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挽救的颓败无处安放的青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总体构想.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86763 上传时间:2024-03-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可挽救的颓败无处安放的青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总体构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无可挽救的颓败无处安放的青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总体构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无可挽救的颓败无处安放的青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总体构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无可挽救的颓败无处安放的青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总体构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无可挽救的颓败无处安放的青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总体构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可挽救的颓败无处安放的青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总体构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可挽救的颓败无处安放的青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总体构想.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无可挽救的颓败,无处安放的青春一一整本书阅读之红楼梦【原文由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连载,见2022年6月-2022年10月刊】XX:本文所涉红楼梦原文,均引自XXXXXXXXXXXxXXX红楼梦,XXXXXXX2008年7月第3版;所有分析都基于这个版本,而不局限于前80回。敬请理解。内容:死活读不下去,该怎么办?小说内容多,重点是什么(上)小说内容多,重点是什么(下)学习任务重,教学怎么办?高考或涉及,怎样考才合适?一、死活读不下去,该怎么办?2013年6月,广西师大出版社发布过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排在第一的就是红楼梦。此外,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也榜上有名。对这个榜单,我一直存有疑虑。从可读

2、性看,四大名著应该不至于“死活读不下去”,尤其后三部,以我青少年时代的阅读经验,似乎说“死活不想放下”才确切。至于红楼梦,理解难度确实很高,但可读性还是很强的。笔者在给詹丹教授重读红楼梦的书评中这样写道:红楼梦是一本可以从任何地方进入的书,但在全书面前,我们却常有一种门都摸不到的迷惘。坦率地说,从整体上把握红楼梦,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远不如某个情节或片段的玩味来得开心。但问题在于,如果没有“整”的意识与眼光,局部的咀嚼与分析又有什么意义呢?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又在哪里?最坏的可能是,细部的咀嚼越透,离开红楼梦越远。“可以从任何地方进入”,正说明了红楼梦的可读性。在我看来,红楼梦的问题,主要不在

3、于“读不下去”,而在于“读不进去”;更难的,是“读不出来”,达成对“整本书”的把握与理解。整本书阅读,其要恰在一个“整”字。不过,即使学生真地“死活读不下去”,我们也还是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读下去。这自然是因为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已是新教材中的一个单元,是学生必须面对的学习任务。尽管对此争议颇多,但作为一线老师,还是应该尊重和落实教材的安排。其次,这里也涉及到一个教育的观念问题。近几十年来,在知识相对主义和学生绝对主体的思潮影响之下,我们特别强调学生天然的、感性的、个体意义上的兴趣,而对于社会发展与知识进步所召唤的理性意义上的志趣,我们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从兴趣到志趣,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与培养。

4、整本书阅读推行三四年了,还有些老师以“学生不感兴趣”为由抵制这个任务群,或者消极怠工,这与落后的教育观念密切相关。兴趣有不同层次,感性意义上的兴趣固然可贵,而理性意义上的志趣更能持久,社会意义上的志趣或更有价值。学生对红楼梦感兴趣固然可喜;但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不能建立在学生天然的兴趣之上。红楼梦成为教学的内容,取决于这部伟大经典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及其教育价值,而不取决于某个专家或某些学生的兴趣。听任学生的兴趣,这恰恰是教育者的失职;培养学生的志趣,才是教育者的天职。在整本书阅读上,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不要片面地强调和依赖学生的兴趣,而是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开发,让学生“读出兴趣来,如果通过教学,学生

5、能够通读全书,并达成一定程度的理解,甚至还能培养出一些红楼梦乃至传统文化的热爱者,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再次,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阅读的观念问题。“死活读不下去”,这可能是一个事实判断,但绝非价值判断。一本书的价值,与它好不好读并无必然关联。读不下去的,甚至一读就厌的,未必不是好书;相反,读得酣畅淋漓的,也未必就是好书。我们对一本经典不感兴趣,除了个体的心理与性格特点,更主要的恐怕还在于我们缺乏与经典相匹配的价值诉求、知识储备和思维素养,更需要的是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在这个意义上,我要说,红楼梦是一本死活都该读下去的书。为什么要读红楼梦呢?讨论红楼梦价值的著作可谓车载斗量,争议也大。詹丹

6、教授用五个“最”来表达,断语比较中肯,也容易理解:人物最多样、情节最独特、思想最深刻、情感最饱满、文体最丰富,五个“最”都是站在小说艺术的角度来界定的,这一点,也与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要求相合。红楼梦终究是一部文学经典,在古典小说这个领域,它的价值不仅是独一无二的,也是登峰造极的。以文学研读为核心,再延及红楼梦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探索,当为恰当与可行之路。于高中生而言,红楼梦的阅读大可不必求细求深,追究所谓的“微言大义”,或者沉溺于玄虚的“色空”“好了”“虚无”之谈。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通读全书,读原著,读整本,最好还能在相对集中的时段内通读,以形成完整的阅读初感;二是在此基础上,达成一些总体

7、性的、通识性、共识性的理解。红楼梦的文本之复杂,远非一般阅读所能透视,而红学研究的学派之多、学说之杂、观点之多与争论之巨,也不是一般读者所能把握。对于红楼梦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我们应有足够的认识与理性的评估。因此,有必要研读一些公认的红学研究成果,梳理出红楼梦研究中的那些通识性与共识性的内容,以此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重点放在全书的总体把握上,至于文本的细读与深度研究,要服从于通识与共识的达成,不宜随意扩张,万不可陷入繁琐解读的汪洋大海之中。红楼梦阅读,一方面需要加压,但同时也要给学生减压。除了学业负担上的压力,还有阅读心理上的压力。即便是终生致力于红学研究的人,面对红楼梦这个迷宫似

8、的文本,也常有“吾生也有涯”之叹。俞平伯先生晚年感慨红楼梦“越研究越糊涂”,大概也不是谦虚之辞。高中生中自然也不乏红楼爱好者,甚至也不乏个别人读的熟读的深,但万不可将这些特例作为教学的参照;教师中更不乏“红”迷“红”粉乃至红学专家,但不要忘了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学生。自己读的深,只是教好学生的前提;能不能教好学生,还要看我们能否在宏观上准确把握红楼梦的内容与意义,同时在具体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中能否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好阅读管理与指导工作,包括兴趣的激励,进程的管理,效果的反馈,以及必要的方法指导。为了保证阅读与理解的效益,可以设置一些任务,提出一些问题,安排一些有利于

9、阅读与思考的情境。当然,也可提供一些辅助性的阅读工具,比如主要人物关系表,贾府地理空间图,等等。总之,读书是起点,读书是基础。不读书,整本书阅读就是一个伪命题。二、小说内容多,重点是什么(上)红楼梦并不难读,读完了像一团乱麻,却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对红楼梦的核心内容有一个总体把握。有了总体把握,就像有了一个导航仪,阅读与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核心内容的确定,主要是为了中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了避免教学中的混沌与芜杂。事实上,红楼梦的阅读绝不可能一网打尽,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界定它的核心内容,不是为了把阅读的大门关上,而是为学生反复的、不断的阅读提供一个相对合理的

10、基础框架。我把红楼梦的核心内容界定为“无可挽救的颓败和无处安放的青春”。“无可挽救的颓败”,首先是针对贵族大家族而言的。贾府,是红楼梦叙事的主要空间,其中从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怡红院迷路探曲折”开始,很多情节都发生在大观园,大观园也是贾府的一部分。其次,无可挽救的颓败,也是针对“康乾盛世”乃至整个封建社会而言的。从红楼梦的宏观架构看,不能不说,曹雪芹有一个野心,那就是以个人的命运来透视家族的命运,以家族的命运来透视时代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贾府算得上标准的豪门大族。政治上,贾家本是功臣勋旧,又因元春封妃而跃升为皇亲国戚。而且,贾家通过与史、王、薛等王公贵族的结交和联姻,编织了一张神通广大

11、的权贵关系网,可谓熠赫一时。经济上,府第华贵,生活奢侈,田产遍地,逢年过节还有皇家的恩赏。文化上,簪缨世家,讲究尊卑贵贱,重视人伦秩序。贾府的规矩特别多,特别大,特别细。吃有吃相,坐有坐相,连林黛玉这样的贵族小姐都要谨小慎微;贺吊往还,晨昏定省,节庆礼仪都有讲究。看贾府男人众生相,虽然乌七八糟,但他们都讲究“孝悌”。对老祖宗,低眉顺眼;长辈说话,说一不二。代儒揍贾瑞,贾政打宝玉,贾珍眸贾蓉,贾赦揍贾琏,谁敢皱个眉头?贾环是个坏小子,可宝玉说话,他不得不屏声静气地听;见了宝玉,也不得不低眉顺眼地肃立。这就是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这就是礼教所信奉的理与恪守的礼。红楼梦叙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显赫家族的顺

12、败过程。鲁迅先生说到他的家庭变故时有一段很有影响的话:“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相比之下,贾家的衰败落差更大,败的也更为彻底。贾府的起点很高,荣宁二公大概属于“打江山”的那一拨功臣,“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第5回),挂在“贾氏宗祠”的那个匾额,衍圣公书写的“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也渲染出了这个家族非凡的背景(第53回)。不过,这样的熠赫,只是我们理解贾府衰败的远景;如今的贾府今非昔比,经过了近百年的销蚀与耗损,表面的繁华虽能勉强维持,而内囊却已日渐空虚,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气象与活力。但是,“百足之虫

13、,死而不僵”,元春封妃又一次将贾府带到了“烈火烹油、鲜花看锦”的巅峰,不由得让贾府的权贵们燃起了“中兴”的希望。但悲哀的是,这样的繁荣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贾府积重难返,病入膏肓,其颓败之势,无人能够扭转,终至于“树倒湖御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完了。这是贾府的命运走势图,也是小说主要情节的走势图。贾府何以衰败?这就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必须思考的第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似乎不难,但凡读过小说的人,凭常识就能发现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比如贾府的奢华与铺张,贾家子弟们的放荡与堕落,王熙凤等人的中饱私囊和操纵官府,等等。其实,曹雪芹也不卖关子,第2Pl就借冷子兴的嘴巴,直截了当地陈述了贾府面临的两

14、大危机:财务危机与接班人危机。小说写道:“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但是,阅读的价值,绝不仅止于接收作家告诉你的那些信息,重要的是挖掘文本所隐含的信息,推断作家没有直接告诉你的那些信息。有时候,那些没说出来的,才是作家真正想说的。一个真正的阅读者,绝不会被表面的信息所遮蔽,他会穿越语言的迷雾,发掘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也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的精髓之所在吧。曹雪芹是叙事艺术的高手,他

15、显然也承认上述因素在贾府衰败过程中的作用,但他的理解和寓意绝非仅止于此。如果将贾府的衰败简单归结为贾家的享乐挥霍与道德污点,红楼梦与“三言两拍”又有什么不同呢?曹雪芹将思考的目光投向了更为深远的社会与文化。他当然看到了人的性格与道德的局限性,但可贵的,是他看到了人与制度、人与文化的互动与纠缠,由此他也看到了煽赫的贾府在制度与文化的巨大力量面前,其实是多么渺小和虚弱,而那些挥霍和透支生命的没落的公子王孙们,其实是多么可怜与可悲。贾府的衰败是无可挽救的,因为它所面临的矛盾是自身无法克服和解决的,它无法超越社会所设定的游戏规则,也无法离开文化对人的设置。与其说贾府葬送了自己,不如说它们也是这个制度与

16、文化的祭品而已。我将导致贾府衰败的原因归结为“五个一”。我们可一一分析每个原因的不可抗性。一个制度。贾府的衰败之所以必然,首先是因为一个制度的存在,它将贾家推向顶峰的同时又暗藏下灭亡的种子。这就是所谓的“降等世袭制度”,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说介绍贾家与林如海时,都提到了这些信息。小说第2回写道: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林家也面临接班人的问题,好在林如海通过科考,以“科第出身”续上了家族的富贵。后来因病早亡,且膝下无子,终致林家彻底败落,该另当别论。贾府也是如

17、此。且看荣国府,自贾源、贾代善到贾赦,一路递减,到了贾赦,其爵位仅为“一等将军”。满清世袭制度非常复杂,但核心有两点:一是给予功臣以世袭的特权;二是逐代降等继承,以至于平民。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贾府的衰败非常重要。封建统治者视天下为私产,要“打天下”,要独霸江山,就要笼络一帮人为他卖命。那么,他靠什么来激励这些人?当然是封官许愿,许以特权。但同时,特权阶层的长久存在,又会给专制统治带来威胁,。像水浒传里的柴进,手握丹书铁券,动辄“为非作歹”,而官府竟拿他没办法。因此,帝王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收回那些恩赐给功臣的特权。这就决定了“降等”的必要性。“降等世袭制度”的内在逻辑,是由专制统治的性质所决定的

18、。在贾府的衰败过程中,这是一种隐性的、缓慢的但却持续不断发挥作用的力量,它在根本上决定了贾府不断颓败的命运走势,即使偶然跃升为皇亲国戚,即使幸运地出现一两个“中兴之主”,也挽救不了其衰败的命运。当我们在考察其他衰败的因素时,万不可忽略了这个隐性因素的无所不在的作用。一个靠山。贾府看起来是有“中兴”机会的,进而摆脱“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状态,这就是元春封妃。但是,当元妃把荣国府的荣光推到极点之时,祸根也随之埋下了。秦可卿说“登高必跌重”,可谓有先见之明。元春贵为皇妃,风光无限,但其实也不过是皇帝众多女人中的一个,不过是宫廷政治中的小棋子。有很多专家推断,曹雪芹笔下的元春可能死于宫廷斗争。其实,

19、即使元春不是死于非命,她的青春,她的美貌,她得到的恩宠,又能持续多久呢?可见,元春受宠是偶然的,是短暂的,是不可控的,而推动贾府颓败的力量,则是源源不断和不可抗拒的。一个窟窿。贾府的经济状况总体上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以前我们更多将这个“窟窿”归因于贾府的排场与浪费,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贾府的经济短缺问题。作为贵族,他们有权不事生产,有权挥霍享乐,在降等世袭制度下,其结果必然是坐吃山空;他是贵族,必须有贵族的排场,必须有大家族的体面。秦可卿之死、元妃省亲、清虚观打醮,贾府祭宗祠,与其说是讲排场摆阔气,还不如说他们只是按照贵族该有的样子行事而已。秦可卿丧礼是小说浓墨重彩描写的第一场丧礼,其奢华铺张

20、的确让人叹为观止。一个贾府的重孙媳妇,丧礼何以如此风光?贾珍与她的特殊关系固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但并非全都因此。说到底,其奢华也还在当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观念的限度之内。贾珍对秦氏再有感情,也不至于完全无视礼仪之界限,肆意妄为,给人留下话柄。礼教的一个虚伪之处正在于,你可以在实质上违背它,但表面上还得恭恭敬敬。贾府要省吃俭用,不仅他们的价值观念不允许,现实的社会处境也不允许,这就是贾府面临的尴尬与无奈。下面是当家人王熙凤的话,虽然不乏虚矫和夸饰,但还是可以揣摩出她的苦衷和无奈。凤姐: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我如今也是骑上老虎了,虽然看破些,无奈一时

21、也难宽放,二则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多省俭了,外人又笑话,老太太、太太也受委屈,家下人也抱怨刻薄,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第55回)王熙凤也尝试节省开支,结果不仅招致家人的忌恨,让老太太、太太受委屈,还让外人笑话。她说“骑虎难下”,基本是真情。贾府的经济窟窿,靠王熙凤管家是解决不了的,靠贾探春的“兴利除弊”是无能为力的。她们既不能阻止贾府的奢华与铺张,也无法让贾府上下开源节流,创造财富。一群废物。冷子兴说贾府“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指的主要是贾府的男人们。从贾敬、贾赦这一辈,到贾珍、贾琏这一辈,再到

22、贾蓉、贾蔷这一辈,总体看,这个群体又堕落又无能,一代不如一代,真可谓一群废物。但其实,废物何止贾府的男人们?小说还塑造了一个呆霸王薛蟠的形象,吃喝嫖赌,为非作歹,打死人就当没事儿一样。可见贵族男子群体也不过如此。这个群体不仅享有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特权,还享有世袭的贵族特权。作为男人,男尊女卑是自然的,三妻四妾也是明目张胆的;作为贵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享乐成性,仆从成群。看看怡红院,香粉腻脂,依红假翠,对于一个青春期的男性来说,这样的生活环境是多么荒唐!此外,贾府的特权还表现在权贵一体,互相勾结,营私舞弊。小说屡屡写到王熙凤、贾赦、贾琏等人操纵官府的行为。有个细节,颇有意味:察院坐堂看状,见

23、是告贾琏的事,上面有“家人旺儿”一人,只得遣人去贾府传旺儿来对词。青衣不敢擅入,只命人带信。那旺儿正等着此事,不用人带信,早在这条街上等候。见了青衣,反迎上去,笑道:起动众位兄弟,必是兄弟的事犯了。说不得,快来套上。”众青衣不敢,只说:“你老去罢,别闹了。”于是来至堂前跪了。(第68同)旺儿不过是贾府的一个仆从,差役们竟然逡巡而不敢进府捉拿,足见贾府的威势是何等炮赫。特权必然导致人的腐败与堕落,这既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不能指望贾府的人自觉地拒绝特权,自觉地抵制特权,我们当然也不能指望他们幡然自新,重振家业。生活在一个造就废物的土壤里,怎能指望贾府的子弟们闻鸡起舞,击楫中

24、流?在世俗的意义上,贾宝玉其实也是个废物,小说说他“潦倒不通世务”“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于国于家无望”并非虚言。小说62回写宝玉对探春“新政”的评价,可见出其“废物”的底色。连黛玉都看到了贾府的“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而贾宝玉却笑称:“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这样的无知、麻木与糊涂,连林黛玉听了都不以为然,“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一个窟窿,窟窿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而填补窟窿的人却越来越少。一堆矛盾。红楼梦的情节集中在这一堆矛盾之上。单就贾府的内部关系看,这里有父子矛盾、妻妾矛盾、嫡庶矛盾、主奴矛盾等,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推动着小说的

25、情节发展。在小说中,不乏寡廉鲜耻的丑恶,如贾珍贾蓉父子聚鹿;也有惨无人道的罪过,如王熙凤害死尤二姐;还有阴暗毒辣的计谋,如赵姨娘勾结马道婆施魔法毒害王熙凤贾宝玉,等等。但总体看,小说写的大多还是生活琐事,是大家族的日常生活,即便有很多龌龊,也多是“茶杯里的风波”。毕竟贾府向以“慈善宽厚”誉世,那父慈子孝、惜老怜贫、恩多威少、礼出大家等赞语,也不都是白说的。贾政打宝玉,贾赦讨鸳鸯,贾琏勾搭鲍二家的、偷娶尤二姐,王夫人逼死金钏儿、抄检大观园诸如此类,现代读者读这些情节,禁不住感慨贾政之残暴、贾赦之无耻、贾琏之淫邪、王夫人之狠毒。但你仔细想想,他们的言行僭越了各自的身份了吗?他们滥用了他们的权利了吗

26、?答案是没有。贾政希望儿子走正道,考科举,承家业,有错么?忍无可忍揍他一顿,那是父亲无可置疑的权力。贾赦讨鸳鸯,虽然冒犯了老祖宗,但正如邢夫人所说,“大家子三房四妾的也多,偏咱们就使不得?”(第46回)三妻四妾,这是贾赦天然的权力,不过讨要的对象不太妥当罢了。贾琏好色贪淫,在老太太看来却也平常,“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第44回)真要追究起来,贾琏没大错,错倒在王熙凤吃醋上。王夫人对金钏儿、晴雯、芳官、四儿等一众Y鬟大发淫威,行使的也不过是主子的权力。她有权这样做,虽不免严苛,但也事出有因。一方面是荒淫无耻,一方面却是道貌岸然;一方

27、面赶尽杀绝,一方面则是温情脉脉。我们不禁要问:曹雪芹塑造这些多面的人物,编织这么复杂的故事,他意欲何为?他到底想寄托和表达什么?赵姨娘的形象或有助于我们理解曹雪芹的创作意图。曹雪芹应该也是厌恶赵姨娘的,无意为她辩护。正因如此,那些隐藏在文本中的秘密才值得我们挖掘和揣摩。且看小说中的两个细节:(王熙凤):环兄弟小孩子家,一半点儿错了,你只教导他,说这些淡话作什么!凭他怎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就大口叫他!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环兄弟,出来,跟我顽去。(第20回)(王熙凤):老三还是这么慌脚鸡似的,我说你上不得高台盘。赵姨娘时常也该教导教导他J(王夫人):“养出这样

28、不知道理下流黑心种子来,也不管管!几番几次我都不理论,你们得了意了,这不越发上来了!(第25回)对照一下王熙凤与王夫人的话,也许就不难理解赵姨娘的处境了。对于亲生儿子贾环,赵姨娘该不该管教呢?王熙凤一会儿说她不该管,一会儿又怪她不管教;而王夫人直接开骂,骂的是她未尽管教之责。可谓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无所措其手足。说到底,这个卑微而不安守本分的女人,不过是王夫人王熙凤的出气筒罢了。归根到底,她不过是贾府的一个奴才而已。无论赵姨娘天性中有多少“阴微鄙贱”的因素,归根到底她都是一个被礼教与环境扭曲的人物。赵姨娘的尴尬在于她的“半主半奴”“又母又奴”的身份。在礼教秩序下,赵姨娘跟贾环、探春之间的母子

29、关系是生物意义上的,在社会意义上他们依然是主奴关系。对于贾府而言,她就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子宫”。王熙凤虽然刻薄,但她的话并没错,赵姨娘原木无权管教贾环。探春眼里只有“姨娘”,没有母亲,更没有赵国基这个舅舅,也没什么错。在这里,我们能否看出文化与生命、礼教与天性的矛盾呢?这不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么?为了恪守礼教,就必须牺牲母子间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究竟是个人的道德缺陷,还是文化礼制的罪过?在小说中,赵姨娘的确是个令人生厌的角色,从头到尾,没说过一句体面话,没干过一件体面事;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有没有自己的苦衷呢?我们可以厌弃她,却不能不思考曹雪芹塑造这个形象的用心,不能因为道德和审美

30、上的洁癖而放弃我们的追问。父子之间、妻妾之间、嫡庶之间、主奴之间,封建礼教都给予了一套严格的说辞与规制,旨在建设一个尊卑有序、贵贱分明、内外有别的社会。但是,这些人际关系的矛盾却不是礼教所能消弭的,因为礼教所强调的等级与名分,所追求的贵贱与秩序,都是以牺牲人的本性与天性为前提的。除非奴才们都有袭人那样的美德,除非老婆们都有邢夫人那样的大度,除非所有的人都像鲍二那样完全失去了个人的自由意志,贾府就不会有太平的一天。在赵姨娘身上,我们看到了曹雪芹的道德偏向,更看到了他的大悲悯。在世俗的层面上,赵姨娘是不值得同情的;但在“众生平等”的宇宙观层面,赵姨娘不也是个悲剧么?曹雪芹是有贵族大家族生活阅历的人

31、。他曾经与他笔下的这些人物生活在一起,经历了许多无可奈何的悲欢离合,他对这个家族有批判,有反思,有悔悟,也有怜悯。正如小说开端所言:“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挎之时,饮甘履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第1同)。这样的人生阅历与生命反省,让他有可能摆脱简单而粗暴的道德审判,让他在表现人物的道德瑕疵和性格缺陷的时候不至于走得太远,而更注重社会制度与文化根源的发掘与表达。在这一点上,曹雪芹超越了绝大多数古典作家。鲁迅先生评价说红楼梦,说它“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

32、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的这个艺术格调,正折射出了曹雪芹的社会价值观念。贾府的衰败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与贾府的道德堕落相关,与他们的肆意挥霍相关,但还有更多他们无法改变的深层原因。“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回天无力,也只能眼看着它一步一步地毁灭了。贾府的颓败是无可挽救的,因为深植于其肌体的内在矛盾,是它自身无法克服和摆脱的。它自我挣扎,它自暴自弃,它最后一击,最终它还是一个“了”字。三、小说内容多,重点是什么(下)无可挽救的颓败,这是曹雪芹着力正面表现的内容。这样写的意义还在于,贾府的颓败正好折射出了“康乾盛世”的危机,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危机和衰败。尽管关于曹雪芹的家世与生平

33、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基础性的共识还是有的,那就是曹家的兴衰伴随着“康乾盛世”的起落。小说写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适足以形容那个让某些史学家血脉贲张的所谓盛世。传统社会是家国同构的社会,一个家族的衰败,正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写照。而且,贾府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也不仅仅属于“康乾盛世”,它反映的正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危机与颓败。众所周知,上文所阐释的文化、礼教与生命之间的内在悖谬,并非自康乾始。当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曹雪芹不可能像今人那样来审视他的时代,比如五四运动提出的“妇女解放、儿童本位、劳工神圣”,这些观念曹雪芹是不可能有的。在宝玉看来,三妻四妾、奴仆成群是理所当然的,想必曹雪芹

34、也不过如此。评价曹雪芹,我们只能借用现代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观念,却不能苛求曹雪芹300多年前就能穿越到今天。在阅读中,我们经常强调回到历史,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那只是为了更好地体验人物的生活;事实上,无论我们怎样超脱,我们都还是生活在今天,我们无法摆脱我们自己,我们也只能在历史演进的链条上审视过去的是与非。要理解曹雪芹,就要贴近曹雪芹;而要评价曹雪芹,却只能站在今天。曹雪芹的伟大,在于他比他的时代更早地感受到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与危机,并把它表达了出来。有些专家说曹雪芹并不反礼教,专家也许是对的;但无论如何,曹雪芹通过他的作品表现出了礼教的内在悖谬,尤其与生命之间的不可消弭的矛盾,这却是不可否

35、认的。作为一个文学写作者,这就够了。描写贾府的另一个重大意义,还在于为大观园的描写提供了依托与背景。大观园是红楼梦情节的焦点,故事的内核,叙述的旨归。要理解红楼梦与曹雪芹,大观园是我们不可不着力和用心的地方。下面是红楼梦描写的社会空间层次图:贾府正在无可挽救的走向衰败,社会也是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在这样的时代与背景下,大观园的存在真是一个奇迹。余英时写道: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作者曾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告诉我们这两个世界的分别何在。譬如说,“清

36、”与“浊”,“情”与“淫”,“假”与“真”,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大观园是一个乌托邦,是一个世外桃源。在地理上,大观园是相对独立的,一道围墙将外部的污浊暂且隔绝开去;在文化上,大观园也是相对独立的,这里有自由,有平等,有欢乐。“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哪里还有什么男女、主奴、嫡庶之别?大观园里也有肮脏,尤其是53同之后,那些被宝玉斥骂为“死鱼眼睛”的老婆子们(包括赵姨娘)兴风作浪,把大观园搞得乌烟瘴气。但总体上,大观园是一个青春的乐园。为什么在污浊的贾府,偏偏有这么一个青春的乐园?为什么在罪恶的土壤里,盛开出了如此鲜艳的青春之花?秘密还在大观园。为了这个乌托邦,曹雪芹可算是费尽心机。曹雪芹首先

37、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严格地遵循现实逻辑来编织故事情节,设计人物关系。他写大观园,不像陶渊明写桃花源记,那是一个纯粹的寓言故事,不用考虑逻辑,一个打鱼人莫名其妙地就到了另一个世界;也不像爱丽丝漫游仙境那样的童话:爱丽丝跟着兔子先生进了洞,转眼间就来到了“仙境”。大观园的“构建”不是这样。曹雪芹为这个“桃花源”找到了两个强而有力的支撑,让这个虚幻的青春世界得以在这个污浊的现实世界出现并存活。第一,元妃省亲,必须盖一个大园子,这个园子要足够大,足够繁华,足够有文化气息,无此则难与元春的身份、气质相匹配。省亲之后,小说写道:如今且说贾元春,因在宫中自编大观园题咏之后,忽想起那大观园中景致,自己幸过之

38、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敢使人进去骚扰,岂不寥落。况家中现有几个能诗会赋的姊妹,何不命她们进去居住,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却又想到宝玉自幼在姊妹丛中长大,不比别的兄弟,若不命他进去,只怕他冷清了,一时不大畅快,未免贾母王夫人愁虑,须得也命他进园居住方妙。想毕,遂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第23回)因为元春这个最高权力的庇护,大观园得以成为青春的乐园;也因为元春的恩赐,贾宝玉才得以“混”进这个“女儿国”。但县官不如现管,大观园的“自由与快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因素,那就是老祖宗的存在,我称之为“最高家长的屏隙”。宝玉挨打之后,

39、小说写道:话说贾母自王夫人处回来,见宝玉一日好似一日,心中自是欢喜。因怕将来贾政又叫他,遂命人将贾政的亲随小厮头儿唤来,吩咐他“以后倘有会人待客诸样的事,你老爷要叫宝玉,你不用上来传话,就回他说我说了,一则打重了,得着实将养几个月才走得;二则他的星宿不利,祭了星不见外人,过了八月才许出二门J那小厮头儿听了,领命而去。贾母又命李嬷嬷、袭人等来,将此话说与宝玉,使他放心。(第36回)老祖母成了宝玉与外界之间的一道屏障。小说写道:“那宝玉本就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今日得了这句话,越发得了意,不但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了,而且连家庭中晨昏定省亦发都随他的使了”。此后只在大观园

40、“游卧”,“为诸丫鬟充役”,让“绛洞花主”之美誉变得名副其实。如果说来自元春的最高权力的庇护为大观园提供了合法性的担保;那么,来自老祖母的最高家长的“屏障”,则为宝玉在女儿国的自由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这就是曹雪芹的现实主义逻辑,他虚构了一个大观园,却要为它的存在找到现实的理由与根据。但是,作为现实主义者的曹雪芹更明白,合理的虚构终究敌不过现实的冷酷,大观园归根到底只能是一个梦幻,大观园只能是一个短暂的事实。道理明摆着,元春的庇护是暂时的,老祖母的屏障也是有限的,而外界的渗透与腐蚀总会穿透那脆弱的“庇护”与“屏隙”。就像流经大观园的那条“沁芳溪”,它从外而来,又往外而去,怎样才能保证它不被污染呢?

41、沁芳溪,这是个极有意味的象征。从情节发展脉络看,“抄检大观园”有其必然性,王夫人不抄,贾政也要抄;贾政不抄,老太太没准也会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结局是注定的。无处安放的青春,这就是红楼梦阅读中要思考的第二个大问题。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可看作一个社会实验:他明知这个社会容不下青春,容不下才情与梦想,容不下爱情与友谊,他还是虚拟了一个大观园,他要看看在一个污浊的社会里,这个桃花源究竟能够抵抗多久,看看青春究竟能走多远。在他的笔下,青春是极致的,容颜惊艳,爱情骇俗,才华惊世,梦想惊人;毁灭也是极致的,所谓“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群芳皆“碎”,一切皆“了”,万物皆“空二青春的毁灭最集中体现在

42、生命的寂灭与消亡。综合多位学者的研究,前80回的故事大约发生在十一二年之间,对于金钗们来说,可谓豆蔻年华,含苞待放。可在本该做梦的年龄,她们的生命已走到终点。年轻守寡的李纨心如死灰;二小姐迎春与太上感应篇为伴,被称为“二木头”;而最小的惜春早就看穿了贾府的肮脏,进而看破了红尘。可以设想,这样的结局,也会一个一个地落到其他姐妹们身上。在贾府,死亡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秦可卿、金钏儿、尤二姐、尤三姐、晴雯、司棋、黛玉贾府始终弥漫着死亡的味道,弥散着一种浓浓的腐朽的气息。还有那绚烂的才华像枯枝败叶一样委顿在地。与贾府的那“一群废物”相比,女儿们的才华实在光彩刺目。王熙凤、探春的理家之才,真可谓“金紫万

43、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持家”。王熙凤杀伐决断,何止“脂粉队里的英雄”,须眉男儿也无地自容;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其心思之缜密,其处事之理性,其待人之公道,境界又在王熙凤之上。再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和妙玉的诗才,贾环之流固不可及,即使贾宝玉也难望其项背。还有薛宝钗那百科全书一般的渊博与通达,秦可卿的忧患意识和远见卓识,更对比出了贾府男人的猥琐与无能。宝玉感慨说:“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第49回)。在世界文学中,以美丽无比、才华绝伦的女子群像为主角的,除了红楼梦,似乎找不到第二部作品。可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才华又有什么意义呢?更有那美丽的爱情像罪恶一样

44、被唾弃。大观园的爱情,无论主奴,无论尊卑,都显示出生命最绚烂的光彩。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固然耀眼,龄官画“蔷”的缠绵,小红借帕传情的勇敢,司棋对爱情的热烈与坚贞,都让人肃然起敬。只是这些美好的爱情,似乎天生罪恶,见不得阳光;又像那风雨飘摇的风筝,一阵风过,便化为乌有。相形之下,贾珍、贾琏、贾蓉这些“须眉浊物”,个个沉溺于“皮肤滥乱”,污浊不堪却如野火春风。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所有的悲剧中,最触目惊心的还是宝黛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所谓“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都是悲剧,他们将青春的“美好”与“毁灭”演绎的最有冲击力。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而伤”,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悲而哀”。

45、宝黛的爱情,打破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式的俗滥模式,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指的就是他们的爱情建立在心灵契合的基础之上。有些读者将宝黛作为“反礼教”的斗士,以“志同道合”来解释他们的爱情,这显然是先入为主所造成的误读。宝玉的反叛是旗帜鲜明的,尽管在家族生活中他不得不维持表面上的孝悌之道,但精神上却已走到礼教的对立面。他痛斥“文死谏,武死战”的忠君观念,憎恶与官场来往,拒绝家族责任,厌弃科举八股,与其贵族公子的身份完全不符;在社会交往中,无视主奴尊卑,无视男女大防,重情重义,甚至结交戏子浪子,可谓大逆不道。宝玉未必有“反礼教”的主观动机,但客观上,其言行让他成了礼教的逆子叛臣,这一点却

46、无可置疑。但黛玉显然并不具有宝玉一样鲜明的反礼教意义,照玉的主要特点还是她的钟情、专情与任情,是她的“情情”。小说也写了宝黛共读西厢,也写了黛玉从来不说“仕途经济”之类的混账话,但这只能说明熊玉的精神世界只有一个“情”字,她在乎的是贾宝玉这个人,是这个人的感情,至于俗世所在乎的为官作宰,她完全不在乎。这与她“绛珠仙子”的前生“人设”也是相符的。当然,即使黛玉无意去触犯礼教,她对情感的执着也足够惊世骇俗了。宝黛爱情不具有现实性,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是违背礼教的。在那样一个不谈爱情、忌讳爱情、惧怕爱情的时代,像贾琏那样寻花问柳无伤大雅,像宝玉这样寻找精神上的知己却犯了大忌。而且,黛玉与宝玉闹得轰轰烈

47、烈,一会儿寻死一会儿觅活,也让笃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贾府当权者颇为忌惮,难怪王夫人对黛玉越来越不待见。就是作为她的嫡亲外祖母,老太太的心思也是值得揣摩的。小说第97回,林黛玉已经进入生命的倒计时阶段,老太太在看望了黛玉之后说:我方才看她(林黛玉)却还不至胡涂,这个理我就不明白了。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没有的,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林Y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第97回)红学家们因为前80回与后40回的优劣一直争议不休。在一些学者看来,这段话适足以证明后40回的失败,理由就是血浓于水,老太太断不会如此无情地对待黛玉。确实,老太太的这

48、番话很生硬,很冷漠,迥异于前80问中的那个一直宠爱黛玉的外祖母,这尤其让现代读者很难接受。但是,如果我们贴近历史现场,将老太太的身份地位诸因素考虑进去,也许可以说,她的开明、通达与爱,恐怕也不是无条件的。作为朝廷恩封的诰命夫人,曾经的荣国府当家人,亲历了贾府盛衰荣枯的当事人,在她的心里,贾府的体统与规矩,贾府的荣耀与兴盛,贾府继承人贾宝玉的利益与未来,恐怕才是她考虑问题的根本立足点。老祖母最后抛弃林熊玉,也不能说绝无可能。这看起来不合情理,恰恰才符合那个时代的情理,这样的矛盾正好揭示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宝黛之爱注定无疾而终。这样的结局让人伤感,却也在情理之中。让人惊诧与悲哀的,则是宝钗与宝玉的

49、婚姻。宝钗是大家闺秀,也是礼教中人,堪称以理抑情、以理灭欲的典范,她的“无情”恰与黛玉的“情情”构成鲜明对比。小说第95回宝玉“失通灵”之后,薛姨妈有点后悔“二宝”的婚约:薛姨妈还说:“虽是你姨妈说了,我还没有应准,说等你哥哥回来再定。你愿意不愿意?”宝钗反正色的对母亲道:“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这段话算得上续书的神来之笔,精准地搭上了前80回宝钗的精神脉络。宝玉失玉,人越来越“糊涂”,面薛宝钗之践行女德,依然坚如磐石,算得上儒家所称道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弘毅君子。但是,这位恪守礼教的模范,最终的命运却让人唏嘘。宝钗深信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