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并序》教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想象与联想,借助诗歌语言还原场景,体悟诗歌中通过音乐传递出的情感。2 .通过精确而细致的背景材料,借助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意逆志、,揣度、还原、理解作者的心境3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聚焦诗歌第一、二两段,赏析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的音乐魅力的。教学难点:领略音乐与诗歌的精妙交汇。教学过程导入琵琶行的标题亦作琵琶引,在写琵琶行之前白居易还有名动天下的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来发展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三者统称“歌行”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多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提出主问题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的&乐魅力的
2、?解决主问题任务一:赏析诗歌开篇的送别场景,体悟诗人情感。济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惨”之内涵。2 .聚焦入声字“客”“瑟”,赏析其表达效果。3 .赏析“浸”字的表达效果。任务二:关注人物出场的叙述性文字,分析人物出场时不同寻常的神情、举动等与琵琶技艺之间的关系。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闲闲起笔,渐渐引入。通过“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将事件由送别友人突然转向巧遇琵琶女这个中心事件上
3、来。经历了忘归、暗问、移船、开宴之后,才引出弹琵琶的人,暗示着她有不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任务三:赏析直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的句子,领略音乐与诗歌交汇的精妙。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1.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比喻,以形象来调
4、动读者听觉的想象,赋声于形。比如“嘈嘈”“切切”等词采用叠韵词模拟声音,又用“如急雨”“如私语”使它形象化。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再现了琵琶音响亮时“如急雨”、轻柔时“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接着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2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等积极的形象思维,用画家的艺术笔触对琵琶乐音所作的艺术描绘,融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为一体。比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诗人用画家的生花妙笔描绘琵琶乐音,给无形的声音赋予了鲜明的形象。春莺百喈,是在百花丛中;泉流幽咽,是在寒冰之下。这样,“花丛”、“莺语”,凸显声音流
5、利婉转;泉咽冰下,更显乐音涩滞纾缓。清人段玉裁说:“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形容涩滑二境,可谓工绝。”同时,“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3 .关注音乐的停顿,以“无声”写“有声比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停止了,为什么“无声”会比“有声”更动人?因为听者可以从旋律空白中发现音乐美,就音乐来说是停顿,停顿之所以有力,是因为它和前面的音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是有了旋律的留白,但并不是情绪的空档,相反却是感情的高度凝聚。随着声音的渐细渐微,倾
6、听者更为凝神。外部的凝神又导致内在情绪细微的放大,听者自我体验到的情致也就是“幽”(愁)和“暗”(恨)此刻就显现出来了。无声的内心体验较之有声,更精彩、更难得。4 .以动态和动静交替的画面表现旋律的变动。比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破、迸”是两种声音动态交互的过程,充分表现出琵琶乐继幽思悲咽后的激烈爆发。“刀枪鸣”是这种激烈的持续,生硬清脆激越,是乐曲的高潮部分。通过描摹贵金属的破裂和冷兵器的撞击的动态图画,展现旋律和节奏的动静交替。任务四:梳理整堂课的内容,回答主问题。整首诗以江上送客为全诗之引,开篇即用霜叶衰草、萧瑟秋风等寥落秋景渲染送别的悲凉气氛,未闻曲调先有情。而后不仅以声喻声,而且声中有形,声中有情,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运用一连串具体形象的比喻,赋声于形来描写过耳即逝的音乐。以强弱、高低、快慢、音色、各不相同的多种声音来描摹乐声,借助日常生活中多样的声音来形容琵琶的旋律,绘形绘声地描摹出令人沉醉的音乐境界,传神地表达了弹奏者的情感变化,使人在闻其声的同时,还能见其形会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