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评课.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16084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的春节》评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北京的春节》评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北京的春节》评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的春节》评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的春节》评课.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语文课堂不应是“人文性”缺失的课堂一一自评北京的春节以前上完一堂公开课,我都如释重负,再也不愿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树人小学上完北京的春节后,我却没有轻松的念头。一个月的培训以及同组学员对北京的春节的评议,让我头一回能正视自己,反思自己。毋庸置疑,这是一堂基于“语用”的课堂。课堂前二十分钟,都围绕着一个表格来进行课堂教学。这个表格的作用颇大,了解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学习写作顺序,明白详略写法,同时,通过这个表格,还让学生了解到春节什么时候干什么是有规矩的,并不能随意,充满了一种仪式感,借机向学生渗透春节文化。课堂后半节课,品味北京的春节的文字,探索老舍语言的秘密。在我的牵引下,北京的春

2、节中的语言特色一一呈现:平淡朴素中的丰富与韵律,京味语言的运用与感染力。从“语用”这个角度来说,我呈现出来的教学设计是与时下“潮流”吻合的。教学板块很清晰,板书上就能明显看出我的教学意图:内容、结构、语言。前两个板块用表格来梳理,表格的形式与文本的特点贴合,简洁有效。后一个板块以赏析为主,在学生不了解甚至不理解老舍“平淡朴素”的语言风格的情况下,让学生知道“华丽是一种美,平淡朴素也是一种美”。在赏析过程中,我适时链接课外资源,老舍其他文章中运用北京俗语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京味”在朴实的文章中焕发出的生命力;腊八粥的图片含让学生了解到腊八文化。带学生评味语言时,我运用了比较的手法,发现暗藏在文中

3、的秘密一一语言整齐中又富有变化。文中暗喻手法的发现与迁移,也对学生的学习有实质性的帮助。虽然我不是个勤奋执着于教学的老师,但我也会关注小语的动向。我知道,近年来,小语届非常重视“语用”,不再一味在文本的内容上、情感上打转,“写什么”固然重要,“怎么写”也非常重要。于是,听课,我不再迷醉于情感深入的课堂,上公开课,我努力发掘文本的“语用”价值。来杭培训一月,很多导师的观点让我坚信了这一点。于是,确定上北京的春节后,我就不断地思考,这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该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两点?经过文本解读、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环节的思考,就有了这样一堂北京的春节。我以为,这是一堂高效、成功的公开课。但

4、我忘了,好的课堂,同时也是体验文本情感、激发孩子情感的课堂。我关注到了文本的内容与写法,却忽略了文章中传递出来的情感性。老舍写北京的春节,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哪一天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那浓浓的年味,喜庆,热闹,团圆,温馨。而我的课堂中,只有理性的分析,单调的氛围,没有传递出一丝一毫的情感,过年的喜悦、享受、幸福一点都没有提及。我理性,他们也跟着理性,课堂显得很枯燥,学生很不兴奋。只有当我问到“你们老家过年干些什么”时,他们的眼睛才开始发亮,回答才开始积极,但是,因为我没有“情感”的意识,所以,我没有抓住这个契机,很快地又牵引他们往理性分析的路上走,于是,课堂复又沉闷。如果我能抓住孩

5、子的心理,让孩子们从文中找出与自己老家过年相似风俗的地方,就能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可惜,“情感”意识的缺失,让我与这个极好的时机失之交臂。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的课堂中,却只见“工具”,不见“人文”。情感的缺失,“人文”的缺失,是整堂课最大的败笔。好的课堂,绝不能脱离文本。我引以为傲的那个表格,花了整整二十分钟,这二十分钟内,我没有让孩子们去看课文,一分钟也没有。以时为序的写作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充满仪式感的“吃”与“玩”,均在这个表格中得以体现。整整半节课,我都是带领孩子们脱离文本在分析。后半节课,虽然也在大屏幕中呈现了两段课文,虽然也请孩子们到文中去找找

6、“京味”,但也是极少结合课文。严重脱离文本,这也是我犯的很大错误。好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加以点拨的课堂。表面上看来,学生都已经了解了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与语言特色,在课堂上,有的的同学回答得还挺精彩,但一切全都在我的预设中,自己“给”的太多,学生“悟”的太少。我只是设好一个个的局,在问题的指引下,让他们一步一步地钻。如果能设计环节让他们自己主动思考,同桌对学,全班讨论,教师指点,学生的“得”才是真正的“得”。而且,整堂课的知识点太多。我拼命把自己的文本解读都塞到学生脑子里去,短短的一节课,要让他们全面了解内容、结构、语言特色。导师们经常说,一课一得就可以了,我却试图让学生一课多得。一

7、节课太“满”,给人思考的空间太小,东西给得太多了,反而不利于消化,“贪多嚼不烂”啊!如果我在这堂课中,抓住老舍“详略得当”的写法,教教孩子们“详”怎么写,“略”怎么写,孩子们一定学得扎实,学得有效。这堂课还有许多缺点。语文课要干的一件事是在读中感悟,可前二十分钟丝毫没有读书声,后半节课虽然有了一些读书声,但根本就是为读而读,对情感的体验、朗读的提高毫无帮助。表格这一环节花时过多,导致拖堂。其实,这一环节完全可以用“到文中画一画”然后“说一说”的方式来进行,不必用笔填写。言语能说明白的地方,不一定非得写下来上完北京的春节,许特和同学们的点评,终于让我醍醐灌顶。感谢培训I,感谢许特,感谢同学们,我以上的反思,都是你们给予我的。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这是我今后应该深入思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