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三下第三单元整体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三下第三单元整体教学建议.docx(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基于单元整体教学(三下第三单元)建议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依据“传统文化”编排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本单元的表达要素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依据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本单元的课文做了如下编排: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其中古诗三首承接了第一单元的古诗教学,需要学生除积累运用以外,说说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怎么样的节日情景。其中第一单元的古诗三首直接提出需要学生借助想象,第三单元则没有在课后习题中单独指出,但是隐含其中的也是画面的再现、重构和想象。第二篇课文纸的发明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
2、了纸形成的过程以及对全世界的意义。赵州桥一课则是从赵州桥的设计、坚固、以及美观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则是围绕着名扬中外展开描写,文中包含着浓郁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一、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文本解读古诗三首分别是XXX的元日、XX的清明、XX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体裁上看,三首古诗XXX言绝句,从内容上看,三首古诗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排列。从元日到清明再到重阳节。这三首古诗组成的组诗系列是极具代表性的,不仅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更是通过诗歌的创写和传承宣传着我们祖国的民俗特色。元日通过几个特定的场景组合:首先是从听觉角度爆竹声声;紧接着从味
3、觉角度一一屠苏酒;再从人物事件一一换新符,这个几个特定的场景串联和构建,在无形之中构建了一幅幅元日特有的民风和民俗。清明一诗和前面一首诗的意境完全相反,这首诗中没有特定意象的刻画,只有人物事件的描绘,清明节的特有风俗习惯诗中一字未提,但是透过文字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和诗人的内心某种高度的契合。这些烟雨朦胧失魂落魄的行人中或许就有XX自己,虽然文章没有运用过多的笔墨刻画描写清明时节人们是怎么祭奠亲人的,怎样的一种肝肠寸断,但是此处的羁旅之人的表现和此处节日的主调却达到了同频。第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歌一开始就紧切主题,讲述自己独自在外乡又逢良辰佳节的孤寂和思念之情。后面两句却是跳跃式的
4、转变,想象着自己的友人亲人登高望远思念自己,可惜却是少他一人。此诗最大的艺术表现力就在于跳跃式的画面转化和呈现,诗歌其实极力表达的是自己的思乡之情,却在借用往日亲友相聚时的画面借他人来写自己的内心。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呈现和高超的写作和表现手法。纸的发明是一篇文字简朴的说明文,这篇课文有别于一般的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说明,文字浅显易懂,表述准确。结合单元整体教学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我们中国的人的智慧,智慧从何体现从时间的纵轴体现,我国的文字和造纸文化历史极其久远,劳动人民在不断地汲取经验,在累计和反思中不断改进,最终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极大贡献。当然,本文是围绕一个中
5、心意思来写的,这个中心意思的定位是是是什么?是纸的发明,还是造纸术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发展的贡献呢?显然是后者。正是基于此中心,在教学中就不可以偏离中心,不能出现解读偏差。赵州桥一文和纸的发明一文在文章的布局和设置上有有相似之处。结合文章的后面思考题的几个关键词,我们可以准确定赵州桥这篇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一一世界闻名,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呢?历史久远、雄伟、创举、美观,这是课后思考题明确告诉我们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运用前面几篇课文所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充分地学习反思,运用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构建。文章围绕着“名扬中外”进行统摄叙述,从历史久远、人物众多
6、、街市热闹、和桥北头的情景。从写作角度分析,文章从整体到部分,有广角镜头,有特写镜头。八九百年前的历史画面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画的艺术、画的XXX在此刻被尽显。二、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要素侧重古诗三首是承接第一单元的古诗三首,课后习题中明确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第二题,围绕单元主题,落实贯彻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教育,并且让学生根据古诗地内容说出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所以在古诗三首教学中还需要强化想象教学,依据文本想象画面,是教学的重点。纸的发明,是一篇说明文,这篇课文围绕着一个中心意思-造纸书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开展说明。围绕着我们XX祖先不断探索实践尝试创造出了不同的时代的不同“纸”。重点说明了东汉XX的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进步的影响。这节课的教学侧重在于借助课后习题支架梳理文章结构。以及结合文章说明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