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篇)学习2024年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02650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篇)学习2024年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八篇)学习2024年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八篇)学习2024年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八篇)学习2024年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八篇)学习2024年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篇)学习2024年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篇)学习2024年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习2024年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共五篇】第1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如今,农村产业正向着多元产业融合的方向发展。应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有了产业,才有就业,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产业兴农的发力点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提质增效,复合农业、立体农业、农产品营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农业纵向产业链优化升级;三是以“农业+”模式为引领的乡村产业融合,例如蓬勃发展的乡村休闲旅游业

2、、农村电商、食品加工业等。质量兴农,狭义指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广义指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乡村产业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上,同样还体现在日益完善的乡村建设上,以及以基层党建、平安乡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上。绿色兴农,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农业绿色发展,通常指降低生态环境污染,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降低单位产品或产值的资源消耗量,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农业方面,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双减,农药残留持续降低,人畜排泄物和秸秆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大面积实施节水灌溉;在农

3、村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实现了大面积绿化美化等。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做到让实事可感可及,要俯下身子问需于民。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只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是很难发现的,解决方案也不是拍拍脑袋就能空想出来的,而是在一次次实地走访中“摸”出来的。想要“摸”出真问题,党员干部就应该多到田间地头,多到群众院内灶旁,多到群众生活的网格去,少走“规定路线”、多走“自选路线”,少走大路、多走小路,听听群众的“唠嗑声”、真心话。找准问题后,聚焦难题根源

4、,将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问题清单,跟踪推动落实,让群众的呼声变为一件件落地的实事。做到让实事可感可及,还需从小事入手。很多小事总是不太起眼,极容易被忽略,但对群众来讲却是天大的事。毛泽东曾指出,要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事不在小、关键在办。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能为群众解释清楚一项政策、化解一次纠纷、办成一个手续是实事,能把路灯点亮、路面修平、暖气烧热、自来水接通也是实事。这些“关键小事”,最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体验。事实证明,把小事办实办好,就要在实际工作中聚焦群众生活细微处,化解难点、疏通堵点,在方寸间尽显温暖关怀。做到让实事可感可及,党员干部要把群众冷

5、暖挂在心上。“小区楼顶无主水箱漏水又难拆”“地下管网疏通责任存在争议”“公交站远离居民区,群众出行不便”群众诉求是现实具体的,且往往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群众的诉求当成对自己的要求,盯住关键环节、重点任务、堵点卡点,不等不靠、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切实把任务落实到人、把时间精确到天,一件一件盯到底、抓到位。第2篇学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贯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心得体会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

6、环境”。“两个毫不动摇”是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好“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市场需求,一方面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让需求增长和公平竞争机制惠及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动改善民营企业经营环境,民营经济呈现与时俱进增长态势,部分民营企业成为行业龙头和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机制发生历史性改变。2023年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9.0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3.27%;当年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78%,较2022年下降0.47个百分点。2

7、023年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L2万家,获贷率46.8%,比上年末提高2.1个百分点。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继成立类似部门,目的是根据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加强监管协调,把“两个毫不动摇”这一大政方针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各种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局面,仍需统筹各方资源,在优化整体营商环境上下大功夫:一是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公平度。只应以企业是否合法准入、是否合法经营为监管标准,而不能增加其他标准。要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获取贷款、发行债券和股票的便利度,让民营企业按照市场竞争原则获得金融资源。要加强对个

8、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让这些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保持活力、持续发展。要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评比等现象进行集中整治。也要加强民营企业自我保护能力,增强民营企业自身的法治意识,鼓励它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二是加强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特定领域对民营经营主体的开放程度和对接程度。要鼓励符合要求的非公有制经营主体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大产业项目和特定领域发挥作用,发挥技术、资本、人力、管理、流通、运营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国有企业将相关产业链上的业务交付符合要求的中小民营企业参与,形成大中小型企业融合发展、国有资本和各类资本合作发展的局面。在具体项目招投标、金融监管、财务管理

9、、安全保障等方面,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市场原则来管理。防止各种形式的利益输送以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鼓励在准入公平、监管公平的制度框架下,各类企业展开市场竞争。三是给予优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以社会荣誉和尊重。要更加注重呵护中小企业,对于具备竞争力的、形成了良好企业文化的中小企业和企业家,要给予社会褒扬和社会荣誉。这也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和友好,本质是依法监管市场,让全国统一大市场充满活力;各类企业都不再因人为设定的门槛而困扰;中小企业能够有升级壮大的机会,大型企业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一句话,“两个毫不动摇要形成法治化、制度化、市场化的机制保障。第3篇加强粮食和

10、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一系列部署、推出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农”数据格外亮眼。粮食产量L39万亿斤,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4%2023年,“三农”基本盘进一步夯实,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成绩来之不易,前行永无止境。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找准切入

11、点,提高实效性,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就一定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解决好吃坂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去年,我们遭遇了频繁极端的自然灾害,但仍然实现以秋补夏、以丰补歉,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事实证明,经过接续努力,我国农业的装备条件、抗灾能力、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不断提高完善,成为稳产保供的底气所在。下一步,我们要着力稳面积,持续挖掘粮食播种面积潜力;着力提单产,做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着力优服务,构建公益和半公益、经营性组织相互协同的服务体系;着力强政策,更好完善种粮农民的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

12、机制。坚持多措并举,强化要素保障,就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端得更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党中央给“三农”战线立下的两条底线。近三年832个脱贫县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年均增加1200元左右;每个脱贫县都培育形成至少2、3个特色主导产业,没有发生整乡整村返贫。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关注“巩固”,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确保标准不降、措施不松、力度不减;更要关注“衔接”,做好巩固后的拓展文章。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更好促进就业,才能变“输血”为“造血: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从深化农村土

13、地制度改革,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到深化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等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依靠改革激发活力,对于促进规模经营更加高效、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更有活力等大有裨益。也要看到,农村改革发展不能就农村看农村,而要更好统筹城乡关系。政府工作报告就推进新型城镇化、进城农民工落户等问题作出部署,有助于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开年以来,广西开展“百万农机闹春耕,活动,更好提供农机服务保障春耕备耕;四川推进“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谋划创建一批

14、现代农业产业园;河南打造“豫农技工”特色劳务品牌,提升农民致富技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推出一批乡村振兴的好招实招。将两会精神转化为工作实绩,必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各地“三农”工作呈现更多亮点,在祖国大地绘就更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画卷。贯彻落实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化生态环保治理心得体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上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

15、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更是不断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之一,将深刻影响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23年,政府和有关部门所做的生态环保工作令人瞩目。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抓好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防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随着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面对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要

16、求,美丽中国建设的步伐还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回首2023年,从制定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到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从作出关于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决定,到启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立法的一大重点,生态文明法治体系更加健全。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为推动湿地保护法贯彻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湿地保护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执法检查,促进重要湿地的科学修复,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监督管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法治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也要看到,一些地区的生态依然脆弱,推动生态环

17、境综合治理还需久久为功。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固体废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组织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系统性、科学性的部署为接下来的工作指明方向。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遏制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计。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积极探索生态

18、环境治理的新机制,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锚定前进方向,下足绣花功夫,把路线图转化为一项一项具体行动,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确保美丽中国建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第5篇学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发言材料全国两会正在举行,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3年工作,提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明确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政府工作任务,特别是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符合实际、客观科学,充分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备受关注和认可,提振信心、催人奋进,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

19、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勇毅前行,迎难而上、守正创新,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在化危机、闯难关、应变局中取得了来之不易、可圈可点的成绩,创造了新的机遇、赢得了战略主动,极大地增强了信心和底气。实践再次充分证明,正是因为有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铿锵步伐,中国人民才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了“可能回首

20、过去,为有牺牲多壮志。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经历过很多磨难、遭遇过很多困难,非但从未被压垮、被打倒,反而是愈挫愈勇、越难越进,锤炼出自信自强、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锻造出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汇聚起无比磅礴的奋斗力量。可以说,我们党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面向未来,敢教日月换新天。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新征程上,我们既要充满期待和希望,坚信未来无比广阔、前途一片光明,也要居安思危、谦虚谨慎,明白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必然会遇到各种

21、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征途越是壮阔,目标越是远大,越需要不断汲取精神营养,充分激发精神伟力,持续筑牢精神之基,特别是要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鼓舞斗志、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凝聚力量,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确保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也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宏伟事业,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紧

22、紧依靠全体人民和衷共济、共襄大业。”我们要振奋自信自强的精神、增强坚如磐石的信心、积聚扬帆远航的底气,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立足新方位、描绘新蓝图、实现新发展,不断开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局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行稳致远。第6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3年,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各地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好“党

23、建、产业、人才”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凝聚磅礴力量。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要加强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始终把建强战斗堡垒、强化组织保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有力抓手,将党建引领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抓实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确保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有力提升。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带动作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子,厚植文明乡风,坚持把党的最新理论和优良传统传递给每位党员、带入寻常百姓家,持续

24、提升党群服务能力,持续推动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威信明显增强,全面筑牢乡村振兴“红色堡垒坚持以“产业+”为重点,打造乡村振兴新高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只有把产业发展起来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才有坚实物质基础,农民增收才有稳定可靠保障。因此,要全力做好产业振兴发展,充分立足当地基础条件、比较优势、地理区位,因地制宜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合作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智慧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积极培育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建立健全集

25、体经济发展激励机制,不断完善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新格局,深入拓展农民致富空间,稳扎稳打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以“人才+”为支撑,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以人才振兴撬动乡村振兴。要完善人才服务基层制度,有意识地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扎根农村,续写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人才篇章:要完善人才培育制度,抓紧抓实“选、育、管、用,各个环节,围绕农业实用技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主题,分类分层

26、制定培养计划,培育更多“土专家”“田秀才要完善人才关爱激励制度,抓好人才各项政策落地,及时解决人才急难愁盼问题,让各类人才“愿意来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第7篇学习做好“三农”工作重要指示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事业兴衰,成事在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同样也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且能力过硬、本领高强的“三农”工作领导干部队伍。新征程已经吹响新号角,“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当以“三讲”提升“三农”工作本领,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更好锤炼自己、提升自己。旗帜鲜明讲政治”,拓展思想认识深度提升“三农”

27、工作本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上无法“破冰”,具体行动上就难以“突围”。广大“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带头认真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从思想上消除各种困惑、排除各种干扰。对党的科学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真正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增强对学习和运用理论的认可认同和信心信赖,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不断增强政治“三力”,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正确政治立场,坚守正确政治品格。对身边的一切违纪违法言行或苗头,毫不犹豫坚决予以斗争,旗

28、帜鲜明地加以反驳批判,理直气壮传播好正能量、好声音,始终在坚定信仰、拒腐防变中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面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服务大局“讲站位”,拓展视野认知广度提升“三农”工作本领。作为党的“三农”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和推动者,广大“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美好蓝图能否变为生动现实。这就要求广大“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必须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善于作为,从容应对新征程上“三农”工作领域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高品质呈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科学处理好本地发展与中央战略部署的关系,站在更高层次去思考谋划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同时也要立足具

29、体实际,提高“三农”工作实效,努力做到抬头看“天”视野宽又广,低头走“路步子实又稳,除了依靠中央和上级定政策、指导帮助外,还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全方位提升能力素质,深入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向政策文件学精神,向工作实践学思路,向人民群众学方法,奋力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善作善成。求真务实“讲根本”,拓展践行宗旨力度提升“三农”工作本领。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广大“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理应在不断增强宗旨意识、树牢民本情怀中做好“三农”工作,真正沉下去、静下心、摸实情、出实招,多关注广大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在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出行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多干有利广大群众的“真实事

30、”,少摆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坚持用真心对待群众、用真诚打动群众、用真情感动群众,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准确把握广大群众的所思所盼,深入了解广大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使“三农”工作符合群众意愿和时代要求。始终把广大群众的评价、口碑、满意度作为检验“三农”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切实把“三农”工作做到实处,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与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推动下,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广袤的希望

31、田野上生根、开花,取得了累累硕果,成为科技强农、人才兴农的强大动力,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依靠科技力量服务“三农”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从福建省南平市的探索实践到国家一项制度安排,从一地开花结果到形成经验在全国多省推广,这项制度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契合了中国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多年来在中华大地上经久不衰,福泽万千百姓。“心无百姓莫为官。“三农”问题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行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带领人民群众共创美好生活,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目前,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焕发生机活力,关键在于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创新,

32、尤其“科特派”这支关键队伍在选派机制、用人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上的不断创新。派下去,人尽其才。科技特派员是让“三农”零距离接上科技“天线”的中坚力量,要实现“科特派在基层生根发芽,需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规范选派流程,让多方合力筑牢制度“桥梁”。组织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明确选派标准。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对特派员选派过程层层把关、层层监督,确保选派过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创新“基层点单+特派员接单+政府派单”的联动选派模式,形成政府、基层、特派员“三赢”局面。拓宽识才视野,让硬核实力匹配实际需求。应以农村实际需求为准,不唯资历、年龄、职务,不拘一格降人才,给予各类人才发挥的平台,让基层产生更多的“

33、茶博士”“香椎教授精准排摸需求,让实际需求匹配合适人才。当前传统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及时对接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下派人才定位,重点选派能够在农业现代技术领域提升创新水平的专家级别人才,补充选派“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本土实用科技人才为基层解题。融进去,才尽其用。新型农业的科技需求日益增长,“科特派”从实验室“搞科研”到田间地头“搞产业”,要主动把技术、服务等融进基层,为农民增收、农业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融高新技术,研发新产业。充分调研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结合本地特色产业优势,因地制宜融入先进实用技术,助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产品增产增效。融全新服务,延长产业链。提供“增值服务”,拓展

34、专业服务领域,从农业领域向电子商务、法律金融等多元领域拓展,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助力农民致富。融创新载体,培养本土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特派可充当帮带导师,大力扶持本地科技创新团队,借助农业创新示范大赛等载体,组织本地人才集中开展技术培训,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扶起来,用有所成。若让“科特派”在“三农”事业中无后顾之忧、发挥作用,应当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充分调动“科特派的工作积极性。强化政策激励。优化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保障其服务期间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方面的权利权益,进一步提升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绩效。强化人文关怀。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投入,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平时联系和走访慰问,为科技特派员提供相匹配的优质条件。强化成果保障。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与业绩相挂钩的成果保障制度,鼓励科技特派员通过许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让科技特派员在带富、领富的过程中收获实际回报。科技特派员制度是被实践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服务“三农”工作的制度,我们要秉持持之以恒的精神,将该项制度继续一以贯之、始终如一地抓下去,为农民群众美好生活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