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问说》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76178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开《问说》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刘开《问说》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刘开《问说》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开《问说》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开《问说》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刘开问说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日“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

2、圣人择之,刍茏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孔文子不呼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节选自刘开问说)材料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

3、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夕学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

4、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三代而下A有学B而无C问D朋友E之交F至于G劝善H规过I足矣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就有道而正”的“道”是学问、道德之意,与“师道之不复”的“道”意思相同。B. “是己而非人”的“是”是“认为正确”之意,与“是日观道中石亥的“是”意思不同。C. “孔文子不耻下问”的“耻”是意动用法,与“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D. “句读”,俗称“断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问与学是相辅相

5、成的,学必好问,这样才能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一些细节问题。B.孟子和子思对于问与学的先后关系认识不同,孟子认为问先于学,而子思认为学先于问。C.古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择人事而问,只求有益于身,然而三代以后,这种风气几乎不见了。D.韩愈慨叹古人从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已太久,并对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风气深感悲哀。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译文:(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14 .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天下几无可问之人”的原因。(3分)【答案】10. ADF(每处1分)11. A12. B13. (8分)(1) (4分)不学习

6、就不能发现疑难问题,不询问就不能增加知识。(“致”“广”各1分,大意2分)(2) (4分)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乃”“其”各1分,大意2分)14. (3分)嫉妒比自己才德高的人。轻视不如自己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每点1分。如果学生据“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答出世俗之人自以为是、据“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答出“世俗之人固执虚伪”可分别给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君子学习一定要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而进行的,不学习就不能发现疑难问题,不询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

7、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不去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吗?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出“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二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

8、),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显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

9、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天下几乎就没有可以问的人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既然这样,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材料二:唉!古代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

10、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辱,其是糊涂啊!那些未成年男子的老师,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看不起,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