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讲话稿.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14950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讲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xx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讲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xx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讲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xx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讲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xx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讲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讲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讲话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任照议、三省点,主按审一前全分点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逐步完善丽江市打造金沙江绿色农业和高原生态养殖业“2个百亿级”产业,持续做强华坪芒果、玉龙中药材、永胜食用菌、宁菠马铃薯种薯、古城花卉等5大“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示范引领优势,积极培育沃柑、软籽石榴、木梨、油橄榄、优质烟叶、高原肉牛羊、优质生猪等N个特色优势产业12+5+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构建完善。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89亿元、同比增长4.7%。省级下达一产增加值增速目标为6%,市级为7.5%,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9.24亿元、增长4.7%。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一产增加值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但

2、一产增加值还差省级目标1.3个百分点,差市级目标2.8个百分点。预计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二)种植业提质增效1.粮食生产稳中有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2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自2005年以来,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十八年丰收。粮食播种面积192.94万亩,增长0.5%,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总产52.09万吨,增2.4%,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单产270公斤/亩,增长1.9%,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据统计预报显示,2023年丽江市全年粮食实际播种面积196.55万亩,比上年增加3.62万亩,增长1.88%;预计总产

3、量54.45万吨,较上年增加2.36万吨,增长4.53%。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已超额完成省级下达的192万亩、50.9万吨的底线指标任务。大豆播种预报面积3.77万亩,增加0.85万亩,增长29.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0.23万亩;油料播种面积10.55万亩,增加2.68万亩,增长34%。2.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一县一业”主导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宁范县(马铃薯种薯)被列为全省重点帮扶县“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华坪县(芒果)和玉龙县(中药材)被列为全省“一县一业”特色县;2022年全市“一县一业”主导产业面积达72.5万亩,产量达67.35万吨,鲜切花产量1800万支,农业产值达53.5亿

4、元。今年前三季度,古城区花卉种植5780亩,产出鲜切花1839万枝,农业产值2.45亿元。玉龙县中药材种植16.07万亩,产量7918吨,农业产值2.32亿元。永胜县永胜县各类食用菌种植Ll万亩,产量6500吨(含野生菌采集量),预计农业产值3.2亿元,出口交货值1.5亿元。华坪县芒果种植45.9万亩,产量31.84万吨,农业产值17.43亿元。宁菠县马铃薯种薯种植面积12.5万亩,种薯产量18.75万吨,全县马铃薯总产量30万吨,农业产值10.2亿元。(三)畜牧业加快发展 L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市场保供能力增强。“十四五”以来,全市畜牧业稳定发展,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确保了市场的有效供给。2

5、022年,全市生猪存栏100.86万头,增长0.82%,出栏116.62万头,增长7.32%;肉牛存栏37.07万头,增长0.85%,出栏8.79万头,增长2.04%;羊存栏110.19万只,增长1.84%,出栏74.28万只,增长5.91%;家禽存栏343.91万羽,增长3.77%,出栏345.61万羽,减少1.79%。肉类总产量11.44万吨,增长5.23%。全市农业总产值152.42亿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54.85亿元,占比达35.98%,畜牧业成为全市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猪存栏90.31万头,同比增长1.24%,出栏69.16万头,同比增长3.01%,畜

6、禽产品产量6.57万吨,同比增长3.64%。三是“菜篮子”产品方面。三季度,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7.81万吨,同比增长5.4%,水果产量73.72万吨,增长15同。 2.产业组织化、品牌化水平明显提高。2022年,全市共备案登记规模化养殖场253户;累计创建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33个。注册有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893个。打造了“三川”火腿、“滇蜂”永胜硬蜜、“仔一”生猪、“丽江小黑”、“他留乌骨鸡”、“宁菠高原鸡”等地方特色品牌。全市畜禽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无公害产品18个,有机产品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张。 (四)“丽系”品牌打造成效明显。全市围绕“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战略,全力打造

7、“丽果”“丽药”“丽薯”“丽菌”“丽花”丽系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累计培育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个(华坪芒果8个、玉龙中药材1个);5家企业产品9批次入选云南省“10大名品”(华坪芒果4批次、玉龙中药材3批次、永胜食用菌2批次);9个企业产品品牌(玉龙中药材6个、华坪芒果2个、永胜食用菌1个)入选2022年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华坪芒果”“玉龙滇重楼”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名单;全市获评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3个(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荣将镇、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中心镇、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石龙坝镇)、超亿元村5个(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荣将镇龙头村

8、、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荣将镇哲理村、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石龙坝彝族傣族乡临江村、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石龙坝彝族傣族乡民主村、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荣将镇和爱村)。玉龙县鲁甸乡高山道地中药材、太安乡玉龙滇重楼、宁菠县新营盘乡苹果分别列入2020年、2021年、2023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全市9家企业的7个中药材品种入选云南省“定制药园”。(五)不断夯实产业基地建设基础 按照“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建设“八有三档”标准,加大各类产业基地建设力度,推动基地建设水平不断由省内先进水平迈向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全市89个产业基地被省级认定为“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基地(其中省级7个、市级28个、县级54个)。丽江三

9、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丽江中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获得农业农村部2022年度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认定。(六)乡村振兴示范区“2+6”试点建设初见成效。8个试点共引入22个市场主体,实施项目122个,总投资40.54亿元,已建成项目67个,累计完成投资28.48亿元。今年1至8月,完成2022年续建项目12个,新增项目1个,共完成竣工项目投资9.06亿元。38个续建项目正在抓紧建设,12个新拟建项目正在建设。试点村镇中已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5个。二、面临困难和问题丽江市农业产业发展对于增加群众收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压舱石二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竞

10、争力不强,支撑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足,与产业兴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主导产业不突出。农业特色产业小而多、多而不精、散而杂,“一县一业”产业优势不突出,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延续性不够,在抓政策红利、争取省级项目资金方面缺乏竞争优势,产业发展空间受限。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土地资源紧缺,产业与粮食争地的矛盾突出。全市耕地面积278.62万亩,仅占国土总面积的9.04%,永久性基本农田216.68万亩,基本农田主要用于播种粮食,能用于发展产业的耕地少,导致产业布局零散,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大,产业发展成本居高不下。丽江市自然条件差,发

11、展产业需要的水、电、路、网、讯、仓储物流、直销网点等配套设施滞后,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但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无法通过自身力量破解基础设施欠账问题,导致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成本大幅度增高,产品利润低,很大程度上挫伤经营者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二)产业发展链条短。三产融合不紧密、布局不协调,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原因是:一是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现有的乡村产业结构单一,仍然是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形成的产品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市场的链条短且很不健全。二是精深加工存在明显短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1.61:1,远低于全国(2.52:1),全省(2.1:1)平均水平

12、,多数农产业企业停留在卖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上,精、深加工企业少,加工水平低。比如华坪县芒果加工以包装、分级等初加工为主,初加工占90%以上,芒果原浆、芒果汁、芒果冻干等精深加工量少。三是三产融合不紧密。丽江农业最大的特点、最大的优势、最大的特色是农文旅融合,但农文旅融合不够紧密。(三)市场主体培育难。经营主体少、带动能力弱,是影响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主要表现和原因是:一是发展意愿不强烈。因发展农业产业资金投入大、培育周期长、经营风险大、经济效益慢,许多企业和农户不愿意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绝大部分都是农户自主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二是龙头企业数量少。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有

13、3户,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9户,小,示范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仅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三是市场竞争力不强。90%的涉农企业经营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弱,近年来因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传导,多数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很大的影响,所生产的产品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四)联农带农有水平不高。一是利益联结不够紧密。2022年全市284个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1.7万户、全市3177个农业合作社带动农户10.02万户,总体利益联结覆盖面偏低,利益联结主要方式是吸纳就业、订单收购及土地流转,三项占比超过80%。二是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增收人均最低仅为100元,带动能力偏弱。(五)

14、产业科技含量低。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撑,是导致产品产出率不高、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是:一是产业技术人才匮乏。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急缺,乡村产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二是农技推广进程缓慢。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技术含量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农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目前市、县、乡、村农技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乡村技术服务功能严重弱化,导致一些产业关键技术推广运用难。三是科技投入不足。对特色产业技术研发、产品包装、生产销售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下一步工作措施下一步,丽江在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15、中,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独特资源禀赋为依托,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将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持续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强对各县(区)“一县一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远期规划,立足省内省外视角,结合交通区位、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选择县域内最强或发展潜力最好的产业,进一步聚焦、锁定本地区主导产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持之以恒把确定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确保产业 发展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要积极培育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好、带动群众增收效益好的特色经作产业,努力推动形成“一业强、百业兴”的县域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二)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

16、坚持“系统思维、全产业开发、一二三产融合”的理念,向产加销一体化拓展,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补齐加工短板,加快农产品加工主体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植加工知名品牌,推进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多元发展,打通农业生产全过程,促进特色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用农产品加工搭建生产与营销的“桥梁促进三产融合,把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环境整治与发展特色民宿经济、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康养结合起来,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建设运行高效的乡村产业链。发展全新业态,坚持产业生态化

17、、生态产业化,将生态康养作为首位产业,推进种养业、休闲农业和服务业互动发展,激活城乡生产资源要素,实现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强化构建新型经营体系。坚持引育结合,稳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群体,全面提升经营实力。积极培育国家级、省级后 备龙头企业,做好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增认定和申报工作,力争新增认定农业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新认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不少于5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长15%以上。培育专业合作社,鼓励支持各类专业合作社开展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和农资统购统销,引导农民合作社跨区域、跨行业带动

18、农户发展,提高乡村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培育村集体经济,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和项目载体,打好组织振兴“引领牌”、扶持资金“运用牌”、可用资源“开发牌”、闲置资产“盘活牌”、当家产业“带动牌”。培育产业大户,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户,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建立家庭农场等方式,成为专业种养大户,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户共同致富。(四)提高联农带农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理清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民等主体的利益分配关系,构建利益共同体,凡是使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发展产业、使用沪滇协作资金实施产业项目、流转农村土地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的,都要建立联农

19、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力度,在每个村扶持2至3个理念新、懂技术、会经营的带头人,让他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五)强化产业要素保障。破解土地制约因素,要依托现已签约 项目,加大用地报批力度,争取最短时间取得合法用地手续,保障项目及早开工建设,要充分利用土地整理项目,解决部分涉农企业服务性用地,科学合理安排用地。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60%、省级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52%,涉农整合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60%。强化人才支撑,加大农技培训力度,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培养一批土专家,培养种植能人、养殖

20、能手等带头人,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强化农技推广和服务,做好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网络交流等跟踪服务,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对接,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实现科技与生产、集成与示范、教育与推广紧密结合。加强农业科研力量,壮大科研人员队伍,支持各县(区)围绕“一县一业”,组建产业发展研究机构,大力推进兴丽乡村振兴人才专项,争取每个主导产业建立12个院士或专家工作站。推动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果产出机制,重点围绕芒果、苹果、软籽石榴、花椒等绿色高效生产、花卉、小浆果设施栽培、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食用菌产能提升、畜禽高效健康养殖等,集成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打造一批示范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