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养生的主要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养生的主要方法.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医学:养生的主要方法养生方法是在养生原则指导下制订的具体方法。中医学十分重视养生,古今医家积累、总结的养生方法丰富多彩,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顺时摄养顺时摄养,是指顺应四时气候、物候变化的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诸方面进行综合调摄的养生方法。顺时摄养的基本要求为春季宜疏肝凉宣,夏季宜泻心补气,长夏宜健脾燥湿,秋季宜润肺温补,冬季宜温肾填精。明高濂遵生八笺汇集历代养生理论,设“四时调摄笺”专论顺时养生,并在四时总论之后,分论了十二个月养生的“事宜”、“事忌”、“修养法”、“导引坐功图”等,使四季逐月养生程式化。另外,内经还提出“一日分为四时”的观点,一日之中,早晨、中午、傍晚、入
2、夜,人体阳气如四季春夏秋冬,有生发、旺盛、收敛、内藏等变化特点,故养生也要顺应昼夜阴阳消长规律,安排起居,摄养精神,锻炼身体,调节饮食等。特别是气功锻炼,更应重视时间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功法,或同一功法的不同阶段,在特定的时间练功,可助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趋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内脏功能的调节。2 .调摄精神调摄精神,是指采用各种心理调节技术以保持心理平衡,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精神的调摄,将其视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淮南子即言:“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J调神的具体方法,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正确认识与完善自我、学会使
3、用心理调节、立志修德养性等,其中最为常用的为心理调节方法,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备J认为调神摄生,首在静养;而静养之要,重在节欲,即要求人们做到对一切声名物欲应有所节制,达到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医学入门保养说说:“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也J如果过分地贪求种种声名物欲,所欲不遂就会产生忧郁、失望、悲伤、苦闷、恼怒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只有少私寡欲,心静神藏,才可使脏腑气血和调,气机调畅,抗病力强,有利于延年益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
4、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J太上老君养生诀则提出:“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J究其实质,都在于降低人的需要,以减少人的需求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当然,中医养生并不排斥顺情从欲以养神,灵枢师传已认识到:“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尽量满足人对衣食住行及工作条件的需求,使其心情舒畅,怡然喜悦。清静养神还可采用凝神敛思的方法,使心神专注于一点,排除杂念,消除烦恼,保持神思清静,并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医钞类编说:“养心则神
5、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神全。”若每日烦恼不安,神不守舍,则易衰老。另外,改变自己的认知,重新认识、评价自己的需要与客观现实的关系,也是避免不良情绪产生的重要方法。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已具有心理防御机制中合理化的意义,即当个人的动机和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从事某项工作失败时,为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并维护个人自尊,可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开脱,自圆其说。其具体方法,一是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称之为“甜柠檬”心理;一是认为自己得不到或没有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不值得关注和争取,称之为“酸葡萄”心理。总之,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
6、生活的一部分,失去的还会再来,本属于你的东西,决不会与你失之交臂。应该学会对自己说“没关系”,如此可使心灵摆脱烦恼,获得安谧。(2)抑制外界刺激的侵入:首先可采用移情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到自信和愉快的事情上去。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可借助音乐、歌舞、琴棋、书画、花鸟、垂钓、游览观光、运动锻炼等方法以转移情志,陶冶性情。对此,理渝骈文强调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J其次,可采用分解的方法,把一个个具体的烦恼分解开,一一予以解决,不要把不同的烦恼联系起来,把现在的烦恼与过去的烦恼联系起来,更不要和
7、想象中未来的烦恼联系起来,或把一个烦恼看作另一个烦恼的原因或结果。另外,对于刺激和烦恼要做到不记忆、不思考、不联想,以尽可能地弱化烦恼。(3)节制情绪以防过极:吕氏春秋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J调摄精神,就要调和、节制情感,防止七情过极,以维护心理平衡。节制情绪,主要在于戒怒。老老恒言戒怒指出:“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J制怒之法,古人记述较多,贵在“忍”和“忘”。古今医统杂著类载“和气汤”,专治一切怒气、怨气,其书言:“先用一个忍字,后用一个忘字,右二味和匀,用不语唾咽下。此方先之以忍可免一朝
8、之忿也,继之以忘,可无终身之憾也。”说明欲怒之时,先闭口不语,使情绪平缓,此时冷静考虑,以理性克制感情上的冲动,怒气可迅速得以控制;然后以乐观大度的态度泰然处之,忘却烦恼。换言之,要学会忍耐和宽容,忍耐和宽容可以给人们一个重新思索生活的机会。另外,人世沧桑,诸事纷繁,喜怒哀乐,此起彼伉,对于任何重大变故,都要尽可能排除情绪和欲望的干扰,以宠辱不惊之处世态度,分析发生的原因,冷静地审察情势和处理问题,从而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4)化解不良情绪:当不良情绪产生后,应及时采用各种方法化解不良情绪,以免引发疾病。常用的方法有体谅、解脱、升华、抵消、利用、合理宣泄等。体谅,即要换位思考,不要对别人要求过
9、高,要允许别人犯错误。解脱是要善于看到不幸中的万幸。升华,是把强烈的情绪冲动引导到积极有益的方向上去,使之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和价值,如孔子厄而著春秋、太史公腐而史记出。抵消,即中医学中的以情胜情法,是当某一刺激引起不良情绪时,有意识地采取某一行动,寻求另外一种刺激,用以抵消原有刺激的作用。如张子和所说:“以悲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以喜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以恐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利用,即我们常说的“坏事变好事”,如生病住院时,可利用此无人打扰的安静时机看书、思考问题。合理宣泄,是指把郁积于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
10、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如悲痛时的哭泣、郁闷时的狂喊、忧愁时的向友人倾诉等等。3 .起居调摄起居调摄主要是指对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其符合卫生要求,有序有度。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脏,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五味偏嗜过多、过久,易致相应脏腑功能失调,同时,可引起机体其他营养物质的匮乏而患病。保生要录论饮食门说:“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其三是不宜过食肥甘厚味之品。素问通评虚实论说:“消瘴、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认为肥甘厚味易致脾胃功能障碍,易于化热、生
11、痰、致瘀,进而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故吕氏春秋孟春纪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日烂肠之食J(4)三因调食:即因时、因地、因人以调节饮食。就时令气候的阴阳变化而言,一般认为,春令阳气升发,宜食辛甘发散之品,生冷黏杂之物应少食;夏季炎热,用热远热,但饮食亦不可过寒,食宜清淡而不宜肥甘厚味;秋燥易伤津液,宜进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冬季寒冷,饮食忌冷宜热,并宜用热量较高的膳食以补养。因地调食,即根据山地、平原、滨海地区等不同区域的气候、地理环境特点和饮食物来源的特点,具体分析该地域人群饮食习惯的宜忌利弊,趋利避害,以制订相适应的食谱,特别要注意针对地表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衡,如缺碘、高氟等进行饮食调养。
12、因人调养,即根据人的不同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特点,以选用相应的食养方法。如少儿饮食应以营养充足,易于消化为原则,并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老年人则应考虑其精气不足及消化功能减退的特点。宋陈直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治指出:“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黏、硬、生、冷J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凉;形体肥胖者多痰湿,食宜清淡而忌肥甘;胃酸偏多者,则不宜酸咸食品等。5.运动锻炼生命在于运动,传统养生亦十分重视运动,并创立了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运动健身方法,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各种气功以及武术运动等。传统运动养生具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
13、协调统一,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特点,强调形动神静,即加强形体的活动锻炼,同时要求精神专注宁静。运动养生首先要掌握锻炼的要领。传统练功要领是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而关键是意守,即以意领气,以气动形。只有精神专注,方可宁神静息,呼吸均匀。如此,内炼精神、脏腑、气血,外炼经脉、筋骨、四肢,可使内外和谐,气血周流。其二是运动量要适度。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形劳而不倦”,历代医家也都一再告诫:“形欲常动,但不可大疲耳。”其三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后,运动锻炼也要因人而异,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特点等选择相宜的锻炼方法。另外,推拿、针灸及药物,不仅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
14、保健措施和方法。推拿与针灸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调整经络、刺激月俞穴为基本手段,促进和维持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调理脏腑阴阳,防治疾病,保健强身的作用。中药中具有延长平均寿命及改善衰老指征作用的药物,称为延年益寿药物,运用这类药物来达到保健强身、延缓衰老目的的方法,称为药物养生。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主要靠脾胃供给;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元阴元阳之所在,肾气充盛,机体新陈代谢旺盛,衰老的速度也缓慢。因此,药物养生多立足于固护先天与后天,以扶正为本,辅以消痰化饮、活血化瘀、理气排毒等祛邪方法,用药以平调中和为原则,辨质用药,缓图其功,或与食物相互配合,使食助药力,药助食威,以补偏救弊,燮理阴阳,而达抗衰延年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