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xx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 关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023年10月27日丽江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丽江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根据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为做好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工作,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以一级巡视员江勇同志为组长的调研组,于9月下旬,深入古城区、玉龙县和市直各相关单位,对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紧紧围绕丽江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推进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构建起了以高A级景区为核心、旅游演艺蓬勃发展、旅游业态
2、门类丰富、旅游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 (一)坚持顶层设计,强化高位推动 一是强化法制保障。围绕省委、省政府丽江现场办公会“三个定位”目标要求,制定出台丽江旅游条例,为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规划先行,突出引领。颁布实施加快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守护好丽江旅游金字招牌实施方案、丽江市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丽江市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20条保障措施、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提升“文化丽江”品牌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丽江市产业强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
3、24年)、丽江市打造全国文旅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一系列规划、措施,引领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深化行业改革。着力推进旅游综合管理体制、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创新旅游协调参与机制、优化景区服务管理、深化导游旅行社体制等改革,坚决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放管服”各项改革要求,有效激发文旅市场主体活力,旅游产业得以强劲复苏。今年1至9月,丽江全市接待旅客5,677.57万人次,是2019年同期水平的128.1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66.98亿元,是2019年同期水平的108.56%。其中,中秋、国庆“两节”期间来丽江游客数量达370万人次,是2019年同
4、期水平的2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5.8亿元,是2019年同期水平的248%o(二)夯实发展基础,拓展品牌效应一是旅游品牌含金量持续提升。截止目前,我市拥有星级饭店137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个,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2家,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示范街区2个,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3个,旅游演艺剧目9场,文保单位203个(国家级11处、省级14处、市级56处),非遗名录852项(国家级8项、省级39项、市级97项)。A级景区从原来的19个增加到37个。同时,泸沽湖摩梭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创建工作已向国家文旅部申报测评,玉龙白沙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已报省文旅厅审核,丽江古城-玉龙雪山世界级旅游
5、景区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丽江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增强。二是旅游产品业态不断丰富。实施“旅游+、+旅游”,建成物与岚、地中海度假村、金茂璞修酒店、星托邦营地等一批文旅综合体验产品,建成28个半山酒店、23个国家级旅游民宿,文化体验、康体养生、户外拓展研学等新业态不断呈现。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白沙、拉市2个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文林、均良等4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全省各州市中位居前列。“柔软时光亲近纳西”之旅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是市场主体规模日益壮大。目前,全市由文旅部门实施行政审批和标准化管理的文旅市场主体共4,600 余户,旅行社352家,直接从业人员达10万余
6、人,间接从业人员近30万人。(三)加强行业治理,规范经营活动一是强化旅游行业治理。深入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提升品质”旅游革命“三部曲”,围绕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和旅游从业人员“八不准”规定,制定出台关于持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作方案,持续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铁拳行动”,对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依法依规,从严从快从重查处违法行为,不断巩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成果,营造安全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二是持续强化旅游市场监管。推行“30天无理由退换货”机制和旅游“红黑榜”制度,健全完善“1+5+N+1”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等“十大”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实现了社会治安事件发生率持
7、续下降、旅游投诉持续下降,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游客满意度不断提升的“两降三升”良好局面。(四)加大投入力度,助力企业纾困 一是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增强。2022年,全市安排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0,33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支6,751万元,增长20.1%。2023年预算安排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资金41,726万元,增长3.4%。同时,每年整合5,0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资金,扶持创新型文旅产业发展,对创建成5A、4A级景区,国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等文化旅游品牌的主体,给予适当的奖补。制定出台丽江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10条激励措施,明确今后每年将整合安排6,0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资金
8、,支持文旅融合、产品业态创新、市场宣传营销、市场监管、人才培养等,扎实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积极落实助企纾困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旅游产业恢复发展纾困扶持政策,制定出台丽江市支持文化旅游行业抗疫情渡难关稳发展18条措施、丽江市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二十条保障措施、丽江市2022年文旅企业扶持补助方案、丽江市2022年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等助企纾困扶持措施,为企业减免房租1亿余元,争取省、市级流动贷款贴息770余万元,争取A级景区门票补贴1.3亿元,重大文旅项目奖补资金659.9万元,高品质酒店奖补资金1,200万元等,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促进了全市旅游市场快速全面复苏。二、存在的困难和问
9、题(一)旅游市场主体规模仍然偏小我市旅游企业数量、规模、经营呈现“小、散、弱”的状态,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其中,文旅板块规上企业只有25家,仅占文旅企业总数的0.5%。全市352家旅行社,均无上市企业,规上旅行社企业仅19家,在与全国、全省大旅行社的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业务也无法拓宽,因此只能追随大旅行社开发的旅游线路,拼命压价以招揽顾客。同时,“龙头”示范效应发挥不足,玉龙股份是全省首家A股上市文旅企业,但近20年过去,全市文旅板块还是只此1家上市企业。(二)旅游产品业态创新仍显缓慢我市旅游产品总体还停留在以观光型为主的阶段,中高端产品不足、国际化产品紧缺、新业态发展薄弱。旅游资源整合不充分
10、,各地特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连点成线成面不够,区域协调发展不强,“日游雪山、夜游古城”的传统游线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产品业态过度依赖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老君山、泸沽湖同步协调发展不足,热门景区“吃不下”,冷门景区“吃不饱”问题突出。同时,产业融合发展不明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没有完全跳出传统资源开发和运作模式,华坪鲤鱼河,永胜三川、程海、片角一涛源等新点位仍然以观光旅游旧模式运作开发,个性化、互动体验产品稀缺,无法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求。(三)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不顺畅一是部门联动不顺畅。旅游产业关联性大带动面广,项目建设、市场培育、行业管理等要素资源分散在多个行
11、业和部门,在推进产业发展中,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情况,具体工作协调难度较大。二是很多优质旅游景区资源被国有涉旅企业掌控而又因投入不够、专业化运营能力不足,致使景区景点老化问题突出,旅游业态创新滞后,参与性、体验性产品开发培育不足,旅游推介营销手段单一,导致景区经营十分困难。(四)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仍需持续发力“不合理低价游”、变相强迫购物等旅游乱象依然存在,令“丽江旅游”金字招牌一再蒙尘,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任重道远。部分文旅市场主体为弥补疫情造成的损失,违规组织“以购养游”的“低价团”,强迫、诱导游客购物的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黑社黑导黑车屡禁不止,导游威胁游客、旅行社指
12、定具体购物场所、旅行社未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等负面行为,给丽江旅游市场环境带来恶劣影响。(五)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市当前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常住人口基数为标准规划建设,排污管网、供水供电、公共服务、旅游配套设施与每年接待数千万游客的旅游城市实际完全不相匹配。交通、信息、环境等游客共享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丽江旅游产业发展。比如,自然资源禀赋“独具”的丽江老君山黎明景区,因地理位置离城市中心较远,交通道路、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配套较差,导致景区接待能力有限,游客流量不足,成本较高,经营难以为继。今年中秋、国庆“两节”期间黎明景区接待游客仅2,400余人,而丽江城区则“人满为患”
13、。三、意见建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为我们做好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省委、省政府丽江现场办公会“三个定位”目标要求,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坚决守护好丽江旅游金字招牌,全方位推进丽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系统观念,科学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这一定位,对标世界一流、国内领先,高标准高起点统筹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与国家、省文旅发展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有机衔接,切实增强规划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立足
14、我市独有的民族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科学定位、突出特色,认真编制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对各类景点、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布局,促进市、县(区)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把旅游产业的开发规划同乡村振兴相结合,统筹好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精心编制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优质旅游资源整合,打造精品旅游环线,让旅游景点串成线、连成片,促进区域旅游发展。(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 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加强景区、景点建设,按照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改造提升一批重点景区品质。切实改善通往各景区(点)旅游交通条件,加快市、县(区)景区旅游集
15、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标识、公共厕所、垃圾处理及旅游专线建设。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点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对创建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奖励激励机制。强化土地、水、电等要素保障,鼓励省内外、国内外大型企业参与丽江旅游项目投资建设和产品开发。着力做好 旅游重大项目的策划、包装和储备工作,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全力助推旅游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做强做优做大骨干旅游企业,打造一批有实力、善创意、会运作的旅游龙头企业和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不断壮大旅游市场主体规模。(三)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16、发展,促进多业态良性互动围绕“一体两翼、一带两区、四环多点”的总体布局,全力打造“红色丽江、多彩丽江、乡愁丽江、艺术丽江、创意丽江”五大 IP,扎实推进“红色文化弘扬示范基地、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历史文化保护基地、文学艺术创作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5个基地建设。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优秀的非遗资源、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重点建设和提升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景点,打造一批民族文化浓郁、科技艺术含量高、参与性和吸引力强的旅游演艺产品。大力培育“旅游+、+旅游”新业态产品,鼓励开发更多更好的生态旅游、康养度假、研学旅游、体育旅游、旅游营地等新业态新产品,不
17、断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高原特色农业、新型化工业、民族传统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由单一的观光游览向“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消费转变,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消费结构,有效增 加游客在丽停留时间,持续提升游客人均消费水平,促进多业态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发展。(四)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各地要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格局。二是要强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建立健全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三是要深化市属国有涉旅企业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推动企业积极创新业态产品,有效开发运营所掌控的优质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五)推进依法治旅,提高旅游产业法治化治理能力 一是加强旅游领域法治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云南省旅游条例丽江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大力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发展合力。二是强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建立健全旅游行政执法协调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完善行业协会运作机制,持续推动“1+5+N+2+1”涉旅纠纷投诉快速处置机制高效、闭环运行,为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旅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