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读后感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萧红读后感500字.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萧红读后感500字萧红的散文集春意挂上了树梢和她的两本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都读完了。这不是我第一次读她的作品。二十多年前,我就买了一本四大才女散文集,其中就有她。只是当时我把萧红和石评梅的照片混淆了,书的封面是四个女作家的头像,直到我今天读了萧红的作品,看到她的头像才对上号。漂亮的容颜,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齐齐的刘海,典型的民国时期知识女性的妆容。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俏吟等。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1年,萧红在家中紧张氛围与新旧观念的冲撞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走,开始了一生的流浪和漂泊。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得到鲁迅先生的帮助。1935年底,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
2、轰动文坛。1940年1月去香港,在病中完成了呼兰河传的写作。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如果不了解萧红,读完这些书,也就了解了这位民国时期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怎样T立奇女子。我在二十多年前就读过她的散文,那个时候只是对文学的一种热爱。二十多年后的现在,再读她的文学作品,从喜爱到了由衷的敬佩。人生的经历和阅历,能很好的帮助读者诠释和感悟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价值。春意挂上了树梢散文集,收集了45篇散文。短小精悍,优美清新。每读完一篇,都有一种情感涌动在心头。特别是作者关于冬天下雪的几篇散文的描写,以及作者因为贫困没有钱买衣物和御寒的食物,读着令人心疼和泪目。夜间,
3、大雪又不知落得怎样了!早晨起来,一定会推不开门吧!记得爷爷说过:大雪的年头,小孩站在雪里露不出头顶风不住扫打窗子,狗在房后哽哽地叫从冻又想到饿,明天没有米了。(飞雪)太阳在我的脸上闪闪耀耀。仍和未遇见弟弟以前一样,我穿着街头,我无目的地走。寒风,刺着喉头,时时要发作小小的咳嗽。弟弟留给我的是深黑色的眼睛,这在我散漫与孤独的流浪的人的心板上,怎能不微温了一个时刻?(初冬)诗意的句子,浸满了浓浓的情感。饥饿的身体,使年轻的作者,饱受凄冷。从昨天夜到中午,四肢软一点,肚子好像被踢打放了气的皮球。郎华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饿)作者把人在饥饿状态下的心理描写,刻画
4、的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心酸落泪。那个年代,饥饿使多少生命停止在绝望的呐喊声中。春意已挂上了树梢,冬天终会过去。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口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春意挂上了树梢)春天在作者的笔下次第展现,形象而又生动。冬天的寒冷和饥饿的心情被春天的温
5、暖和活力,激发出了一幅春之歌的序幕,欢快而充满了希望。萧红的散文,不仅仅是关注在自己孤寂的情绪和心灵的微妙感受中,她还关心穷人和弱势者的生存境遇。在她的笔下,沿街乞讨的乞丐、小偷、车夫和老头,以及妇女和孩子,都是她关注的焦点。路旁遇见一个老叫花子,又停下来给他一个大铜板,我想我有饭吃,他也是应该吃啊!然而没有多给,只给一个大铜板,那些我自己还要用呢!(当铺)这一个大铜板,是作者当了自己的新棉袍,还一次都没有穿过呢。善良的人心,总是柔软的,看不得同胞受苦。在这本散文集中,作者的“回忆鲁迅先生写的特别令人难忘。1934年,萧红和萧军到了上海,得到了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许多帮助。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从鲁
6、迅日常生活中的状态着手,叙说她眼中的鲁迅。从鲁迅的衣着、音容和工作习惯,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着暖暖的真挚和感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笔墨,有的是平静的、又饱满情感的叙说。鲁迅先生以为自己好了,别人也以为鲁迅先生好了。准备冬天要庆祝鲁迅先生工作三十年。又过了三个月。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十七日,一夜未眠。十八日,终日喘着。十九日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回忆鲁迅先生)鲁迅逝世时,萧红正在日本。正是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底,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很快轰动了文坛。生死场共分十七个章节。小说没
7、有以人物为中心情节,没有设置人物形象,但以独特的手法,以家庭为主线,将故事有机的连接在了一起,以三个家庭的变迁为中心展开。小说以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在这片士地上,三个家庭之间上演的生与死的故事。开篇与结尾是二里半与麻面婆的家庭故事,紧接着是王婆于赵三的家庭故事,最里面的则是金枝家庭的故事。小说整体看似散漫的,但读完后发现是首尾呼应的,人物都有了交代,结构安排得很巧妙。萧红写作生死场时,正被父亲软禁于阿城县,惩罚她逃婚的行为,而接受过新思想的萧红,对封建包办婚姻进行了反抗。在当时,整个社会都受着封建思想和习俗的影响,女性在社会上没有独立的生存空间,温饱是首要的问题。
8、恶劣的生存条件,加上日寇践踏,人们的生存受到了很大威胁,为了生存,他们开始进行抗争。和命运抗争,和自然环境抗争,和日本鬼子抗争。萧红通过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命运的描写,揭露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和人们精神世界的贫乏。翠姨的死,让作者深深感悟到,人的命运是多么短暂啊。但是,春天还是来了,姑娘们为自己做着春装,孩子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拧成哨子,含在嘴里满街地吹。春天关不住的来了。小说呼兰河传,读完感觉好像是作者的自传,却又不完全像自传。它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它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描写呼兰河城的概况,其中对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的描写尤其精彩绝
9、伦。第二章描述呼兰河人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放河灯、唱野台子戏、逛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活动都是为“鬼而做”的,突显了民众的迷信、愚昧以及现代知识和理性的匮乏。第三章描写我与祖父在后花园度过的快乐时光。充满了童心、童趣及美好的意境。这是全书中最温馨、最美好、最令人回味的一章。第四章是对我家几户房客生活的描写,彰显了这些房客生活的艰辛和愚昧之处。第五章描写小团圆媳妇惨死的经过,揭露出封建礼教及愚昧迷信的风俗,以及其势力的强大。第六章主要刻画我家的长工有二伯。第七章讲述了一个磨信冯歪嘴子的故事。这七章每个部分都可单独成片篇,但又可以合在一起。呼兰河传的主角不是某个人、某个事件,而是整个呼兰河城。
10、作者出生在呼兰河城,她着力描绘的是呼兰河城的性格,表达的是她对这个小城的爱与恨的复杂情感态度。其中既有对于充斥呼兰河城的历史的惰性力量,人们的愚昧、麻木、自私、迷信、毫无进取精神及变革意识的批判;又有对后花园、祖父、及火烧云等故乡风物的怀念;也有对于像冯歪嘴子这样的小人物坚韧顽强的生命力的肯定和赞美。萧红受鲁迅改造人的灵魂”的写作向导的影响,她的小说提现了五四启蒙精神的延续。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中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概括的真是一
11、针见血。作者对小城的风俗描写,对/顺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及生活场景的描述,对特定氛围的渲染,有如一副栩栩如生的乡土风俗画展现在读者眼前。叙述的语言是舒缓的、平淡的,既有浓厚的乡情,又有几分惆怅。萧红的一生是短暂的,她的早逝让人感觉很惋惜。童年母亲的早死,父亲的吝啬和严厉,只有祖父比较疼爱她,他的慈爱是萧红童年中唯一爱的温暖记忆。祖父死了的时候,萧红感觉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着空空虚虚J离开家乡后的漂泊,个人情感上的坎坷,加之战争的爆发,她的心境一直是寂寞的。但她的性格明朗、真挚、热情、健谈。经常用工作排遣隐忧。一写东西,个人生活上的一些不偷快,就都忘了。面前总算有一个强固的东西,这东西
12、不倒,人类就很难生活的幸福,生活的美。这是她的人生信念。就是在她肺病已渐严重的时候,还是不停的写作。直到死,萧红仍在孤独的一往直前地走着。有人说萧红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独特文体。读她的散文或小说,确实有这种感觉。她的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优美,精炼而有诗意。不冗长,不晦涩,有童趣的天真和灵动,又具有女性的细致和温暖,更有一种美感的意境。民国时期的才女之誉,在她短暂的一生中,是当之无愧的。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逝于香港,安葬在香港浅水湾。至今八十年过去了,八十年的岁月轮转,人们也许已经忘记了这位民国时期的才女,但她留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一直陪伴在热爱她的读者身边,一代又一代的流传。文学作品的价值,就是让读者从中感悟生活的真善美,从而使人活得自得其乐而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