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农业资源与农业效益.ppt.Convertor.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农业资源与农业效益.ppt.Convertor.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七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第一节农业资源一、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资源与农业资源(1)资源定义:又称财源,资财的来源。包括人类需要的一切物质、能量、技术、信息、资金等。包括:自然界所赋予的自然资源、人类通过自身劳动提供的资源(2)农业资源定义: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农业资源与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如劳动对象:动植物生产条件:水、热、气2.农业资源的分类根据资源与人的关系可分为:自然资源:土地、气候、水、生物社会资源:技术、劳力、资金、信息、交通等根据资源再生与增长机理分为:(1)可更新资源(再生资源,):太阳辐射、生物、水等(2)不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燃料、金属
2、等二、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和替代1 .开发利用过程:资源危机2 .对策:开源节流(1)加强替代资源的开发(2)节约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技术、省柴灶)(3)加强金属类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三、再生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增殖1、利用与危机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等与地质变化有关,受人类影响较小。森林、草原、动植物、土壤等与生物学过程有关,受人类影响较大。利用速度大于更新速度,森林过伐、草原过牧、鱼类过捕(近海)、物种减少土壤:水土流失面积367104km2,占国土面积的38.2%沙漠化面积262XI04km2,占国土面积的27.3%盐碱化面积36.3X104hm2,占国土面积的3.8%
3、3 .再生资源的保护核心:把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控制在资源再生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最大持续收获量MSY最适持续收获量OSY种群增长曲线dNdt=rN(l-NK)(6-1)MSY=Nmax=Max(N)最适收获量0SYMSY=rK4再生资源的保护措施:(1)直接限制收获量h为限定的收获量若hMSY,则生物种群有两个平衡点:不稳定平衡点、稳定平衡点再生资源的保护措施:(1)直接限制收获量(2)限制开发能力(3)法律上确定资源的归属权或使用权(4)经济杠杆调节(5)人口政策(6)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4 .再生资源的增殖(1)森林:封山育林、培植速生丰产林、残林更新和扩建新林(三北防护林、广东绿化)(2
4、)草原:草种改良、人工种植、施肥灌溉、防鼠灭虫等。(3)渔业资源:对捕鱼季节、捕鱼地点和捕鱼工具的限制,放置鱼苗、人工鱼礁等(4)野生动植物: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人工繁殖等。(设计时需考虑保护区的面积及与相邻保护区的距离。)岛屿生物学理论:岛屿面积越小,距离大陆越远,物种数目就越少,说明岛屿面积和隔离在决定物种数目上起重要的作用。岛屿意味着生境片段化和隔离均衡理论:岛屿上物种数目是迁入和消失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设计自然保护区的原则: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隔离的小保护区有更好的防止疾病传播);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好;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相互之间距
5、离愈近愈好;自然保护区之间最好用廊道所连,以增加种的迁入率;(但易传播疾病为避免半岛效应,保护区以圆形为佳。(5)环境净化。污水处理、废气回收、废弃物再利用第二节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一、自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资源的拥有者会根据资源价格和银行利率的变化决定资源的处理方式。当资源价格上升的幅度大于银行利率时,产权人倾向保留资源;当资源价格上升的幅度小于银行利率时,产权人倾向开采资源。在市场的调节下,会使资源价格与银行利率的变化相协调。二、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资源经济学第二定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以公共资源形式存在的生物种群数量会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对其开发利用的收益恰好对
6、于其成本。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益概念农业效益:农业能够满足人类利益的效果。包括:社会效益:农业能满足社会最基本需求的效果。经济效益:农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效果。生态效益:农业在保护和增殖资源,改进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效果。三大效益的对立统一关系:相互依赖关系、相互矛盾关系一、农业的社会效益1、农业就业与人口城市化2 .大食物概念与人类营养(1)对能量的需求(2)对蛋白质的需求(3)对脂肪的需求(4)对维生素的需求(5)对矿质营养的需求3 .农产品代用品与农业的社会效益(1)工业原料替代农业原料(2)农业原料替代工业原料4.农业收成与社会稳定二、农业的经济效益I、资源投入的收益递减规律2.
7、资源间的相互替代效益(获得最佳经济效果的替代资源投入组合中,各要素每单元投入引起的产值相等)三、农业的生态效益(一)中国的生态问题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方治理多于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十分严重。从总体上看,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为:1、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为主的土地退化不断扩大,耕地大量减少,人地矛盾愈加突出,江河湖泊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2、以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湿地破坏为主要特征的水生态平衡失调愈演愈烈,干旱地区绿洲和植被日趋萎缩,旱涝灾害日趋频繁。3、数量有限的天然林仍在遭砍伐,草地开垦和破坏不断,森
8、林、草地的生态功能严重衰退;4、生物多样性锐减,大量珍稀濒危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5、海洋赤潮、自然生态破坏、海岸侵蚀和海水倒灌加剧,海洋生态趋于恶化;6、乡镇企业污染的迅速蔓延,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和养殖废物的大量排放成为导致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特别是耕地质量下降,湖泊、水库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二)我国主要生态问题的防治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沙漠化和土壤盐碱化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世界性的问题。因此,水土流失的控制、沙漠化的治理和土壤盐碱化的综合防治就是衡量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水土流失的原因与控制水土流失又叫土壤侵蚀:是土壤褪化的首要问题,已成为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
9、的状况: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存在于所有流域。黄土高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土壤侵蚀面积不断增加,甚至东北号称“谷仓”的黑土地带水土流失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全国的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且每年以100Okm2的速度增加,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其中耕地表层土壤流失量为33亿吨,相当于每年平均刮去ICm厚的表土,随着表土带走的N、P、K为4000万吨,相当于每年化肥施入量的2倍,导致土地的贫瘠化十分严重。(2)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叠加效应的反映。口地形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占国土面积69%;如图
10、红壤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口大部分地区降雨集中,雨水的冲刷强度大;口森林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匀;口迫于人口压力大肆开垦土地,特别是坡耕地。自然因素为内因,人类活动是外因,而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则是主要原因。(3)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壤表土中所含养分流失,造成土壤贫瘠;水域下游泥土淤积,阻塞航道、水库;造成流失区农民的贫困。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从流域生态系统优化的角度出发,将生物、工程和农业措施相结合,以流域为单位、应用生态工程原理、实行山、水、田、林和路综合与连续治理。水土保持的耕作技术措施;主要改变水土流失坡地的地面微环境,增加地面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如:等高种植、沟垄种植、间混套作、少
11、耕免耕等。梯田工程;坡地退耕还林还草;2.沙漠化沙漠化的原因及控制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因素造成干旱地区的土壤退化。是人类面临的十大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如图(1)世界沙漠化状况:全世界近100个国家的10亿人口受到越来越眼的沙漠化的威胁,沙漠化面积45.6X106km2(全球陆地面积为149106km2),且每年以5.7万hm2的速度扩大,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420亿美元。(2)我国沙漠化状况: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沙漠化面积占27.3%,遍及13个省市区,年经济损失为541亿元。(3)沙漠化日益加剧的原因:土壤沙化主要发生在脆弱的生态环
12、境下,如:戈壁、荒漠、草原等,人类的活动是沙漠化的主要外因,人口增长增加了生产的需求,加大了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使其逐渐演变为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4)土地沙漠化防治技术林草措施:营造农田防护网和防沙林带,减低风速,防止大面积流沙侵入绿洲,保护农田免受沙害。农田耕作措施:通过增加地面覆盖增强地表抗蚀力。水利措施:发展水利,增加农田有效灌溉,增加产量,改变广种薄收的种植方式,广大荒山荒坡退耕还林还草。3 .盐碱化盐碱化的原因及防治:盐碱化指在土体中对作物生长有害的水溶性盐类的积累超过一定的限度,达到危害作物正常生长的一种土壤类型。(1)盐碱化的状况:盐碱化土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受到危
13、害的土地有2000万hm2,由于不良灌溉和缺乏排水使大片水浇地发生次生盐碱化,每年废弃的土地达100万-150万hm2,随灌溉面积的增加,盐碱化土地趋势将更加严重。我国盐碱化土地分布甚广,从热带到寒温带、从海滨到内陆,都有分布。(2)盐碱化的成因自然因素:蒸发大于降雨的气候因素;地下水位高,水质矿化度大的水文因素;低洼内涝、易于积盐的地形因素;含盐高的海潮的浸渍。人为因素:主要由于排灌不利,耕作管理粗放,引起地下水位抬高,加之强烈蒸发,使得土壤表层积盐,发生次生盐碱化。(3)盐碱化的危害:盐碱地土壤水分浓度大,造成作物吸水困难,萎篇死亡,PH值高,造成土壤许多有效养分无效化,如:磷肥、铁、锦、硼等微量元素,在强碱条件下,有效性会随之降低。4 4)土壤盐碱化的治理工程措施:主要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所实施的治水、改土等农田水利工程。如排水、灌溉及其配套建筑物的建设等。生物措施:种植耐贫瘠、耐盐碱的作物,改善生态条件,逐步提高地利。农业措施:调整种植业和农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用养结合,培肥地力,提高土地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