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的调查报告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的调查报告3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的调查报告3篇关于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的调查报告(一)减少非教育教学类工作任务,是中小学教师群体一直以来的心声与诉求。对此,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并持续发力。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为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提供了重要遵循。2022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要求各地遏制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趋势,杜绝行政任务向校园转嫁做法。今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庆祝2023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再次明确,全面减轻教师负担。此外,11月组织开展的
2、“2023年度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也将拖欠教师等群体工资、补助等列为征集问题线索的内容之一。政策护航之下,教师减负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破解之路依然漫长。目前,仍有不少教师感到非教育教学任务多。如何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持续有效为教师减负,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全心投入,做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鉴于此,光明日报记者会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在全国12个省(市)就教师非教学任务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初冬清晨6点刚过,北京还笼罩在宁静之中,海淀区某小学教师刘华(化名)就已赶到学校。除了教课,她还被安排了负责校园安全的工作。下午学生放学后,
3、她要做好各项课后服务的安全检查,等课后服务结束、所有师生都离校后,再进行一次全面安检。“每天晚上8点后才能回家,洗漱一下就要睡了,根本没时间管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忙碌,是个案还是“群像”?为切实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负担状况,光明日报记者会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在全国12个省(市)展开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虽然我国一直推行政策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但不少教师仍然感到负担较重,尤其是非教育教学任务占用精力普遍过多。北京、上海、广东、河南、湖南、甘肃等多地均有不少教师表示,自己就像“时间管理大师”,疲于应对各种杂事,留给专业发展的时间所剩无几,这种状况,既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4、也降低了职业幸福感,对于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造成较大影响。一、现存问题:非教学任务增多,职业幸福感降低工作时间呈增长趋势,工作量总体较大。接受调研的教师中,92.K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含课后服务时间)超过9小时,其中32.5%超过11小时;78.6%每周在校超过45小时,30.3%超过55小时,普遍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规定。53.4%的受访教师认为当前工作量“比较大”,24%认为“非常大”。与同龄同资历其他行业相比,72.9%的教师认为工作量“比较大”“非常大”。河南省溪河市一名初中班主任直言:“每天都忙得像陀螺,常常是疲于应付,很难提起精神琢磨工作质量。”非
5、教学工作量增加,占用过多时间精力。调研中,60.8%的受访教师表示,参加各类检查考核、创建活动、综合督导、评估验收等非教育教学工作量“明显增加”或“增加”,这是当前教师负担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最想减轻的工作”调查结果中,排在前5位的是:迎接各项检查、撰写各种教育教学之外的材料、参加各种评比和比赛、课后服务、家长工作,其中绝大部分属于非教育教学事务。更应重视的是,各地均有不少教师反映,强制关注公众号、摊派安装移动App、转发点赞拉票等“指尖上的任务”成为“增负”新趋势。这些任务大多与教育教学无关,但又“不敢不做”。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摊派与自己的绩效、评优评先等挂钩。不仅如此,教师还常被要求将此
6、类任务布置给学生家长,次数多了,经常引发家长“吐槽”,甚至出现家校矛盾,老师又不得不花精力化解,导致“负担越来越重,循环难以打破”。湖南长沙一位初中教师李丽(化名)坦陈:“再不减,教育教学都快成副业了!山西太原某小学教师王利(化名)也深有所感:“双减后,我特别珍惜这种环境,想把课程和活动设计得更科学、更精心,陪着学生一起成长。”然而,她很快意识到,“时间被教学之外的任务填满了!虽然抽空做了教学和活动规划,但真没时间实施啊。我心里很焦灼,真希望把时间都用在孩子们身上!”群体、区域、学段之间,教师负担差异明显。调研中,班主任周工作时长(56.27小时)明显高于非班主任教师(50.36小时),工作压
7、力更大。原因是班主任除了教育教学工作,还需兼顾班级管理、各类非教学事务。加之班主任承载着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多重期望,致使该群体心理和生理负担过重。此外,农村教学点教师周工作时间(52.00)高于村小(51.33)、小学(5L53)、初中(49.48)等学校教师,主要原因是不少教学点老师身兼多职,既是老师又是校长,既教多门学科还兼顾多个年级,既是教学老师又是生活老师。工作量核定标准不明确,影响参与课后服务积极性。调研发现,各地中小学普遍存在课后服务工作量核定标准不清、补偿性政策不完善的问题。部分地区把课后服务费纳入与公务员工资收入的比较口径,导致教师要承担更多工作才能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收入,属于“
8、加量不加价”,不少教师对此表示不满。工作获得感认同感不高,影响职业幸福感和继续从教意愿。调研发现,由于非教育教学任务挤占了本该用于教学主业、教研活动、培训学习等的时间,直接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导致不少教师工作获得感和自我认同感降低。在接受调研的教师中,表示“不愿意继续从事教师职业”者占比达35.5%,“比较不愿意”占比26虬二、主要原因:内外部多重因素所致为教师减负的步伐,多年来从未停下。特别是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之后,各地相继出台减负清单并上报实际进展情况,持续努力为教师减负。然而,教师肩上的非教育教学任
9、务缘何依然沉重?对教师减负重要性认识不足。调研中,有教师及相关人员反映,少数地方的党委、政府仍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倾向,只在“口头上”和“文件中”重视减负。还有些部门和单位只将教师减负当作阶段性工作,常态化推进意识不强。教师减负工作机制尚不完善。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很多来自教育系统外部,需多部门协同推进。但从各地情况看,部分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协同机制未建立,各类“进校园”事项审批制度不完善,监督制约、评估监测等难以落地。例如,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主要通过口头、电话等非正式形式向学校摊派任务,又因其对学校文明创建、综合治理等方面考核有重要影响,学校难以拒绝。此外,不同部门间表格、数据等形式不一,统
10、筹难度大,教师管理相关信息平台无法实现对接共享,导致重复填报数据,加重教师负担。教师减负配套政策改革迟滞。人员短缺也是教师负担难减轻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家已出台了关于挖潜创新编制使用的具体政策,但编制基本以县为主、实名管理,难以实现跨区域调剂,对于基层中小学而言,编制挖潜较难落地。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有待提高。很多教师自身应对工作新挑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不足,也是其倍感压力的重要因素。当前,针对教师的培训、评比展示等,依然存在交叉重复、多头开展等无序状态,实效性、针对性有待提高。三、应对之策:为教师营造“减负增能”良好环境调研中,各界一致认为:减少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是为了把时间更多地
11、留给教师用以教书育人,巩固并扩大“双减”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效,悉心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减少非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各方还要给予教师更多关怀,通过政策设计、评价导向、激励机制等,为教师减负增能创设良好环境,引导和鼓励教师更用心对待教学教育,切实支持教师自我提质、挖掘潜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减负治理机制,凝聚减负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指导和推动作用,协调各部门共同研究、细化非教育教学事项,列出详细的减负清单和权责清单,切实减少教师非教育教学工作,确保教师有充足时间和空间开展本职工作;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核定教师工作任务,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弹性工作时间制度,为教师创造参与教研培训、观摩思考、读书
12、学习等专业活动的有利条件,加大教师用于专业发展的时间比重;加强教师应对压力的策略教育与培训,建立教师有效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治理机制;家庭、社会要主动加强与政府、学校及老师的沟通,增进理解与信任,为中小学教师减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完善法律法规等政策制度体系,强化服务保障。一是修订完善现行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条款,明确教师在教书育人、学习进修、参与管理、休息休假等方面的权利。同时,明确指定执法部门负责教师减负相关法律实施的监督及处罚,确保教师减负有效落地。二是明确教师工作职责和工作量标准,明晰界定教师合理职责,细化健全配套制度,形成权责清晰、统筹开展的教师负担管理制度体系。三是修订中小学教师编制
13、标准,完善编制管理。各地应依据教育发展实际研究出台编制核算新办法,适当提高教师编制配备标准。同时一,教育行政部门等要及时跟进师资需求和供应变化情况,结合“县管校聘”改革优化已有编制资源使用,通过经济和户籍等杠杆吸引优秀社会化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四是人社、财政等部门应不断健全课后服务补偿性政策,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明确规定这部分额外劳动报酬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也不纳入教师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的比较口径,切实提高教师工作获得感。五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整合培训资源,建立教师工作与专业发展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为科任教师和班主任搭建更多学习平台,完善并强化教师发展
14、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水平。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教师自我发展内驱力。倡导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以教育教学实绩为核心内容的评价理念,建立符合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体现科学人才成长观、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小学教师师德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尊重教师的合理诉求与正当权益,改革评价方式,探索增值性评价,推进多元主体评价,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建立过程性评价数据库,激励教师将工作压力转化为自我发展内在动力。借助新技术,实现“精准智慧”减负。充分应用信息化、大数据等资源手段,建构以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环境等为主要维度的“负担监测系统”,对各地中小学教师负担进行定期、科学、精准测
15、定,客观准确认定中小学教师负担的来源、种类、内容、数量、时间,为检验减负成效、调整相关政策、安排未来工作提供数据支撑;运用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电子档案袋、数字画像、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等多种工具,开展对学校的全方位评价和督查,减少准备各种纸质材料的要求,实现教育管理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让信息收集、提取、应用和分析“一键式实现”,注重突出过程、实效和实际的评价方式。发挥督导“长牙齿”作用,加大督导检查问责力度。由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面向各级党委、政府开展教师减负工作专项督导、重点督促工作,采取定期督导、随机抽查、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加强动态监测和监管,强化跟踪
16、问效和督导问责;通过信访、举报平台等多种渠道,了解教师诉求,核查各地落实情况;将教师减负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对落实不力的地区严肃查处,督促整改落实,对履职不力等情况,依据有关规定严肃问责。教师减负要从形成角色共识开始教师是教育改革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如何减轻教师负担、确保教师为教书育人充分投入精力,是关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师队伍稳定优化的重要问题。当前,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日益深入,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教师能力与素养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角色已超越了
17、传统的教育者定位,变得更加多元立体。在教师角色演化过程中,衍生出边界模糊、职责异化、功能过载等诸多问题,显著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其专业发展。教师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教师角色“边界模糊”和承担任务“超过负荷”两个维度。边界模糊,是指教师的权责边界被过于随意地扩大、延拓,工作空间从学校延伸至家庭、社区、社会等诸多场域,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角色外任务。由于传统文化对教师角色的高道德水平期待,管理部门、家长乃至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多元化要求,导致教师不得不在教学之余承担交通安全、社区服务、抽调借用、撰写材料等与教学无关的社会性事务。多重社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相互叠加,使教师在“教育专业人士”和“社会事务帮手”
18、间游离,逐渐偏离“教书育人”的专业本职。超过负荷,则是指在教师本职角色内任务不断加重,因竞争过度、期待过高、管理过细等,工作量超出正常范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面对家长的期待、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学校的绩效考核,教师被裹挟到各种“内卷”之中,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状态。高强度工作让教师精力不济、缺乏自主时间,直接制约其专业体验和专业发展。在笔者看来,程度适宜的教育教学任务是“师之所存”的应有之义,因此,如何界定教师负担,成为破题的前置条件。如果能够科学有效地判定教师负担的合理限度、边界边线,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约束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可据此衡量是否要为教师减负以及如何合理减负。笔者认为,判断
19、的基础在于明确教师的本职角色一一教书育人,并据此制定评价标准,对教师负担进行科学测量与动态监测。由于负担感知极具个体主观性,不同教师即使面对相同工作任务,其对负担的感受也可能大相径庭,因而在负担合理性判断标准上需要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以确保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客观因素包括工作任务的性质、时间和体量等物理特征;主观方面,则涉及教师的感知、情绪、心理状态以及工作满意度等心理特征。综合主客观因素,建构教师负担监测评估体系,以此作为统筹减负、精准减负的科学依据。同时,多主体协同共促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回归育人本职,是破解教师减负难题的关键路径。减轻教师负担,既需要社会层面给予教师合理期待,明确教师主
20、责,构建多方协同治理格局;又需要教师从个人层面提升自主发展能力,积极进行角色调适,有效协调多重角色冲突,形成外部支持减负与教师主动减负的双向良性互动。为教师减负要提供有效的外部支持。一是引导社会形成合理的教师角色共识。通过媒体宣传和社会活动等,引导公众理性、科学看待教育问题,正确认识教师在不同场域中的角色,尊重、理解教师工作,关心教师发展,为其创造安心从教的环境。二是完善制度规约,明确教师角色边界。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要通过制度明确教师权责边界、主体功能、工作时间、工作量等关键要素,确定教师减负必选项,建立教师负担监测系统,采取科学合理的减负措施,并出台相应制度,指导并监督减负工作有效开展。三
21、是形塑具有支持性的学校文化。学校需合理调适不同层级、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如均衡教师工作量、配备副班主任、安排科任教师轮流值班等,并进一步减少繁文缗节,形成整体性协同减负体系,为教师提供稳定性、支持性的育人环境。为教师减负要激发其自身的“内部动力源”。减轻教师负担不仅要借助外界力量,更需要教师着眼于自己的理想信念、心理状态及专业能力,有意识地提升专业能力、适应能力,从内部激发工作动力与发展活力。一是重塑自我角色认知。引导教师认识到自己既是承担教育教学职业责任的专业人士,又是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的公职人员。教师要厘清不同角色的权责,正视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正确应对角色间的实时转换,形成职业
22、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提升角色胜任能力。要尊重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保障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用于自主学习、专业发展和总结反思,通过分类别、分阶段、分岗位的精准化培训,助推教师在“再专业化”中与时俱进、持续成长,让教师在学习、研究、创新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永葆专业成长信心与能力。三是积累积极心理资源。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等心理素质,是教师应对日常挑战、保持职业热情、实现个人成长的关键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可通过心理干预与疏导、合作与信任关系建立等,促进教师提升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弱化压力感知,形成应对压力的积极态度和疏解方式,实现自身可持续成长。关于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的调查报告(二)一、调查背景近年来
2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许多老师不想当老师了,除了待遇低,还有工作累。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工作压力太大,这个压力除了来自教育教学之外更多是来自诸多的非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的非教学工作己经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如果是工作本身需要“累”,那也无话可说,自己的选择,有什么值得抱怨的?问题是,许多“累”是教育以外的因素造成的,是强加给教师的负担。古往今来,任何时代,教师的本职工作都是教书育人。毫无疑问,教师专注于教育教学的研究思考,专注于每个学生的身心成长,专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国家的教育事业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然而,纵观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教师的教学常态,却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甚
24、至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1、目前教师日常工作状态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忙碌了一整天,看着似乎做了很多事,但真正该做的却没怎么做。不是不想做,而是没时间做,教师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都耗费在了一些所谓的“重要事情”上。比如,写不完的各种应付材料,填不完的各种表格,迎不完的各种检查验收,还有补不完的各种活动资料这里的每一项似乎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关系着学校和教师的督导考核评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部门似乎谁都可以给学校派任务,比如消防四个能力建设、禁毒示范学校创建、七五普法档案、病媒生物防治、节水档案、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等等。而这些任务实际上跟学校的教学常态没有多大干系。教书
25、,被附加了更多教育以外的事;当班主任,却戴着各种不合理的管理和评价的“制度枷锁”;甚至做校长,也处处被不合理的要求约束,没有真正的自主权。无效而无聊的非教学事务挤占了教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教育、教学、教研这些学校的本职工作反倒成了其次。2 .国家对教师工作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该做什么,国家法律有明文规定。教师法第七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教师的本职工作并不轻松
26、,尤其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如果再增加大量额外的非教学任务,让教师们负荷沉重、疲于奔命,挫伤了教育热情、降低了职业幸福感,那么,这对国家的教育事业是严重不利的。3 .本次调查说明鉴于此,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项关于当前教师低效工作的网络问卷调查,用数据说明教师目前的超负荷工作状态;希望通过对实际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来思考如何更好地改善状态、提升效率,促进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本次调查覆盖了全县15个镇的42个学校,参与调查的人数为386人。问卷共设计了8道题目,主要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的教师,从其所在地域、学校、岗位、基本教学任务准备、教育教学研究、时间耗费等方面,对教师在校
27、工作的实际情况作调查分析。二、数据分析下面是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一)教师基本情况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教师,主要来自镇安15个乡镇的42个不同层次的学校。调查的教师以小学和初中阶段为主,分别占比49.2%和31.5虬这表明,在这两个阶段出现的非教学事务现象比其他阶段更为突出,中小学教师的此项工作负担要比其他更为沉重。那么,是所有教师都感到这种负担呢,还是只有其中某一部分教师呢?通过问卷数据显示,普通教师和班主任是反应最大的群体,分别占比.52.8%和33.5%;其次还有不少的中层干部或校级干部也有表ZjO这说明,在学校教学常态中,从校级领导到普通教师,都难以完全摆脱这种非教学事务的干扰
28、。2 .教师工作常态为了摸清教师在校工作常态,我们设置了3个问题。第一,你觉得每天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基本教学任务的准备?说明一下,在这里,“基本教学任务的准备”,简称“备课”。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的首要条件就是备课。然而,对于这一基本工作,回答“没有”的,达乐这个比例占参加调查人数的一半多;回答“有”的,仅仅只占姒还有的教师回答“不一定”。从这组数据来看,在广大教师群体中,每天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基本教学任务的,仅仅只有十分之一;而其他十分之九的教师则需要另“挤”时间来完成。如果时间不够,教师们通常又是在什么时候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准备呢?下面这组数据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29、可见,偶尔加班、经常加班、在校加班、回家加班似乎只有“加班”才是保证教师完成正常教学工作的唯一法宝。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师们一再加班,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完不成基本准备任务呢?我们又设计了另一个问题:除了基本教学任务的准备外,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呢?这次得到的数据更不容乐观:%的教师回答“没有”,的教师回答“不一定”,只有%的教师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即是说,对于教育教学的研究,连十分之一的人都不到了。没有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又如何提高教学成效呢?似乎恶性循环的苗头就此出现。3 .时间去哪儿了每天忙碌不堪的教师们,时间都去哪儿了呢?为了寻找答案,我们设置了这样的
30、问题:除基本教学任务之外,以下哪些事情耗费了您在校期间的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得到的回答如下:完成各级各类检查、参与临时交办的非教学类任务、完成各类网上学习、参与各级各类会议培训,成为占用教师时间的四大因素。而这些,跟日常的教学工作并无直接关系。教师的非教学任务负担已不再是个别现象,由此产生的教师工作效率低下、教学成效不高、职业幸福感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也是客观存在。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师还纷纷在后台留言,表达自己对此的真实看法和心理诉求。三、得出结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结论:1 .教师工作时间长据调研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周工作时间平均达到小时,超过法定工作时间25%,也超过国外中小学教师平均周工作时间
31、。其中,除了每天在校平均工作时间为9小时外,还有工作日晚上平均小时,周末工作时间平均2小时。这里的中小学,主要是指初中和小学。高中教育因为要高考,更多时间都专注在提高成绩的教学教研上,相对于初中和小学的全面素质教育要求有所区别,因此,在本次调查中发声的也大多是初中和小学教师。由于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很多工作需要在工作日的上班之前或下班之后继续完成,如备课、改作业等。因此,占用教师个人休息时间的现象成为普遍。工作多、任务重、时间不够,教师们便只有加班,无论在校还是在家,法定工作时间之外,往往需要付出额外不少于2小时的时间。2 .非教学任务过重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认真备课上课,开展教研
32、活动,作为老师就不应该被安排太多的行政工作,一个身兼数职的老师看似是因为他(她)能力比较强,但实际上会让人感到力不从心,而且大多数的时候行政工作都是比较紧急的,这时候教学工作就会容易被忽视和牺牲,最后本末倒置,耽误本应该是最主要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非教学工作过于繁重也成为了许多教师选择放弃教师职业的原因,作为教师,除了工作还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教学任务本来就重,再加上繁重的非教学工作就有可能使得教师不堪负重,对教育事业没有激情和热情,长此以往,不利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占用教师工作时间的工作,并非全是教育教学工作。真正用于教学及相关准备的时间在整个工作时间中占比不足1/4,剩下的3/4是更为
33、耗时耗力的非教学任务。除了课堂教学,教师通常有制定教学计划、备课、批改作业、评价学生、辅导学生、组织活动、管理班级、早晚自习、沟通家校、参加会议培训、听课、教研、记录工作日志、撰写各种学习笔记等。这些工作都是持久性和延时性的,单单较好地完成这些工作,教师们的工作量就已经饱和甚至超出。然而,这似乎还不够,上级安排的各项督导评估、达标验收、检查评比、会议培训、安全管理等事务,又一重重加压且全部以“重要事情”名义。为迎接上级的各类检查或创建各类工作,许多学校会专门抽调教师组成小组做材料,如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文明创建领导小组、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标准化建社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
34、艺术工作领导小组、推普工作领导小组等。这些工作似乎与教育是沾边的,但似乎又关系不大。对于某一项检查来说,如今的标准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严,每项工作都有一整套繁琐的检查评价标准,还有各种等级指标,学校需要对照这些标准来一项项准备材料,如通知、方案、过程、总结、文档照片视频等,各个环节都要事无巨细。当这种检查频率过高,形式化要求过严,本就已经有较大教学压力的学校、教师,便只能疲于应付,准备迎检材料尚且做不完,研究教学就更成空话,教学自然也成了副业。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教师人数多,有明确分工,迎检工作稍微好做一些;但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教师数量本来就少,再去准备繁琐的各种材料,就更加影响正常教学
35、了。面对这额外的非教学任务,教师们有苦难言。3 .考评机制不合理中小学教师的非教学任务负担沉重,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值得反思。最直接相关的就是考核评估机制,这是学校的软肋。地方行政管理部门众多,学校成了大家都可以过问的单位。除了教育行政部门以外,其他部门也将学校也纳入各自业务管辖的范围,要求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检查评比、报送相关材料,学校无权拒绝,因为年终督导考评时,这些全部都要纳入考评范围。一旦考评不合格,后续还将有诸多惩罚措施。这样一来,使得学校不得不硬着头皮先应付各种检查,而将首要的教育教学任务退居其次。这是典型的考评机制倒逼学校行事。而一旦考评机制中的非教学活动占比过大,问题便自然产生了。
36、即使表面上看来“素质教育”全面开花,但有多少是真正开展或者说达到成效的,就无从考证了。规范办学行为本意是好的,但是越来越流于形式之后,一切就变了味。学校始终还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以教书为主,学生以学习为重。地方各级行政部门以自身权属过多地干预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以考核评估作为约束手段,层层施压,学校、教师便丧失了教育的主体性和话语权,沦为了谁都可以管的听话“小媳妇”。4 .教师身累心更累当教师的本职工作被非教学任务占去一大半时,牺牲的不仅是时间,更有心情,甚至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不少教师表示,不怕多上几节课,不怕学生调皮,最怕的就是评估验收、绩效考核、继续教育等等。教师们不怕苦不怕累,
37、怕的是无效无意义的苦和累,比如形式化的行政工作、日常文书整理、各种分析报告数据、各种迎检材料的补写、各种业务学习的笔记等等。教师们的大量时间没用在如何提高教学、如何深入教研、如何培养学生上,对于“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动摇和怀疑。干不完的非教学任务,让许多教师不止一次产生厌倦心理和应付思想,教育理想和教育热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正常的教学工作也受到很大影响,应当开展的教育活动也收不到应有效果。时间和精力耗费了,教师们身心俱疲,看不到教育的希望和成就,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的结果。四、解决办法鉴于上述问题存在,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减轻非教学负担,促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我们有以下建议:1 .教学为主,
38、减少非教学任务学校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工作是教书育人,教育教学始终才是学校存在的根本。建议地方各级部门深入沟通,达成共识,对于学校的管理工作以教育主管部门为重,其他部门工作能减尽减,能不开展尽量不开展,遵循教育特点,尊重学校主体,减少教师们额外非教学工作负担。同时,减少各级各类会议、无实质意义的培训以及相关检查,学校也要根据自身实际,不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一心一意搞好教学,关注教育本身。2 .尊重教育,改革考评制度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尊重教育的特点,改革学校考核评估制度。考评作为约束手段和监督机制之一,不应主次颠倒成为一切教育教学的中心主旨。建议主管部门重新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精简繁冗
39、,注重实效,摒弃形式主义,尊重学校教育主体性质,剔除与教育教学关联不大的考评细则,加大对教育教学的实质性评价占比。以此促使学校非教学任务的自然消减,促进教育教学教研的重新回归,促进学校教师的正常发展。3 .关心教师,合理分配工作教师的工作量、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与其职业幸福感和认同度密切相关。当工作任务超负荷、工作时间无界限、工作责任无限扩大时,教师承受压力大,幸福感与认同度自然降低,并将持续影响后续工作。建议各级部门关心关注教师群体,合理分配工作,明确工作量标准,科学配置师资,减少额外非教学任务摊派,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核心,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教研、培养学生以及自身的专
40、业发展。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们看到了学校和教师当前的工作常态和心理诉求,也看到了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教育承担着一个国家的未来,而教师是承担这未来的关键点,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通过这份调查报告,正视问题,改革机制,重新给学校和教师带来新的希望,让广大一线教师能够真正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和光荣。关于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的调查报告(三)一、调查背景为什么现在许多老师不想当老师了?除了待遇低,还有工作累。如果是工作本身需要“累”,那也无话可说,自己的选择,有什么值得抱怨的?问题是,许多“累”是教育以外的因素造成的,是强加给教师的负担。所以,稳定教师队伍,除了“加薪”(提高工资水平),还要“减
41、负”(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无论任何时代,教师的本职工作都是教书育人。毫无疑问,教师专注于教育教学的研究思考,专注于每个学生的身心成长,专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国家的教育事业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然而,纵观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教师的教学常态,却不完全是一一有时候甚至完全不是一一这么一回事。1 .目前教师日常工作状态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忙碌了一整天,看着似乎做了很多事,但真正该做的却没怎么做。不是不想做,而是没时间做,教师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都耗费在了一些所谓的“重要事情”上一一比如,写不完的各种应付材料,填不完的各种上交表格,迎不完的各种检查验收,还有补不完的各种活动资料这里的每一项似
42、乎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关系着学校和教师的督导考核评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o上级部门似乎谁都可以给学校派任务,比如消防四个能力建设、禁毒示范学校创建、七五普法档案、病媒生物防治、节水档案、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等等。而这些任务实际上跟学校的教学常态没有多大干系。教书,被附加了更多教育以外的事;当班主任,却戴着各种不合理的管理和评价的“制度枷锁”;甚至做校长,也处处被不合理的要求约束,没有真正的自主权。无效而无聊的非教学事务挤占了教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教育、教学、教研这些学校的本职工作反倒成了其次。2 .国家对教师工作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
43、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该做什么,国家法律有明文规定。教师法第七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教师的本职工作并不轻松,尤其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如果再增加大量额外的非教学任务,让教师们负荷沉重、疲于奔命,挫伤了教育热情、降低了职业幸福感,那么,这对国家的教育事业是严重不利的。3 .本次调查说明有鉴于此,我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为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项关于当前教师低效工作的网络问卷调查,用数据说明教师目前的超负荷工作状态;
44、希望通过对实际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来思考如何更好地改善状态、提升效率,促进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本次网络问卷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参与调查的人数为2787人。问卷共设计了8道题目,主要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师,从其所在地域、学校、岗位、基本教学任务准备、教育教学研究、时间耗费等方面,对教师在校工作的实际情况作调查分析。二、数据分析下面是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1 .教师基本情况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教师,主要来自河南、四川、山东、广东、湖南、江苏、浙江、湖北、贵州、河北等省份,占比总量达72.53%。其次是占比不多的安徽、福建、甘肃、重庆、江西、山西、陕西、
45、云南、北京、广西、海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宁夏、青海、上海、天津、西藏、新疆等省市。从地域分布来说,他们多数集中在中、东部南方地区,这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的实情也是吻合的。同时,根据数据统计,在这些地域中,来自全国一级城市的教师占比只有L1%,二线城市的教师占比10.44%,三四线城市及其所属乡镇地区的教师共占比88.46%,这在较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当前最基层教师的分布状态。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师以小学和初中阶段为主,分别占比47.7%和34. 3%0这表明,在这两个阶段出现的非教学事务现象比其他阶段更为突出,中小学教师的此项工作负担要比其他更为沉重。选项小计比例幼儿园30I1.08%6%小
46、学133147.7初中9574%34.3高中16.84693%本题有效填写人次2787那么,是所有教师都感到这种负担呢,还是只有其中某一部分教师呢?通过问卷数据显示,普通教师和班主任是反应最大的群体,分别占比37.8%和34.5%;其次还有不少的中层干部或校级干部也有表示。选项小计比例普通教师10542%37.8助教人员8%0.29班主任9635%34.5中层干部403K6%14.4校级干部359S8%12.8本题有效填写人次2787这说明,在学校教学常态中,从校级领导到普通教师,都难以完全摆脱这种非教学事务的干扰。2 .教师工作常态为了摸清教师在校工作常态,我们设置了3个问题。第一,你觉得每
47、天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基本教学任务的准备?说明一下,在这里,“基本教学任务的准备”,简称“备课”。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的首要条件就是备课。然而,对于这一基本工作,回答“没有”的,达52.6乐这个比例占参加调查人数的一半多;回答“有”的,仅仅只占11.4%;还有35.9%的教师回答“不一定”。选项小计比例有11.43195%没有14674%52.6不一定100l2%35.9本题有效填写人次2787从这组数据来看,在广大教师群体中,每天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基本教学任务的,仅仅只有十分之一;而其他十分之九的教师则需要另“挤”时间来完成。如果时间不够,教师们通常又是在什么时候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准备呢?门面这组数据可以说明一些问题:选项小计比例在校工作时间内15.44303%工作时间内,偶尔在校加班71525.65%经常在学校加班24.06718%每天回家以后23.16454%没时间准备9.11254%其他时间72I2.58%本题有效填写人次2787可见,偶尔加班、经常加班、在校加班、回家加班似乎只有“加班”才是保证教师完成正常教学工作的唯一法宝。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师们一再加班,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完不成基本准备任务呢?我们又设计了另一个问题:除了基本教学任务的准备外,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呢?这次得到的数据更不容乐观:80.5%的教师回