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结合】古诗鉴赏思想观点.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218448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7.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考结合】古诗鉴赏思想观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考结合】古诗鉴赏思想观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考结合】古诗鉴赏思想观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考结合】古诗鉴赏思想观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考结合】古诗鉴赏思想观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考结合】古诗鉴赏思想观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考结合】古诗鉴赏思想观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古诗鉴赏思想观点题型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1提炼情感思想诗歌的题材往往决定着诗歌的思想内容,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鉴赏古代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就必须对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有充分的了解,并能根据题材对诗歌情感作出较为准确的预判。(1)赠友送别诗赠友送别诗是高考命置较多的一类诗歌,它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抒发离愁别绪、别后思念之情等方面。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2、,诗作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思念,表达分别时的离情别绪,想象分别后的孤寂、惆怅、落寞。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等。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送别的悲伤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诗人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迈激昂,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的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磺西官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答题示例1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西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闽

3、山通闽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间州(今四川间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间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K诗意赏析题: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1 .审题。题干要求简明单一,概括词作所蕴含的丰富情感。难度较大,既要透彻地理解词意,又要能条分缕析地概括。2 .全词以回忆起笔,进士及第的荣耀与一展宏图的抱负,这是和来访的友人共同经历过的,喜悦;然而十年过去,此词当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上片抚今追昔。先怀念过去。久别的朋友来

4、访,词人无比喜悦地与朋友畅谈从前:当年自己与朋友一同参加科举殿试,同榜及第,金銮殿上一同被唱报名次,然后一同跨马游街,到琼林苑赴宴赏花,在繁华的汴京,自己和朋友都觉得春风得意、前程似锦。再感慨现在。分别十年,岁月沧桑,如今自己却远离京城,身贬滁州,官职低微,多年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无所成就,徒然辜负和污辱了当年皇上的隆恩和风光荣耀。过去的得志与现在的失意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词人对过去春风得意的岁月的留恋,对自己宦海浮沉、如今遭受贬谪的境遇的郁闷与悲叹。下片抒写对朋友的情意。先写对朋友的留恋与关心。听说朋友要去赴任的间州和神仙的住处相通,那么自己今后也很难见到朋友了,即使登上高楼也够不着神仙之

5、地,看不到朋友的家。久别重逢,自是喜悦,但离别在即,分别后恐难再相见,怎能不让人依恋不舍;何况朋友任职的四川间州与自己的贬所滁州相比,是更偏远、蛮荒之地,自己和朋友“同是天涯沦落人”,朋友也要善自珍重啊。再想象朋友离开后自己的离愁别绪。朋友的离去,使滁州似乎变成了孤城,太阳不再令人温暖,一天天的日子显得空虚,难以打发,生活孤单、清冷、无聊,心里充满无尽的离愁,只能将思念付与那些经霜的词人却贬离京城,官职低微,空 悲;友人要远地赴任,虽路途遥 遥,但却是可通仙之地,欣慰; 但重重阻隔,望断是蛮荒,添 愁;今日离别,孤城寒日,更不 是一个愁字了得,离愁。3 .从细微处,还可理出一 些情思。考生可紧

6、扣重逢之 喜、仕途之悲、离别之愁三个 方面的情感作答。4 .组织精练语言,逐层作 答。参考答案:久别重逢的 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 奈;离别在即的愁绪。红树以及与它们相连的远处的红霞。(2)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诗通常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歌要大体了解诗人的经历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歌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古代诗歌阅读发临跳将赴北庭留别(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至J,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7、。勒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第9题:“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3)边塞征战诗边塞征战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或叙写边塞军旅生活,或描写边塞苦寒的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边塞征战诗多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情,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苦、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有时也状写戍边将士深重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孤寂惆怅,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臧武的统治者。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

8、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诗词时,首先应对诗人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答题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O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跳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气【注】(洗河)水名,在甘肃。(吐谷浑)敌军首领。R诗意赏析R本诗描写边塞独特风光,抒发诗人从军的豪迈之情。题: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 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 请简要回答。1 .审题。题干要求有二:一 是概括指明本诗的感情基调,二 是分析形成此种感情基调的原 因。这就要求考生梳理诗作内 容,准确把握诗意。2 .本诗前三句主要写了紧 张的局势、军队的气势和战事的 艰辛,最后一句笔锋一转写前军 己大获全胜,

9、使全诗富有戏剧 性、轻快跳脱。3 .要抓住诗题中的“从军” 二字,大漠的辽阔,雄浑的背景, 军旗猎猎的氛围,军中传来的捷 报奠定了豪迈的感情基调。4 .组织精练语言,分层作答。参考答案:因为军队的主动 骁勇,战事大捷,振奋人心,所以“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恶劣,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

10、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前军夜战洗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

11、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全诗洋溢着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军队骁勇善战,战事捷报传来,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诗人想要表现的是盛唐气象背景下,边塞诗人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4)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往往借以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12、之情,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懑之情,寄寓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生活的向往之情。南朝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东晋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答题示例3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o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瑕,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K诗意赏析X本诗借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志向。题: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 .审题。题干中的“情感”“志向”两个词很重要:情感,是指诗人的心绪与思

13、想;志向,是指诗人相对恒定、努力追求的理想与愿望。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 .夜幕降临,诗人和夏少府利用公余之闲,进山寻幽探胜,“兰径”“幽JSr,槐庭间筛下夕阳余晖的点点暗金,宁静的幽谷,听到清风的微声远远离去,青山中的月色,特别明亮。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盎现字里行间。这是“情首联点明题旨,总写月夜游山。夕阳西沉,诗 人和夏少府利用公余之闲,进山寻幽探胜。颔联写 山路上花木的幽香,颈联写山中的寂薛幽深。二、 三联写景,描写十分细腻,对仗特别工致。玉被 小路旁的兰花散发的香味薰香了,夕晖透过庭槐 洒下斑驳的光影,空山静谷,寂寞无声,只有深深 的月色伴随着阵阵山风;前三联描绘游山所见所 闻,

14、“兰径”“槐庭”“谷”“山”,加上“幽恻”暗 金”“风声” “月色”,组成了一幅傍晚山中纯净、 空明、幽雅、清丽的图画。面对这样悦人的山色, 诗人于尾联卒章显志,情不自禁地抒发了挣脱樊 笼、寄迹山林的情怀,显得贴切自然。“樊笼累”(陶 渊明诗句“久在樊笼里”)表明对官场、俗世的厌 倦,“松桂心”(陶渊明诗句“复得返自然“)表明 对自然的喜好,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揭示了 “诗 心”,主旨凸显。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 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 笼”(尘世束缚)、亲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 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了然可 见。感”。写自然的美,是为尾联的卒

15、章显志作准 备,“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化用陶渊明诗 意,表达自己追求高洁坚贞的品格、自由闲适 的生活。这是“志向”。3 .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志向”是能互 为因果的,但答题时要各有侧重地表达。4 .组织精练语言,逐层作答。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 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 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 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一一幽兰散 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 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土;颈联写山谷幽静空 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 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 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5)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以

16、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一般是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后代诗人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解,或是借古伤今、喻今、讽今、伤己,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怀古伤今,抒发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而他的另一篇石头城则抒发故国衰败、物是人非的感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古喻今,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以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之情;如王安石的桂枝香,借古讽今,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

17、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覆辙;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伤己,抒发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悲叹;等等。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作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杜牧的赤壁,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答题示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上元怀古(其一)李山甫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古城秋。【注】(上元)古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李山甫)唐朝诗人,累举不第,文笔雄健,名著一方。K诗意赏析李山甫,唐代诗人,咸通年

18、间累举不第,依魏博幕府为从事。此诗借怀古抒写今日的忧虑。题: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这两句表达感情的方式与前六句有 何不同?请简要分析。1 .审题。题干要求有二:一是要指明 “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须 概括;二是比较前六句与最后两句在表达 感情方式上的不同。2 .最后两句,在“繁华”“雨苔烟草” 的虚实对比中,抒发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沧 桑之感,是借景抒情。前六句,说南朝的 “得”与“破”,说尧的“行德无敌”,说 秦的“守固难持”,借怀古(历史事实)表达 诗人的兴衰之感,是借古抒怀。3 .最后两句表达感情的方式与前六 句的不同在于传达情感的载体不一样。4 .组织精练语言,分层作答

19、。参考答案: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 的历史变迁之感。繁华已逝,只剩一座冷 寂的荒城在潇潇秋雨中静默,令人感慨万 千。尾联上半句警醒发问,破空而入,下半 句以景作答,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而 前六句寓情于史实(或借古抒怀),借对史上元怀古(其一)道出了南朝的灭亡,是坏在歌舞,坏在风流,也坏在大兴土木上;而“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和“志从淡泊来,节在肥甘丧”(明洪应明菜根谭)等哲理警句也在时刻提醒人们:生活奢侈者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不会感到满足,反而容易在锦衣玉食中丧失高尚的志向。诗的前三联,总结南朝兴亡的历史教训I,将“尧盛”与“秦亡”的史实进行对比,劝诫之意表现得深刻而警醒。尾联则

20、笔锋一转,以金陵古城的烟雨迷蒙渲染出萧瑟凄清的沧桑感慨。全诗兴寄深远,怀古而咏史之妙令人赞叹。实的铺叙、议论,在对比中寄托自己的兴亡之感。(6)即景感怀诗即景感怀诗,指的是诗人因所见景物而引起某种感触的一类诗歌。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感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为“景”的触动而生发。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赠友送别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都可能是即景感怀之作,但除了这些类别的诗歌外,还有一些诗歌,它们也是诗人面对眼前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作,一般就把这些无法归入以上几类的写景诗,归入即景感怀诗。答题示例51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

21、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琅那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哪溪)在滁州琅哪山。(chd)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K诗意赏析琅哪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前两句描绘了琅哪溪冬去春来、雪消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那溪景色之美以及诗人对此美景的喜爱之情。后两句从溪水漂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在深山幽境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

22、读者的想象。题: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 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 .审题。第一问,要求对全诗描绘的画 面作一个总体把握,可在把握诗歌意象与 意境的基础上逐句概括;第二问,解答诗人 的思想感情一定要与画面联系起来谈。2 .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 溪水流花,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一幅画。3 .雪消溪涨,春来花开,游人争相过溪 进山赏春,溪源深深,不知其远有几,但见溪 水带来山里的落花,令人遐想不已。诗人热 爱琅那溪的美景,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溢 于言表。4 .组织精练语言,分层作答。参考答案:(第一问)这首诗描写了雪 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 水流出等画面。(第二问)表达了

23、诗人对琅 哪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 水的悠然情怀。(7)即事感怀诗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赠友送别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如果即事感怀,也是“即事感怀诗”。一般就把那些无法归入以上几类的抒怀诗,归入即事感怀诗。答题示例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喜外弟卢纶见宿题: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审题。题干要求分析诗歌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可从诗

24、题、形 象描述、抒情句、诗句的注释等方 面综合分析作答。2 .从诗题可见,此诗因表弟来 访而作,是即事感怀诗。先不说来访 事,首联、颔联四句,写诗人在孤独 的夜,贫寒的家,只有“雨中黄叶树” 与“灯下白头人”相对为伴,此四句 营造出独特的氛围,诗人穷愁潦倒 的形象刻画得十分丰满。颈联和尾 联,才扣住题中的“喜”,此情此景, 有表弟来看自己,其喜何可胜道!3 .然喜中仍有“愧”,自己处境 如此之糟,愧对亲人。这就表达出一 种复杂的心情,于曲折中写出无尽 悲凉。4 .组织精练语言,逐层作答。参考答案:诗人通过写自己年 老孤苦无依的辛酸和悲苦,因见到 知心亲友而喜出望外,表达了诗人 悲喜交加(或“悲

25、中有喜”“喜中有 悲”)的感情。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问。【注】(蔡家亲)表亲。K诗意赏析司空曙,字文明,或作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东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代诗人。这首诗是诗人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诗人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

26、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以及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此,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突出了,此即“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2.理解诗句内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另一体现是理解诗句内容。理解诗句内容类题在全国新课标卷I连续出现了两次(2018年、2019年),应引

27、起关注。解答此类题,要从把握关键字词入手。题:诗的最后两句 有何含意?请简要分 析。1 .审题。题干要求 简要分析诗的最后两 句的含意。2 .诗句表层意思 是凛冽的寒风终将过 去,和煦的春风终将拂 动绿柳。缀满嫩绿的枝 条终会摇曳多姿。从中 可知,诗人对光明未来 是充满信心的,表达了 诗人不甘沉沦的乐观、 自勉之情。3 .组织精练语言, 逐层作答。参考答案:意为 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 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 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 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 姿;表达了诗人虽感 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 沦的乐观、自勉之情。答题示例7J2018,全国新课标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

28、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濠濠。K诗意赏析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诗的开头两句“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表面上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城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折桂。其中“箭”“弓”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是京城,诗人要射落“鸿”是要折桂中举。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宏愿。事实上,凭着令位尊名重的文学家韩愈大为赏识的文学才华,诗人想应试中举犹如“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般,容易得手。可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

29、,对诗人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礼部的考试,甚至有人攻击他“轻薄”。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诗的三、四句“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生发沮丧、懊恼、悲怆之情,自然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抒发。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所以,他很快从颓靡中振作起来,如同在开愁歌中以“临岐击剑”、解衣贯酒、“壶中唤天”的狂放方式抒发仕进受阻的激愤一样,诗

30、人以肥衣冲风、带酒晚歇的洒脱方式表达对嫉妒、诽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大愤慨。应该说,中举的期望值越高,希望越大,落第的打击会越大,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成的愤慨之情也就越强烈。诗人这种特有的洒脱方式正是内心强烈愤慨的自然宣泄。不唯如此,“麻衣黑肥冲北风”中的“黑”与“北”二字也值得特别关注。“黑”字隐约给了诗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风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如此开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

31、便如立眼前。诗的五、六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备,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孥云”(致酒行)。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濠濠。”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

32、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繁多声响的奏鸣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抒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入仕、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题型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谓“评价观点态度”,即在把握相关观点态

33、度的基础上,对这些观点态度作出自己的判断与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否正确,对别人的评价作何理解,认识是否全面,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评价时允许考生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行。在高考试题中,因其难度稍大,对此考点的设题相对少一些,但我们还是要予以重视。答题示例8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零风。【注】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K诗意赏析R此诗作于元符二年(1099),时

34、苏轼在海南岛 脩州贬所。子云、威、徽、先觉,四人皆姓黎,是 苏轼在脩州的好友。诗篇浅易如话,亳不雕琢,又写了最俗见的情 景,但读起来使人感受的不是“浅俗”而是雅,不 是“粗丑”而是美。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 风趣,于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 确是大家气格。一、二两句生动活泼地写出了作 者和当地百姓的亲密关系,儿个儿童吹葱叶迎 送微醉的“我”,怡然自得之情寄寓其中。三、四 两句蕴含哲理,使用对比手法,“莫作”说得斩钉 截铁,态度何等坚决;“自有”说得颇具炫耀之意, 何等自在;“天涯万里” “溪边舞雪”对举,一舍一 取,足见诗人志趣。解题题: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 首诗表

35、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L审题。题干要点有三:一是结合作者苏轼的 生平经历和思想特征,二是结合本诗的内容,三是回 答本诗所表现的苏轼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对苏轼 的生平经历和思想特征有所了解。解题难度较大。2 .诗的前两句很简单,写几个孩童调皮地吹 葱叶迎“我”送“我”,隐含着率性、纯真的可爱。 后两句陡转,写自己虽被流放到天涯海角,但不要觉 得多远,旁边的小溪也有“舞雪风”啊,用论语 中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心迹。3 .苏轼学富五车,为官多美声,但经历跌宕起伏, 几临死刑。但儒释道三家给他提供了坦然乐观的精 神支柱,得以渡过苦难。4 .组织精练语言,逐层作答。参考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

36、海 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 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 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诗人被流放到 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 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 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指津题型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1 .解答提炼情感思想类题的方法:一抓诗题,确定诗歌题材,初步感知诗歌情感。二抓形象,借助描写的景物和典型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三抓抒情方式,领悟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答题步骤:步骤一一指出表现出了什么思想感情(或主旨)。步骤二一联系诗歌内容,摆出分析依据

37、。步骤三一在分析之后进行具体评价。(视题干要求而定)2 .解答理解诗句内容类试题的方法:一要准确理解关键字词,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二要结合表达技巧甚至全诗主旨来理解诗句的深层意思和蕴含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步骤一一紧扣关键词,由表及里揭示句子含意。步骤二一把句子放在全篇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分析其意义。题型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1 .作者在诗歌中所显示的观点、态度与议论文中作者论证的观点是不同的:诗人是“显示真理”,通过形象或画面加以“显示”;议论文作者是“揭示真理二因此,读者对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产生“多解”或者见仁见智的现象,不足为怪,这恰恰是文学语言的“张力”所致。有个性

38、化的解读,甚至出现互相对立的理解,是有可能的。但大多数中国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2 .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切莫用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古人。3 .有古人已对特定诗人和诗歌进行了评价,试题要求我们对古人的评价再作评价时,一定要以原诗作为依据,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古代的评价者的评价。答题步骤:步骤一一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步骤二一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用相关诗句阐明理由。即学即练1 .2019福建泉州一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王安石王孙旧读五车书,手把山阳太守符。未驾朱Ir辞辇毂,却分金节佐均输。人才自

39、古常难得,时论如君岂久孤?去去便看归奏计,莫嗟行路有崎岖。【注】本诗写于作者主持变法时期。(王詹叔)名靖,曾任山阳太守等职。(利州路)北宋行政区名,包括今陕西、四川部分地区。(运判)官名,即转运判官。(朱幡)古代高官之车。(辇毂)代指朝廷。(均输)指均输法。作者推行的新法之一。K诗意赏析首联,写王詹叔身为贵家子弟却能饱读诗书,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含有王安石对他的赞赏之情。颔联,交代王詹叔出行事由,塑造了一个不计较名利、勇于承担新任务的官员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颈联,作者借王詹叔抒发对人才没能得到重用的不满之情和对人才的赏识之情。尾联,“莫嗟”一句以行路为喻,强调改革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40、,不应该消极抱怨,而要勇往直前。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综上,本诗以送别为题,但重点不在于抒写离别之情、儿女作态,而是有着更高一重境界,能够缘事抒怀,表达对王詹叔的勉励之情,希望他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不惧困难,勇往直前。同时这也是王安石的一种自我鼓励,暗含他有克服困难推行新法的坚定意志。尾句“莫嗟行路有崎岖”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它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共同体现了作者什么性格?请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第一问)表达对王詹叔的勉励之情,希望他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不惧困难,勇往直前;暗含作者有克服困难推行新法的坚定意志。(第二问)“莫嗟”一句以行路为喻,强调不要嗟叹改革道路崎岖

41、难行;“不畏”一句以登高望远作比,强调不怕浮云遮蔽;两句共同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2 .2019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联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江亭画杜甫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注】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K诗意赏析晚春的季节,天气已经变暖,诗人杜甫离开成都草堂,来到郊外,舒服地仰卧在江边的亭子里,吟诵着野望这首诗。野望和江亭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这首诗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土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才发现区别是很明显的。从表

42、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像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诗人却此时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诗人此时的闲适心情完全没有两样。清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拿王维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来对比一下,王维是本来心中宁静,从静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他表示欢迎、依恋之意;而杜甫这一联则从静中得出相反的感想。“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没有意义,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

43、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诗人为难。在平时,原是极不愿意“迟迟”的,如今诗人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王维的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杜甫的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正言若反”,在诗人却是不自觉的。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示出诗人杜甫的本色。“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万物兴盛而诗人独自忧伤的悲凉。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此时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诗人无关,引不

44、起诗人心情的欣悦,所以他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当然,这当中也不尽是他个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的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读到这里,结合上联的“水流”“云在”,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已经表露无遗了。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诗人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但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杜甫这首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闷。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的地方。本诗貌似闲适,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答:参考答案颔联写诗人无意与流水相争而愿与白云一起悠闲,看似恬淡,实则写出了诗人原

45、有的满腔抱负及竞争之心。只因流水缓缓、白云悠悠,并因客观形势才暂缓入世之心。颈联融情入景,写出内心的寂寞,众荣独悴的悲凉。尾联更是通过皱眉的神态将自己对江东战事的关切、忧虑时局的苦心表现得淋漓尽致。3 .2019广东汕尾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苦战行杜甫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之子孙。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注】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时段子璋反,陷遂州、绵州,马将军率军前往平定,苦战身死。(伏波)伏波将军,指的是东汉光武帝时的著名将领马援。K诗意赏析诗题中,“苦战”是对马将军在沙场苦战的概括,

46、概述全诗,“苦”字奠定情感基调。首联直接点明马将军的经历,对句他以伏波将军后代自称,颇有自豪感。颔联的“干戈”句中,用“干戈”代指战争,说战争还未结束马将军便在沙场阵亡,令人痛心。“伤精魂”则表达了马将军牺牲后诗人的痛惜之情。颈联诗人回忆去年与马将军临江握别时的场景,现在回想起马将军,依然悲痛不已。尾联将全诗的抒情推向高潮,两人分别时,天上一片孤云,如今能看到孤云,却再也看不到马将军了,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也抒发对马将军为国捐躯的赞颂以及怀念之情。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去年离别时天上的孤云至今仍然静静地飘在天空,此时只有我一个人望着那片孤云,不禁泪洒胸前;通过描写孤云依

47、旧而故人不在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为国家捐躯的马将军的沉痛怀念之情。4 .2019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寄洪与权王令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旧说王侯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须将大道&为奇遇,莫踏人间龌龊踪。【注】(洪与权)作者之友。(王令)出身贫困,以教书为生,卒时不足30岁,其才华志向颇得王安石赞赏。(耕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大道)指“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的心志。K诗意赏析起始两句,诗人表示,一个青年志士,要有“倚长剑于天外”的气概,像龙剑那样腾光于高寒的暮空之中;要有光明磊落的胸襟,把日月的光辉,深锁在自己的怀抱。接着三、四两句用积极的比喻勉励友人,也借以表达他渴求用世的心愿。他认为既是一只猛志常存的老虎,就应当展现虎威,而不要像痴虎那样自藏爪牙;既是有志乘时而飞的卧龙,就应当早日召唤风雷,以求行云施雨使天下人受到润泽。虎失去爪牙,即无异于驯服的牛羊;龙离开风雷,即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