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篇2024年度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心得体会(研讨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篇2024年度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心得体会(研讨材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7篇2024年度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心得体会(研讨材料)第一篇“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我们要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加快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更好改善农村面貌、造福农民群众,走出一条具有我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一是坚持齐抓共管,让农村群众老有所养。“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一些农村老人的
2、生活写照。如何解决物质提供、精神慰藉、日常照顾等方面的养老问题,是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困境。为此,我们将加快培育农村养老服务市场,在农村地区研究开展异地养老社区建设试点,支持大型国有企业通过设施改造和应急设备配置,以及24小时“生活管家”服务,引导中心城区老年人成规模入住养老社区“抱团养老”。深入推进农村医养结合,鼓励有实力的医疗机构面向农村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引入医疗机构的分支机构试点开展远程医疗,打开农村老年人就医新通道。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成立以农村妇女、低龄老年人为主体的互助养老或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规范邻里互助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将邻里互助员纳入养老护理员技能培
3、训范围。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按照“分级分类、功能互补”思路,统筹发挥基层公办养老机构、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社会办养老机构和驿站集中照料、专业照护平台功能,综合考虑区域人口规模、老年人分布状况、养老服务需求及机构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形成“以院统站带点”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二是坚持提质增效,让农村群众业有所就。保障农村群众就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一直以来,农村群众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更是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将通过信息化、大数据分析,精准锁定帮扶对象,全面了解掌握就业参保需求,及时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推广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试点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持续实施技能人才“
4、金蓝领”培育行动计划,吸纳优质培训资源,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持续推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创业支持力度。三是坚持公平普惠,让农村群众学有所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教育一直是民生重点,也是难点。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教育存在诸多短板。众多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规模小、基础弱、质量低、生源流失等问题。如何振兴农村教育,是各地普遍面临的一个课题。为此,我们将深入开展主城区与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让城乡学校通过“手拉手”结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日益完善,义务教育优
5、质均衡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学生共享高质量教育发展成果。第二篇乡村振兴的目标,过去提出的是“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党的二十大首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成为新的关键词。梳理乡村建设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提出是逐步演进的。美丽乡村建设,缘起2003年浙江“千万工程”;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宜居宜
6、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在以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面向新发展阶段作出的新部署,为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指明了方向。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现代化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在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方毅介绍,浙江将以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主抓手,以美丽乡村为底色,以未来乡村为示范,以共
7、同富裕为追求,围绕“环境和美、产业和融、人文和润、治理和谐、生活和顺”,点线面结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今年的XX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一体,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O二十年来,XX持续做好美丽乡村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了两轮村庄环境整治,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实现全覆盖,美丽乡村达标村占比为97%,XX的农村呈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新气象。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XX的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进展不均衡,农村建设规划还有待提升,基础设施
8、建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顺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近年来,虽然XX持续加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但是与广大农民的需求相比、与城镇的条件相比、与乡村长远发展的需要相比都还存在较大差距。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乡村水利、公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养老、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场所建设,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不断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
9、健全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善于找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清单化”方式推进工作,不留死角。加强城乡规划衔接,不同层级明确不同建设重点,实现功能衔接互补、资源统筹配置。二是注重保护和发展齐头并进。在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XX农村历史遗存遍布,人文资源丰富,要守正创新,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让乡村留住记忆,让百姓记住乡愁,促进差异化协调发展,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在保护基础上做好生态资源价值挖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设宜居宜业的“绿色
10、生产基地+优美自然景观+美丽和谐乡村”的持续发展融合体,把乡村生态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让农民充分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本质是从农民需要出发、从农民喜好着手,最终落脚点是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民是乡村的主人,要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利,完善农民参与乡村事务的决策与监督等制度,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建立符合农业农村创新规律的人才支撑、资金保障、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体系,激发乡村创新活力,完善乡村创新体系,引导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下乡、返乡创业。四是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要加强乡村治理,通过制定规范、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方式,推进移风易俗,营造乡村社会新风尚。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加快数字化发展,构建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入挖掘、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将乡村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让乡村文化艺术走进农民日常生活,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深度融合。第三篇“千万工程”的巨大贲献号深逐意义根据省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二期读书班统一安排,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5月20日上午举行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习
12、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两个重要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做好人民信访工作的高度重视、指引指导,进一步用足用好我省宝贵资源,彰显主题教育的政治味、浙江味、实干味,推动全省党员干部更加坚定自觉地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一、“千万工程”的巨大贡献“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应运而生。20年来,“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
13、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型发展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变,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20年来,“千万工程”贡献巨大,意义深远,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9月26日,“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20年5月,浙江成为中国首个生态省。20年的“千万工程”实践与迭代升级,“千万工程”的内涵和意义已不断深化和升华,“千万工程”改变的已不仅仅是乡村的人居环境,而且还触及了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公共服务
14、、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因此,“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乡村建设工程,而且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是乡村振兴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工程。20年来,“千万工程”对浙江的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对乡村带来最直接、最显性的变化是人居环境的改善。随着“千万工程”的不断迭代升级,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大大提高,村庄文化礼堂的建立,不仅让村民活动有稳定去处,而且也使乡村文化与历史有了承载和显示的空间,有的还成为农文旅产业的组成部分。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浙江乡村数字化水平高于全国乡村近30
15、个百分点,不仅带动了乡村居民的数字消费,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的数字化发展,而且大大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体系的数字化、乡村教育医疗等、村与村的联盟化发展。“千万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实际上也改善了乡村的营商环境,优化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最明显的是,经过20年的“千万工程”建设与深化,许多传统的村庄演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村民居住的生存空间。这大大促进了浙江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多功能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使许多美丽乡村蝶变为美丽经济,使村庄既要建设、更需要经营的理念成为浙江乡村发展的重要共识和趋势。浙江“千万工程”在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所带来的直
16、接或间接的效应,反映在广大乡村居民身上,就是他们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个人与家庭收入的不断增长。2022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尽管仍存在城乡、地区、收入等方面的不平衡和差距,但是相对而言,这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不能不说是与20年的“千万工程”所产生的多重效应有关。二、“千万工程”的深远意义“千万工程”意义深远,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透视和解析。从乡村建设的视角看,“千万工程”就是乡村的“建设工程”,它给我们的启示意义至少有四点。一是乡村建设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重视引入市场力量。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
17、动,资金需求量很大,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在加大政府对乡村建设投入的同时,创新乡村建设思路,发挥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入市场机制、建构利益机制,吸引企业、社会、村集体和村民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和参与乡村建设,这将是解决乡村建设供给不足、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路径。二是乡村建设既要实现有效供给,又要实现有效管护。实践中,乡村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发展需要,不仅与供给乏力有关,而且与这些项目设施的营运与管护不力有关。因此,必须解决好政府、企业、集体、农民等主体谁来营运与管护乡村社区公共性基础设施的问题。基本的思路是:明确相关公共设施的产权归属及其管护主体;强化公共设施规
18、制及其监督监管;发挥乡村社区治理体系中的自治功能;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营运管护中导入市场机制。三是乡村建设既要防止大拆大建,又要避免低效率配置。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仅要防止脱离乡村自然与文化特点,甚至侵犯农民权益的大拆大建,也要避免忽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具有空间效应与规模效应特征,避免守成不变的低效配置。这意味着,往村覆盖、往户延伸的乡村建设并不是静态的过程,而是动态的过程,是在乡村规划先导下,体现乡村人口相对集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四是乡村建设既要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又要注重发展性。乡村建设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体现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温饱社会阶段,乡村建设
19、主要着眼于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生存型乡村建设,但到了小康社会乃至更高社会阶段,乡村建设应体现发展型特点。我国现阶段的乡村建设,大部分地区重视体现乡村的多功能发展,乡村建设要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相结合,促进乡村价值的转化与提升,实现乡村更快更好发展。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表明,与乡村发展阶段和乡村发展功能有机结合的乡村建设,能包容多元建设主体和多种运行机制,是有效解决乡村建设供给乏力、管护不力、形态单一、活力不足的重要路径。从乡村建设的治理视角看,“千万工程”也是“治理工程”。20年来,浙江在“千万工程”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多种治理制度的功效,探索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治理体
20、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一是党政合一的科层治理。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能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关键在于发挥“党政合一”垂直治理的制度功能。首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坚持把“千万工程”列为“书记工程”,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联系一个村制度,形成“五级书记”共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其次,坚持各方协同和分级负责抓。各级均成立“千万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职能部门实施、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落实机制。二是“智治合一的精准治理。在“千万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公共产品管理虽有规制措施但规制主体职责不清和不到位的难题,探索了将压实地方责任和数字化、信息化相互
21、匹配的规制办法。先后探索出了河长制、道长制、所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可参照的“简约化”制度选择与安排。农业农村领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全面推广,将数字与信息技术同“千万工程”责任制相匹配,实现“智治合一”的精准问责和精准治理。三是调动群众的柔性治理。群众不仅要发动和带动,更要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来激励,其中德治与自治是关键。首先是深化村民自治。建立村民互助会、议事会、乡贤促进会等相关自治组织,推动乡村公共事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其次是增强法治保障。引导干部群众形成自觉守法、全民懂法、遇事找法的乡村法治秩序。再次是激发德治活力。将乡风文明与治理结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等对村民行为的引导,
22、用崇德向善的力量,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四是激励相容的市场治理。市场机制是最能体现激励约束相融的制度,不仅在非公共性领域,而且在公共性领域,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也能发挥高效作用。浙江在“千万工程”建设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赋予相关主体(农民、企业)生态资源利用和公共设施建设(或管护)的使用权与经营权,不断丰富乡村人居环境内涵,提高人居环境水平,激活人居环境市场,将乡村,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同时转变相关主体的公共行为。这一系列安排不仅促进了乡村各类休闲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城乡要素的互通和融合发展,而且也实现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设施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提质的
23、相互促进。浙江“千万工程”四位一体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充分体现了乡村社区治理中党政领导和群众参与的相互协同、科层制度与市场制度的功能互补、他治与自治的合理匹配、法治与德治的相互融合、数智与治理的有效结合,为乡村建设中社区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和营运管护,提供了既有理论创新又契合中国特色与实践的治理模式,很值得借鉴。面向新征程,浙江不断深化与提升“千万工程”,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和龙头、美丽乡村为底色、未来乡村为愿景、共同富裕为追求,致力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构建“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全域呈和美”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全方位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走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
24、村现代化的省域实践新路径。第四篇推进“两个强化”激发农忖潜惋我活力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两个强化”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一、科技强支撑,改革增动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25、稳步增强,短板农机装备取得突破,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与此同时,面对各类风险挑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出具体部署,从战略布局、种业振兴再到农机装备、农技推广,都列出了详细的任务清单。比如,在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上,提出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等。一系列举措将持续推进种业创新攻关,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种业根基。好技术要让农民用得上、得实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要立足实际、精准施策,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
26、、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改革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农村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当前,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正陆续到期,今年将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探索具体操作办法,为全国面上开展打好基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各地要适应发展趋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同时,必须坚守农村改革底线,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改革破题,让“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更多汇聚乡村、服务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
27、件着眼强化乡村全面振兴要素保障,提出了一些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在人才方面,提出实施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等。在用地方面,提出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在投入方面,提出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目标任务相适应。二、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6%。同时也要看到,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28、。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目的就是巩固农民持续增收势头,促进共同富裕。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产业经营增收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经营项目,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导向,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头大头,要做好农民工稳岗就业。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婕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此外,要拓展转移性收入,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要增加
29、农民财产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抓落实的行动优势,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明确主攻方向,扎实组织推动。要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把责任真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特别是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真正把“三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体现出来。要注重发挥督查考核“
30、指挥棒”作用,既要突出实绩实效,推动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能整合的整合、能简化的简化,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又要通过督查考核推动真抓实干。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要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益,真正惠民生、暖民心,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第五篇各位领导,同志们:“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习近平总书记对“千万工程”带动乡
31、村全面振兴经验的重要批示,高屋建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20年来,浙江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持之以恒推动“千万工程”向纵深迈进,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特别是他们坚持内外兼修、塑形铸魂,持续改善农村精神风貌,提升“心灵之美”的做法,为我们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县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千万工程”经验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典型案例和生动教材,持续兴起学习宣传热潮,在深入践行“千万工程”上开出理论之花、结出实践之果。结合个人思想和我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千万工程”的科学内涵2003年6月,
32、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启动“千万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年来,“千万工程”以村庄的环境整治与人居环境改善为切入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实现了多方位的迭代升级,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在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方面,贡献巨大,意义深远。从挖掘乡村文化,到传承乡风文明,“千万工程”下的浙江农村,正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乡村注入了美丽灵魂。学好用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县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将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时做出的“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
33、,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指示精神,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提升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助力。二、强化思想引领,持续深化理论宣讲,筑牢乡村精神文明思想根基一是强化理论学习。我们要将认真学习领会近平总书记对“千万工程”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经验的重要批示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高度自觉,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学习研讨全覆盖,确保学深悟透、入脑入心。二是广泛开展宣传宣讲。重点围绕“六个带头”,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宣讲
34、,把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做法生动鲜活宣传好。结合各行各业实际,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通过乡村大喇叭广播宣讲、小马扎面对面宣讲,运用新媒体平台网络宣讲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用群众爱听、听得懂的语言,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传递到千家万户。三是强化理论研讨。围绕“千万工程”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经验在全县各级组织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研讨,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推动解决各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积极想办法、出思路,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文章,形成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三、守正创新,阵厉奋发,为全力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深入开
35、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省级文明县城创建为龙头,以“双争”活动为牵引,扎实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实施20212023年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三年行动计划,针对弱项短板,开展思想道德引领、文明行为养成、社区综合治理、重点领域整治、城乡一体创建等行动,着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城市品位和市民文明指数。二是积极推进典型培树,强化乡风文明榜样引领。持续开展“承德县道德模范暨承德县好人”“新时代好少年”“十星级文明户”“书香门第”“最美职工”等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加大道德模范、承德好人、最美人物和身边榜样等身边典型的学习宣传,营造崇德向善、见
36、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三是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扎实培育文明乡风。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作用,加强阵地融合,不断推进“文明实践+法治”“文明实践+党建”阵地建设,为农村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努力搭建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载体。通过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崇德超市”,建好用好“承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以文明实践积分分享物质和精神成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在文明创建、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参与率,进一步弘扬文明新风尚。四是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构筑乡村精神文明人文根基。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农村地区思想道德建设。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
37、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节、“非遗”系列展演、传统手艺展示等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以满月酒、婚礼、葬礼等为抓手,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树时代新风”活动,加强“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建设,建立移风易俗“红黑榜”,集中治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发言完毕,不妥之处,请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第六篇新时代次明实践“节中方”工程实施方案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切实在统筹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能上实现新突破,在精准有效服务群
38、众上拓展新途径,构建科学完备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最后一公里”,制定如下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延伸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工作手臂,建设百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组建千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招募吸纳万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有效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大力培育志愿服务队伍,精准常态服务居民群众,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质扩面、提档升级,使之成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
39、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二、基本原则把牢思想主线。牢牢把握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贴近群众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拓展理论常态化进基层的有效途径,突出思想引导、道德教化、文化熏陶,着力建设群众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园。紧扣工作主题。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主题,搭建覆盖广泛的服务站点,突出便利快捷,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面对面、针对性的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使“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广大群众的新追求和新时尚。突出工作特色。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创新,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针对不同对象、地域
40、差异等,在制度设计、阵地建设、活动形式等方面探索更多的突破性举措和创新性方法,创新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文明实践品牌,以基层创造力激发文明实践的生命力。注重工作实效。针对城乡群众的实际需求,有效搭建群众愿意参与、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平台,宣传群众最想听的内容,开展群众最喜爱的活动,讲解群众最想学的知识,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难题,让文明实践聚民心有人气。三、工作任务(一)建设百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集便民、利民、惠民于一体的共享公益空间。按照“不另起炉灶、不重复建设”的原则,在有效整合“爱心驿站”“学
41、雷锋志愿者服务站”“便民服务站”等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突出便民利民导向,开发利用主次街道可开发空间、小区门房、社区周边服务用房、农贸集市、劳务市场、游客服务中心等重点公共场所,按照“八有”(有阵地、有标识、有志愿者服装、有志愿服务人员、有志愿服务项目或内容、有工作制度或管理办法、有便民服务设施、有活动宣传展示平台)“四必备”(“学习强国”广播站、图书角、宣传资料、志愿者服务登记簿)标准,建设百家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便民利民的文明实践服务圈,让群众就近就便参加志愿服务,参与文明创建,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便民化的服务需求。(二)组建千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按
42、照“供需匹配、量力而行、就近就便”的原则,以村(社区)为单元,按照平均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组建1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的标准,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群众,组建成立灵活多样、便捷高效、服务精准的志愿服务队伍1余支,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延伸至每一个角落,辐射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加大“爱我XX,文明劝导”“星光助老”“好媳妇先锋队”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的培育力度,壮大志愿服务力量,构建上下贯通、供需平衡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同时,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策划设计一批群众急需、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志愿服务项目,注重志愿服务项目与志愿
43、服务队特长专长的有效结合,注重志愿者服务能力与群众实际需求的双向对接,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分众化。(三)招募吸纳万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按照“以人为本、自愿平等、人岗相适”的原则,引导在职党员干部、退役军人、“五老”人员、先进模范和居民群众积极加入志愿服务组织,争做雷锋精神的倡导者、志愿服务的践行者、文明新风的推动者。发挥辖区单位、联建单位、帮扶单位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志愿服务力量,以随时来、随时做、随时记的方式,就近就便开展“小微”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让居民群众在家门口畅享“文明实践便民服务圈”的超值服务,感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暖心呵护。同时,依据XX
44、区文明积分管理办法(试行),健全完善志愿者精神褒奖、服务兑换、物质奖励等制度机制,增强志愿者自豪感、荣誉感,调动广大志愿者参与文明实践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力争2022年底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突破10名。四、工作要求(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千万”工程,既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各相关部门、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充分认识“百千万”工程的重大意义,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度,从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更好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的高度,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度,提高政治站
45、位,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逐级逐层抓好任务落实,切实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千万”工程建设好、作用发挥好。(二)加强领导,靠实责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要切实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全面负责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千万”工程的组织、协调和考评工作,加强整体谋划和工作指导,定期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各成员单位要结合职能职责主动作为、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主动开放本单位可利用资源,全力支持各镇(街道)、村(社区)解决实际问题。各镇(街道)、村(社区)要落实好主体责任,对现有资源进行再整合、再开发、再提效,争取辖区单位、包帮单位在场地、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支持,按照有特色、有亮点、有内涵的要求,推动
46、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千万”工程落实落地。(三)严格考评,确保成效。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要定期调度检查,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千万”工程建设情况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年总结”,考核结果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奖补资金的核拨依据。同时,将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千万”工程纳入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督查范围,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标准,加大权重,严格考核。各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要抓好“百千万”工程的组织实施,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区融媒体中心要充分发挥、抖音、“今日XX”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快、易接受、覆盖广的特点,高密度、全方位、多视角地宣
47、传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千万”工程开展情况,努力营造各级重视、各界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及时总结推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的有效做法和鲜活经验,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通过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以点带面,推动“百千万”工程深入开展,不断提升文明实践“百千万”工程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第七篇XX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走在前列”的重要嘱托,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标“江南韵、乡愁味、国际范、时尚风、活力劲、共同富”要求,紧紧围绕“中国畲乡、品质XX、宜居胜地”的县域定位,全面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六大行动”,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级生态县、省级乡村振兴优秀县、省级
48、全域旅游示范县、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等称号。2021年,我县创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承办了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与会领导对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给予充分肯定。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一、突出空间优化,打造全域共美的诗画畲乡一是精心制定美丽规划。注重景城联动、景村联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系统编制了县、乡(镇)、村三级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县乡(镇)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配套,形成城乡一体建设体系。二是细致描绘美丽线路。按照“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基本思路,累计投资2.5亿元,创成省级精品示范道路4条、最美入
49、城口1个,成功打造省级美丽乡村风景线3条、市级美丽乡村风景线5条。三是突出打造美丽标杆。接续打好美丽乡村建设“组合拳”,累计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9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9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06个、XX市花园乡村48个(其中精品村9个)。四是延伸拓展美丽风景。以“环境卫生清洁美、摆放有序整齐美、庭院设计协调美、种树栽花绿化美,文明和睦家风美”为标准,创成美丽庭院2430户o二、突出生态宜居,打造共享共富的宜居畲乡一是深入实施三大革命。推动生态宜居乡村的迭代升级,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8%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99%以上,处置率、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标准化运维比例100%。连续两年获评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优胜县,连续三年获省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