭”、摧毁”,可是这个地方所用的AUfnebUng一

42、词与其他地方所用的“消灭”、“摧毁”并非同一个词。如上所述,我已考证出“消灭”一词是博古从俄文转译来的,并非从德文直译的。为什么我们不根据此处的德文原文来译呢?如果改译为“废除”当然比“消灭”要好,然而与原文这句话前面所用的四个“废除”又显示不出区别。还有,如果“消灭私有制的译文不改动,那么在资本论第三卷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其他著作中多处用过的“扬弃、”资本的积极扬弃和消极扬弃”,是否也都要改译为“消灭”呢?否则岂不是译名不统一吗?如果改译为“资本的积极消灭和消极消灭“,那是很费解的。“扬弃”一词含有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之意,的确比“消灭”更符合原意,也更切合私人资本运动和逐步被淘汰的进程和规律。当

43、然,读者的意见未必正确,仅供译者参考。译者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翻译,读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评论。原来我说译为“消灭”是误译,现在看来这个评论不当,应该收回,只能说译为“消灭”不如译为“扬弃”更好。再看“最彻底的决裂”,这里也有译文是否恰当的问题。浙江师范学院朱桂谦同志早在1982年第4期内部文稿(红旗杂志社主办)发表对两个“最彻底的决裂”译法的理解一文。他指出:此处德文原文Radikalste是多义词,即彻底、根本之意。经过马克思恩格斯校对的宣言法文版和英文版都译为t4Radicale(法文)、RadiCaI(英文)。他认为此处应该改译为“最根本的决裂“,主要论据有二:一是按外文原意可译为

44、“最根本的决裂”;二是“最彻底的决裂”与辩证法否定观不相容。辩证法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有所不同,它对旧事物不是一笔勾销,简单抛弃,而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保留和继承对新事物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因素。我感到他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可是同一刊物同年第21期发表两位同志写的两篇文章提出不同意见,分别题为共产主义革命不同个体经济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吗?、两个“最彻底的决裂”是形而上学否定观吗?这两文讲了许多道理,可惜都没有驳倒原作者提出修改译文的上述两个论据上。他们主要从当前政治形势出发,认为不要修改译文。如说:“,最彻底的决裂,已为广大人们所熟悉,四人帮制造的混乱基本上得到了澄清,也就没有

45、必要改译了。”又说:“这种改译不利于政治上的安定团结、经济上的稳步发展。”可见,不仅老的传统观念,而且新的传统观念也很难破除。写到这里,我还要提出更新的译法建议,即把“最根本决裂”改为“最坚决破除这里德文原文Brechen有决裂、破碎、折断、撕裂等多种含义。我认为用“破除”比“决裂”更贴切。破除旧体制、破除旧观念,当今不是已成为我们的常用词吗?既然用“破除”,就要把“根本”改为坚决”,这样才搭配得当。宣言这本马克思主义最基本、最重要、传播最广的经典文献,还有很多用词值得我们反复斟酌,尽量译得更准确、更贴切。为纪念宣言出版160周年,最近我还依据几十年来积累的资料写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46、七十二种中译文考证评析(刊于文史哲今年第2期)。宣言最后这句战斗号召从1903年起迄今竟有72种不同译法。我在综合评析之后又建言采用更新译法:所有国家劳动者,联合起来!宣言这部无上精品,真是值得我们聚精会神,精心钻研,精益求精,撷取精华,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精确运用于当今实际。注释: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2513、730-731页。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9页。4自由是指人的自主活动状态(其反面则是自然压迫、政治压迫和社会压迫)。它包含主观意愿,但更是客观的实际状况。它以相应的主体素质、实践能力和社会条件为基础。1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7页。6关于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的这个规定与公民政治权利平等的宪法原则是否一致尚需研究。7转引自高放:苏联模式的病源和病因,同舟共进2009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