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流媒体:提高公共舆论空间的对话、发问和引导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主流媒体:提高公共舆论空间的对话、发问和引导能力.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主流媒体:提高公共舆论空间的对话、发问和引导能力与重大热点问题对话主流媒体如何提高在公共舆论空间的对话、发问和引导能力?我以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来阐述这个问题。这些作品分别是2008年一、二等奖作品“田”字新解和一个胡小燕,无法承载两亿农民工的期待;2009年一、二等奖作品国企频繁制造“地王”,为转型升级埋下“地雷”和开胸验肺,拷问制度之弊;2010年一、二等奖作品善待民工才能够缓解民工荒和呜呜祖拉吹响“中国制造“警音。这些作品,对话的都是当时重大热点问题。“田”字新解反映的是全国范围内的疯狂圈地现象,几近危及18亿亩的耕地红线,以致国务院采取了对问题严重的有关地方领导召到北京谈话,限期
2、整改的严厉措施。国企频繁制造地王,叙述“地王”一个接一个涌现,从南到北,搅热了半个中国,人们在不解中对地价带动房价的疯涨产生恐慌的预期,而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又将对调结构釜底抽薪,动摇转型升级的根基。善待民工追问的是:民工荒不断蔓延,众说纷纭而又莫衷一是,真相到底是什么,对策到底在哪里?呜呜祖拉吹响“中国制造”警音指出,对于吹响足球世界杯南非赛场的呜呜祖拉,不少人陶醉在中国制造的盲目喜悦之中,掀起表层的热闹往里面看一看,十分微薄的利润让人倍觉难堪。生产一个呜呜祖拉,我们农民工兄弟只能赚到1个美分的工钱,所有这些微薄利润不足以弥补我们环境污染、能源损耗以及农民工兄弟付出的劳动。中国做的是赔本生
3、意。这些警示我们,中国制造必须向中国创造转型。至于作为农民工群体代表的胡小燕,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参加全国人代会回到广东佛山后,想充分履行代表职能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和邮箱,结果陷入无法应付无力作为的尴尬境地;河南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二以自残方式维权令所有闻者深感痛心。这两起公共舆论事件,都关系到农民工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权利维护机制的大问题。所谓重大热点问题,“重大”的含义,应该是直接关系到发展优先的主流价值。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五大方面内容。凡是从这些领域中产生、引起普遍关注、其走向将
4、会产生重大影响和重要后果的,都是重大热点问题。作为主流媒体,面对公共舆论空间的这些重大问题,不能缺位,不能失语。缺位就是缺乏担当,失语就是放弃引导。面对热点,应该是主动对话,这是责任问题,胆识问题。分析这几年走势,公共舆论空间的热点问题呈快速上升趋势。而且,热点话题大多伴随突发事件或被曝光的丑陋丑恶事件。当然有些属于长期热点,一有触点便会重复呈现。这些问题,左右着公众舆论和社会情绪,也牵扯着有关部门、干部的精力,有的会一时牵动整个社会神经,波及面很广,影响很大。当然,地方媒体对话当地热点舆论,有时会受到种种限制。如何与当地主管部门沟通,取得共识,这是另一个问题了。与热点问题的对话,也是具体情况
5、具体应对。“田”字新解是以政策法规加知识去对话的。国企频繁制造“地王”是以政策去对话的。“民工荒篇”是以事实去对话的。“胡小燕篇”和“张海超篇”,则是从体制和制度层面去对话的。在与热点问题的对话中我们常见的是以道德、道理为主,较缺的是知识性对话引导。实际上,事实、政策、法规、道德、道理、知识包括情感等诸方面,有时可侧重一两个方面,有时可综合运用。特殊情形下,诚恳的态度也是对话的一种选择,满足卷入热点舆论各方的态度需求,也不失为一种较高水平的对话。就当下新闻发问写作本文的2011年10月14日从央广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恰巧听了三个发问式评论的内容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针对国家局出台家用汽车产品修
6、理、更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表施汽车“三包”的环境条件尚不备,配套体系并不健全。新闻中车工业协会一位副秘书长表示:说明的是,汽车作为一个特殊产技术复杂,制造成本高,价值链长,这使得汽车产品实施三包面临着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等诸多问题和环节,很复杂。当前我国正处在汽车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汽车市场发展还不完善。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的体系没有建立,难以对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和性能故障作出科学、准确、公正的鉴定。这条新闻后面紧接着就是编辑点评:“特殊”不是推诿的借口。点评说:退换难、维修难,长期缺失的“三包”制度,让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很难体会到幸福和尊严。不可否认,汽车的确是一个技术复杂、制造成本高的特
7、殊产品;我国也的确处于汽车市场不完善的特殊阶段。不过,“特殊”难道就是回避“三包”,无视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挡箭牌吗?点评接下去讲了另一层意思:“三包”制度的空白,不仅是法律体系的一个缺陷,更是汽车质量难以提升的一个命门。如果再拖延出台“三包”制度,如果中国的汽车企业再不积极回应消费者的诉求,竞争力又从何而来呢?另一条发问针对的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13日表示,目前还没有找到“地沟油”的有效识别手段。发问指出,不要老在“地沟油”的鉴别上打转转,应该一是从源头监管,并把它引导到再生能源的开发上去;二是从餐桌上加强监管,堵住它的最终去路。还有一条发问,是针对沈阳、济南、西安等地学校要求孩子加入
8、红十字会,并要缴纳会费的事。发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权力搅和到应由老百姓自己做主的慈善事业中去?这三条基本能体现这一类发问报道(以评论为主,但也有以别种体裁的报道来体现发问的)的特点。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是新鲜,是发生在当下。全媒体打造了快而多的新闻流,站在公共舆论空间作宏观观察,仅快而多,还不能说就能全部满足人们的需求,对具体媒体来讲,也不能说就打造成了竞争优势,最好是“快+多+思二即对最新的新闻及时发表见解,发出疑问,给予点评,道出实质,也就是第一时间加第一见解。如果能做到这样,或许就能增强竞争力,甚至能做出独创做成独创。这里所说的发问能力,是对某一当下新闻有违常识、常情、常理,有违方针、政策、
9、大局的当即发现和质疑能力。这种发现,贵在快速而准确;这种质疑,贵在分寸的把握和角度的选择一一有时是直接批评,有时是表示疑惑,而有时仅仅是追问新闻的相关要素或真相。但无论那种情况,都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意见,一种声音。这种发问,是负责任媒体的自我期许和自我要求,是媒体能力的自我检测和自我考验,是形成竞争优势的自我加压和自我锻造。目前,在传统媒体中,及时发问做得比较好的是广播。听众是很欣赏广播媒体的这种追问能力的。当听众处于快而多的新闻流中时,大脑处于知晓多于思考的状态,他此时只满足于被告知,而来不及多琢磨。如果说广播新闻是快+多+思,你的发问,你的点评,对听众真是出乎意料,听了又觉得很有道理。这种
10、议论给他深刻印象,使他领会新闻背后的道理,明白对新闻本身的价值判断或是非判断,听众在广播发问的过程中,对节目更加喜爱。广播新闻也就在为听众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舆论引导能力。在全媒体时代,这种发问能力尤为重要。因为新闻流量更大,流速更快,而且几乎整天都在流,更新的速度也很快。这时更需就新闻的真伪,是非、对错、高下、美丑等及时发问,在新闻的巨流中不时亮起引起注意的指示灯,一方面有利于不断燃起人们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思索、理解新闻提供一种参照。这是为新闻注入思想的一种方式,增加新闻附加值的一种方式,形成有质量新闻流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媒体敏锐度的一种方式。当然,这种发问,应该一针见血,简短精
11、辟,同时又应该点到为止,留有余地。还有一类发问是指向公共政策的。2011年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江西电台的评论“新农村建设岂能让贫困农民失房又失地”,是就该省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一些公共政策发问。因为一个区域、一个行业、亦或一个大单位的某些规定,当它具有普遍性时,就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所以,媒体此时的发问,表达的是政策的基本面122011.12CHINESEJoURNALIST和社会的主流民意,是在公共舆论空间对社会关切的主动回应。在未来走向上引导人民日报观点版2010年1月7日开设,在它走过一年的时候,主办观点版的评论部有篇简短的“致读者”:“人民日报历史上第一块评论类版面一一观点版
12、,在您的关注和支持下,已经走过一年。从探讨信任流失产生社会墙,到关注物质潮流中的心灵之惑;从思考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到追问现代社会应给道德怎样的激励;从社会的分层、流动与变化,到公共话语空间中你我共同的责任”接下来,评论部阐明了2011年观点版的调整思路,表示“在党心民心的共鸣中,始终保持人民日报评论的锐气、朝气。”确实,2011年以来人民日报的观点版在触及当下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上,在剖析社会情绪把握社会脉搏的贴近与聚焦上,在触及人们内心把脉人们心理的准确与妥贴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选题瞄准社会管理的难点,党群干群关系的焦点,和谐社会进程的纠结点,现代文明培育的新生点观点版推出了一批佳作,说
13、到点子上,说到心里去。所点出的社会现象是人人都能感觉到,甚至熟悉,而所说的道理,新颖而又深刻,使读者眼睛为之一亮,顿觉有所感悟。手头有一份剪报,是人民日报5月19日第十四版,署名为本报评论部的文章“追求理性从哪里起步二这篇文章是观点版“关注社会心态”系列文章之四。文章一开始开门见山地指出,“理性”正成为今天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词,指出理性的重要。然后迅速笔锋一转,指出,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中国社会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章具体阐述了除非极端个例,激烈的非理性言行背后的逻辑并非无章可循,接着指出理性建设的主要责任者在社会管理者,在拥有更强实力、更丰富资源的组织和个人。文章的结尾很
14、精彩:“少一点我没时间跟你闲扯的粗鲁,多一点平等耐心的沟通;少一点不信谣不传谣的训导,多一点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少一点买不起房为什么不租的不解,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记住,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一是站在中国实际,说明走出当下的现状,通往现在认识到的理性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很务实的话。二不是一味地指责非理性的言行和举动,在批判中剖析了其背后的各种社会原因,讲得合情合理凸显公正的立场。三是指明理性建设的主要责任方是社会管理者,旗帜鲜明,由此点出从体制机制起步建设理性,论述深刻而
15、有力。文章取平民视角,平和心态,平实态度,从维护公民权益和现代社会的理念与机制角度着笔落墨,读了给人启发又使人心服,看明白了眼前一些事,增加了一点理性。这样的文章起到了真正引导舆论的作用。现在回过头来梳理一下。本文所讲的对话,是在公共舆论空间热点话题已经形成,且渐趋高潮时,其时的状况是议论纷纷,见解很多,主流媒体的对话,既是就热点所依附的事件或现象,也是就热点所引发的多元议论进行对话。这种对话是力求在多元中立主导,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旋律。本文所讲的发问,是针对刚刚发生的新闻、或自己开始播报的新闻。其突出的特点是“当下”,是现在进行时,是当即发问。现在所讲的引导能力,是指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心理
16、、社会情绪等)刚刚开始浮现或已为大家熟视无睹,不少人知道它,或者已经有情绪、有看法、有议论,但这些情绪、看法基本还是在原有的思维轨道上打转。这时媒体出来表明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新颖独到,使人一下子能站到高处、廓清眼前很多模糊之处。同时有利于向前看,有利于形成共识,有利于凝聚力量,这就是引导能力的作用。所以,对话,是在“舆论热闹”时介入,是就已经发生的事或存在的现象作科学透析;“发问”,是现在进行时;而“引导”,则主要指向未来。要提高在公共舆论空间的引导能力,涉及很多方面,关键之处是选题、立意要有大视野,大关怀,将自己的选题与身处的时代结合起来。瞄准建设现代国家与现代民族大目标,从这样的大立场去
17、撰写这类评论。2010年6月22日,民政部慈善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辞职,在李连杰的游说下出任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引发舆论热议。这时,新京报评论编辑约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主任编辑曹林先生写篇评论。曹林在他的时评写作十讲书里谈到这件事时说,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论。比如,可从“政府慈善”和“民间慈善”的角度去谈,王从政府慈善的主管者变为民间慈善人士,其间是否有某种象征意义。可从官员的人生理想去谈,从“社会多了位不懈追求的公民”的角度去分析,从“一个官员为什么会辞职”的角度去探究官场生态。曹林先生选择的角度是“官与民身份的转换”,评论的题目是“更多的王振耀,更常态的官民转换”,他觉得这个角度对当下的中国更有意义。中国的现状是走进官场就不再主动走出,官本位的意识根深蒂固。王振耀的另类选择,让人们看到了官员一种新的理念。评论阐释“官与民应该有一种常态的转换机制”的政治常识,官与民的转换,就应该像走商场的旋转门那样正常,引导人们树立起与现代国家、现代民主相适应的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