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立约再考证.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15346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立约再考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立约再考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立约再考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立约再考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立约再考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立约再考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立约再考证.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先入定关中者王立约再iiE“先入定关中者王之356一语最早出现于史记高祖本纪,时为项梁战死且章邯攻赵之际,楚怀王与诸将约J汉书高帝纪和资治通鉴秦纪三均有类似记载。蹊跷的是,同样是史记裔祖本纪,记教刘邦入关后,向秦地父老宣称的却是“吾与诸侯约362。究竟是楚怀王之约还是诸侯之约,史料出现明显差异。是刘邦入关后故意发布错误信息吗?原因显然并不单纯。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涉及楚怀王部署救赵行动的记载,只字未提立约之事。对于“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存在的疑点,后世学者鲜少进行深入考证。笔者不揣浅刚,通过梳理楚国军队的两次权力调整、巨鹿之战后的项羽地位、被后世学界长期忽视的巨鹿之会等,大胆推断:“先入定关中者

2、王之”的立约者,应当是项羽而非楚怀王,立约时机是在巨鹿之战后的诸侯会议上。因此,刘邦、韩信皆称其为诸侯之约。史家之所以将立约者移植到楚怀王名下,应是汉代人对真实历史异化的结果。一、项羽斩杀宋义前后的楚国军权调整入关前的项羽、刘邦关系,究竟是平行还是从属,是考证“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的一个重要支点。两人关系的演化,源于楚军高层权力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主要有两次,一次是以和平的方式,另一次则是以流血的方式。第一次调整是在楚怀王部署救赵的军事行动中,宋义获得节制楚国诸将的权力,相关史料如下: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管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3、304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1356两则史料的差异在于:一则明确提及“诸别将皆属宋义”,对刘邦西行之事一字未提,另则出现“令沛公西略地入关”的信息,但未提诸将归属。结合起来分析,此时楚国首要军事目的是救赵,因而北向是战略垂点,楚怀王连封三将即上将军、次将、末将,皆在北向军中,至于西向之军,连一个军职都未加封授,这已经说明问题。既然“诸别将”全部归属宋义统领,作为西向的刘邦,没有理由自外于“诸别将”,理应同样归屈宋义节制。宋义有权节制刘邦,有史料旁证。项羽斩杀宋义前,说过这样一段话:“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

4、将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305此处“境内”和“专属”两词,明确点出所有楚将皆归宋义节制,说明其军权之大;楚怀王倾楚国之兵而授予宋义指挥,体现出楚怀王对宋义的提携与信任。项羽作为楚汉战争的失败方,司马迁没有为其粉饰的动机,所以其言论可信度较高。项羽对于宋义权力的论述,间接认定了北向与西向两路军队的从属关系,所谓西向,只是北向的侧翼,刘邦事实上不过是宋义的部属而已。宋义的迅速崛起,与楚国上层权力斗争有关。项梁生前,项氏集团在楚国权力构成中处于主导地位,宋义只是一个谋士,曾因劝谏而触怒项梁,“项梁弗听T11303.,定陶之战中项梁战死,是怀王趁机尝试控制军队,“从吁台之彭城,并项羽

5、、吕臣军自将之”1304。吕臣失去军权后担任司徒,吕臣的父亲吕青担任令尹。至于项羽,被夺军权后直至救赵会议,才获授次将职,显示出楚怀王抑制项氏权力的意图。抑制项氏的另举措,是排斥项梁生前安排的重要军职。项梁立楚怀王后,主导委任故东阳令史”298陈婴担任上柱国一职。柱国,曾是国都的称呼,“鄢郢者,楚之柱国也”2615.后演变为军事职务,柱国的地位相当尊崇。战国时期,“史疾对楚王日: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21574。史疾作为韩国使臣,论述楚国政局时,把柱国排在令尹、司马职位之前,可见柱国一职在楚国的垂要性。令尹是掌管行政之官,司马自春秋时期就是楚国重要军职,“盖楚以令尹当国,而司马则专

6、主兵事,将相微分318110楚将昭阳伐魏攻齐,齐国使者陈轸向昭阳询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珍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网564-565上述齐国使者和楚国将领之间的对话,同样证明柱国一职在楚国的显赫地位。项梁以陈婴为楚上柱国,充分说明项氏集团与陈婴之间的紧密关系。基于削弱项氏和陈婴影响力的露要,当齐使高陵君举荐宋义“知兵”时,楚怀王迅速召见宋义并与其议事,结果“大说之11304,拔摧宋义为上将军,授予其指挥全国之兵的权力。宋义获封意味着陈婴的权力受到压缩,楚怀王否定了项梁生前的人事安排。此次楚军高层权力结构的调整,激发了项氏集团对楚怀王的离心

7、背向,且调整后的高层权力结构并不稳定,导致第二次调整紧随而来。第二次权力结构调整发生在救赵行军途中,项氏集团夺回对楚军的控制权。项羽主张迅速进军,宋义却驻军安阳长达46天,双方发生严重战略分歧。宋义先是嘲笑项羽1坐而运策,公不如义”1305,继而发出强不可使者,皆斩之”1305的威胁。两人争执的结果是项羽斩杀宋义。面对高层权力的血腥调整,楚军北向诸将视项羽为项梁的继承者,认为项氏“首立楚”,项羽斩宋义是“诛乱”,一致拥立项羽为假上将军。至此,楚怀王在军权争夺战中完败,无力约束北向之军,只好承认既成事实,1因使项羽为上将军R305,楚国军权至此又复归项氏。项羽取得上将军之位,相应继承了宋义原有的

8、权力,刘邦的西向之军,由宋义指挥改属项羽统辖。可佐证项羽入关前享有节制刘邦权力的史料,现存颇多。艺文类聚引楚汉春秋载:沛公西入武关,居于灌上,遣将军闭函谷关,无内项王。项王大将亚父至关,不得入,怒曰:沛公欲反耶?即令家发薪一束,欲烧关门,关门乃开。4102史记留侯世家载: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日:为将奈何?”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羽邪?,12038资治通鉴汉纪一载: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张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良乃入,具告沛公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之不敢叛也。上述三则史

9、料,在论述鸿门宴前的项刘关系时,用了“反“倍M叛”(文中倍通背”,背叛之意)等,足以说明不论是汉代的司马迁、唐代的欧阳询,还是宋代的司马光等史家,均认可项羽在入关前己拥有指挥刘邦军队的权力。这也间接证实,楚国的北向与西向两军,并非平行,而是从属关系。二、巨鹿之战后诸侯军的权力调整考证“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的另一个重要支点,是谁拥有号令诸侯(或诸侯军队)的权力。据史记记载,项梁所立的楚怀王,始终未取得号令诸侯(或诸侯军队)的地位和权力,也从未召集过诸侯会议。从逻辑上分析,楚怀王并不具备与诸侯立约的客观条件。至于楚怀王部署救赵行动,调动的是楚国军队,目的是救赵而非立约。楚怀王作为一国之君,在部署

10、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时,立约鼓励楚将脱离楚国掌控,此种行为有悖常理。所以,班固汉书对立约的记载,与史记稍有不同,增加了个初”字,”初,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16.班固认为,立约并非在部署救赵行动时,而是在此之前。反观项羽,巨鹿之战胜利后其身份不仅是楚国上将军,同时还是诸侯上将军,后更进一步成为诸侯从长(通纵长,合纵之长),从而拥有号令诸侯的地位和权力。相关信息在史料中多有记述: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由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

11、将军,诸侯皆属焉。(1)307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Of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338-339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赛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1361赵王歇复居信都。张耳从项羽诸侯入关。2580魏豹亡走楚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12590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12598秦失其道,豪杰并拢;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3302梳理上述史料不难发现,以巨鹿之战为分界线

12、,诸侯军队的指挥权发生了转移。战前,诸侯军队归各自将领统率,并没有统一指挥的问题,战后,诸侯军队的指挥权统一归属项羽。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议事时,将领们“膝行而前11307,说明了他们之间的从屈关系。诸侯军队指挥权的调整,在于两个因索。其一,项羽军队展示了强大的作战能力。在军队到达巨鹿之前,赵将陈余派兵尝试解巨鹿之围,结果失败,其他参与救援的诸侯将领虽然抵达巨鹿附近,但“莫敢纵兵;项羽军队到来后,“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1307。九战而解巨鹿之国,奠定了楚军在诸侯军中的威望。其二,巨鹿之战击败的只是王离率领的秦军,章邯仍有20万秦军驻在棘原,与巨鹿近在咫尺

13、。相对于王离,章邯军队作战能力更强,面对强敌,诸侯军队需要有个强大的统帅统领作战。项羽对于诸侯军队的统领,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二月(秦以十月为岁首,十二月为秦二世三年第三个月份),巨鹿之战结束,项羽开始以“诸侯上将军”1)307的名义统率诸侯军,时局进入项羽章邯对峙阶段。到秦二世三年七月(秦二世三年第十个月份),章邯投降,项、章对峙长达7个月。在逼降章邯的过程中,双方边打边谈。其间,陈余写信劝章邯“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F3080最终,项、章二人于治水南殷墟举行殷墟会盟,项羽以约盟的方式收降章邯。项羽很大可能在约盟时被拥立为纵长,所以诸侯军入关时,才有“诸侯兵至,项籍为从

14、长工1275的记述。从项羽成为诸侯上将军到刘邦入关,间隔有多久呢?日本学者洸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秦楚之际月表记载,秦二世三年十二月,“诸侯将皆属项羽”71185,至次年(前208)十月,“沛公入破咸阳I71189,时间跨度长达10个月之久,即项羽获得统率诸侯兵权10个月之后,刘邦才率军入关破秦。在这10个月的作战过程中,从楚国军队权力结构分析,刘邦作为楚将,其行动应受项羽节制:从诸侯联军的影响力分析,即便刘邦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在项羽已然号令诸侯军队的局势下,刘邦所部更不可能自外于项羽的统辖。正是基于项刘的权力隶属关系,所以,司马迁把灭秦的功劳记载在项羽名下,“遂将五诸侯灭秦”338。刘邦作为

15、楚将,能够先入关,应是项羽统一指挥的结果。刘邦入关后,用吾与诸侯约”的名义,为其统治关中寻找依据,己然否定了楚怀王立约的可能。事实上,早在入关前,项羽不仅拥有号令诸侯的权力,还拥有裂土封王的权力,并且这种权力已付诸实施。在约盟章邯时,项羽立章邯为雍王”316;当魏豹率兵投奔时,又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2590。三、真正的立约之地应在巨鹿刘邦集团对于“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的称呼,是考证立约的第三个重要支点。其一,刘邦入关后,为稳定关中秩序,曾与秦地父老豪杰有过一段对话,特别提到入关而王的约定,宣称吾与诸侯约,先入关中者王之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362。稍有不同的是,刘邦此时把“先入定关中

16、”简化为“先入关中。其二,项羽与诸侯率兵东归,韩信劝刘邦还攻三秦时,也曾谈到此约,韩信认为,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Tl2612。综上可知,即便是刘邦集团,提及“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时,皆称其为诸侯之约,而非楚怀王之约。现存史料中,楚怀王从未有过聚合诸侯的记录,也未曾获得过号令诸侯的权力,反倒是项羽通过巨鹿之战,一跃而为诸侯上将军,形成项氏主导伐秦的战争态势。通过考证楚军权力结构的演化和诸侯军队指挥权的转移,楚怀王主导立约之说显然不可信。所谓的诸侯之约,应当是项羽之约。至于立约时间,应是在秦二世三年十二月,或此月之后的端月(为秦二世三年的第四个月)。主要有两点依据:一个是巨鹿之战

17、,另一个是陈余的信。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记载,巨鹿之战之前,项羽未成为诸侯上将军,尚无法号令诸侯,所以立约时间不会早于此。陈余在信中劝章邯:“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1308信中内容与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高度呼应,应是引用项羽所立之约作为协商条件。陈余能够引述立约内容,说明诸侯立约时间应在陈余写信之前。秦二世三年端月,陈余因与张耳发生矛盾,一气之下离开诸侯联军,“弃将印去”770。从陈余离开的时间推断,写信时间不会晚于端月。由此推测,立约时间应在十二月或端月,十二月的可能性最大。十二月,巨鹿之战结束,诸侯军集聚未散:齐有田都之军、田安之军,魏有魏豹之军,燕有臧荼之军

18、,赵有张耳陈余之军,楚则是项羽所部。项羽召见诸侯军将领,诸将共同拥立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形成“诸侯皆属焉1307的局面。既然“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发生在巨鹿,那么刘邦是如何参加的呢?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关于刘邦活动的记载中,有这样一段:“救赵至栗,得皇、武蒲军.”1770时间恰恰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也就是说,巨鹿立约期间,刘邦率军救赵,抵达“栗”这个地方。刘邦的“救赵”行军,在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中皆未出现,因而长期被后世学者认为是误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史记中的秦楚之际月表,将救赵两字加了括号,此版本汇集了南朝刘宋时期裴驷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以及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

19、注,是中国史学界对史记的权威解读,文中对“救赵两字加括号,可看作是中国史学界普遍认为此二字为多余。此外,日本学者沈川资言在史记会注考证中持同样观点,称沛公是时攻秦掠地至栗,救赵二字误”71185,笔者通过考证,推断“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立约地点是在巨鹿。那么,刘邦在此期间的“救赵”军事行动,应非误记,而是史实。合理解释如下:刘邦作为楚将,受命于楚国上将军项羽,于当月率部参与救赵,由于刘邦军距巨鹿较远,仅是作为策应,巨鹿之战结束后,刘邦以项羽部属的身份参与了巨鹿之约。这也是刘邦宣称吾与诸侯约”的真实来源。至于刘邦所到达的“栗”,学者多认为是扬郡之栗,西汉改属沛郡,治所在今商丘夏邑县。三国时期史学

20、家韦昭即持此观点:“县名,属沛.358然而,从地理位置分析,刘邦所到之“栗”,可能并非场郡之“栗”,而是卫地之“栗工卫地之栗”乂称作铁.春秋时期,“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帅师战于铁。此处的“铁”,公羊传记载为“栗工杨伯峻认为,栗,一本作秩。铁、栗、秩,古皆同韵部。铁(栗),在今濮阳市濮阳县西北5里卫地之“栗”距巨鹿不足200公里,扬郡之栗距巨鹿约400公里,考虑到秦汉时的行军速度,刘邦率部抵达卫地之栗”,处于章邯军东南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对章军形成威慑,也便于参加巨鹿的诸侯之会,实现其“与诸侯约工四、巨鹿之约的影响及后续演化项羽发起的巨鹿之战和其主导订立的巨鹿之约,扭转了秦末战争的攻守态势。函谷关以

21、东地区的秦军,以章邯为例,先是在巨鹿之战中坐视王离军覆灭,更在诸侯巨鹿之约后,“战数却二关东地区民众则“大氐尽畔秦吏应诸侯”1273,此处的“应诸侯”,可视作响应诸侯之约,也即巨鹿之约。在巨鹿之约的影响下,秦大臣纷纷出现“反叛倾向,相关史料如下: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1308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1361高五日,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日: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1275上述史料均提到分王秦地(关中)的计划,涉及对象不论是章邯,还是赵高,皆是秦的重要人物。章邯和赵高分别派人与诸侯阵营接触,讨论瓜分关中事宜,说明先入

22、定关中者王之之约已对秦上层官僚产生重大影响。章邯军是秦对抗诸侯军的主要作战力量,受项羽立约影响,“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P276,经过7个月的讨价还价,章邯选择与项羽约盟,背叛秦。身在咸阳的赵高,行为更加激进,直接弑若以图分王关中,但赵高没等到诸侯军人关,为子婴所杀。赵高所联系的诸侯军将领是刘邦,从隶属关系看,项羽当时已是楚国上将军兼诸侯上将军,刘邦无疑受项羽节制,其使人私于高”273的行为,应是项羽伐秦战略的部分。子婴与其子谋杀赵高时提到“我闻赵高乃与楚约1275,未称与诸侯约”,是因为项羽以楚将统领诸侯,秦人视其为楚。促成秦政府瓦解的巨鹿之约,随若章邯倒向项羽集团,其约束性面临考验

23、:尚未进入关中的章邯,能否成为关中之王?从其后的历史发展看,项羽集团采取了变通的作法,虽然章邯此时尚未入关,项羽仍“立章邯为雍王316以安抚这位倒戈将领。雍是秦国早期的都城,毛诗秦谱云:至玄孙德公,又徙于雍。407雍地位于关中西部,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辖区,距关东诸侯各国相对较远。把雍作为章邯封地,既显示项羽“分王其地”的承诺,同时说明项羽早在入关前,已着手分割关中秦地,其后来的三分关中战略,并非临时起意。项羽对巨鹿之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先立后改,直接损褥了抢先入关的刘邦集团利益,成为后者“距关,毋内诸侯311的重要诱因。早在章邯归附项羽前,刘邦为阻拦赵别将司马卬破秦入关,一度北攻平阴,绝河津35

24、9,摆出一副不惜内斗的架势。抢先入关后,刘邦得知项羽已立章邯为雍王,“沛公恐不得有此(指关中)T1364,甚至做出派兵把守函谷关的举动。从巨鹿之约的角度分析鸿门宴,刘邦能够全身而退,真正原因应当是项羽不愿背弃自己所立之约。作为诸侯纵长,项羽对巨鹿之约变通在先,倘若再斩杀先入关中者,势必失信于天下,这是其无法承受的。综合分析章邯投降后的一系列时局变化,诸侯联军约盟章邯7个月后,方才挥兵入关,基本上是坐视刘邦平定关中。可以推测:项羽集团主导所倡立的巨鹿之约,其条款不仅包含“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还应包括对关东区域的分配方案,这也是诸侯联军未与刘邦争抢入关的重要原因。项羽入关后大封诸侯,是在履行巨鹿之约的承诺。汉代史书,将巨鹿之约异化为楚怀王之约,应是基于西汉统治需要,刻意去除刘邦入关前已经隶属项羽的痕迹,力图塑造两人平起平坐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